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貪▢蛇 ◎鄭聿

 



2025/10/4【本日菜單】

食材:砂、▢▢、▢▢▢

調味:▢▢、▢、▢▢

營養成分:

▢ ?%

蛇與捷運 ?%

遊戲 ?%

老化 100%


貪▢蛇 ◎鄭聿

怎麼如今還待在捷運裡

眼神游移密閉的車廂

暗色玻璃,緩緩照出我的原型

有人坐下

又有人離開

時間倏忽涮過窗外

那位上班族的領帶像蛇信

吐出鮮紅的分叉線

幻想我的右手伸長伸長出去

穿透他的心臟他的意識

自他的信仰中

看見一個小孩

轉眼間小孩已在對面的博愛座上

「下一站永春站。」

祂很快就老化了

臉部皺紋隨車身的震動

越來越密集

祂的原型

是另一片玻璃

而旁邊的年輕少女

打扮超現實

按著手機

玩的遊戲是一條蛇

盤繞四周打轉只為了

吞掉一粒砂

捷運轟轟轟

鑽過今生的洞與洞與洞

一再抵達了來世

遊戲結束了

但那粒砂仍定時出現

◎作者簡介

鄭聿

高雄鳥松人。東華創英所畢業。曾獲臺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詩作入選年度臺灣詩選、公車捷運詩文及《港澳臺八十後詩人選集》、《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著有詩集《玩具鞘》(《玩具刀》新版)、《玻璃》、《普通快樂》。

(引自《普通快樂》作者簡介)



◎小編 #樂達 賞析

「時間在延長著,這不是最後一關了嗎?」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最後一句如此寫道。雖然主題和取材等等皆相異,不過小編初讀完這首詩時,腦海間默默浮現出這句。不妨讓它作為開頭,今晚,和大家分享詩人鄭聿的這首〈貪▢蛇〉。

整首作品巧妙運用許多細節來明指、暗示、甚至強化「時間」的具體存在——被各個站點與時刻表準確劃定出時間的通勤情境、有開始與結束的手機遊戲、來來去去的乘客、正在成長和衰老的孩子、乃至於永遠不斷向前行的「捷運/貪食蛇/人」本身。而除此之外,當發話者「我」揣想著眼前的「上班族」從年幼至今,反覆在通勤與奔波追求中衰老時,當中的回溯與「老化」,也幾乎是用「轉眼間」、「很快就」……等詞彙,強制地劃定與切換,絲毫沒有留下可供逗留、暫歇的中間空白。


換言之,時間永遠以一種急促、倏忽的節奏不斷行進著,任何身在其中、以及閱讀於其中的人,都無從逃脫出這輛無限列車。人事物都宿命般奔赴各自的下一站,一關接著一關,年輕/中年/老年/上學/上班/下車又上車,甚至「今生」之後還有「來世」;一切縱然被妥善切割好,然而「結束」卻從不意味著停歇和逃逸。種種緊湊的時間線索一再積累之下,某些核心問題也呼之欲出——

遊戲不是結束了嗎?最後一關應該早就破完了吧?「怎麼如今還待在捷運裡」?

我們「為了什麼」而將時間活成閉鎖的迴圈,一場實際上永不完結的遊戲?

如砂之於貪食蛇,促使我們用漫長歲月和生命的餘裕來奔波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或哪些?)

是學業與事業成就?是人生目標抑或被外務規劃好的行事曆?是錢、生存壓力、幸福、報復還是其他?整首詩最有力的價值判斷之一,或許正是連「我」也無法填答的這枚▢和標題本身。意義的失蹤,連帶導致行為及其價值之間的斷裂、失聯,而這是人間與人生不同階段中眾多的貪食蛇們共享的同一「原型」,凝聚成一個超越卻又普遍的「祂」。某些人生底牌中看不見的另一面,竟是手機螢幕玻璃下,不斷「貪食」的身影與行為——但,貪食蛇至少是為了「砂」,那我們呢?

