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不朽的呢喃 ◎T·S·艾略特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x 聯經出版✨
  新書分享:《 #艾略特詩選 :《荒原》、《四重奏》及其他觀察》》

不朽的呢喃 ◎T·S·艾略特

韋伯斯特被死亡所劫持

甚至看到了皮下的頭骨;

沒有胸舖的動物在底下

向後傾斜露出無唇的笑。

不是眼珠而是水仙的球根

在眼窩裡凝然瞪眼!

他知道,思想糾纏著死的四肢

勒緊它的慾望和奢侈。

唐恩,我認為,也是這一夥人
他發現感覺無可取代,

如要把握、抓住、和穿透;

超越經驗的行家,

他知道骨髓的苦惱,

骸骨的突然發冷;

對肉體可能的任何接觸

都不能減輕骨頭的熱病。

.  .  .  .  .

格麗斯金是美:露西亞人的眼睛

勾畫眼圈使更加凸顯;

脫下胸衣,她那友善的胸脯

令人幻想充氣的幸福。

這隻蹲伏的巴西豹

將驚慌奔逃的狨猴追捕

放出貓的微妙異臭;

格麗斯金有間公寓小屋;

條紋光滑的巴西豹

從不在幽暗的密林

擴散貓屬的惡臭氣味

像客廳裡的格麗斯金。

甚至「抽象的實體」

也在她的魅力周邊繞轉;

而我們的命運趴在枯肋間

使我們的形上學保持溫暖。


Whispers of Immortality: Poem by T. S. Eliot

Webster was much possessed by death

And saw the skull beneath the skin;

And breastless creatures under ground

Leaned backward with a lipless grin.

Daffodil bulbs instead of balls

Stared from the sockets of the eyes!

He knew that thought clings round dead limbs

Tightening its lusts and luxuries.

Donne, I suppose, was such another

Who found no substitute for sense,

To seize and clutch and penetrate;

Expert beyond experience,

He knew the anguish of the marrow

The ague of the skeleton;

No contact possible to flesh

Allayed the fever of the bone.

.  .  .  .  .

Grishkin is nice: her Russian eye

Is underlined for emphasis;

Uncorseted, her friendly bust

Gives promise of pneumatic bliss.

The couched Brazilian jaguar

Compels the scampering marmoset

With subtle effluence of cat;

Grishkin has a maisonnette;

The sleek Brazilian jaguar

Does not in its arboreal gloom

Distil so rank a feline smell

As Grishkin in a drawing-room.

And even the Abstract Entities

Circumambulate her charm;

But our lot crawls between dry ribs

To keep our metaphysics warm.


◎作者簡介:T.S.艾略特(T. S. Eliot)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詩人、劇作家、評論家,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家族為英格蘭裔。

艾略特詩作的產量不算豐碩;1922年發表的〈荒原〉,卻是二十世紀最受矚目的名篇,加上其後出版的高峰作品〈四重奏〉和諾貝爾獎效應的推動,艾略特成為現代詩的代表人物之一。1999年更獲《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世紀詩人」。除了詩歌,艾略特還創作了多部詩劇,包括《大教堂謀殺案》、《家庭團聚》、《雞尾酒會》、《機要文員》、《政界元老》等。

艾略特能成為「世紀詩人」,固然有賴於他的詩作;但與詩作同樣重要,是他的評論,能教無數詩人、學者、評論家著迷,不知不覺間按照他的詩觀讀詩、寫詩、評詩,為他建立一個輝煌的「艾略特時代」。

◎譯者簡介:杜國清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畢業,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美國史丹佛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教授、賴和吳濁流台灣研究講座暨台灣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創刊《台灣文學英譯叢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Series),致力於臺灣文學的英譯出版。


