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2025 十月:今晚你想來點……飲食詩選回顧~


 


2025 十月:今晚你想來點……飲食詩選回顧~

󠀠

◎主編:#魚鰭、#樂達

󠀠

#今晚你想來點?今晚我想來點?

󠀠

今晚你想來點~選擇障礙專用讀詩點餐神器上線!

󠀠

我是雙主編之一 #魚鰭🐟(拜託不要吃我 >”<)。轉眼間來到10月尾聲,每天為你端一道菜、一首詩的 #新詩流水席 也將落幕。

󠀠

從周漢輝〈香港飲食詩系──情詩三首〉(10/2)到洛夫〈午夜削梨〉(10/30)酸甜苦鹹鮮交織味蕾,複雜編織起文學與人生的群像齒頰留香,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外,同一道菜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詮釋體會。

󠀠

透過詩句我們讀到許多對於 #味覺、#食物 與 #餐桌 等意象描寫,詩人從不同面向切入,直指人的身體感受,開啟文學對話的通道。事不宜遲,讓我們一同回顧十月小編們的精彩選詩吧!

󠀠

#料理豐盛展演,個體與他者、與自我的關係

󠀠

備料、料理與食用,飲食開展思考的路徑,既私密又公眾。在「吃」與「被吃」、「獨食」與「共食」之間,詩人以遠近各異的鏡頭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反思自身身處其中的位置,意圖梳理各種親情、愛情與友情等糾結。

󠀠

周漢輝〈香港飲食詩系──情詩三首〉(10/2)藉香港飲食:杏仁霜、魚湯與西洋菜描繪人關於愛情、生存與希望的渴望和失落;周予寧〈思春期飲食指南〉(10/3)以「吃」與「被吃」寫青春期成長之於社會的妥協與抵抗;鄭琬融〈有喉嚨的生物〉(10/5)從「喉嚨」出發連接社會與個體,直指捕食、吞嚥過程語言壓抑的暴力;瞇〈切鳳梨時,關於心的幾種隱喻〉(10/7)以鳳梨芯喻人心,訴說人類情感的複雜難理;崔舜華〈我竟也愛你到秋天〉(10/9)自湯麵的平凡日常細膩書寫對貓的心意;邱映寰〈滷肉飯加乳酪〉(10/14)則從有趣的音韻親密語言,隱喻關係中的親近與隔閡、脆弱與溫柔;邁克爾.翁達杰〈剝肉桂的人〉(10/19)肉桂濃郁的香氣,勾勒嗅覺與身分認同的聯繫;潘家欣〈媽媽的骨灰,可以吃嗎?〉(10/22)在料理母親骨灰時,召喚視覺、觸覺與嗅味覺,步步叩問生命存在的本質。

󠀠

除了向外的聯繫與對應,飲食更是一種自我照看 🫶

󠀠

小令〈過熟〉(10/8)在烹煮大骨湯的過程中寫骨骼的脆弱及頑強,慢燉時間更熬煮自身;余秀華〈西紅柿〉(10/10)在切開番茄的同時切開自我,流出酸甜的汁水;李蘋芬〈奶茶沙丘〉(10/13)以珍珠奶茶為意象,回應豐饒與不斷流失消解的命題;騷夏〈吃佛的人〉(10/15)透過「佛」的多義性與岐義性直面多被遮掩的慾望;侯馨婷〈深夜烘焙〉(10/16)從夢幻的烘焙過程帶領讀者來到可樂餅的聯想與品嚐,輕撥事務的悲喜;柏森〈吃茶〉(10/29)寫泡茶的乾淨凝鍊在茶桌上的相互安好。

󠀠

#餐桌意義的延展,人與社會、與地方的關係

󠀠

餐廳與餐桌亦是權力運作的交會之所,餐桌上的座位、吃食的順序與方式等,都是文化和位階的隱微展現,也是不得不在共處相同空間時,被迫接收甚至是被迫出聲抵抗的時刻。

󠀠

李修慧〈飽食〉(10/17)以餐桌上對峙的戲劇張力,直擊社會中男性凝視的話語與權力;陳千武〈咀嚼〉(10/23)深入口腔的糜爛質感,批判政治時局的迂腐暴力;隱匿〈誰不是要飯的呢〉(10/24)承接時事議題,反思權力與金錢在當代社會的運作。

󠀠

🍜 麵店、市場與地方特產,將特色小吃作為切片,寫日常瑣事,回扣時間流動之間,味覺與記憶的羈絆。

󠀠

煮雪的人〈我獨坐在麵店〉(10/12)描繪巷口麵店店面與味道隨著時間變化的拆遷;顏艾琳〈第二市場的故事味〉(10/20)結合當地特色與歷史,寫台中在地小吃的各種聯想;陳坤婉〈阿爸的歡喜〉(10/27)藉水潤餅、柿餅與米粉等新竹特產,寫溫柔細密的父女親情,也走過新竹的海岸線、護城河與夕陽。

