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牽牛囝仔 ◎林芳年


牽牛囝仔 ◎林芳年

 

牽牛囝仔依偎在林投樹邊

他做笛子打發時光

默默地 默默地

 

牽牛囝仔面黃肌瘦 飲盡滴滴淚

 

老牛偷偷地投他一眼

那是為他叫屈與同情

 

我給他兩枚五塊銅板

他眼睛頓閃光輝

 

 

-

 

◎作者簡介

 

林芳年,筆名李秋華,為鹽份地帶代表作家與北門七子之一。

 

林芳年1914年生於台南佳里,是詩人林芹香的長子。1929年畢業於麻豆公學校高等科。1933年應作家吳新榮邀請,加入「佳里青風會」,同年發表第一首新詩〈早晨之歌〉於《臺灣新民報》。1935年6月「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林芳年加入成為會員,同年與莊培初創刊《易多那》文學雜誌,內容有小說、詩、評論,但出版一期即停刊。1935年至1943年間,大量發表新詩、小說、文學評論,創作量豐富。戰後因語言隔閡停筆二十餘年,1946年起任職於台糖公司,期間多發表關於企業管理文章,1968年起重登文壇,發表小說〈情脈〉、〈森走的自由〉;散文〈春窗雜筆〉等。1978年林芳年發表〈鹽分地帶作家論〉。1984年獲吳三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1989年因肺癌去世,享年76歲。

 

(改自東華大學「詩路」林芳年小傳)

 

-

 

◎小編宇軒賞析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誕生後,鹽分地帶作為具地方色彩的文學團體,儼然化身為一股代表臺灣鄉土的聲音;相較於被戲稱為「薔薇詩人」的風車詩社詩人群,鹽分地帶等左翼文學陣營的寫作者們更加貼近現實,而能夠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

 

鹽分地帶詩人林芳年在寫作上的策略也是如此,在這首〈牽牛囝仔〉中,呈現出的畫面細膩地寫出當時人民的生活形貌。從寫實的部分來觀察,牽牛囝仔「依偎在林頭樹邊」、「做笛子」、「面黃肌瘦」是詩人所見畫面的紀錄;而牽牛囝仔「飲盡滴滴淚」、老牛「為他叫屈與同情」都是詩人透過想像,在內心經過轉化而成的臆想。

 

全詩所顯現出最大的張力在於最後一節。在前面情境的鋪陳之後,詩人給了牽牛囝仔銅板,牽牛囝仔的眼睛「頓閃光輝」,對應著前面百無聊賴、低迷的氛圍,在這裡產生了巨大的對比與可能性。

 

既然為注重寫實主義的鹽分地帶詩人之作,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去思索創作背後的社會情境:牽牛囝仔為何必須牽牛?所牽的牛為何是「老牛」?如果我們去細讀詩作中的線索,或許會發現很多可以呼應當時社會環境的設計,進而去回顧、省思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

 

美術設計: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CC0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鹽份地帶 #林芳年 #牽牛 #南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