◎小編 #天祐 賞析

這本詩集《 #艾略特詩選 :《荒原》、《四重奏》及其他觀察》》採中英對照 、更有利於讀者反覆比較詩人的用字與譯者譯筆的精湛,內容收錄詩人自第一本詩集《 #普魯佛洛克及其他觀察 》起二十年間的創作,當然也包含了舉世的巨作〈 #荒原 〉與艾略特詩歌上的第二個巔峰《 #四個四重奏 》等。本詩收錄於此詩集第二部份,「詩集」(poems)之中。寫於1915-1918年間,並首先發表於1919年的Poems中。他的體式是四行體,而這種寫作模式是艾略特從法國(Murphy 2007: 488)詩人Theophile Gautier承繼、調整而形成的。其英文詩題 “Whispers of Immortality”對熟悉西方詩歌的讀者而言,不難聯想到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名作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而這與艾略特的文學立場-現代主義-形成有趣的互文。

本詩可以視作艾略特對死亡和生命的審視,在結構上分為兩結。前四段在英文文法上採過去式,並引形上學詩人(metaphysical poets)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和約翰.多恩 (John Donne)作為例,描述他們對於思考、死亡的思索;第二節與之並列的是一誘人的露西亞女郎,充滿著生之氣息的象徵物,代表著當時風行的享樂主義。由兩者間的並置(juxtapose),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思索何謂生、死、肉體與思考之間的疆界。

首先介紹一下何謂 #形上學詩人 ,他們並非一個有意識形成的學派,最早是由作家Samuel Johnson(1779)提出對前一世紀寫作者的批評。形上學詩人們多用複雜的隱喻,表達出細緻、繁複的精神世界思考。

回到詩本身,從第一部分中我們不難看到形上學詩人們對於精神世界、對於本真的高度興趣與著迷。對於這群人來說,對於死亡、人類衰亡的探索是更勝於塵世間肉感的生活。這些對思索才是生命的本質。無論「對肉體可能的任何接觸/都不能減輕骨頭的熱病。」,物理、肉感世界的一切是迷障,唯有深入去思索內核、骨子裡的那些構成,才得以真正的理解生命。而越是願意去思索、靠近死亡,一個人的目光就愈發犀利,甚至能「看到了皮下的頭骨」。

與之相對的第二節語法轉為現在式。而詩人意欲描寫的也就是「現在」。她是美(nice)的,這個美善源自於物質感官上的刺激。她的身體及是一種生的象徵,血肉感十足的存於這個世界。這個女郎佔據了一個充滿性衝動(libido)的物理空間,像是一頭充滿野性魅力的巴西豹勾引著狨猴。她的氣味、存在與影響力充滿了她的「公寓小屋」。譯者杜國清在此用的字非常有趣,他的用字也帶讀者越過了艾略特原先繁瑣的語言迷宮「 條紋光滑的巴西豹/從不在幽暗的密林/擴散貓屬的惡臭氣味/像客廳裡的格麗斯金」,這段的原文直譯應該是「皮毛柔順的巴西豹/從不在牠幽暗的叢林裡/提煉著如此『濃密』的貓科氣味/像客廳裡的格麗斯金」,譯者將「rank」一詞譯為惡臭,並沒有偏離本意太多,但透過些微的轉化使讀者更容易接觸到艾略特的立場,即對這種現實享樂的「厭惡」。

最後一節,艾略特也不否認這樣肉感的魅力甚至可以吸引著深層次思考的靈魂,就連「抽象的實體」也會被其吸引。但「我們」,與形上學詩人精神冥契的我們,甘願的躺在枯肋間,追尋著我們的真實。我們這群「智識者」可以抵抗利比多的控制,以多恩和韋伯斯特洞見的真實骨架作為支撐,繼續向死探究真實。

翻譯艾略特的作品是個不小的功夫,因其作為「 #詩歌上古典主義者 」的宣稱。用典繁複,用字典雅刁鑽,對譯者來說是很大的功夫。是逢荒原發布一百年,台灣的我們有幸得到杜國清先生的譯筆甚是一大享受。而艾略特,正如他所崇尚的形上學詩人一樣,是個具有豐厚思考底蘊的作家,也是歷來許多文學研究者的研究對象。此詩集附錄也有收錄關於詩人的生平、文學理論分析、關於〈荒原〉八種中譯本比較的文章。如此全面的呈現,得以讓我們接觸的那些感性主義迷障下,到骨的真實。更能理解艾略特詩作之壯闊與美學上的突破。

References Murphy, Russell Elliott (2007). Critical Companion to T.S. Eliot: a Literary Reference to His Life and Work.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p. 4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