󠀠

#飲食作為指涉,好餓好餓的我

󠀠

今天你又吃了甚麼呢?吃飽了嗎?有人說,台灣人對吃的執念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閱讀本身即是一種攝食,而我們不斷咀嚼每一個文字,讓語言成為生長的養分。當文字被賦予氣味、口感,勾得人食指大動,猶豫著到底要不要再去買宵夜,但又怕變胖,生活本身充滿矛盾,我們總是貪心地難以抉擇,#選擇障礙🥢 嚴重。

󠀠

飲食本身是對生活的選擇,食物經過口腔咀嚼、流過食道再抵達腸胃,甚至到最後消化後排出,串聯起外部和內在、身體和生存。和誰吃飯?去哪裡吃飯?還是要自己煮?要吃水煮餐還是炸雞?吃東西終究是攸關日常的事,我們終須做出決定。

󠀠

回望十月選詩的食物範圍橫跨水果、街邊小吃、茶飲、香料等,甚至還有睡著的我(?詳見10/26平田俊子〈第三水曜海域〉),「食」作為人的慾念,是對於飽足飽滿的想望,是日常極為平凡與不凡的情感投射,也是文學不斷捕捉的感受,連接不同感官,引起讀者無限共鳴。

󠀠

最後感謝各位讀者參與~歡迎多多留言回饋小編們,或是分享你的美食口袋名單,吃貨魚鰭將會衷心感謝 ✮⋆。°✩⋆˙希望大家喜歡這次詩選,我們下回有緣再見 𓍊𓋼𓍊𓋼𓍊

󠀠

文字編輯:魚鰭 https://vocus.cc/user/@yuchifish

短影編輯:魚鰭

󠀠

ᰔᩚ 2025年十月「今晚你想來點……飲食詩選」編輯群

󠀠

文編:牧希、一尾、Echo、啊比、浮海、藝蓁、汶融、C南、雙雙、柄富、竺軒、張郎、晉晉、魚鰭、李文靜、焦糖的奴才、樂達

󠀠

美編:芃萱、襄陵、藝蓁、冠宏、樂達、魚鰭

󠀠

󠀠

#飲食詩選 #美食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 #文學 #新詩 #味覺 #飲食 #吃

午夜削梨 ◎洛夫

 



2025/10/30【本日菜單】

食材: 韓國梨

調味:冰涼汁水的腥甜

營養成分:

午夜的詭譎 77%

冷 1%

渴求 3%

一刀剖開的俐落 19%

󠀠

󠀠

午夜削梨 ◎洛夫

󠀠

冷而且渴

我靜靜地望著

午夜的茶几上

一只韓國梨

󠀠

那確是一只

觸手冰涼的

閃著黃銅膚色的

一刀剖開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

戰慄著

拇指與食指輕輕捻起

一小片梨肉

󠀠

白色無罪

󠀠

刀子跌落

我彎下身子去找

󠀠

啊!滿地都是

我那黃銅色的皮膚

󠀠

󠀠

◎作者簡介

󠀠

洛夫

󠀠

本姓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淡水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大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歷四十餘年,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廿二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四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四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

󠀠

󠀠

◎小編 #李文靜 賞析

󠀠

洛夫被譽為「詩魔」,詩作常見超現實的魔幻風格。這首〈午夜削梨〉更是營造出一種冷寂、詭秘的暴力情景。

󠀠

第一節猶如電影中的空鏡一般,把畫面定格在「午夜的茶几上/ 一只韓國梨」。畫面外則是又冷又渴的「我」靜靜地望著眼前的梨子。

󠀠

或是因為口渴,於是產生了吃梨的渴望。第二節寫切梨以及對於韓國梨的觀察,「觸手冰涼的/ 閃著黃銅膚色的」,梨的表皮被詩人喻為皮膚,一顆梨便仿佛漸漸有了人形。當「我」把梨一刀切開時,刀刃剖開的不再是清脆的果肉,而是如同插進足以致命的胸腹。這一刀想必會使汁液噴湧,如殘酷的殺人場面,但「一口好深好深的井」則刻意弱化了血腥的想像,詩人營造可怖氣氛的巧妙之處不在於渲染誇張畫面,而著重描寫「我」的心情——「戰慄著/ 拇指與食指輕輕捻起/ 一小片梨肉」,明明只是要寫拿起一片剛切好的梨子,此處情感的描述卻讓「我」如同劊子手般,剛為梨子執行了死刑,現在更要撿那散落的一小片手或腳或身體的任何一部分。

