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靜靜的桂川──在京都嵐山渡月橋所見 ◎楊佳嫻


 
舊舫並排河畔
蘆葦尖探入,窺視
無風,而船身何以浮沉
莫非仍有浪人神出鬼沒
進行著幽冥的打鬥
 
然而,只有牛仔褲下著木屐的旅客
依傍欄杆指點
橫飛的蒼鷺
 
黑瓦下點起紅燈籠
艷色搖盪,如天空之耳飾
庭院中山水侷促
紙門小小而人影綽綽
衣角轉過青巷,追蹤且臆想
聽見了宛轉笑聲麼──
或者,只是寒冬中短裙的女學生們
單車上划動青春之膝
 
我們且手持抹茶冰淇淋
像神祇安於冷淡,連火焰都褪色
施施然於街道店鋪翻看
精緻的搖扇、紙巾
寺廟信箱擁擠著晚報
時代劇演員休工的日子裡
走出汽車,爬上人力車
觀光這巨大紀念館
 
霧的手掌默默掬起水聲
而此夕無月,似乎無光可渡──
老太太正顫巍巍墊高了腳
撳下紅燈籠裡
燈泡的開關
 
--
◎詩人簡介
 
楊佳嫻,一九七八年出生,台灣高雄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少女維特》、《金烏》等。
 
--
 
攝影提供:簡妤安@京都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這首詩描寫於日本古城觀光所感。
 
首段以「舊舫並排河岸」點明環境為水岸,「蘆葦尖探入,窺視」延續水岸風景,也營造出詭譎的古意,而後「無風,而船身何以浮沉/莫非仍有浪人神出鬼沒/進行著幽冥的打鬥」描述身處日本小城,旅人可能展開的各種想像:想像所處之境,仍有日本封建時代,最具悲劇美感的浪人的幽魂,在此不滅的勇鬥。但第二段的「牛仔褲」迅速使作者幻滅,「牛仔褲下著木屐」清晰有力的道出,一個地方被過度觀光後,對其景緻、文化氛圍所帶來的破壞。來到日本觀光的旅客,無不想穿上浴衣、踩上木屐,融入景色,但卻因為過度的人潮,這個地方已不再是旅遊書上美麗的日本,而是雜燴各色人種、各國腔調的共和國。
 
第三段「如天空之耳飾」描述旅人在此異鄉,偶然邂逅的美景,但如此景緻,只能抬頭仰望。低下頭,視線所及之處,原該小巧有味的日式山水庭園,卻因人潮眾多,顯得侷促擁擠。在此紛擾的聲色中,主角仍然極力尋找,仍然抱著希望:或許會有一段神話般的邂逅,在冥冥中發生,於是在聽見宛轉笑聲之際,主角快步追去,所見卻只是「寒冬中短裙的女學生們/單車上划動青春之膝」。
 
第四段「我們且手持抹茶冰淇淋」正以日本最有名的產品,說明的作者的心冷。「且」字是姑且、苟且之意,帶有無奈的、心灰的感覺。「像神祇安於冷淡」彷彿千年的神佛早已看透這一切,但又感覺,在巨大的歷史的古意中,被神佛惡意的拋棄了,遺落在現代裡。「施施然於街道店鋪翻看/精緻的搖扇、紙巾/寺廟信箱擁擠著晚報/時代劇演員休工的日子裡/走出汽車,爬上人力車」,這段敘述,感覺得出來,這個城鎮奮力的想要復古,極為友善的,希望所有來此的遊客能夠盡興而歸,卻在這樣刻意的擺置中,失其原有風味。
 
末段首句回到對自然的描述「霧的手掌默默掬起水聲」,這個「默默」隱含了自然對此情景的無奈,彷彿霧也有生命、自然也有性情,眼見曾經美好受人景仰的城鎮,淪落至此,只得默默的,繼續它萬年不變的事。「而此夕無月,似乎無光可渡──」呼應現時場景「渡月橋」的名稱,從「光」的想像中,作者又驚見,第二段所言,少數令她驚豔的美景──「天空之耳飾」的紅燈籠,其實內裡,也是現代化的燈泡。
 
這首詩不斷在對異地的想像和幻滅中擺盪,正如我們都經驗過的,觀光的窘境。大多數時候,我們嚮往觀光景點,可能是看了某個部落客的旅遊文章而心動、或許是因為旅手冊上的照片太引人入勝,於是對那兒美好的景致、幽靜的氛圍產生幻想。但在這資訊爆炸又交通便利的時代,心目中對景點的幻想,往往在到達彼處後,消失殆盡。比如詩中主角,原想來此欣賞日本純正的文化美感,所聞卻都是身邊遊客中文或英文的腔調。遠飛的蒼鷺頗有氣氛,但身邊不是輕定的微風,而是一對對熱吻的情侶。又或原想來此,帶回極具日本古味的伴手禮──或許一片銀杏葉或手工的手絹,攤位上卻只琳瑯擺著被壓死在書籤裡的植物纖維,和工廠大量印製的、了無奇趣的方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觀光可能讓一個地方興起,但也能帶來破壞。這樣的感受,在我們的旅遊經驗中不計其數,但不易言說、表達,而詩人利用景物及幻想的描寫,道出這種,旅遊的失落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