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卻坐  ◎楊牧

[利文祺專欄 ▍利利歷險記]


  
屋子裏有一種秋葉
燃燒的氣味,像往年
對窗讀書在遙遠的樓上
簷角聽見風鈴
若有若無的寂寞。我知道
翻過這一頁英雄即將起身,著裝
言秣其馬
檢視旗幟與劍
逆流而上遂去征服些縱火的龍
之類,解救一高貴,有難的女性
自危險的城堡。他的椅子空在
那裏,不安定的陽光
長期曬著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來源:Flickr c.c│Masayuki Sugita
  
--
 
在〈卻坐〉中,敘述者在讀一段中世紀騎士傳奇,此時紙中那位騎士起身,整裝,最後衝出了書籍,留下騎士的空椅子,在紙上。這首詩可以參照〈《涉事》後記〉,楊牧曾言:「我獨坐在書架前,甚麼都不想,於是就因為不想,竟毫無防備地被一陣馬蹄聲驚起⋯⋯書裏的武士從一片草原⋯⋯在滂沱大雨中尋找遮蔽,扶劍祈禱,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失落了,在這遠行追求的過程中。⋯⋯文字符號為我展開的是嚴密,深邃的象徵和寓言,跌宕的聲韻⋯⋯可能我也和他一樣,經歷著永無止歇的戰鬥」(509)。詩人將自已比喻做騎士,為了完成一首詩,像騎士經歷著戰鬥。

然而,透過詩歌,楊牧間接地觀看世界,並涉入世事,因此楊牧又言:[詩是我涉事的行為」(510)。另外,這首詩放在《涉事》卷首,具有深意,表示了詩集如何介入社會。甚至,楊牧將書名《涉事》親自譯為「Adventure」,彷彿指涉了果敢犯難之情。因此,這本詩集有關於九二一地震的詩,也有最關鍵,以車臣隱喻台灣的〈失落的指環〉,又或者對於時間感受的〈搜尋的日光〉,兩首閱讀筆記〈平達耳做誦〉、〈近端午讀Eisenstein〉。對於楊牧,創作的過程即是尋找,並認識世界,然而他有時是懷疑的,有時是悲觀的,如他所言「有限的英雄主義,無盡的悲劇意識」,他卻相信,當他像是騎士走過之後,往後回頭看,那就是詩人曾經寫下的詩,騎士曾經經歷過的冒險,那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