󠀠

「白色無罪」一句,與「一口好深好深的井」有異曲同工之妙,似乎都是為了減弱想像畫面裡的那抹猩紅與驚悚。但詩人並沒有就此讓詭秘的氣氛停住,他要「刀子跌落」,要「我彎下身子去找」,並且在這裡設置最後的驚嚇機關——「啊!滿地都是/ 我那黃銅色的皮膚」。若回到第二節,黃銅膚色原本是比喻韓國梨的表皮顏色,這裡卻直接轉化為「我」的皮膚,梨子和人瞬間置換,那麼當初真正被一刀剖開的,胸中藏有深井的,究竟是「我」,還是那只韓國梨?

󠀠

讀完全詩再次回到「午夜的茶几上」,看到的不再是「一只韓國梨」,而是詩人洛夫留給我們的一道詭譎懸想。

󠀠

󠀠

文字編輯:李文靜 @dear_y_19

美術設計:#芃萱 @sunny__901205

󠀠

󠀠

【明日菜單】

狀態:還有卡拉OK那種豐盛飽足的流水席

建議備料:空蕩的胃

󠀠

#洛夫 #午夜削梨 #詩魔 #梨子 #水果 #魔幻 #暴力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飲食詩選 

吃茶 ◎柏森 󠀠

 



2025/10/29【本日菜單】

食材: 茶葉

調味:平靜有層次的茶香

營養成分:

溫暖 30%

日月的漬印 40%

滾燙炙熱 10%

人間氣味 20%

󠀠

󠀠

吃茶 ◎柏森

󠀠

水清時,茶泡好了

在早晨光還未熱

先飲下一杯暖胃

󠀠

他喝大半輩子的茶

從不正式

不說順序

他說茶香

是茶的

氣味,這不用太多知識

󠀠

茶米隨日月

留下漬印,在杯內

層層疊疊

淺淡的青

󠀠

久久,茶衍成一日當中的事

󠀠

他問起

要不要泡茶了,又一次

為我沏下日子

󠀠

搣起的茶葉蜷縮著

落放壺中,敲出清脆

沸騰的水

綻放葉身,反覆地

󠀠

煮茶的事

他時常問起

󠀠

一整日

似乎就這瞬裏

平靜如初

󠀠

󠀠

◎作者簡介

󠀠

柏森

󠀠

一九九九年,台北人,春日生。稀有的雙生肖命格。修讀哲學,喜愛馬勒。現寫有評論、散文等,詩作各散。出版詩集《灰矮星》(逗點,二〇一九)。獲二〇二三年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獎。詩集《原光》曾入圍周夢蝶詩獎,獲二〇二四年楊牧詩獎。

󠀠

󠀠

◎小編 #C南 賞析

󠀠

#茶、日子、無須多言的體感

󠀠

本詩的質調很穩很淺,相比炫技,本詩更像是一種召喚,淺淺的拉出一個簡單的場景,我們看著動作,日子就過了。泡茶是個很routine的事,例行到我們幾乎覺察不到差異,但一切都貴在累積,「茶米隨日月/留下漬印,在杯內」,茶是要養的,一遍一遍的澆灌,茶杯在一次一次的沖泡下,惹了一身茶氣,他再也不會有別的用途,當拿起,茶香就會竄升,就該是泡茶的時候。

󠀠

#茶就是茶

󠀠

在詩作中,茶被屏除一切象徵,簡單、乾淨,我們可以看到詩作對以短語短句呈現,且隨著詩意的進發,單節所用的詩句數更少,有三句、兩句甚至一句作結的。如此大膽的剪裁會增加詩的核心乾癟化的風險,然而當茶的諸多體感被放大,隨著詩的推進,茶愈來愈立體——我們看到茶香、茶漬、蜷縮的茶葉落入壺中便敲起聲響,反而在這種剪裁下穩固而平衡。

󠀠

同時詩又極為克制,幾乎不將茶與其他意象做連動,讓茶只是茶,例如第二節「他說茶香/是茶的/氣味,這不用太多知識」,於是整首詩更加聚焦,茶的形貌變得純粹,宛如spotlight下周邊的細小高光,我們在設計中屏除掉了多餘的資訊,茶香就是氣味,毋須浮想聯翩。

󠀠

#當茶位處一日當中

󠀠

到了詩的後半段,茶有了第一個連結,從「久久,茶衍成一日當中的事」開始,我們明顯看到茶被放置在一天的進程裡,我們要泡茶,正如我們要過日子,日子會過,此時先前純粹化的茶香被置後,茶成了一種我們必須且必定會做的事,詩至此話鋒一轉,「又一次/(他)為我沏下日子」,茶第一次與意象做連動,成了一種奉獻,為你做一件日常,無他,詩中的「他」只不過想為你,縱使簡單日常,但他一遍遍的想為你做些什麼。

