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風在吃食著 ◎鄭琬融


 


風在吃食著 ◎鄭琬融

多脊椎的島,多心的四月

太陽走走停停

風在吃食著

大塊的春天,人們心頭甜甜的芽子

也就是昨日看見的餘暉、

巧遇的友人、永遠年輕的電影

一幕:

濕地中央奔跑著的人們陷入了時間

陷入了長長遠遠的原諒

一步卻比一步重

該拿什麼來面對世界的盡頭、

美的無盡?

流蜜的手指挖出了蝦貝

腹部柔軟、陰白

一生的恐懼

多領主的憂思,多詭譎的不信任

到底虛無能消解多少虛無

亦或前往的方向是否真實存在?

我不斷夢見我的未來

小小重疊的黑影

幾位考古學家正蹲踞於此

研究著所謂自由意志

無垠、稀薄、霧氣騰騰

風在吃食著

响午水泥的樓間

一個搬運工人右手的傷勢

痛覺是顫抖了 如墜落的木棉

內心,一個妻子久久等候的身影

卻不曾閃爍過

「悲傷從不是虛無。」挖走路燈的人答道

他苦苦地把整座山

還給生下它的黑夜

哭所以年輕 所以奔走

多皮膚的山色眾人為之傾倒

忘了流浪的黑洞

在大塊、鬆散、無結構的春日裡

風在吃食著

像土裡無頭無腦的蟲 迷惑地蠕動

對美好、恐懼與悲憫的末梢產生渴望

就要甦醒了

我告訴自己

面對未知還能踩在陰影深處的那種信步

已前去探詢過

 ⠀

 ⠀

原刊於《自由副刊》2022年6月27日



◎作者簡介

 ⠀

鄭琬融,一九九六年生,東華華文系畢,曾任職翻譯文學線編輯。目前就讀於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第七屆楊牧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出版詩冊《一些流浪的魚》、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



◎小編 #宇軒 賞析

 ⠀

這首作品發表於《自由時報》副刊,詩人自陳是「去了台中的高美濕地一趟,在溫暖的春天裡寫了這首詩」。觀察整首詩的視覺結構,可以發現詩人將詩作分為了三個詩節,詩行長短錯落,採取了標點符號和空格並用的書寫方式。閱讀全詩,最先注意到的應該會是其中強烈的身體性,包括以「多脊椎」、「多心」等身體部位的形容,同時以「走走停停」、「吃食著」讓太陽、島嶼等自然地理形象增添了額外的生命力。

 ⠀

詩人巧妙運用迴行(enjambment)的歧義性,讓本為喻依的「電影」在隔行的「一幕」下,成為開啟下一則敘事的喻體,是「以迴行推進詩行」的實際案例。在第一節後半接續的詩行中,詩人開始使用「原諒」、「恐懼」等情感層次的詞彙,和前文的身體意象對照,書寫的層次明確地朝往更深的精神層次前進。

 ⠀

詩行到了第二節,詩人看似採取與第一節開頭同樣的句式(多○○的○○),卻更推進了思考的層次:從原先時空的「島」和「四月」轉為精神層次的「不信任」與「憂思」。詩人除了以相同句式承先啟後,更透過問句的口吻來塑造氛圍,讓詩行進入到「夢」中。從考古學家到搬運工人,再從久久等候的妻子到挖走路燈的人,詩人以引號和引號之後的警句來為詩中的敘事進行價值判斷。

 ⠀

第三節的起始復以身體性的「皮膚」描摹「山色」,可以看出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寫作策略具備一致性。詩末的「已前去探詢過」回應「就要甦醒了」,暗示這個「甦醒」對詩中的我而言是歷經故事、有所感觸的,在全詩結尾具備總結的作用。回顧詩題〈風在吃食著〉以及詩中不時出現的「多」的印象,可以看出詩人將身體感官和心理情緒有秩序地鋪排,各個聲部錯落但不錯亂,是一首耐讀的作品。

 ⠀


美編:Midjourney和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鄭琬融 #而立之前 #吹鼓吹新世代詩人大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