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歌 ◎瘂弦

歌 ◎瘂弦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金馬看看去
那是昔日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灰馬看看去
那是明日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白馬看看去
那是戀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黑馬看看去
那是死
 
——出自《瘂弦詩集》,洪範出版,1981年4月
 
--
 
◎作者簡介
 
瘂弦,本名王慶麟,生於河南,1949年加入國軍並隨之來台。軍校畢業後於左營軍中廣播電台服役,與同在左營服役的詩人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退伍後曾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兩年,返國後擔任《幼獅文藝》主編,之後又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二十餘年,提攜當時許多有意寫作的人才。現已移居加拿大。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Alosh Bennett (https://goo.gl/e5DTO0 ),原圖經裁剪後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這一首看似簡單的詩作會讓人傾向直接將顏色與最後敘述的名詞連接上:昔日是金色的、明日是灰色的、戀愛是純白的,而死亡是黑的。若我們直接利用顏色背後的文化隱喻與名詞連接在一起,便可用一種粗暴的方式來詮釋這首詩:對敘事者而言,昔日是光輝的,未來是模糊黯淡的,戀愛是潔白無瑕的,而死亡是絕望、安靜、看不見而讓人恐懼的。
 
讀到這首詩讓鋼筆人不禁想到國民黨著名的「顏色政治」。五零年代,國民黨在文化清潔運動時,將禁書分為三類:共產思想、色情淫迷、政治內幕爆料,而冠以「赤色的毒」、「黃色的害」、「黑色的罪」——當然,最後一項才是當時政府整肅異己的重點。而在同一個時代,最著名的反共小說之一,王藍《藍與黑》,也使用相當鮮明的顏色意象與思想連在一起。瘂弦在50年代時事實上與官方文藝機制相當接近,得到不少官方文藝獎項,對當時的「顏色政治」自然也有所瞭解。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而在作品中以顏色來隱喻事情或思想。
 
(順帶一題,在此之後的另一波「顏色政治」的高峰,則是趙少康在90年代開啟的「藍綠」之說,當然,已經和這首1981年發表的詩無關了。)
 
不過,前面直接連結的作法的部份,我們還可以細細拆解。我們可以看到,瘂弦並不是直接寫那個「遠方哭泣的誰」是什麼顏色,敘述顏色者是敘事者我騎的馬。在這首詩裡面,作者隱隱建立了一個因果關係:因為敘事者我騎著不同顏色的馬,所以看到哭泣者是不同的模樣。若以「騎馬」作為「觀看事物」的隱喻,則騎不同顏色的馬,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使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只是在這首詩裡面,同一件事物就只對應著一種顏色,這顯露著一種線性的時間觀:越遠、越朝向未來的時間,必定更加悲慘,以至於想到輝煌便只想到過去,想到悲慘便想到未來,而只有愛情是恆久的白。
 
作家使用這樣的隱喻造就一種對未來的悲觀想像,也可以與他的時代契合——1981年是台灣政治動盪不安的年代,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原住民、婦女運動……昔日的穩定被破壞,未來不知該怎麼走下去,也難怪作者會對未來悲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