󠀠

於是一個場景進一步被召喚,這讓我們想到家中的長輩,譬如爺爺奶奶,已經無法同你聊那些生命力滿滿的故事,學校離他們太遠;政治他們力不從心;國際觀與理財,他們的腦袋已旋轉不過來,但他們仍想與你連結,於是化作後來,他們每每在一個隨意的時間點:「吃飽了嗎?」「會不會餓?」

󠀠

詩中的「他」似乎也是一位這樣的長者,煮茶,他花了一輩子沏了無數盞茶,這成了他的生活也是他的連結,於是他時常問起,「喝茶吧」這是他愛你的方式。在詩的末段,我們觀看他用他熟悉的方式,搣起茶葉、煮水、沖壺、煮茶是他一輩子的事,他現在只想為你,那個瞬間,你與他平靜,如你們的一輩子那樣長。

󠀠

󠀠

文字編輯:C南

美術設計:#芃萱 @sunny__901205

󠀠

󠀠

【明日菜單】

狀態:老陳精細的削減

建議備料:韓國梨

󠀠

#柏森 #吃茶 #原光 #茶 #平靜 #詩 #水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飲食詩選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阿爸的歡喜 ◎陳坤婉


 


2025/10/27【本日菜單】

食材:柿餅、水潤餅、米粉

調味:新竹的風、夕陽、月亮

營養成分:

阿爸的愛 40%

護城河散步的傍晚 10%

家鄉味廚房 30%

女孩的童年 20%

󠀠

󠀠⠀

阿爸的歡喜 ◎陳坤婉

󠀠

在風裡唱歌

唱給後座的女孩聽

女孩聽見山的聲音

聽見

更多的風

󠀠

女孩與歌聲

慢慢長大

後座很久沒有女孩

後座

變成了風

󠀠

女孩喜歡風箏

女孩出生在降大風的月

寄一盒柿餅給女孩

柿餅很甜

風很甜

風會等女孩

風箏,會等女孩

󠀠

女孩說回來最想看水潤餅

看水潤餅的烤紋

像山丘

像阿爸手心的繭

水潤餅是故鄉

水潤餅是阿爸的平安

󠀠

阿爸的廚房

已經炒米粉好幾天

晒過月亮

吹過冷風

米粉的記憶

像海岸那麼長

󠀠󠀠

阿爸想

帶女孩到海岸線放風箏

看夕陽

吃水潤餅

回家還有炒米粉

暗晡

來護城河散步

󠀠

車仔到站

阿爸企在車頭

歡喜

󠀠

󠀠⠀

◎作者簡介

⠀󠀠

陳坤琬

󠀠

1981 年生於台南

喜愛從生活與文字裡做實驗

曾為實驗教育工作者

偶爾在 草露日月 ‧ 生活占卜 翻譯牌卡

有一些文學獎項

以《鹿和羽毛》獲第七屆周夢蝶詩獎,預計於2026年4月出版。

󠀠

(擷取自Facebook「鹿和羽毛」貼文)

󠀠⠀⠀

󠀠

◎小編 #晉晉 賞析

󠀠⠀

榮獲2021年竹塹文學獎現代詩第二名的〈阿爸的歡喜〉,以柿餅、水潤餅、炒米粉等新竹在地滋味入詩,將地方風物化為情感的線索。詩人以父親的視角,描摹對女兒深沉的思念與守候,於平凡景物中流露出溫潤而堅定的父愛。

󠀠

是味蕾,是記憶:柿餅、水潤餅、炒米粉│

󠀠

柿餅,在九降風吹落之際,將不易保存的柿子果風乾,形成一個個橙黃甜膩的果乾。寄一盒柿餅給出生在這降大風時節的女孩,是阿爸的牽掛與疼愛,化作一顆顆柿餅,如風乾後是更加濃郁而真切。

󠀠

水潤餅,成分單純卻齒頰留香的麵點。每逢農曆七月中元節,城隍廟繞境出巡時,會將水潤餅用紅線串起綁在神降身上,虔誠的信眾可以分食以求取平安,因此又可以稱為「平安餅」。水潤餅上的烤紋斑駁,是記憶裡故鄉的線條,是阿爸的手心的繭,更是祈祝平安的願望。

