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詩成 ◎席慕蓉


 


詩成 ◎席慕蓉

⠀ 

夏日的靜美 顏色褪盡

只留下許多無從回答的疑問

⠀ 

風過之後

即使只是這瞬間的停頓和躊躇

想必也包含了 許多

我自己也無法辨識的理由

⠀ 

是什麼在慢慢浮現?

是什麼在逐漸隱沒?

是誰 在真正決定著取與捨?

是何等強烈的渴望

終於有了輪廓?

⠀ 

我們的一生 究竟能完成些什麼?

⠀ 

如炙熱的火炭投身於寒夜之湖

這絕無勝算的爭奪與對峙啊

窗外 時光正橫掃一切萬物寂滅

⠀ 

窗內的我 為什麼還要寫詩

⠀ 

---------

⠀ 

◎作者簡介

⠀ 

席慕蓉,蒙古族,1943年生於重慶,成長於香港,後來定居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及畫家。她以清新淡雅的文字風格著稱,作品多寫愛情、人生和鄉愁,語言淺白卻情感豐富。代表作包括1981年的詩集《七里香》和《無怨的青春》

⠀ 

◎小編 #淳 賞析

⠀ 

席慕蓉這首〈詩成〉收錄在迷途詩冊一書中。

於我而言,這首詩不僅是談「詩如何成形」,更像在描摹「詩完成以後,那個靜靜回望自己的片刻」。

⠀ 

開篇寫道:「夏日的靜美 顏色褪盡,只留下許多無從回答的疑問。」像是詩人將所見的風景與情感,悉數安放在詩裡。當一首詩落定,外在的色彩已然退去,只餘下一片難以名狀的空白。這種「無從回答」的質地,我深有同感。寫詩的當下,我們或許篤定地相信每個字都各有其因;然而當句子真正成形,反而會被更多悄然湧起的疑惑包圍——那些情緒,究竟為何要被寫下?那樣的語句,又是如何找到它的位置?

⠀ 

「什麼在慢慢浮現?什麼在逐漸隱沒?」這一節,在我心裡特別留痕。詩的完成,本身即是一場取捨:某些感受得以凝為形狀,某些則悄然隱沒於時間深處。這種取捨,往往不全是理性的安排,更像是渴望與心境在當下默默作出的抉擇。

⠀ 

而末段「如炙熱的火炭投身於寒夜之湖,這絕無勝算的爭奪與對峙啊……」讀來像是一種心境的低語。彷彿我們日常拾起的碎片,經由凝視與體會,被熾烈地鍛造成詩的重量;那是生命與語言之間,永無休止的角力。人生若如一泓湖水,詩便是我們投擲的祭品——讓湖面泛起微光,讓深處有了沉甸的分量。

⠀ 

最後一句「窗內的我 為什麼還要寫詩」並不只是疑問,更像是對題目的回聲。詩人心底或許早已明白答案:即使萬物終將寂滅,寫詩仍是她能與世界對話、與自身相認的方式。那樣的叩問,既是自省,也是一次溫柔的肯定——提醒我們,詩的誕生從不只是結果,它也是抵抗虛無、讓生命留下微光的姿態。

⠀ 

文字編輯:還在與自我共處的淳 #淳 @fragrance_521

美術編輯: 最近忙完展覽的芃萱 #芃萱 @sunny__901205

⠀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無主題詩選 #席慕蓉 #詩 #詩成 #迷途詩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