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右外野手 ◎羅葉


 
  這角落彷彿已退休
  自內野的,凝靜的激動,
  遠遠是意志的擁抱與分離:
  投手、捕手、打者與相同側面的觀眾。
  這角落擔任休息的工作,
  彼端正飛掠一線快速下墜球;
  草叢間有螞蟻散步,
  彼端正響徹裁判的吆喝;
  土洞裡蟋蟀悠悠地唱⋯⋯
 
  世界很忙,忙碌於遺忘,
  風吹得草微搖,搖不了其中的石像。
  彼端掀起爭執,開起小小的會議,
  這角落並不意想誰來說句話,
  只等待:一個高飛球
  或可能是高飛球的打擊聲
  想起我——在這時刻,
  在這青嫩如草的生命裡,
  就有著這樣的期待⋯⋯
 
 
--
◎作者簡介
 
羅葉,本名羅元輔,1965年生,台灣宜蘭人,早在建國中學擔任校刊《建中青年》編輯時期,開始大量閱讀現代詩,從瘂弦到余光中,並開始創作,寫下〈蟬的發芽〉,「…時間正潛沉如殼如罈之胸懷/我在時間的胸懷中隱隱膨脹,默默數聽/默默中我將在冷冷之上/更高的秩序中生長」。
 
1983年進入台大後,逐漸展露才華。大三時,主編台灣大學法學院刊物《台大法言》,並投身台大學運,創辦地下刊物《自由之愛》,其創刊詞「讓我們嘗試檢驗真理的體質/就在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上/我們什麼都該重新認識/百分百的自由與/沒有仿冒的愛」,揭示他對社會正義的堅持與追求。
 
羅葉先後任職於《南方》、《民進報》、《新新聞》、《自立晚報》、《香港明報》等,並曾於華岡藝校、永和社大、宜蘭社大,作品散見於各報藝文版,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新詩獎、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等。
 
1998年,羅葉因遺傳性宿疾併發腦中風,腦部手術後,返回鄉宜蘭養病,再回到教室,教授閱讀和寫作。最後,用僅剩餘的生命參與創辦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用鋤頭、用文字,耕耘出一處樸質、自由的校園,直到2010年初病逝。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59040)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這是羅葉年輕時的作品,1987年刊載於《台大青年》,也收錄在他的第一本詩集《蟬的發芽》。「在這青嫩如草的生命裡⋯⋯」,確實就是那樣的時代。表面寫的是棒球,右外野手,想像一個類似大學系隊的比賽,不能用職棒標準去衡量,畢竟打者們並不像職業選手般擁有轟炸球場任意角落的能力。對右外野手而言,比賽在遙遠的內野發生,所謂精彩的比賽,「意志的擁抱與分離」,全都在彼端。他戴著手套,看著球在遠方飛翔、下墜,比起裁判的吆喝,更接近他的是「土洞裡蟋蟀悠悠地唱」,一切彷彿不干他的事,他只是看著。
 
  詩裡寫的就是這樣的等待。戴好手套,在遙遠的角落看著比賽持續進行。「世界很忙,忙碌於遺忘」,不是每個人都得天獨厚,站得到內野位置,享受每個表演的瞬間;儘管如此,他仍做好了準備,等待「一個高飛球/或可能是高飛球的打擊聲」,準備好在那短暫的時間裡盡情綻放自己的體能,奔跑、飛撲。每個人都可能是詩裡的右外野手,在孤寂的寧靜裡,有著幾欲爆發的生命,準備演出一次驚人的美技。「想起我——在這時刻,/在這青嫩如草的生命裡,/就有著這樣的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