󠀠

炒米粉,經歷的風吹月曬,白色細絲狀的外觀,飽含著阿爸在這片風與月下努力的蹤跡。一束束細長而纏綿的米粉,是阿爸的牽掛與念想,像海岸那麼長。

󠀠

人文地景:風與風箏、山與護城河│

󠀠

新竹風,是每個異鄉遊子難以忘懷的家鄉風貌,也是貫串全詩的動力。風的流動,帶來了女孩的出生,傳送著父親的歌聲。在不止息的吹拂中,陪伴著茁壯與衰老,拉長了距離並牽繫著父女的相互思念。風箏之所以能飛行,投靠著風的升力,那是阿爸帶著女孩成長的力量,想要孩子能在天際翱翔,卻又化為手上的一根細線牽繫彼此。

󠀠

風流動在山嶺發出的聲音,原來是年幼時女孩聽見的是阿爸歌聲,隨著女孩的成長,留下來的便是故鄉的風聲。山,依舊高峻挺拔;護城河,依舊砌在舊城區的道路上,而女孩長大離家後,父親的世界只剩風聲與回憶,但仍堅毅地保護著親愛的女孩。

󠀠

巧妙化用的雙關詞彙,是父女的唱和與呼應│

󠀠

詩篇讀到了後段,出現了「暗晡」、「車仔」、「企」等字,並非我們直白常見的詞彙,而是化用了台語字詞來收束全詩。詞彙的轉換,浮現出父親說話的聲響,呈現出阿爸與女孩的日常語言。其中,倒數第二句的「企」字運用地更是精妙。企,可以做為父親站在車站時「踮起腳尖,提起腳後跟」的動作描摹,也有對女孩殷切「盼望」的心意。若轉化成父親的台語氛圍裡,「khiā起來躡跤尾teh看」呼應了女孩對阿爸的描述。無論阿爸的「企」是何者,都充盈著父親最豐滿的歡喜心情。

󠀠

父親的喜悅,來自於「回憶」與「想像」──想像女兒回家、想像一家團聚、想像再次一起放風箏。種種父女的互動寫照,透過清澈柔軟的文字示現於紙上。

󠀠

這份「歡喜」並非當下的擁有,而是長久的守候,是一種「等」的狀態。詩人透過父親的視角,將親情的深厚,化為一種靜靜的期盼。

󠀠

󠀠⠀

文字編輯:晉晉

美術設計: #芃萱 @sunny__901205

󠀠

󠀠⠀⠀

【明日菜單】

狀態:國際化與在地化的異域美食交響曲

建議備料:蒙古烤肉、四川牛肉麵、天津蔥抓餅、溫州大餛飩

󠀠

#陳坤琬 #阿爸的歡喜 #竹塹文學獎 #柿餅 #水潤餅 #炒米粉 #溫柔的牽繫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飲食詩選 

第三水曜海域 ◎平田俊子(馮啓斌譯)


 


2025/10/26【本日菜單】

食材:睡著的我

調味:海洋、夢、外套、平日晚上

營養成分:

夢與熟睡 15%

被晾在一旁的舊外套 5%

非常可愛的日常 80%

第三水曜海域 ◎平田俊子(馮啓斌譯)

鴿子睡覺的時間與

喜鵲睡覺的時間之間

有一聲槍響

螃蟹睡覺的時間與

捲貝睡覺的時間之間

有蒼白月亮圓缺

鍋子睡覺的時間與

看守人睡覺的時間之間

有隱密的航海

來了風

起了浪

船艙裡慌慌張張

老鼠四下探索

門自己打開

砰地關上

在夜最深的時候

船首抵達了

椅子睡覺的時間與

人好像快要倒下之間

有兩封被燒掉的信

溢出來的水與

地毯之間

有短暫的擁抱

哪裡都不去

在被封住的

夢的黏液裡溺水時

只不過是被捲入

睡眠的漩渦

暫時的靈柩與

躺下的人之間

有遺留下來的

舊外套

烏雲與

我之間

有還沒吃的晚餐


◎作者簡介

平田俊子(Hirata Toshiko,1955-)

出生於島根縣,畢業於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部。 1983年以〈關於鼻瘜肉〉等六篇作品獲得《現代詩手帖》第一屆「現代詩新人獎」,引起詩壇矚目。自1984年出版首部詩集《蕗蕎的報恩》以來,陸續發表了《戲言的自由》(獲紫式部文學獎)、《詩七日》(獲萩原朔太郎獎)、《終點站》(獲晚翠獎)等多本詩集。 同時,她也出版《雙人乘坐》、《甜蜜的傷》等小說或劇作。並曾在NHK電視台舉辦的全國性「詩擂台」即興詩作比賽中,擊敗詩人白石嘉壽子,成為第三代冠軍。她也曾受邀為臺北詩歌節、高雄詩歌節、太平洋詩歌節的國際貴賓。

(引自《詩七日──平田俊子詩選》作者簡介)

