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習字:以水的質地

 

習字:以水的質地(詩集《時序在遠方》之序詩) ◎林餘佐


 

字彙內核是搖晃的液體

習字有如赤足涉入陌生的水域:

我吐出潮濕的音節

想要喚醒沉睡在溪谷的石子

你回應:曖昧、迂迴如狡猾的暗流。

意象在我們腳邊流轉,泡過水的偏旁顯得清澈

我們開始懂得意象的原始意義

彷彿先民收割的第一批果實

──飽滿、香甜的滋味尚未命名

只能在口中添上一橫,權宜稱之:甘。

 

潮汐與時序一同推移,沙灘上盡是老死的詞彙

某天有人拾起,聽:那古老的音節

細瑣如水母──靜靜漂浮在海面。

於是,有些聲響被寫下

曲折幽微的發音如招魂時的呢喃。

大雨將至,地上遍植鬼魂

它們以水的型態說:世上萬物字形、字音的由來。

字義的演變太過繁複,它們保持沉默。

土壤濕潤,雨似白馬之蹄來回踱步

踢亂了掩埋已久的屍首與部首。

每一次閃電都是詞彙的誕生

古老的字義與死者都在此輪迴

(造字如招魂:召喚已逝與未知。)

大雨過後,象徵之林茂密

新生的詞彙閃著水滴靜靜結在枝枒上

等待某人摘取、食用。

 

習字像進食,偏食的人會變得口拙。

味蕾是字典可供記錄、查閱

昔日國語練習簿上的造樣造句

教導我們以生硬的句式煮難吃的料理

未經馴服的舌頭翻轉了幾圈,偷偷地將水釀成酒

與戀人共飲──唇齒甘甜,微醺的肢體食髓知味。

 

習字如在意識裡煮水

陌生的筆順是流動的隱喻

沸騰著龐大的海洋、遙遠的樹林

然而,逝者如斯,肉身是破盆:

攝水量不足的我們,終生牙牙學語。

 

--

 

◎ 作者簡介

  

林餘佐,嘉義人。現為東海大學助理教授。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等獎項。出版詩集《時序在遠方》(二魚出版)、《棄之核》(九歌出版)。另有合著有評論《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

 

--

 

◎ 小編 Y 賞析

 

在本週主題中,我們談「自然的靈性與啟發」,而這其實是一個現代詩中非常容易被調度的元素。萬物的靈,字詞的靈,兩者之間彷彿隱約地有某種神秘而幽微的勾連,透過啟發與互動的過程,景與人得以相互映照。這首〈習字:以水的質地〉,便是以水為載體,去串連起詩人在不同生命歷程中的習字情景。與此同時也是一首結構非常完整,且意象經營十分洗鍊的詩作。除了收錄為詩人第一本詩集《時序在遠方》的序詩,也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某種意義上或許也能說:這些以抒情筆法所流瀉的自然、酒水、神性、時間意象,不僅是林餘佐新詩中極重要的寫作圖像,也是詩人自省一種。

 

在習字與寫字初期,寫詩者大概都會對林餘佐首段的句子多少感到心有戚戚焉:「我吐出潮濕的音節/想要喚醒沉睡在溪谷的石子/你回應:曖昧、迂迴如狡猾的暗流。/意象在我們腳邊流轉,泡過水的偏旁顯得清澈」,以及詩人如何詮釋詩之於暗流的神祕性:「曖昧、迂迴如狡猾的暗流」,與種種不確定(與可能性)的暗示:「大雨將至,地上遍植鬼魂/它們以水的型態說:世上萬物字形、字音的由來。」(造字如招魂:召喚已逝與未知。)

 

對詩稍有留心的讀者,大概也會知道「水」是一個極常見的意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已然氾濫成災。但如果將這個框架處理得漂亮,便能演繹出更多新奇而有趣的火花。早在〈習字:以水的質地〉這首詩的命名裡,詩名其實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亮點,也隱隱揭曉了詩人對自身作品更深一層的野心與思索:「質地」。我們能感知到寫作者帶著有意識地警覺砌字,在明瞭「沙灘上盡是老死的詞彙」的同時,詩人仍然在動用時序之推演,煮水煮字的輪迴,去拾起那些仍待反覆追索的閃現與意念:「新生的詞彙閃著水滴靜靜結在枝枒上/等待某人摘取、食用。」除了刻寫詩性(個人)與水性(萬物)的精巧對照,詩人也在結構與意象的推疊上展現嫻熟的一面。像自身的演進史,也近乎像是某種宣示。

 

但肉身始終保有一份原始且清明的謙卑。在萬物降生面前,每一個字,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活著。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自然詩 #林餘佐 #自然的靈性 #時序在遠方 #棄之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