捷運行進,▢在延長,老化成為整首詩唯一確知的事實與體會。

「我覺得我也老了。」——洋洋


文字編輯:昨夜在誠品看楊德昌的樂達

美術設計: #冠宏



【明日菜單】

狀態:恐懼興奮的冷

建議備料:魚蝦、草、衝動、黑暗的溫潤


#貪食蛇 #捷運 #遊戲 #老化 #鄭聿 #玩具鞘 #普通快樂

思春期飲食指南 ◎周予寧

 



2025/10/3【本日菜單】

食材:肉、食糜

調味:醋、糖

營養成分:

貪婪10%

神聖虔誠20%

傲嬌 20%

愛50%

󠀠⠀

思春期飲食指南 ◎周予寧

󠀠

他們全部望向另一個方向

桌下是否併攏膝蓋表情都依然克己

越不堪越被吸引

貪婪是初嚐的口型

󠀠

你要被吃但不被吃定

要知道吃是儀式、食慾神聖

當一塊肉要有一塊肉的自持

你的叉匙向外打開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掀開你的餐巾

󠀠

前程虔誠,依序用上每副餐具

切割你剖開你拍照發文留念

傲嬌是不准客制化的調味

愛是礙事,愛是他們的食糜

󠀠

他們全都望向你的方向

當一塊肉要有當一塊肉的自知

再不煮熟你就要爛透

快點煮熟你就跟他們一起爛透

󠀠⠀

◎詩人簡介

󠀠⠀

周予寧

󠀠

2001年生,臺大國企系,著有詩集《那個字太殘忍我不敢說》。希望未來能擁有自稱美少女詩人的勇氣。非常嗜甜,但為了健康飲料都喝半糖去冰。少數維持超過一年的興趣是購物、追星和寫詩。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等。IG:yellowscarvess⠀

󠀠⠀

󠀠

◎小編 #魚鰭 賞析

󠀠⠀

🥩 #思春期那些事

󠀠

〈思春期飲食指南〉收錄於詩集《那個字太殘忍我不敢說》,「思春期」為日文中「青春期」之意,將熟而未熟的青澀和尷尬年紀,詩人以旁觀的角度指向「你」和「他們」的關係,是個體與社會的妥協與對話。

󠀠

「思春」除了是清出更是「吃」與「被吃」的欲求,是對青春甚至是情慾的懷想,是接近詭譎的,張狂但盡力節制地凝視。「他們」是大人、是男人與女人,而「你」則是刀俎上翻滾著的魚肉。

󠀠

🥩 #望向你的方向,終究爛透

󠀠

首段以「他們全部望向另一個方向」開始,從餐桌上的情境出發,而「他們」即便沒有在看著同桌的敘事者,敘事者仍反覆思考一些枝微末節的事情「桌下是否併攏膝蓋表情都依然克己」,衡量一切是否得體。接著越是不堪越是引人注意,貪婪的嚼食與說話的口型,像是巨大吞噬的狀態。

󠀠

末段以「他們全都望向你的方向」收束,「當一塊肉要有當一塊肉的自知」,世界對思春期的「你」投以目光,而「你」必須有終究要熟透的自知。「熟」是不得不的成長與蛻變,不管熟或者不熟,終究會導向「爛透」的結果,成為不想成為的大人或者具侵入性的他者。

󠀠

🥩 #吃與被吃,當一塊肉的了悟

󠀠

第二、三節,則描述吃食的過程,分割肉品、調味等,以「吃」為意象,把「你」放上餐桌,詮釋自我的呢喃。「要被吃但不被吃定」,「當一塊肉」要有所「自持」,叉匙是雙腿,而掀開餐巾動作,則會讓併攏的膝蓋和叉匙變得裸露,營造強烈的畫面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訴說了坦誠的有限性,也展現了防備之必要提醒。

󠀠

「愛是礙事,愛是他們的食糜」愛是一種阻礙,是一種消化的軟爛殘餘,混雜的質地,同時又被賦予儀式且神聖的意涵。詩人以進食的過程作為愛的比喻,延伸出多元崎嶇的想像和令人糾結的矛盾。