⠀⠀


◎小編 #樂達 賞析

今年的臺北詩歌節「縫隙之光」(Light through Cracks✨)邀請到非常多出色、平時卻少有機會接觸的外國詩人,其中一位便是小編今晚想分享的日本女詩人平田俊子。執起筆如小巧又老練的剪刀,探向一天三百六十五天,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裡,將每一幅看似難登大雅之堂、卻讓人親切玩味的日常片段,小心翼翼裁剪下來,重新在如詩、更如戲言的語言中,自由自在地縫紉、刺繡、有時交錯以逗趣天真的念頭,長此以往,慢慢織就出一床可愛討喜、卻又世故而溫馨的大拼被。(幸運的是,今年也同步出版了首本中譯詩集《詩七日:平田俊子詩選しなのか》,一面非常可愛的大拼被……)

而當詩人在詩集裡展示這面拼被時,讀者既能親密地撫觸,源自日常的深愛與歷經歲月的和藹慈祥,同時又能在閱讀之餘,彷彿被點醒般,回身看向自己的平凡日子,並將它們更新、上光。像是洗衣服前將衣服內裡往外翻,讓讀者用接下來的時光加以洗拭,喚醒衣物與棉被、日曆與內心的清新可喜,重新跟自己的日常展開初戀。

每當頻繁的小地震再度發生,當大家習以為常、上網發布或檢查地震文時,也有人會好好發脾氣,教訓腳下可惡的地球呢——「地球啊 你這傢伙/不管何時/你只要愉快地旋轉就好/搖擺這種事/就交給被風吹拂的花朵或/曬在庭院裡的衣服/你這傢伙就永遠給我/天真地旋轉!」(節錄自〈不要搖了!〉)而在〈十四月七日〉一詩中,詩人前前後後竟說了40次「平凡」,如同一輪又一輪、重複的日子,而當讀者讀過、經歷過這一次次平凡瑣事之後,卻又察覺不到任何厭煩的口吻或情緒,反而會聽見隱身於其中的詩人,一說再說:「平凡令人愉悅/平凡令人開朗」。

來到今晚分享的這首〈第三水曜海域〉,彷彿也在某月的第三個星期三(水曜日)當中——這個平日裡絲毫不特別的一天,不為什麼而隨心地被點出來,卻又足以指向其他任何一天——窺見某個或許因工作或家務疲累,連晚餐都還沒吃就不小心睡著的身影。💤

整首詩接連運用「在★★與☆☆之間有♪♪」的句式,羅列各種情境並推進詩行。在這每一個情境中,讀者既能憑藉想像來讓各個元素之間,自由產生關係(或許,睡著的鴿子在槍聲之後就逝去或被嚇飛走了,後來又飛來喜鵲在同樣的地方入睡了……);又可以從詩中反覆出現的「睡覺」與時間的存在,默默察覺到在這段或長或短、不知過了多久的時間裡,某人的睡眠正在進行著,而許多看似不經意的畫面片影彷彿又默默加以勾勒。(或許,在這睡著的過程中,水不小心滿了出來或被打翻,溢出來的水和被弄濕、等待變乾的地毯之間有一份「短暫的擁抱」)

與此同時,在全詩中跟「睡覺」一起頻繁現身、相互指認的是跟「海」相關的詞彙。在「夢的黏液裡溺水」,打起瞌睡的人「只不過是被捲入/睡眠的漩渦」,在這第三個水曜日的睡眠海域中,如船航行,抵達「夜最深的時候」。更有趣的是,可愛中帶點諧謔,接近詩的結尾,詩人將這個才脫下外套放一旁,沒多久就癱倒睡死的人所躺的地方(比方說沙發)描繪為「暫時的靈柩」,在醒來前,短暫的死亡只會不斷延續。而讀到結尾,讀者更會心一笑地發覺,這個睡死的人正是詩人暨發話者「我」自己——而「我」竟然連晚餐都還沒吃!!

悄悄隱去身份和情境,隨著詩句行進才慢慢明朗化,從而推想、發覺出在讀者眼前的身影,正是詩人拿自己的經歷來重新表演與逗樂。透過這般自我打趣、自由的戲言,讀者也能重新發覺日常生活的小小奇跡,回味、玩味之間,或許默默感受到——每一天的生活,原來是這麼地可喜又可愛!


