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佩洛妮卡 ◎李冠玟

 



佩洛妮卡 ◎李冠玟

⠀ 

1

⠀ 

無數蒼白的夜

將一個虛胖的女人壓在身下

火光被大海送到另一頭

而那些來自外地的人們

就地躺下

低聲唱著城裡的歌

像此生只能淪為一個盜竊者

「生命是一座囚車,此刻

它們相互傾軋」

⠀ 

2

⠀ 

在最北端的城鎮

住著一個將死之人,他說:

「流浪銷毀了我的過往」

眾人以千萬張安定的臉

活在一個粗劣的謊言之中

⠀ 

(島嶼在下沉、焚燒

咒語一般)

⠀ 

此刻誠然是適合記起一些事的:

刻進肺部的菸、四月暴雨纖細的脊椎

乃至曾被他手撫過

而趨緩的一切

(偏偏是在被世界放逐以後,女人才教他辨識身上

所有器官,脾臟與神)

⠀ 

無名無姓的夜晚是一場雨

它們透明而沒有聲息,如一座不須隱忍的

城市那樣,悄然闖入人們的臥房

他的眼睛——

早已混濁成另外一種顏色

⠀ 

而他那乾澀而碎裂的身體

往後,只在做愛時張開

他記得那人的名字,那個女人——

在豔陽下澄紅的髮色

⠀ 

3

⠀ 

曾拋日如球的人們

開始用玻璃瓶罐接雨

(他們找不到比生命本身更曲折的容器

遂從街尾撿了一個破箱子)

⠀ 

一座街燈把自己打翻,另外一座

被纏在原地

等待世界被大海風化成沙以後

人們用狀聲詞呼喚彼此的聲音

⠀ 

(只是,佩洛妮卡,妳要將自己

置於句子的何處?)

⠀ 

4

⠀ 

流浪是如此輕易地

使人成為傳播者,佩洛妮卡

僅存的一支火把

為迎接那艘永不靠岸的船

已經忘卻了飢餓,雙手平展如秤陀

等待一盞燈在身後滴下

黃色的血

⠀ 

「死亡只是人們對接的暗號

與生命本身無關」

身後很快便傳來這樣一句話

他沒有回頭,亦不曾四處張望

只因除去他的影子以外

沒有人會在一個街角,潛入

並緊抱著他流淚

⠀ 

在此之前

他不介意對所有事物吹氣

只為能拼接出女人的一雙乳房

⠀ 

5

⠀ 

時光本身亦是愛的苦行者

知道嗎?佩洛妮卡

自妳那雙極少睜開的眼睛之中

我已看見正在發生的事

⠀ 

6

⠀ 

沒有人知道

沿經暗河之水

滲透進船艙時,會有一些雜音

向外敲擊

(在急需為彼此作見證的時刻

妳和時代卻一齊沉默如鷹)

⠀ 

沒有人知道

光在進入你的時候

未必要保持虔誠

(一頭詐死的低伏之獸)

⠀ 

佩洛妮卡

我呼喚妳的名字如呼喚自己僅存的良知

⠀ 

知道嗎?

我只怕我已對妳說盡所有

而那些都不能夠留住妳了

⠀ 

7

⠀ 

遠方有一座盤根錯節的島

它將自己纏繞起來

逐步走進

發燙的一張網裡

或許,你將聽見它反覆吟唱

——當世界開始起霧

⠀ 

此刻

那個男人仍挺起胸膛,作為一個

重新落成的

供棄養嬰孩的港口——

已經足夠完備

(他會成為妳今夜餐盤裡的一顆鵪鶉蛋

向妳展示傷害的模樣)

⠀ 

佩洛妮卡,我無法把世界給妳

因它有著破碎的容器

在我這裡就流光了水

⠀ 

無法把夜晚給妳

因為我已經沒有願望了

⠀ 

⠀ 

佩洛妮卡

這是最後一次

我無法把我的身體給妳

那無法感受愛的身體

(妳滑過它,曾問過我

「這是什麼?」

而那是我唯一無法回答的事)

⠀ 

◎作者簡介

⠀ 

李冠玟,一九九八年生於臺中,東海中文系畢業,東華華文所在讀,曾獲臺中文學獎等。有自費印刷詩集《巨蟻症》。

⠀ 

——

⠀ 

◎小編 #珮綾 賞析

⠀ 

讀冠玟的這首詩作,會讓人想起洛伊.安德森的電影《千日千夜》(About Endlessness)。畫面灰白簡潔,故事低吟,同時蘊含無窮的詩意。這首名為〈佩洛妮卡〉的詩,一開始就以帶著壓迫感的畫面把人拖入陰影。「無數蒼白的夜/將一個虛胖的女人壓在身下」,夜不再是庇護的黑,而是失血般的蒼白;它有重量,有力氣,將身體摁在原地。接著「火光被大海送到另一頭」,仿佛連光也被驅逐,不願停留。外地人「就地躺下/低聲唱著城裡的歌」,歌聲壓低,如同受困者在異鄉的呼吸,渺小而無力。這些人「像此生只能淪為一個盜竊者」,他們不是主宰,而是偷生之人,勉強挪動自己在世界的縫隙。於是句子落到「生命是一座囚車,此刻/它們相互傾軋」:囚禁的車廂裡,每個人都是乘客,也是囚徒。

