〈悼〉 ◎孫維民
之一
其後我們才突然發覺:
世界被人切割了一條細縫
有光短暫地透入、游移
而他已經從那裡離開
之二
曾經被詛咒多次的浪女
此刻穿戴著晨光與花香
難以理解的純淨
進入房間
她安靜地站在那裡
顯然不準備道歉
但你輕呼:「生命……」
--
◎作者簡介
孫維民,民國四十八年生。政大西洋語文系畢業,輔大英國語文學碩士。擅長散文、詩、極短篇、文學評論。曾獲梁實秋散文獎首獎及佳作、中國時報新詩首獎及評審獎、臺北文學獎新詩獎、中央日報新詩獎、藍星詩刊屈原詩獎、優秀青年詩人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等。著有詩集《日子》(2010)、《麒麟》(2002)、 《異形》(1997)、《拜波之塔》(1991) ,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1998)。
對於寫作,孫維民一向是真誠自覺的,鮮少追逐潮流。十五歲開始寫詩。文風精緻獨特,思維綿密,涉獵廣博。作品多次選入國內外重要選集。
--
照片提供:網路素材
圖像設計:琬融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日子》。孫維民的詩具有的深度,在其中關注人性、善惡、宗教等議題顯露出來;在閱讀其詩時,不妨以這些角度去嘗試理解。〈悼〉這首詩,顯然碰觸生命的議題,也當然不僅止於此。
讀者也許曾在電視電影或卡通看過這樣的場景:天空突然有一道門,或者單純只是打開,透下一道光束,一個生命將盡的人被天使迎接,升上天空。本詩[之一]的後三句描述了類似的場景,但此段有趣的不在於畫面,而是時間;「其後我們才突然發覺/……/而他已經從那裡離開」,為什麼是那人離開後我們才突然發覺?就如我們常有這樣的經驗:原來某某已經過世了;某某可能是我們認識的親朋好友,可能是一位名人,也可能只是報紙上出現的一則小小篇幅的路人甲。重點是,我們絕大多數時候是無法參與在另一個人死亡的當下,而是在他生命消失後,才突然發覺的。
[之二]所描寫的,是位「曾經被詛咒多次的浪女」,但她已經死亡;或許可帶著一點基督教的角度去理解這兩句:「此刻穿戴著晨光與花香/難以理解的純淨」當一個靈魂被上帝原諒,它就不再有罪,而是純潔而美麗的。既已被原諒,又如何再道歉呢?「但你輕呼:『生命……』」本句則是此段的重點,此處的「你」,究竟是以誰的角度?是上帝,抑或是凡人?就小編的看法,較偏向認為是一個旁觀的凡人,或是曾經詛咒這浪女的人。在這裡的輕呼,或帶有一些感嘆,在呈現一種體悟,一個生命儘管曾經如此之惡、被多次詛咒,但在上帝面前輕易地被原諒,變成「難以理解的純淨」。這並不是唯一的解釋,只是小編認為可能的其中一種,因為作者使用了刪節號,讓此句的語氣和意義有了很大的詮釋空間。
回來看本詩的題目〈悼〉,[之一]和[之二]兩段皆扣合了主題,在詮釋人們對另一個人死亡後的看法和態度。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