文字編輯:十月第四個金曜日,在唭哩岸的有河書店寫完賞析的樂達

美術設計: #芃萱 @sunny__901205


⠀⠀

【明日菜單】

狀態:阿爸的柿餅、水潤餅和炒米粉

建議備料:海岸線的風箏、風中的歌聲、記憶、歡喜


#第三水曜海域 #平田俊子 #晚餐 #日常 #臺北詩歌節 #縫隙之光 #TaipeiPoetryFestival #戲言的自由 #詩七日 #しなのか #馮啓斌 #黑眼睛文化 

安穩的糖粉 ◎周予寧 󠀠

 



2025/10/25【本日菜單】

食材:糖粉

調味:

營養成分:

安穩 40%

搖晃變動 60%

󠀠󠀠

󠀠󠀠

安穩的糖粉 ◎周予寧

󠀠

收集各種花色的襯衫

搭配同一件牛仔裙

像坐在藤椅裡的睡眠

安穩地搖晃

󠀠

安穩卻搖晃

很多時候我懷疑

是否不同的墨色

也能寫出一樣的詩

才發現用慣了的鋼筆

只吃同一種卡式墨水

󠀠

港片般不斷重播的

日子磨損我

如藤椅磨損木地板

󠀠

我正安穩而搖晃

用了一個夏天的耐心

儲存一罐糖粉

日日除濕

󠀠

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嗜甜

也是

之後的事

󠀠󠀠

󠀠󠀠

◎作者簡介

󠀠󠀠

周予寧

󠀠

2001年生,臺大國企系,著有詩集《那個字太殘忍我不敢說》。希望未來能擁有自稱美少女詩人的勇氣。非常嗜甜,但為了健康飲料都喝半糖去冰。少數維持超過一年的興趣是購物、追星和寫詩。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等。IG:yellowscarvess⠀

󠀠󠀠

󠀠󠀠

◎小編 #竺軒 賞析

󠀠󠀠

我們都在一陳不變的日子裡找尋改變的證據,來證明自己存在過的痕跡。

󠀠

本詩以輕巧的筆法談論日常裡的「安穩」和「搖晃」,閱讀的過程像是看了一部篇幅短小的日本晨間劇,文字像糖粉一樣入口即化。然而,要感受到糖粉內部的質變,則是「之後的事」了。

󠀠

從詩句裡描繪的日常切入,穿搭到寫詩的墨水選擇,整體的日子就像玻璃罐裡的糖分一樣看似安穩如常,在細節裡卻暗藏產生變化的契機。詩人試圖以不同的角度探索「改變」的可能:從主動收集花襯衫到發現慣用鋼筆只能吃同一種卡式墨水。回應到學生時期,即使我們努力用不同的方法想要讓枯燥的日常變得有趣,卻始終無法為龐大、日復一日運轉的升學生產線帶來實質的改變。在外界的眼光看來,學生就是一罐又一罐「安穩的糖粉」,潔白無暇且經過精製,被預設得極為單純,彷彿只要處理讀書考試這種「小事」就足以好好生活。這樣的假設往往忽略了成長這個巨大的命題帶來的挑戰,在面臨內心迷惘、糾結與掙扎,卻成為無聲的、不為人知的瑣碎和叛逆,像糖粉罐裡的濕氣悄然入侵,只有自己清楚,要花多大的努力和耐心才能讓一切看起來如常。

󠀠

搖晃的藤椅如鐘擺,是持續流逝時間,儘管對現狀無奈,也曾試圖反抗,青春終究在時間裡逐漸磨損。對於個人而言,在渴望改變之中妥協有些事情的無法改變;卻也在看似一陳不變裡發現改變悄然發生,這正是面對成長最真實的拉扯。我們始終都是安穩的糖粉,在平凡無奇的日子裡,經歷無數次自我掙扎和變化,仍頑強地維持安定的模樣。

󠀠

還好我們像有詩這樣的處方,從詩句裡的糖提煉成的滋味,不只是被理解的微甜,同時也有因為共鳴而生的淡淡󠀠苦澀。

󠀠󠀠

󠀠󠀠

文字編輯:竺軒

美術設計:芃萱 @sunny__901205

󠀠󠀠

󠀠󠀠

【明日菜單】

狀態:睡著的還沒吃的晚餐

建議備料:海風、可愛的日常、好睡的床

󠀠󠀠

#周予寧 #那個字太殘忍我不敢說 #安穩的糖粉 #糖 #詩 #現代詩 #新詩 #飲食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誰不是要飯的呢 ◎隱匿

 



2025/10/24【本日菜單】

食材:要來的飯

調味:陽光的味道、水鳥的足跡、滅絕的物種

營養成分:

