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福爾摩沙 ◎劉克襄

福爾摩沙 ◎劉克襄
 
第一個發現的人
不知道將它繪在航海圖的那個位置
它是徘徊北回歸線的島嶼
擁有最困惑的歷史與最衰弱的人民
  
-
 
◎作者簡介
 
劉克襄,生態系自然人。日行性,習於晨間慢跑。棲息於台北或台中,喜出沒於山徑、鄉鎮、菜市場。勇於嚐百草,知覺敏銳。擅長在城市感受自然端倪,在日常發掘溫情興致。寫作不輟,熱衷繪圖。現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窗口鳥友為麻雀、斑鳩和八哥。
 
-
 
◎小編皮皮賞析
 
近日,一名立委在網路上言道:「……一百年前,日本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令眾人大為吃驚,因高雄在1920年之前被稱為「打狗」(Táⁿ-káu)。「打狗」是平埔族馬卡道(Makatau)族的語言,意及竹林。在1920年時,台灣總督府正式將打狗以日文諧音漢字改名為高雄。此過程和所謂「又高又雄」之期許完全無關。見微知著,或許其他人不若上述發言,如此與史實相左,但起因於對地方史、台灣史的不瞭解而鬧出的笑話依然屢見不顯。
 
回到詩歌,此詩僅有四行,是一首短詩。首先,詩題便直指十六世紀時,台灣初被發現的狀態。福爾摩沙──原是葡萄牙文。完整語句應為Ilha Formosa,文意則是:美麗(Formosa)島(Ilha)。據聞是葡萄牙船員航經台灣時,忍不住說出的讚美。因此作者在前兩句,才會以「第一個發現的人」以及「航海圖」開頭。接著,第三句,指涉明確的地理名詞開始出現,這是一個坐落在北回歸線上的島嶼。所以,雖然北回歸線也經過其他大陸,但唯有台灣符合島嶼含義。最後一句,同時也是收束前三句鋪陳的最高峰,作者不單單只是想要描述台灣的數個特徵以及事件,他所欲表達的,是從前面便開始暗示的不確定感──從古至今,從外國眼光、到以台灣人自稱的我們,還是對於造就這塊土地的複雜交織你爭我奪。越是如此議論紛紛,越是顯得歷史的未定,而未定便引起了巨大的困惑。
 
這一連串的過程什麼時候才會看見盡頭?在作者的想法中,或許只有釐清那些吵吵鬧鬧的鼓譟,才能擺脫衰弱的標籤,脫胎換骨成不會被輕易動搖的強壯人民。就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天的到來。
 
 
-
 
美術設計:@arteditor053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台灣是什麼 #福爾摩沙 #劉克襄 #島嶼 #航海圖

1 則留言:

  1. 三國時期的東吳就已經記載了台灣,什麼時候變成葡萄牙第一個發現台灣了?拜託好好學歷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