󠀠

󠀠

文字編輯:想睡覺一邊嚼珍珠的 #魚鰭(https://vocus.cc/user/@yuchifish)

美術設計: #冠宏

󠀠

【明日菜單】

狀態:嗷嗷待哺的蛇

建議備料:游移、密閉、信仰、超現實

󠀠

#周予寧 #那個字太殘忍我不敢說 #思春期飲食指南 #詩 #現代詩 #新詩 #飲食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飲食詩系──情詩三首 ◎周漢輝


 


2025/10/2【本日菜單】

食材:杏仁霜、魚貝類、百般蔬菜

調味:蠔油、芝麻、椰子

營養成分:

對現實妥協 10%

人間日常 20%

掙扎與堅持 35%

渴望與失落 35%


香港飲食詩系──情詩三首 ◎周漢輝

杏仁霜I

深色耐髒,但你喜歡白,喝著

杏仁霜說太淡,肯定沒有下奶

我們蒙著塵生活,在茶餐廳等待

投幣機器洗衣,洗掉污漬與原色

你喜歡白,也知深色耐髒,鞋子

代替我們蒙塵,在世行走像沾污

與磨損,你的鞋子破了也不再

潔白,觸著新鞋子你像感初潮的痛

我們的生命耐髒,但我們喜歡美好

你說起首爾的冬旅,那件厚白衛衣

像平原,讓狐獴挖掘,脫線纏成雪花

盼待下一次外遊。黑髮耐髒,但我說

白髮也耐看,為你拔除繁影間的一線光

一痛,拈不住,融化在杯中杏仁霜

大地魚湯

偏離鬧市的主動脈,僅走在

一條街以外,心跳與呼吸放慢了

你與我,尚未碰見其他路人

才像轉返著意己身,腸胃餓扁

嗅覺遂敞開,一道門那麼窄

老舊麵店內我們卻是新客

來回經過只瞥看價錢,刻意錯過

門內傳統雲吞麵──先喝一口湯

鹹鮮味道漫過牙舌,像漁網

從洋流裡捕獲鱸魚、黃花魚

烏頭、馬友,混在體豐肉嫩的

魚群中,大地魚扁薄得不成魚樣

渾身粗礪像大地所棄的泥塊

抵受海洋的重量,化於我們體內

而入網前,蜆貝也化於魚內

連麵帶湯吃光,兩個空碗不曉得

你全職創作手工藝,我終日書寫

詩篇,像戳力延續他人的遺忘

教我們早已適應其他麵店中

雲吞麵乏味,省錢又堪飽足

西洋菜

西洋菜漂移,擦著紅蘿蔔

掃及蜜棗,南杏北杏豬骨

我開玩笑說湯水中似有卦象

你也笑了,問我看出來的

預兆。誰知道?總之要吃光。

我們吃下甚多了,還有所餘剩

後來特意再訪,店子餘剩一口

深洞,沒有光能逃脫,像生命

對我們所作──上一趟本來

在偶然出差的路上,你一時

興起來會合我,一起走進從未

走進的地區,試為晚飯探險

店子的飯食平庸,然而送上

兩碗大湯,像在報償──世上

有芝麻、椰子害你敏感頭昏

西洋菜的味道在百般蔬菜中

也像報償於你。尤其居所不便

做飯,我們只靠外食碰運氣

再遇上西洋菜之前,我們經歷

惡意壞事,大概按活著的常理

我慣於不抱期望,總先置疑

及否定,你改不了直斥我後

對人間仍存好奇,讓大不同的

我們,活像一個完整的人格

隨沸鍋裡的熱流旋舞,移至

我們的面前,灼透了的西洋菜

沾上蠔油,旁伴魚片河牛丸麵

你裝作認真說莖葉交錯似有啟示

我忍住笑了,問你看出來的未來

說不定呢。反正西洋菜很好吃。


◎詩人簡介

周漢輝

信耶穌,寫詩與散文。文學導師、評審。2018年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0年憑詩集《光隱於塵》獲文藝復興純文學獎。