珍珠與眼淚 100%

權力 ?%

鈔票 ?%

󠀠

󠀠

誰不是要飯的呢 ◎隱匿

󠀠

打來山林間的野獸

摘取樹上的結果

跪求土地賜予豐收

󠀠

曾經人們心懷感激

向天地父母要來

珍貴的一碗飯

󠀠

從第一口乳汁

到最後一碗

自己吃不到的飯

沒有一口不是要來的

󠀠

有些帶有陽光的味道

有些印著水鳥的足跡

有些是滅絕掉許多物種之後

才換來的

每一口都得來不易

每一口都是珍珠與眼淚

󠀠

而今人們以為飯

是用鈔票買來的

是以權力換來的

似乎唯有這兩種滋味

才是美味

󠀠

帶著滿嘴鹹腥與腐臭

踩著成堆的屍身往上爬

殺紅的眼早已看不見

原來自己也在

那裡面

󠀠

󠀠

◎作者簡介

󠀠

隱匿

󠀠

隱匿,貓奴,曾經營淡水有河book 長達11年。著有《自由肉體》、《怎麼可能》、《冤獄》、《足夠的理由》、《0.018秒》、《永無止境的現在》、《幸運的罪》等詩集,以及散文集《河貓》、《十年有河》、《貓隱書店》、《腦洞與星空》、《病從所願:我知道病是怎麼來的》等。曾獲2016年《台灣詩選》年度詩人獎、第50屆吳濁流文學獎新詩首獎,並以《病從所願》與《幸運的罪》分別榮獲Openbook2022年度好書獎以及2024年台灣文學金典獎。

󠀠

󠀠

◎小編 #焦糖的奴才 賞析

󠀠

聽聞曾拿過藝文補助者都是「要飯的」。

󠀠

〈誰不是要飯的呢〉從山林野獸與樹上結果開始,以人類最初始與自然間的施與受,反思現代社會唯金錢與權力獨尊的價值判斷標準。「飯」作為生存所需的意象,透過詩的結構層層推進,呈現出人類在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中,對於生存的想像日漸狹隘、扭曲,甚至腐臭。在從過去指向此刻的線性敘事之中,不斷地回應、提醒與質疑「要飯」的意義,是謙卑與尊敬,也是鄙視與腐敗,透過重重對於「要飯」的叩問,指出所有人都在「要求」與「被給予」的位置,沒有誰從頭就站在至高點,沒有誰是乾淨的。詩人以深刻的反思與諷刺的結尾,巧妙拆解「拿過藝文補助者都是要飯的」的框架,從要飯的本質揭示「所有人都是要飯的」,又有誰可以說自己置身事外呢?

󠀠

#誰的飯不是要來的?

󠀠

「跪求土地賜予豐收」、「曾經人們心懷感激」最原初的生命所需,是透過大自然的饋贈與滋養,人們已謙卑與恭敬的姿態,記憶並感恩每個得以生存的點滴。

󠀠

「從第一口乳汁」在意識與行為都尚未成熟前,完全由另一個生命體供給養分的時刻,點出「要」的另一面,為單向且不求回報的給予和滋養。因此,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沒有一口不是要來的」且「每一口都得來不易」「每一口都是珍珠與眼淚」,是人們需要不斷透過對歷史(不論是人類群體或個人自身)的反思,從能看見一路上「陽光的味道」、「水鳥的足跡」與「物種的滅絕」,所得、痕跡與失去都應該被記憶與感謝,那都是要來的飯,都是構築一個人、一群人的碎片。

󠀠

#單一的味蕾:金錢與權力成為唯一標準

󠀠

如今人們已然忘記那些珍貴的饋贈與滋養,「鈔票買來的」與「權力換來的」成為唯一的價值來源,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曾經的物質與情感流動被全面否定,只有實質利益的交換「才是美味」。

󠀠

藝文產業的運作同樣作為一種難以被標準化的生產,因此難以納入以金錢與權力衡量的體系中,然而若將一個社會的運作看作是人體的生存,人所需的養分與味覺,絕非僅是單一性的。如何才是美味?如何才能是美味?

󠀠

#誰不是要飯的呢?

󠀠

最後,在獨尊金錢與權力的價值體系裡,忘記了自己一直以來受到的給予,「殺紅的眼早已看不見」以為自己站上施捨的位置,進而展開掠奪與傷害,全然忘卻「原來自己也在」「那裡面」。

󠀠

「那裡面」的位置除了是「成堆的屍身」,同樣也是作為接受養育與饋贈的要飯者,點出在利益的戰爭中所有人都遍體鱗傷的同時,亦扣回題目「誰不是要飯的呢」。

󠀠

󠀠

文字編輯:覺得焦糖變胖但不敢縮減御膳的焦糖的奴才

美術設計:芃萱 @sunny__901205

󠀠

󠀠

【明日菜單】

狀態:未知的搖晃的安穩的甜味

建議備料:糖粉

󠀠

#誰不是要飯的呢 #隱匿 #貓奴 #要飯 #飲食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 #現代詩 #新詩 #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