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荀子 ◎‪羅智成‬


 
就在那時
一顆星晃動——遲疑了一下
沿盈溢的天穹滑落
迅逝的光輝
來不及的歎息⋯⋯
 
祀典前夕的村舍
風起。
醒夢邊緣的動靜
溢出鴟鴞的面具
窗牖捭闔
陶甕顫然,欲發⋯⋯
磨過屋瓦
露水只垂落半滴⋯⋯
 
當風被收緊——聽!
聲音的尖端
在那
眾樹高舉
包藏萬竅之笛的雕塑
他們的年輪正在甦醒。
妖嬈的菌類
搜括而來
怕聽的耳朵⋯⋯
 
荀子說
不要怕
這是罕有的夜
美麗騷動我們生疏的靈魂
不要怕,握緊知識
睜大眼睛
胸懷天明。
  
--
◎作者簡介
 
羅智成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作品曾多次獲獎兩次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著有詩集《畫冊》、《光之書》、《擲地無聲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情人》、《夢中邊陲》、《地球之島》、《透明鳥》等,散文或評論《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從〈問聃〉、〈離騷〉(《傾斜之書》)到《擲地無聲書》的一系列,羅智成將古典人物入詩——經史子、傳奇與小說,各有看頭,而這首詩讓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同系列的其他首詩大多採用直接切入主角身邊甚至採第一人稱視角開始敘事;這首詩相對特別,像電影般用了一系列鏡頭推移,記錄許多空景與聲音,鋪陳了整整三段的氛圍,而主角荀子竟是等到最末段才不慌不忙地出場。
 
  一開頭的星落,對現代人而言流星只是燒滅的小隕石與許願的象徵物,對古人卻完全不同——原本好好掛在天上的東西卻掉到地上,或許可視為天有異象:誰死了,誰生了,總之就是「要出大事啦」的預感。時間是「祀典前夕」,又是個非常的時間。面對這種種「非同尋常」,不難想像村舍的人們會懷著怎樣的心情入夢。
 
  而風也來摻了一腳。「風起」,此時開始切入了聲音。場景是祭典前的村社裡,「鴟鴞的面具」或許是祭典扮裝的用具,本該戴著它在祭神火堆前跳舞——某種仿擬神的姿態,但此刻祭典尚未開始,面具仍靜靜倚在牆邊,它貓頭鷹的巨大圓眼就像在默默瞪著這群糾纏在醒夢邊緣的人們。剛提到風,窗門被吹得開開關關,屋子的各種物品都開始發出聲響——根本是恐怖片的場景?確實,那些不能睡也不想醒的人們,他們的心理狀態或許就趨近於那樣。
 
  風聲愈來愈尖,鬼哭神嚎,樹變成了巨大的笛群,演奏出詭異的樂音。像它們都醒了過來,如某種無法理解的奇幻生物在黑夜裡哭訴。即使怕聽的耳朵也無法逃離,那些聲音就這麼無孔不入,此時荀子終於緩緩開口。
 
  「不要怕/這是罕有的夜/美麗騷動我們生疏的靈魂」。
 
  關於恐懼,可能很難找到更詩意的說法能將其漂亮地轉為另一種概念。荀子說:沒什麼好怕的,這確實是稀罕的夜晚,某種暫時無法理解的事物正騷動著你的靈魂,但它們並不一定是壞的。它們甚至可能是美的——儘管,或許你已恐懼到無法欣賞、無法看清,所以問題在於恐懼。首先必須解決的,是恐懼。
 
  「不要怕,握緊知識/睜大眼睛/胸懷天明。」
 
  摒除恐懼,握緊知識以驅除幻影,儘管勇敢地注視黑暗,畢竟你知道天總是會亮起來的。在前幾段被頻頻壓抑的情緒與渲染的恐怖氛圍突然消失無蹤,念到這裡,我幾乎感到了那些聽荀子說話的人們可能有的感受:一種洋然滋生的安心感。這幾句話就像黑暗裡的光,之前即使點了火把也覺得暗,在這之後彷彿沒有火光也能安眠。
 
  為什麼是挑荀子來說這些話?在讀這首詩前,我對荀子的理解僅限於高中課本,「性惡」說的提倡者。這當然是太過淺陋的認知。詩裡的荀子只講了六句話,卻明晰地勾勒出一個冷靜理性的智者。若想更理解荀子,這是個很好的開始:讀過這首詩,再去查些資料,就會發現各種若合符節,比如他的《解蔽》篇——如何解除各種思想的蒙蔽以追求真正的智慧,便能更好地理解最後那幾句的意境。荀子在某些時期曾被視為儒家的異端,為何能堅定地說人性本惡?或許是因為他擁有比別人更擅於注視黑暗的眼睛。但他絕非耽溺於暗處,而是在一個罕見的夜裡,仍能「睜大眼睛,胸懷天明」。於是荀子突然從平面的性惡兩字裡站了起來;而我也意外地,開始有點喜歡這老人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