◎小編 #牧希 賞析

這三首詩以飲食為載體,探索生活的質地與幽微的人際關係。 詩人透過杏仁霜、魚湯、西洋菜等日常食物,編織出一幅關於愛情、生存與希望的複雜圖景。

《杏仁霜I》開篇即建立起「深色耐髒」與「喜歡白」的對立,這不僅是色彩的對比,更是理想與現實的張力。「我們蒙著塵生活」點出現代都市人的生存狀態,而「投幣機器洗衣,洗掉污漬與原色」則暗示了清潔過程中失去本真的代價。詩中的「你」對白色的偏愛與對現實妥協的矛盾,體現在鞋子的意象上——「觸著新鞋子你像感初潮的痛」,將物質與身體經驗巧妙結合,展現成長與失去的複雜情感。

《大地魚湯》「偏離鬧市的主動脈」營造出逃離都市節奏的氛圍,「心跳與呼吸放慢了」呼應這種節奏轉換。詩人透過魚類的命名——「鱸魚、黃花魚/烏頭、馬友」——建立起海洋與餐桌的連結。

而「大地魚扁薄得不成魚樣」的描述,既是對食材的寫實,也暗示了生命形態的多樣與謙卑。詩末「你全職創作手工藝,我終日書寫/詩篇」點出兩人的創作身份,將藝術創作與日常覓食並置,突顯創作者在物質生活中的掙扎與堅持。

《西洋菜》「西洋菜漂移,擦著紅蘿蔔」的開頭充滿動感,而「湯水中似有卦象」將日常飲食提升到占卜的層次,既帶玩笑意味,又暗示對未知的好奇。詩中對店家倒閉的描述——「店子餘剩一口/深洞,沒有光能逃脫」——運用了黑洞的物理概念,將商業失敗昇華為宇宙性的思考。

在消費主義席捲的當代都市,詩人以最平凡的飲食作為抒情載體,溫柔放置對日常生活的凝視,更是對存在本質的叩問——透過杏仁霜的淡白、魚湯的鹹鮮、西洋菜的清甜,我們也品嚐了現代人靈魂深處的渴望與失落。


文字編輯:牧希

美術設計: #冠宏



【明日菜單】

狀態:將熟未熟的一塊肉

建議備料:貪婪、虔誠、傲嬌、愛


#周漢輝 #杏仁霜 #大地魚湯 #西洋菜 #香港詩 #光隱於塵 #地納於心

【2025十月:今晚你想來點……飲食詩選】 ◎主編:魚鰭、樂達

 



【2025十月:今晚你想來點……飲食詩選】

◎主編:魚鰭、樂達

今晚你想來點……大家好!這裡是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我是雙主編之一樂達🍀。天氣尚未轉涼,我們仍在努力承擔、適應天候帶來的新變局,但十月與此同時也悄悄先抵達了。繼今年一月的「天氣詩選」,本月的每詩詩選,我和魚鰭預計以「飲食」為關鍵詞,邀請各小編一同揀選自己喜愛的詩作,與之對話,如常分享給大家。

生活有時恆常如斯,卻又可能脆弱得在短短一夕之間,便能輕易地傾覆;一如今年七月,丹娜斯颱風過境之際,小編正好住在嘉義沿海一帶,切身感受到源自大尺度的氣象,如何具體而微地滲透到生活各個角落,引起一連串相互關聯的質變。路樹、電線桿、屋頂、招牌紛紛倒落,而鄉鎮裡的燈光也在幾日下來才慢慢復甦。在天災之後,停電停水的日子裡,除了開車或徒步相互援助,每一次吃飯時間,共聚在同一個餐桌前關心彼此現況,抱怨或認命地繼續堅持下去,不知不覺也成為當時實際上聯繫起遠人近鄰之間的重要時分。

從天氣到飲食,我們共有的日常便在當中翻轉與更新。而今年十月,我們以飲食為切入點,有時從味道與食物出發,有時跟吃飯或料理空間相關,甚至飲食、進食本身,也有可能幫助我們重新檢視生活裡的許多事情……等等。今晚你想來點……讓十月的流水席就此開幕!

