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長長的,斷不去的夢
的旅程。我正要回去
那處盛產山水、大理石
和花蓮人的地方
習惯上,會有一位阿美族青年與我同座
他看海,我想著心事
有時我們交换,有時,我們也為彼此守夜──
而终究是如此顛簸的夢境太绵長了
他偶而醒來,不快地
告訴我一個木麻黄的村落
遇見塗著眼膏的少女
口香糖,和吉他歌本
和到處一點點色情的暗示。
我說起發生在火車上,有關加速度的著名實驗──
土葬。
一顆良心
或者一塊鉛的墜落,更快速接近泥土呢?
石灰岩或者五萬呎的人工草皮
觀光收入或者生產指数
人口素質或者就業率
他說他不懂物理。那麼,
我問他:
在清醒的時候,你比較崇拜煙囪呢,
還是陽具?
--
◎作者簡介
陳克華,花蓮人,曾於美國哈佛醫學院進修,身分有:著名詩人、臺北榮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同時他也善寫散文、小說、專欄、影評、劇本,近年亦有視覺藝術作品。
著作有《騎鯨少年》、《愛人》、《在生命轉彎的地方》、《欠砍頭詩》、《顛覆之煙》……近二十本。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瑞穗車站;陳奕辰
--
◎小編小幽賞析
花蓮新詩風氣很盛,好山好水,常成為入詩主題。這些「花蓮的」詩,內容大多是鄉愁、海洋自然、童年時的純樸市鎮等。然〈北回線上〉並不照這些套路寫。這首詩在花蓮風土上著墨不深,反而強調一種「在途」、「中繼」的狀態,一種將歸未歸、將到未到的狀態。
旅途中,詩人以「有時我們交换,有時,我們也為彼此守夜」道出他與阿美族青年的互惠關係。阿美族告訴他花蓮村落的變化,一方面直指文化變遷,一方面把家鄉的事物,透過詩人這個定居外地的「半外人」傳遞出去;作者亦以向青年講述各種實驗,把花花世界的知識「帶進來」。
傳統文化消失,外來文化興起,向來挑戰人們的鄉土情懷。特別是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種種環保問題、商業追求取代道德的現象,總是令人不快。詩人拿「在途的、位處外地與家鄉之間的火車」,與「處於都市化與純樸自然之間的花蓮」相互呼應、重疊意象,最終也沒給出確切答案,反而是透過反問阿美族青年,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用火車暗示鄉土地方的變遷,以小喻大的手法,呈現過渡期不上不下之尷尬,是我認為這首詩技巧不俗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