⠀ 

北方的場景延續了這種沉重。「在最北端的城鎮/住著一個將死之人,他說:/『流浪銷毀了我的過往』」。這不是浪漫的旅行,而是一記警鐘,一場清算,流浪將舊日一筆勾銷,帶來荒蕪。與此同時,「眾人以千萬張安定的臉/活在一個粗劣的謊言之中」,安定的面孔只是謊言的面具。括號裡的聲音插入:「島嶼在下沉、焚燒/咒語一般」,將整個地域、整段歷史都一併吞沒。 在這片廢墟裡,仍有一些細節閃爍。「刻進肺部的菸、四月暴雨纖細的脊椎/乃至曾被他手撫過/而趨緩的一切」——這些感官的記憶是殘存的溫度。詩句卻忽然扭轉:「偏偏是在被世界放逐以後,女人才教他辨識身上/所有器官,脾臟與神。」放逐帶來的不是理解,而是更深的異化;唯有女人的存在,才使他得以辨認自己支離的身體。然而這層認識卻是殘酷的,因為他已「乾澀而碎裂」,「往後,只在做愛時張開」。身體成了殘破的器具,愛在此時與欲望混為一體,既是生的證明,也是痛的證據。唯一能記得的,是「那個女人——/在豔陽下澄紅的髮色」,一道鮮明的色彩,映照著殘缺的景象,形成一股張力。

⠀ 

城市的物件在第三節變成寓言。「曾拋日如球的人們/開始用玻璃瓶罐接雨」,太陽一度被拋擲如球,那是輕快的,但如今卻只能拿瓶罐去接雨,生命轉為困窘。「他們找不到比生命本身更曲折的容器/遂從街尾撿了一個破箱子」,破箱子象徵著一切的臨時與不堪。街燈「把自己打翻」,另一座「被纏在原地」,連光都無法正常燃亮,只剩下自我毀壞或原地受困。在這樣的場景裡,傳來最尖銳的提問:「只是,佩洛妮卡,妳要將自己/置於句子的何處?」佩洛妮卡不只是名字,而是詩人內在對位置的追問:在語言裡,她能站立何處?在世界裡,又能佔有何位?第四節進一步鋪展流浪與等待的寓言。「流浪是如此輕易地/使人成為傳播者,佩洛妮卡/僅存的一支火把/為迎接那艘永不靠岸的船。」流浪者傳遞的不再是訊息,而是失落本身。火把舉起,卻只能迎向永不抵達的船,徒勞卻仍然燃燒。更殘酷的是,「等待一盞燈在身後滴下/黃色的血」——光滴落成為血,生命在暗中消耗。這時傳來一句話:「死亡只是人們對接的暗號/與生命本身無關」。死亡被剝奪了神聖性,只是一種冷峻的交換符號。

⠀ 

孤獨因此更深更濃烈:「只因除去他的影子以外/沒有人會在一個街角,潛入/並緊抱著他流淚」。在影子之外,沒有人會來。第五與第六節裡,佩洛妮卡與時間、良知緊緊相繫。「時光本身亦是愛的苦行者」,時間磨蝕一切,也磨蝕愛本身。詩人說:「自妳那雙極少睜開的眼睛之中/我已看見正在發生的事」,她的眼睛成為觀看現實的唯一縫隙。呼喚隨之而來:「佩洛妮卡/我呼喚妳的名字如呼喚自己僅存的良知。」名字即是良知,呼喊即是自救。然而,他也承認:「我只怕我已對妳說盡所有/而那些都不能夠留住妳了。」語言的窮盡帶來一種難掩的失落:說盡一切,卻換不回一個人。

⠀ 

最後的第七節,視野再度放大。「遠方有一座盤根錯節的島/它將自己纏繞起來 /逐步走進/發燙的一張網裡。」島嶼自纏自困,進入灼熱的羅網,如同歷史與現實的寫照。而男人則「挺起胸膛,作為一個/重新落成的/供棄養嬰孩的港口」,這是身體的轉喻,他成為被棄之物的容器,成為收容者,也成為遺棄本身。他甚至化為「妳今夜餐盤裡的一顆鵪鶉蛋/向妳展示傷害的模樣」,肉身被供食,被展演,愛與傷害緊緊纏繞。 結尾一連串的否定,是詩的最沉重的迴響。「佩洛妮卡,我無法把世界給妳/因它有著破碎的容器/在我這裡就流光了水。」世界自身就是破碎的容器,水無法被保存;「無法把夜晚給妳/因為我已經沒有願望了」,夜與願望皆被剝奪。最終,詩人承認:「這是最後一次 / 我無法把我的身體給妳 / 那無法感受愛的身體」。身體被完全否定,不再是愛的媒介,而是一具空殼。當女人曾「滑過它,問過我/『這是什麼?』」,詩人只能承認:「而那是我唯一無法回答的事」。

⠀ 

在語言耗盡之處,愛的本質也因此失語。 整首〈佩洛妮卡〉是一場關於「呼喚」與「失落」的長詩。它以「囚車」、「流浪」、「火把」、「永不靠岸的船」、「盤根錯節的島」、「破碎的容器」這些意象群構築了一個殘破的世界。佩洛妮卡既是一個女人的名字,也是空缺、詩人反覆召喚的對象。呼喚本身既是試圖挽留,也是無能為力的證明。最後留給讀者的,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無法回應的問題:「這是什麼?」在這句空白裡,詩的張力仍然會持續存在,像一個永不靠岸的回聲。

⠀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無主題詩選 #新詩 #佩洛妮卡 #李冠玟 #長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