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頌歌 ◎瘂弦



頌歌 ◎瘂弦

白鴿飛過歡呼的聲浪

聖詩飄向十月的稻香

膜拜的手臂

交織成古樹繁花

頌歌的韻律

伴着青春飛揚

白馬的騎者

穿過歷史的曠野

世紀的巨人

蹄聲震醒沉睡的世界

双肩輻射燦爛的晨光

泳過時間的汪洋

在旗之上 雲之上

在永恒的峰巓

高矗起披風獵獵的影像

美麗的旗海

淹沒了大地山崗

祝福的彩燈把千萬人的希望照亮

十月三十一日這中國的狂歡節

這東方的好時光

一切都在祝禱

祝福這民族的長春樹

一切都在讚揚

根深葉茂

萬壽無疆

-

◎作者簡介

瘂弦,本名王慶麟,河南南陽人,一九三二年生,青年時代於大動亂中入伍,隨軍輾轉來臺;復興崗學院影劇系畢業後,服務於海軍。亞弦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國際創作中心,嗣後入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獲碩士學位。(取自《瘂弦詩集》簡介)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瘂弦(1932-2024)是台灣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詩人,曾出版的詩集包含《苦苓林的一夜》、《瘂弦詩抄》、《深淵》與《瘂弦詩集》等。雖然看似十分豐富,但實際上每一本都是對已出版的前書增補重編,所以可以視為同一本詩集的不同版本,若說他是「以一本詩集走天下」的傳奇詩人也不為過。瘂弦所寫下的詩作並不少,當中有許多並未集結成冊,這首〈頌歌〉就是如此。

〈頌歌〉刊登於《幼獅文藝》第27卷第5期(1967.11)。按台文館的「瘂弦文學年表」資料,這首詩是瘂弦最後公開發表的新的詩作,一代詩人在此後就停下了詩筆。這首詩發表時,瘂弦正在愛荷華擔任國際寫作計畫的駐村作家;檢索現在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的官網,瘂弦屬於「Taiwan」(台灣)的分類下,被標註為第一位參與駐村的「Chinese writer」(中國作家),由此不難觀察1960年代的國際情勢,和2020年代的今天存在多麼大的差異。不過,為什麼這首詩和瘂弦其他詩作風格相差這麼大?這首詩究竟是在寫什麼?又為什麼沒有收錄在詩集裡?

謂之「頌歌」,則必然有頌揚的對象。在這首分為四節的詩作當中,前三節都在敘述世間萬物歡天喜地稱頌的景象,直到最後一節的後半,讀者們才能從「十月三十一日」這個對應「蔣公誕辰紀念日」的線索,明確得知頌揚的對象是誰。就藝術性而言,這是一首糟糕的詩,瘂弦對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並未將其收入《深淵》和《瘂弦詩集》,我們也才無法輕易閱讀到這首詩。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首詩作的內容,瘂弦是否真的對獨裁的統治者有所讚揚?詩中所寫「一切都在祝禱」、「一切都在讚揚」,那麼瘂弦自己呢?敏銳一點的讀者會發現到,其實全詩節制地僅止於客觀「描述」,不做過度的正反「評價」;詩中誇張的描述在如今的讀者看來,甚至可能會覺察出一些諷刺的意味。

雖然這首〈頌歌〉在文學藝術性評價不值一提,但確實在反共的國民黨執政時期,記錄當時台灣文學作家如何在白色恐怖政治力的干預下,以迂迴的姿態為獨裁者寫詩,標誌了重要的文學史意義。距離這首詩被書寫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台灣人是選擇如何回顧歷史?台灣人又會如何面對未來?一切的選擇都在我們手上。

-

美編:林宇軒

#愛荷華 #國際寫作計畫 #筆桿接力罷免到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