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中央尖 ◎劉克襄
中央尖 ◎劉克襄
一個尖銳的生命
集聚了整個山脈的意志
那是我們這首美好而壯麗的長詩中
開始的高潮
提醒了世界
遠眺的閱讀視野裡
一個小小的
驚嘆號的
清楚孤單
--
◎作者簡介
劉克襄,台中人,十八歲開始寫詩,其作品類型跨足詩、小說、散文。早期作品,無論是何種文類,多以自然生態觀察為對象,像是詩集《漂鳥的故鄉》、《小鼯鼠的看法》、《最美麗的時候》,小說《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嬤嬤》,散文《快樂綠背包》等等,都是台灣自然書寫的指標性作品;之後的作品則多為台灣鄉鎮、山林的踏查為書寫對象,尤其重視環境與人與文化的關係,像是詩集《巡山》,散文《台灣舊路踏查記》、《迷路的一天,在小鎮》、《11元的鐵道旅行》、《裡臺灣》、《男人的菜市場》。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許立德
--
◎小編賞析
本詩收錄在劉克襄的詩集《巡山》中。
中央尖山,標高3705公尺,是中央山脈上的第四高峰,展望極好,與大霸尖山、達芬尖山合稱「三尖」,而中央尖山又有「台灣第一尖」的稱號。地勢突出險惡,金字塔形的山頭如刀刃般鋒利,下接死亡稜線,是中央山脈北一段的一大天險。環山部落的泰雅族將之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靈山,而中央尖山更是中央山脈極具代表性的一座山頭。
在本詩中,作者將綿長壯麗的中央山脈比喻成一首長詩,險峻奇特的中央尖山則是這首長詩開始的一個高潮(奇險),而中央尖山更「集聚了整個山脈的意志」,成為整座山脈的指標。究竟這整個山脈的意志為何呢?作者暫且按下不表。
然而,站在具有相當高度與良好展望的中央尖上遠眺能看到什麼呢?作者在第一段將山比喻成詩,第二段更將登山的廣闊視野比喻成閱讀的視野,而中央尖山的尖銳與高聳便成了一個明顯而足以提醒世界的目標。反過來看,相較於整個世界,中央尖山雖然微小,但其高聳尖銳的存在卻如一個驚嘆號。「清楚孤單」是作者為這個驚嘆號(中央尖山)所下的註解,同時也回應了中央尖山所集聚的「整個山脈的意志」。
但是為何作者要將山岳與文學相比擬呢?小編以為,作者是想要提醒在我們廣大的閱讀視野中,其實還有一些文學類型是如中央尖山一般,少為人所注意,卻清楚孤單地存在著,山岳書寫就是一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賞析中針對第二段,提到「然而,站在具有相當高度與良好展望的中央尖上遠眺能看到什麼呢?」又說「第二段更將登山的廣闊視野比喻成閱讀的視野」,似乎是就立足於中央尖山頂看出去的視野而言,屬於觀看者的角度。
回覆刪除但從第一段將中央尖比喻為「這首美好而壯麗的長詩中/開始的高潮」以及第二段「提醒了世界/遠眺的閱讀視野裡」而論,應該是將中央尖定位為被觀看的對象,如此才能連結到第三段復將中央尖比擬為詩句中的驚嘆號,讓(世界做為)讀者必須去思索這個驚嘆號出現和存在的意義──清楚但孤單,而正好也象徵著台灣在世界視野下的處境。
因此,建議賞析要弄清楚詩中視角及所指,才能更精確地捕捉詩中意象及其象徵意義。當然,賞析中也曾提及「而中央尖山的尖銳與高聳便成了一個明顯而足以提醒世界的目標。反過來看,相較於整個世界,中央尖山雖然微小,但其高聳尖銳的存在卻如一個驚嘆號。」似乎也同意將中央尖定義成被觀看的對象。但因為前後語句陳述上稍顯籠統模糊,建議在賞析時應有更清楚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