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只要我們有根 ◎蓉子

 


只要我們有根 ◎蓉子 

  

在寒冷的冬天 惡劣的氣候裏

翠綠的葉子片片枯萎

正似溫馨的友情一一離去 


我親愛的手足 不要傷悲  

縱使葉子們都落盡

最後就剩了我們自己── 


那光潔的樹身 仍舊

吾人擁有最真實的存在

──只要我們有根

只要我們有根 

  

縱然沒有一片葉子遮身

仍舊是一株頂天立地的樹

就讓我們調整那立姿

在風雨裏站得更穩

堅忍地度過這凜冽寒冬 

  

是的,只要我們有根

明春 明春來時

我們又會枝繁葉茂 宛如新生

 

--

◎ 作者簡介:

蓉子(1928年5月4日-),原名王蓉芷,江蘇省揚州人。因生長在基督教家庭中,又嗜讀中國古詩,因此詩風受到基督教聖詩與中國詩的影響。蓉子為藍星詩社重要成員,主持後期《藍星詩頁》及《藍星一九六四》的編輯工作。代表作品為《青鳥集》、《橫笛與豎琴的晌午》、《天堂鳥》等。(改寫自wiki)

--

◎ 小編 Y 賞析


第一週的主題是與讀者一起回顧當年「國立編譯館」的詩選週,雖然「國立編譯館」這個名稱在2011年正式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後,就算正式走入歷史了。年輕一輩的讀者或許對這個「國家圖書編譯機構」的來頭十分陌生,但你的父母輩肯定非常不陌生。因為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國立編譯館都是中華民國各級中、小學教科書的唯一供應者。在1999年訂立一綱多本的政策方向後,才正式開啟了解嚴後的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畢竟即使不論選文如何,掌握編選課本的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奪取歷史話語權的政治性展現。

 

即使具備了這樣的背景認知,我們仍然能回首過去,從這些當時選錄的詩看到許多時代有趣的蛛絲馬跡。如果將〈只要我們有根〉一詩略過時代與作者不看,很容易乍看之下誤以為這是一首帶有明確民族性(我親愛的手足)的鄉土詩,或至少是一種非常本土情懷的想像。從這點看來,也許能夠窺探藉由文字與寫作者的認知,感受到想像共同體的細微差異與更迭。蓉子寫的這首〈只要我們有根〉最早刊載於原載1979年8月23日的《聯副》報刊上,那我們自然就能透過這個時空背景聯想到:詩中的「凜冽寒冬」並不是一種對節氣的感嘆,更非目前的政治局勢,而是在當時社會極重要的歷史事件:中(中華民國)美斷交。 

 

因此,從某種層面而言,我們可以說蓉子這首〈只要我們有根〉非但不是鄉土詩,甚至還可以說是一首試圖談論外交(挫折的)詩:「縱使葉子們都落盡/最後就剩了我們自己──」但蓉子最後仍然以「只要有根」作為激勵,並以一種溫情婉約的(中華)民族呼告,淡化了其他「正似溫馨的友情」之外更深的政治脈絡。蓉子多數的詩都帶有中華文化的儒家面貌,並且包含了一種明確的規訓、教化精神,從她大多數的書中,都可以看到此類中國文化/中國民族性的內蘊。而這首詩也在1986年被收入當時的國中國文第三冊。 

 

如今,我們所期待「枝繁葉茂 宛如新生」的韌芽,大抵也早就不是當時的蓉子在那樣的時代環境所想像與認同的「根」了。但四十年後的現在,我們仍能回顧這些曾經在島上所發生的事件、文學、認同,然後繼續思考下一步明春或許會在哪裡。

 

--

美術編輯:佳郁

圖片來源: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國立編譯館 #蓉子 #只要我們有根 #中美斷交

1 則留言:

  1. 〈追思百歲詩人蓉子(1922~2021)〉 ● 陳慶煌冠甫2022/10/12
    自從青鳥投入羅網,不知經歷多少歲月的浪潮
    竟成了一隻寂寞靜淑,溫柔無語的貓
    儘管春色千重,柳絮兒滿城飛舞的江南
    仍是一鏡不醒的夢,在重複循環

    金門詩酒文化節,壬午中秋的海峽會
    希臘羅馬古文明之旅出雙入對,興致豪邁
    總是壓抑自身,以映照另一半的傑出偉大

    詎意鏡中弓背的貓,門掩之後仍然蹲踞如許
    並不停變換其眼瞳,沉默無語

    轉眼燈屋易主,潤福暫居、徐州歸老
    幸獲百年壽考,回到天主懷抱
    溫馨的友情雖漸遠,只要樹根還在
    詩苑依舊會枝繁葉茂,頂立千萬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