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人類之夜 ◎巫時


 人類之夜 ◎巫時

⠀  
總是以為能看得見。
好不容易,我閉起眼睛
而又睜開
就看見了自己的光。
此刻一萬種聲音皆寂寞
我用手指向月亮
感覺尖銳
紅色滲出了半圓
影子開始壯大,眼前的地圖
進入伸出黑手的時代
樹木長成了森林
我曾經熟悉的迷宮
⠀  ⠀ 
我跟隨著我微弱的光
小心翼翼踏出
決定方向的那一步
在半空中停駐
許久許久,然後降落
終究無法飛起來
我拍散看不見的枝葉
繼續探入
那些粗糙而富有年齡的手掌
輕輕(或不經意)和我摩擦
時間之流湧現
而不致暈眩
我仍活著面對黑暗……
⠀   
有一段小徑
我持續行走,偶爾奔跑
用身體畫出弧形
枝條和樹幹
未曾停止生長,總是
先我一步
將天空一點一點包圍
還剩下一點點時間
我靜止不動
試著張開嘴脣
無有回音
我決定坐下來
盤據在纏繞的一切
伸出手(指)
搓揉又搓揉……
⠀   
火光乍現。
在我闔上眼睛之前
感覺刺痛
而醒
我舉起枝條,燃燒
像一隻候鳥
萬年之後
將再次舉手
向天空,向紅色與藍色
那些會移動的星星
發出光芒
作為告別
⠀  
--
⠀  
◎作者簡介:
  巫時
⠀  
  二十歲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已跨過了某條再也回不去的界線。於是想在那些獨一無二的視野消失之前,讓目光停駐在裡面,之後便可以好好地和它們說聲再見。
⠀  
  個人報台「背德的信仰」:mypaper.pchome.com.tw/causation
  (以上簡介來自詩集《厚嘴唇》)

--
⠀  
◎小編哲佑賞析  
⠀  
「人類世」是一個全新的地質概念,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出現迄今,所造成的生態影響不亞於冰河火山等自然現象,人類甚至造成了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在「自然」或「生態」的討論之下,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聲浪往往和人類的科技文明相對,甚至敵對;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真能擺脫人類的視角,尊自然為上位?又或者,難道人類真的不能改造地球,讓地球成為專屬樂土?
⠀   
這些問題難以解決,甚至可能涉及倫理。但在此,或許我們可以先思考「人類」之不同其他物種的神祕性。比如巫時的這首〈人類之夜〉,探源了人類出現類似「神啟」的過程,不把自然的純樸純真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自然可能威脅了人類的存在。
⠀   
第一段睜眼見光,是在經歷了千萬次的「好不容易」,而這種啟蒙讓月亮有了象徵,讓陰影開始瀰漫,最後一句「樹木長成了森林/我曾經熟悉的迷宮」,木成為林,進而成為迷宮,「曾熟悉」彷彿隔開了「人」與「動物」的不同:不是靠直覺,而是靠認知與學習。接下來的飛行也饒富興味,詩裡寫著「在半空中停駐/許久許久,然後降落/終究無法飛起來」,這是成為神,或者返回神格的徒勞努力嗎?無法升天,那只能被納入時間之流中,用人類自己的感官面對黑暗。
⠀   
但是周遭的樹木和枝條卻是一點一點包圍天空。在此,「樹木」,不僅可逕而指認為「自然」,其「黑暗」的象徵又更明顯了:它們形塑迷宮,讓人落入時間,遮蔽住向上的視線。而「我」對此的應對,竟是拿出自己的手指來摩擦取火。此處取火的意義可能有二,第一是以自身來取火,彷彿是燃燒自己(人類)換來光亮,甚至也暗示自身不同於外在的清明;其次是,這火光是要燃燒起「枝條」,袪除懾人的黑暗,燒出自己的天空。
⠀  
這是人類的使命或宿命嗎?詩的最後言,萬年之後將會再次發出光芒,像星星告別。姑且不論這裡的神秘論(哪顆星星?是外星文明嗎?),如果人類與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那麼所謂的「自然」或「生態」,都只是籠罩在身上的黑暗而已。而若積極一點的來說,發光才能被記住,毀滅才有再生,那所謂的生態保育也並非唯一真理,所謂自然的和諧,可能只是我們心中樂園的投影而已。
  
--
   
美術編輯、照片: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自然詩 #人類世 #巫時 #厚嘴唇 #背德的信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