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豹 ◎里爾克著

 
豹――巴黎植物園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著,李魁賢譯
 
他的目光因來來往往的鐵欄
覺得如此倦態,甚麼也看不見。
好像面前是一千根的鐵欄,
鐵欄背後的世界是空無一片。
 
他的闊步做出柔順的動作,
繞著再也不能小的圈子打轉,
有如圍著中心舞蹈,
強力的意志暈眩地立在中央。
 
只有偶爾眼瞳的簾幕
無聲開啟――那時一幅形象映入,
透過四肢緊張不動的筋肉――
在內心的深處寂滅。
 
--
 
◎作者簡介

萊納‧馬利亞‧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今捷克),德語作家。著作有《親愛的神故事集》、《日課書》、《圖畫之書》、《新詩集》、《新詩別集》、《馬爾特‧勞里茲・布里格手記》、《旗手基里斯多弗・里爾克愛與死行》、《致奧爾弗的商賴體詩》等。一生為藝術創作而對孤獨感的渴求,以及他對萬物敏銳的神秘主義思察和闡釋,只能說他因在真理之上歌唱從而獲得了自身。
 
  英國現代派詩人艾略特稱讚里爾克是「成熟的心靈」,因為讚里爾克的詩,總有古典和悲天憫人的現代情懷,讓人感動得不知所措,彷彿有一種洞穿和照亮之感。在西洋詩歌的歷史上,大概只有品達、賀拉修、但丁、莎士比亞、荷爾德林,或許還有里爾克十分景仰的瓦雷里,可以與之媲美。
 
--
 
◎譯者簡介
 
李魁賢(1937年-)台灣詩人、文化評論人、翻譯家。1953年開始發表詩作 。現任世界詩人運動組織(Movimiento Poetas del Mundo)副會長。曾任台灣筆會會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詩被譯成各種語文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美國、西班牙、巴西、蒙古、俄羅斯、立陶宛、古巴、智利、尼加拉瓜、孟加拉、馬其頓、土耳其、波蘭、塞爾維亞、葡萄牙、馬來西亞、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等國發表。在2001年、2003年、2006年三度獲印度國際詩人協會推薦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
 
小編一尾賞析: 
 
本詩選自詩人李魁賢所翻譯的《里爾克詩集》,原收入於1907年出版的《新詩集》(Neue Gedichte),此詩可以說是里爾克詩作中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一首。
 
當我們談論到「豹」時,從中文我們似乎很難理解里爾克的「豹」說的是哪一種豹?大家常聽到的汽車品牌Jaguar指的是「美洲豹」運動品牌Puma指的是美洲獅,而近期漫威電影《黑豹》(The Black Panther)英文使用了panther一詞,若我們去稍微查一下字典可以找到panther、cougar、jaguar、puma、leopard與cheetah等可以被說成是豹的詞彙,看到這我猜大家可能也已經眼花了,不過若從德文詩名「Der Panther」來判斷則一目了然,panther一詞則源自於古拉丁文及希臘文,泛指的是大型貓科動物, 因而在里爾克里的「豹」並沒有特定的指涉。
 
詩題副標一開始則將讀者帶往巴黎動物園的場景,本因在荒野的莽原奔馳的豹,現在則在動物園的一處籠子裡。本詩共分為三段,首段開始詩人把自己比擬成一隻豹,從豹的視覺著眼,關在籠子裡的豹目光所及四面皆是欄杆,來回目視由欄杆組成的狹暗空間時,視覺疲勞使得豹無法分清鐵欄的數目與內外的世界。次段,詩人則從豹的的移動來描寫。「他的闊步做出柔順的動作,/繞著再也不能小的圈子打轉,/有如圍著中心舞蹈,/強力的意志暈眩地立在中央。」而南非小說家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在《動物的生命》(The Lives of Animals)也提到里爾克的這首詩,他認為豹不是因為他被籠子的鐵欄困住,困住他的是鐵欄所帶來的壓迫,在籠裡不斷以同心圓的方式踏步,也愚化、麻痺了豹的意志。同時,鐵欄杆所構築的空間立體了起來,豹不管再怎麼闊步,由於狹小鐵欄的限制,豹也只能如圍著中心舞蹈般,逡巡打轉。
 
到了第三段,仍舊從視覺描述,不過豹所看到的外在景象,是令人不安、緊張的,筋肉也因此變得緊繃,此處詩人由動態轉為靜態的內心描寫,在那由詩裡構築的無聲幽靜的恐懼環境,豹則具有了如人類體察這一切的細膩情感,然而這情感卻是生於人類對於動物自由的剝奪。
 
美術設計: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