最後,無論我們在何時何地,天佑花蓮與其他仍持續奮鬥與關注的每個人🙏


文字編輯:在行事曆中打游擊戰的樂達

美術設計:冠宏 

詩成 ◎席慕蓉


 


詩成 ◎席慕蓉

⠀ 

夏日的靜美 顏色褪盡

只留下許多無從回答的疑問

⠀ 

風過之後

即使只是這瞬間的停頓和躊躇

想必也包含了 許多

我自己也無法辨識的理由

⠀ 

是什麼在慢慢浮現?

是什麼在逐漸隱沒?

是誰 在真正決定著取與捨?

是何等強烈的渴望

終於有了輪廓?

⠀ 

我們的一生 究竟能完成些什麼?

⠀ 

如炙熱的火炭投身於寒夜之湖

這絕無勝算的爭奪與對峙啊

窗外 時光正橫掃一切萬物寂滅

⠀ 

窗內的我 為什麼還要寫詩

⠀ 

---------

⠀ 

◎作者簡介

⠀ 

席慕蓉,蒙古族,1943年生於重慶,成長於香港,後來定居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及畫家。她以清新淡雅的文字風格著稱,作品多寫愛情、人生和鄉愁,語言淺白卻情感豐富。代表作包括1981年的詩集《七里香》和《無怨的青春》

⠀ 

◎小編 #淳 賞析

⠀ 

席慕蓉這首〈詩成〉收錄在迷途詩冊一書中。

於我而言,這首詩不僅是談「詩如何成形」,更像在描摹「詩完成以後,那個靜靜回望自己的片刻」。

⠀ 

開篇寫道:「夏日的靜美 顏色褪盡,只留下許多無從回答的疑問。」像是詩人將所見的風景與情感,悉數安放在詩裡。當一首詩落定,外在的色彩已然退去,只餘下一片難以名狀的空白。這種「無從回答」的質地,我深有同感。寫詩的當下,我們或許篤定地相信每個字都各有其因;然而當句子真正成形,反而會被更多悄然湧起的疑惑包圍——那些情緒,究竟為何要被寫下?那樣的語句,又是如何找到它的位置?

⠀ 

「什麼在慢慢浮現?什麼在逐漸隱沒?」這一節,在我心裡特別留痕。詩的完成,本身即是一場取捨:某些感受得以凝為形狀,某些則悄然隱沒於時間深處。這種取捨,往往不全是理性的安排,更像是渴望與心境在當下默默作出的抉擇。

⠀ 

而末段「如炙熱的火炭投身於寒夜之湖,這絕無勝算的爭奪與對峙啊……」讀來像是一種心境的低語。彷彿我們日常拾起的碎片,經由凝視與體會,被熾烈地鍛造成詩的重量;那是生命與語言之間,永無休止的角力。人生若如一泓湖水,詩便是我們投擲的祭品——讓湖面泛起微光,讓深處有了沉甸的分量。

⠀ 

最後一句「窗內的我 為什麼還要寫詩」並不只是疑問,更像是對題目的回聲。詩人心底或許早已明白答案:即使萬物終將寂滅,寫詩仍是她能與世界對話、與自身相認的方式。那樣的叩問,既是自省,也是一次溫柔的肯定——提醒我們,詩的誕生從不只是結果,它也是抵抗虛無、讓生命留下微光的姿態。

⠀ 

文字編輯:還在與自我共處的淳 #淳 @fragrance_521

美術編輯: 最近忙完展覽的芃萱 #芃萱 @sunny__901205

⠀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無主題詩選 #席慕蓉 #詩 #詩成 #迷途詩冊 

姥姥的情書 ◎哈特.柯瑞恩(林熙強譯)


 


姥姥的情書 ◎哈特.柯瑞恩(林熙強譯)

My Grandmother’s Love Letters

今晚沒有星星

There are no stars tonight

只有記憶裡的星星。

But those of memory.

