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最後一日 ◎葉青


最後一日 ◎葉青
 
最後一日
我感到啞
這世界已經有太多聲音
我聽不見自己
也就聾
明天是眾人的
而我的昨日
此刻還屬於我
我要捏著它在懷裡
睡去
 
--
 
◎作者簡介
 
葉青
生於民國68年10月16日,卒於民國100年4月2日。
 
  北一女及台大中文系畢。曾任誠品書店商品處影音企劃,定期於誠品好讀撰寫評述,並為KKBOX古典樂、爵士樂長期約稿作者,曾翻譯音樂相關影片。另曾擔任教育部國語辭典編輯,及桃園縣立慈文國中國文老師。出版作品有《生死密碼─名人死亡之謎》《生存密碼─世界未解之謎》,譯有《陽性反應》。
 
  大學時期積極參與同志活動,努力在身分認同與輿論壓力下找到平衡。堅決相信「清醒不是人生唯一的正途」。病後開始新詩創作,累積作品逾千首,文字淺白,卻觸動人心,靈感多來自身邊他喜愛的人、事、物,常說自己的詩刪去贅詞只剩三個字:「我愛你」

--
 
◎小編陳思婷賞析
 
〈最後一日〉收錄於葉青第二本詩集《雨水直接打進眼睛》。葉青女同性戀的身分,受到社會價值束縛而感到痛苦,因此在葉青兩本著作當中都圍繞著愛、關係、憂鬱。
 
〈最後一日〉這首詩篇幅短小,沒有分段,但我們可以大致以情感分兩段。在詩的前半段情感透露出絕望,「我感到啞/這世界已經有太多聲音」詩人為何啞?我們可與葉青女同性戀身分作連結。葉青曾在〈當我們討論憂鬱〉一詩中寫道:「渴望一個人而只能擁有她的背影/眼睛和雙手都知道不可以」葉青愛女性,但基於社會普遍的價值觀、道德的束縛,在愛與道德拉扯下,她說「不可以」。回到〈最後一日〉一詩,世界的聲音可能是對於同性戀的不友善言論,而葉青在大學時期熱衷同志運動,對這些歧視和偏見的聲音抗爭,長久下來便感到啞。
 
第四行的「我聽不見自己/也就聾」仍然是回應社會對同性戀的異議。這些異議雖只是言論,看似沒有殺傷力,詩人卻在其中逐漸迷失自我,聾和啞彷彿在控訴這些傷害使她成為殘疾人士,與這世界脫節,才有下句「明天是眾人的」,不只絕望,還有被社會排除的意義。
 
後半段「而我的昨日/此刻還屬於我」反轉先前的絕望為希望,今天自我崩壞後的明天「我」被社會排除了,但昨日的自我還是完好無缺的,必須小心呵護,就算是沒有未來,只要還記得自己原本的樣子就有希望,因此抱著希望睡去。從詩題〈最後一日〉可以得知最後的「睡去」雖然帶著美好記憶入睡,但詩人並不想清醒,兩個字便包含整首詩所有的情感:希望與絕望。
 
--
   
美術設計: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葉青 #最後一日 #雨水直接打進眼睛 #明天是眾人的
#而我的昨日 #此刻還屬於我 #下輩子更加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