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抒情・盲目 ◎余秀華

 



抒情・盲目  ◎余秀華

總是在遇見你的時候,世界暗淡,枯萎

仿若我吐出了多年的毒

於是憂傷翻倍,讓我顧此失彼

期待塵世的光照耀,多麼奢侈啊

──我要在傍晚的時候走進你的菜園

在白菜上捉蟲

而這些想像,和你不經意的一瞥

都被我撿進了詩裡

這是一條岔路

但我總有一些憂傷的,如熟透的果實

一晃,就掉落

雨一下,就腐爛

我還是要在傍晚的時候去看看你

把這絕望再

重複一遍

◎作者簡介

余秀華,一九七六年生,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村民,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一九九八年開始寫詩,《詩刊》編輯劉年於余秀華本人的博客上發現她的詩,後於二〇一四年第九期刊發了她的詩,後《詩刊》又陸續從她的博客中挑選發表幾首,大眾熱議她的身份,她自己於博客中說自己的身份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

◎小編 ㄓㄓ 賞析

此詩收錄於余秀華《搖搖晃晃的人間》中輯三〈你沒有看見我被遮蔽的部分〉。「遇見」於第一句「總是在遇見你的時候,世界暗淡,枯萎」出現,後未再提及,整首詩便以「遇見之後」為基底開展。詩中多半屬於作者的私我情緒,但裡面不能沒有「他者」,如果沒有「他者」,「多年的毒」不會吐出(因為無人),無地可吐。而憂傷只會在自己身上翻倍,雖然增加但沒有映射之地;憂傷只會是單一感受,或許將她淹沒。詩中遇見的「你」究竟有沒有停駐在作者生活中?即使不說停駐這麼具有長久性的詞,那個「你」究竟有沒有「注意」到作者?「你」將岔路生出,但除此之外也許再無其他。

憂傷在詩首段便已出現,但作者沒有沈溺於憂傷,在這裡憂傷似乎成為作者極力想隱藏的東西,但它埋藏在比「你」更深更低的地方,在一切根基之前,沒有排除的可能,因此「你」成為帶來絕望的存在。但或許因為其中的甜蜜(因爲果實也是在「我」所擁有的全部之下產生的),還是會回去,回去看看,再重複一遍。

人總是在想著要「做些什麼」的時候做出最下流的事。身為創作者如果將創作變成唯一在思考的東西,自我會變得極為匱乏,我看見許多創作者因為這點而徒剩軀殼。當創作者開始「刻意去經營自己的創作」,忘記創作過程重於創作結果,過度重視「作品會帶來的效應」時作品便會變得空洞,那些思考會變成非常多餘的東西填塞在你的腦子裡,然後反映在之後所有的創作裡頭,如果不解這個說法,這次選的詩和詩人或許可以稍微讓人理解。余秀華的詩一直都來自於她的生活,生活不完美且充滿殘缺,但正因比重的正確,她的作品始終讓我感受到一種不多不少的完整性,於其中,不論其篇幅長短,都能讓讀者在裡面反覆回頭消化,讓我能夠有如此大的空間,正是因她的「不刻意」。

如在介紹余秀華的下一秒便是以同等的口氣說她是殘疾人士,緊接著再說她是農民,是否就是在說我們必須知道她的身份才能閱讀她的詩?像是我們如果不知道她的身份就閱讀她的詩會誤讀?但倘若以筆者得觀點來看,或學術點說,當作者將一個作品交付到公眾場域,它應該就已獨立於作者。讀者有自己的詮釋空間,拘泥於身份,或許才是最大的誤讀。

在詩集的編排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如〈抒情.盲目〉給人感受極輕(無壓力)的作品。沒有太多的社會意識,沒有太多的寫作意圖,只是寫情。

而或許,在世界的某一端。也有人與筆者相同,在初讀畢後長時間不想翻頁,希望這本詩集可以暫時沒有後續。這些沒有目的詩歌,本身含有最大的目的。


美編:品嫺


#余秀華 #抒情 #盲目 #搖搖晃晃的人間 #岔路 #重複一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