柔雨如漸寬的衣帶環繞周身

Yet how much room for memory there is

而記憶的空間究竟多麼寬廣。

In the loose girdle of soft rain.

原來甚至寬廣到

There is even room enough

放得下我媽媽的媽媽伊莉莎白

For the letters of my mother’s mother,

的老情書,

Elizabeth,

那些長年塞在

That have been pressed so long

天花板一角的老情書

Into a corner of the roof

現在已經斑黃菸萎,

That they are brown and soft,

一不小心就會像雪片飄融。

And liable to melt as snow.

足蹈如此浩瀚的空間,

Over the greatness of such space

一步一步都得輕盈。

Steps must be gentle.

像是給一根看不見的白頭髮拎著。

It is all hung by an invisible white hair.

顫顫巍巍就像樺樹枝在編織空氣。

It tremble as birch limbs webbing the air.

於是我問自己:

And I ask myself:

「手指是否修長到足以彈奏

“Are your fingers long enough to play

只響回音的老琴鍵:

Old keys that are but echoes:

這靜默是否強大到

Is the silence strong enough

足以把樂聲傳回源頭

To carry back the music to its source

也再次傳回給你

And back to you again

一如傳回給她?」

As though to her?”

而我想要牽起我姥姥的手

Yet I would lead my grandmother by the hand

帶她穿越她無法理解的形形色色;

Through much of what she would not understand;

我因此絆了一跤。而雨繼續落在屋頂

And so I stumble. And the rain continues on the roof

那聲音就像一陣輕柔憐憫的笑。

With such a sound of gently pitying laughter.



◎作者簡介

哈特.柯瑞恩 (Harold Hart Crane,1899-1932)

二十世紀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發展,具重要影響力的詩人之一。透過詩文闡述個人幾近絕望、諷世的態度,奮力在失序的現代世界尋找意義。1926年出版首部詩集《白屋》,奠定其在美國詩壇歷史的重要地位。身為當時罕見公開的同性戀者,他將無法言明的愛欲與羞恥感寫為詩句,一生受抑鬱與孤獨折磨。1932年,在墨西哥灣投海自盡,生命停於32歲。

(引自林熙強譯《白屋》)

⠀⠀

◎小編 #樂達 賞析

今年六月,美國詩人哈特.柯瑞恩詩集《白屋》的中譯本出版,將這本1926年刊行的代表作,送達百年後的臺灣。結合原文與中文對照,一些詩作本身隱喻繁多、脈絡相形複雜,不單是閱讀,更連翻譯一事也頗有挑戰性。而今晚,小編想分享整本《白屋》中私心最愛的一首詩〈姥姥的情書〉。相比其他多首,鬆開了語言的密度,巧妙運用空間和聲音來摸索,安置「我」與「姥姥」、記憶與此刻之間的關係,進而讓誠懇動人的心思慢慢流淌於其中。

告訴我什麼叫做記憶?記憶是在無明的夜裡,不隨時空、仍會點亮的「星星」;是在狹窄空間裡,物已衰老,卻仍能置身於寬廣浩瀚之中的所在。但很有意思的是,當發話者「我」走進一個充滿舊物的房間,試圖小心翼翼地穿行其中、發掘姥姥的情書,「一步一步都得輕盈」時,或許,這也正是「我」對於記憶、追憶的理解與心態。重新回到「記憶的空間」,每一個嘗試深入的腳步、回溯並提取記憶的行動,總是容易引起對它本身的破壞。

具體的泛黃信紙,「一不小心」就會碎裂、散開,變形而不再;記憶又何嘗不是一個既能超越現實時空限制,讓人得以安身走入過往,卻同時如此脆弱、不穩定,很輕易就會被時間與人為擅改的存在呢?更進一步,除此之外,記憶,特別是面對深愛的已逝者,記憶又意味著什麼?

