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駐村.補助.寫作計畫 ◎主編林宇軒



駐村.補助.寫作計畫 ◎主編林宇軒

今年3月,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向外界宣布了一則壞消息:原先由美國國務院補助的經費遭到刪除,往後邀訪的駐村作家人數將被迫減半。不過,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是什麼?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愛荷華位於密西西比河支流的岸邊,是一個擁有 6 萬人口、風景優美的大學城。檢索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的網站資料,會發現許多重量級作家都曾赴愛荷華進修,名字列出來幾乎等同一部戰後台灣文學史:

余光中、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葉維廉、聶華苓、葉珊、瘂弦、陳映真、鄭愁予、商禽、林懷民、姚一葦、王禎和、尉天驄、敻虹、司馬桑敦、東年、秦松、高準、吳晟、宋澤萊、蔣勳、楊逵、袁瓊瓊、管管、陳映真、七等生、柏楊、張香華、高信疆、楊青矗、向陽、王拓、李昂、黃凡、蔣勳、季季、蕭颯、蓉子、羅門、張大春、駱以軍、應鳳凰、蘇偉貞、林俊穎、童偉格、陳黎、鍾文音、陳克華、顏忠賢、黃崇凱、瓦歷斯.諾幹、朱和之、陳思宏、李琴峰。

以上名單除了前七位在作家工作坊(Writers Workshop)修讀學位,其他都是受邀參與國際寫作計畫的駐村作家。前者的工作坊在1936年創立,作家透過為期一年的翻譯與創作獲取藝術創作碩士學位(MFA);後者的寫作計畫則在 1967 年開始,是畢業於工作坊第一批學員的保羅.安格爾和伴侶聶華苓籌辦。如今我們熟知的「駐村作家」,起源就是這裡。

無論是國際作家的接待,又或是交流活動的進行,所需的經費都不是筆小數目。根據2015年出版的《Workshops of Empire》,我們可以窺見寫作計畫的預算來源:「大概是1966年安格爾的四處奔走,讓中情局的籌款前線『法菲爾德基金會』在 1967 年『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新成立時成為贊助者。」也就是說,這些台灣文學作家在國際舞台的交流,打從一開始就和政治脫不了關係。由小見大,台灣文學的發展也是如此,甚至「台灣文學」這四個字就是在民主進程與政治鬥爭之下,才緩慢地從負債轉變為資產,現身於社會大眾的面前。

一個偉大時代可能就此結束,只因川普執政之下的國務院停止補助國際寫作計畫,認為其「不再符合機構的優先考量和國家利益」。很荒謬嗎?藍白立委主導的立法院也凍結、刪除了台灣的文化預算。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入圍 2018 年英國布克國際獎;陳思宏的《鬼地方》入選美國「圖書館雜誌」2022 年世界文學年度十大好書;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經過金翎的英譯,榮獲 2024 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正值台灣文學走向世界之時,中國國民黨和民眾黨卻以極其粗暴的方式聯手阻擋。

把視野放回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我們不會說楊逵、王禎和不能代表台灣文學界。我們不會說鄭愁予、張大春收受境外勢力的好處。我們更不會說余光中、白先勇是「要飯的」。政治是眾人之事,本月的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將帶大家認識曾遠赴愛荷華寫作的台灣詩人們,一窺他們是如何在國家政治力的協助之下,完成各自的駐村之旅。

-

美編:林宇軒

參考資料:林宇軒,〈生活在他方?──作家駐地制度與台灣文學生產〉,《文化研究季刊》第180期(2022.12),頁26-53

#筆桿接力罷免到底 #愛荷華 #國際寫作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