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四月二十一大埤湖 ◎陳義芝
 
最後一天
父親坐在湖邊
之後就進了醫院
 
湖水滿漲,那一天
前所未見的清澈
父親許久不看山水的眼光
隨一隻白鷺鷥而起落
我問喜歡坐家裡還是這裡
他說這裡
 
最後一天我陪父親吃飯
在湖邊的咖啡館
一口一口地餵,他像嬰兒張著嘴
不說什麼話
也不想匆匆就離座
 
那日的鰻魚飯不錯,他全吃了
一口一口又喝下南瓜湯
等咖啡上桌,父親說自己來
他用顫抖的唇去接
假牙在嘴裡發出格碰的聲音
 
那日的陽光不錯
我說爸去湖邊散個步吧
腳走起來木楚楚地,父親回答
扶桑和杜鵑開在兩旁
山坡是如癡如醉的桃紅山芙蓉
 
更遠,一樹紅葉獨立在晚春
一人持長竿拋長線到湖心
最後一天
不知父親看的是什麼顏色
沈默的他留住什麼樣的聲音
 
那日的陽光不錯
傍晚天色卻將陽光收了回去
最後一天
我背起父親
走向停車的地方
 
 
後記:
四月二十一日偕紅媛陪父親至內湖「碧湖公園」。碧湖原名大埤湖,父親面對著湖多次問:「這個湖叫什麼名字?」第二天他就住進醫院。五月二十日辭世。
 
--
 
◎作者簡介
 
陳義芝,詩人、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博士。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並於輔大、世新、東吳、清大、臺藝大、臺大等校兼任教職。其後於臺灣師範大學專任,講授現代詩、文學批評、臺灣文學等課程。曾擔任大考中心研究計畫研究員、高中國文課本編輯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著有詩集、散文集及詩學論著二十餘種。曾獲中山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推薦獎、中興文藝獎章、榮後基金會臺灣詩人獎。詩集有英、日、韓譯本。
 
--
 
◎小編林宇軒賞析
 
面對「自己的病」和「他人的病」,我們的心態上會有什麼不同?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四月二十一大埤湖」為題,看似寫景實則抒情,這種不隨意丟出情緒的書寫手法,往往在平實中更顯情感的真摯。
 
第一節詩人寫到:「最後一天/父親坐在湖邊/之後就進了醫院」像是旁白般交代事情的概要,為整首詩進行客觀的事件陳述。父親在隔日進了醫院,所以這首詩是詩人「追憶」當時的情景。小編在閱讀時,覺得這首詩比起「面對生病」,更像是一種「道別」——和自己的道別。父親就是一部份的自己,而在今日過後就再也無法回頭。 
 
詩中對於「病」沒有過多著墨,因此父親是罹患什麼病症而必須住院我們不得而知,詩中甚至沒有寫出兩人過去多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往事,只是記錄當下一些簡單而平凡的生活日常;正因為過去與當下的「簡單平凡」在未來「病」的對照下,讓這些「平常」更加地「難得」。
 
脫離個人情感的書寫方式去觀察,呈現出畫面感而不進行過多解釋,讓讀者從中去自行體會,相較直接告訴你「我感到悲傷」、「這是多麼令人感慨的事情」,詩人選擇「節制地」表達,讓文字的力量更為強大。
 
本週的責編文中提到「疾病總是不請自來」,我們要用怎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身旁的「病」,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人有悲歡離合,如同月有陰晴圓缺,我們永遠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等人情世故總是出乎於我們意料之外。因此,體悟「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的精神,調適自己的心境去應對,才能夠活得更加自在從容。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陳義芝 #大埤湖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父親 #醫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