已逝者的時間已然終止,再也無法誕生出任何確切的新事物,一切新生的,總是由被留下來的生命所創造、賦予意義。就像一排老琴鍵從此之後只能彈響出「回音」,作為還活著的我們,究竟要怎麼僅憑這些回音,來與深愛之人緊密相連,甚至形成可能的相知與對話呢?信紙、字跡、場景與其他遺物,多少程度能代表或重現對方?在追憶之中,我們究竟想尋求什麼?


而明明深刻懂得,就算內心多麼渴望,就算每一步自己的足跡,都會回頭想像著,那是至親/摯愛用「看不見的白頭髮」牽起自己——橫亙在我們之間的,終究是一股難以撼動的「靜默」。樂曲無法譜出新篇章的靜默,缺席者的靜默,時間的靜默……。如果說在客觀現實,越吵雜越難以聽清楚任何事物,越安靜,反而越能幫助聲音傳遞的話,那麼同樣的原理,能否重現在我與姥姥之間呢?

發話者「我」這麼捫心自問,卻始終沒有回答。

記憶雖能模糊某些邊界,但生死仍有它無可撼動的原則。來到最後一節,「我」想要對此挑戰,跟「姥姥」攜手穿越靜默與時間,讓老琴鍵敲響出新歌——「我因此絆了一跤。」然而,面對這份看似天真的錯誤,詩人選擇與現實情景協商共謀,讓「姥姥」短暫回歸,以彷彿「一陣輕柔憐憫的笑」的雨聲來回應,接住發話者「我」的敘述,並由此收束——儘管這是多情的巧合,卻也是詩人極其溫柔的一筆。

到底什麼是記憶?記憶也是當自己執意挽留而徒然落空之際,源自心底,永遠能柔和接住自己的那份擁抱,那一聲熟悉的笑。

最後小編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幸運的是因為工作的緣故,小編每週四會碰見本詩集的譯者林熙強老師,而在某次下午,趁著上工前的空檔,小編拋出心中一直挺好奇的問題,當面請教譯者:「好奇學長為什麼會用『姥姥』來翻譯詩題的『Grandmother』呢?」明明日常語境中還有許許多多稱呼,「外婆」、「奶奶」、「阿嬤」……等等。

「從那首詩內容就能看出這個Grandmother是外婆,不是爸爸那邊的,是『媽媽的媽媽』。我們家是外省人,爸爸那邊的我會叫『奶奶』,外婆則是『姥姥』。就像我們親戚的小孩也會叫爺爺『ㄧㄚˇㄧㄚˊ』,『姥姥』和『ㄧㄚˇㄧㄚˊ』都是我們對最親密的人的稱呼。」

姥姥之於熙強老師,阿嬤之於小編,無論在世與否、故事如何,我們都在用自己生命中最親暱溫暖的稱呼,以及名號背後聯繫起的身影與記憶,來理解哈特.柯瑞恩筆下的「Grandmother」。讀者、譯者、原作者之間,異聲相鳴,一道迴環的鋼琴曲便如此彈奏著,往復而綿延。

文字編輯:在浮光寫完賞析想睡的樂達

美術設計:開始要忙碩班的芃萱(´ཀ`」 ∠)

#白屋 #柯瑞恩 #Crane #林熙強 #美國詩 #奶奶 #外婆 #情書

貓碰翻了酒瓶 ◎陳滅

 



貓碰翻了酒瓶 ◎陳滅

⠀ 

事物是否本無固定的構造?

貓兒懶得回答你

酒瓶內藏著甚麼牠必須知道

只有我們不假思慮就喝下

⠀ 

時間不需要停步貓兒感覺它無限

我們卻留不住可以留下的時間

酒精教我們超越了那麼短暫的無限

你知道那只是酒精竊笑著在作怪

⠀ 

貓兒認得時光留下的氣味

只有我們分不出生命的區隔

其實我們都把氣味留在衣服

生命倏忽如漸次無窮的洗刷

⠀ 

聽見貓兒無聲的腳步,當牠踏過紙張

牠只吞噬牠認為美味的事物

只有我們總把難吃的世界吞嚥

貓忿懣像是不值也許只是嘲笑

⠀ 

貓碰翻了酒瓶,是嗎貓碰翻了酒瓶!

貓深藏的意念如酒精在頃刻揮發

時光迸溢如液體灑落的聲音那麼動聽

我們知道貓已接受了牠那懶懶的生命

⠀ 

—⠀

⠀ 

◎作者簡介

⠀ 

香港出生、成長,臺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及博士,師承梁秉鈞(也斯)教授,從事香港文學研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助理編輯、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散文集《樂文誌》、《地文誌》、《抗世詩話》、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及詩選集《香港韶光》等等。

⠀ 

(摘自《離亂經》作者簡介)

⠀ 

— ⠀

⠀ 

◎小編 #雙雙 賞析

⠀ 

事情似乎是這樣的:人類想要知道,「事物是否本無固定的構造」,而貓只想知道「酒瓶內藏著甚麼」(是酒喔),但瓶頸細長貓夠不到,為此牠碰翻了酒瓶。

⠀ 

酒是生命,是不清醒,是比喻的「這邊」跟「那邊」變得模糊不清,在這首詩裡面——「事物是否本無固定的構造?」至少酒沒有,那麼生命有沒有?「貓兒懶得回答你」。我們思考生命,卻不懷疑酒,「喝下」,而「不假思慮」。

⠀ 

酒是有限的,而貓認得酒的氣味,認得生命的氣息,並覺得生命無限,不是因為有九次,而是因為牠看待生命的方式:不假外求;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們喝著喝著就忘了酒的氣味、不知道「其實我們都把氣味留在衣服」,我們用酒來「超越了那麼短暫的無限」之同時,「生命倏忽如漸次無窮的洗刷」——詩酒以虛度來年華,大人們真是奇怪啊。

⠀ 

為了搞清楚「事物是否本無固定的構造」,我們心勞日拙於紙書的周延無漏如「把難吃的世界吞嚥」,而貓只會「踏過紙張」,只會「吞噬牠認為美味的事物」,只想知道「酒瓶內藏著甚麼」——這件事通過感官、通過動手來完成,而不假喻日指月,為此牠碰翻了酒瓶。

⠀ 

碰翻了酒瓶的一刻我們一刻清醒(!)——在那一刻酒就只是酒而不是什麼喻體,只是不得不用抹布拭除的液體。但因為是人類,在疑惑(「貓碰翻了酒瓶,」)與肯定(「是嗎貓碰翻了酒瓶!」)之間輕舟已過那一刻清醒,復歸不能不愛酒如不能不愛比喻:

⠀ 

「貓深藏的意念如酒精在頃刻揮發」——貓才不管什麼生命、界限,可有或無,海枯石爛或荒草掛露,怎樣的生命都沒有分別,靜置的酒跟傾瀉的酒沒有分別;

⠀ 

「時光迸溢如液體灑落的聲音那麼動聽」——在我看來,全詩的重音不在「!」那一行而在此!「事物是否本無固定的構造?」當圓柱、秩序的酒變成水無常形,我們側耳細聽它的流淌,流光,從虛無之中撿拾醺酣以外我們為數不多的樂趣;人類守則裡有各種「遠慮」,甚至顧慮酒精的「竊笑」、貓的「嘲笑」,而在此清醒而又醺酣之際,思慮而又不假思慮——思考詩意、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不假思慮「不得不用抹布拭除的液體」如傾倒而「面倒」(麻煩)的生命,於是,在某一點上我們接通了貓、「接受了牠那懶懶的生命」。

⠀ 

那也許就是詩發生之時、人類唯一比貓優勝之事。

⠀ 

⠀ 

文字編輯:雙雙 @doubl_eve

美術設計:芃萱 @sunny__901205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無主題詩選 #陳滅 #離亂經 #酒 #貓 #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