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九月在愛荷華 ◎秦松

 


九月在愛荷華 ◎秦松

我是從都市的門窗裏來的

抖落我從紐約帶來的一身塵埃

如工廠的烟囪發動成農莊的拖拉機

立定很久也該要滾動起來

從海的港口深進陸地的内部

在透明的藍玻璃的天空下

看看自己走在大地上的投影

太陽把人們曬成泥土一樣的褐色

人們像辛勤的泥土一樣的忙碌

雖然播種的日子已過

收穫的季節還没有來到

九月在愛荷華 工作和旅行

踏巴士或者徒步 以及參觀

有路通往視線以外的遙遠

需要你走過去才能看見盡頭

正如這裏流動著的黃色的小河

流過這綠色的胸脯 從她的來處

到她的去處 如這裏

一排排的樹林的生長

每天下午她都迎著西曬的太陽

上午的太陽在她東邊的山上

曬成紅色的泥土 綠色的叢林

早晨的不知怎麼樣?

也許能把五月花染成一道

金色的航線 如果你要遠行

  ⠀一九七七,九,十,在愛荷華

-

◎作者簡介

秦松(1932-2007),出生於安徽,抗戰時期在南京、上海開始接觸西方現代藝術。1950年進入台北師範藝術科(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開始學習版畫創作。畢業後跟隨李仲生研究現代繪畫,並嘗試在現代版畫中加入繪畫性的表現;對於現代詩及散文亦相當熱衷,並積極撰文鼓吹現代藝術發展,針對「東西論戰」提出見解。為「現代版畫會」創始人之一、「東方畫會」的成員、參與成立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及擔任現代藝術季主席。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秦松作為融合東西藝術、詩畫雙棲的現代藝術先鋒,他在1978年赴愛荷華駐村。期間的書寫,他不單記錄旅行,也體現出對土地與人類共同處境的感知。在主題與時間明確的〈九月在愛荷華〉這首詩中,不斷出現「泥土」、「勞動」、「陽光」、「河流」等人類熟悉的意象,從而指向一種超越國族與文化差異的普遍經驗:無論來自紐約、台北還是愛荷華,人們都在土地上留下自身曬成「泥土一樣的褐色」的投影。

全詩第一節「我是從都市的門窗裏來的」揭示了秦松從都市文化、現代性世界抽身的自覺;他將「塵埃」抖落、把煙囪比作拖拉機,象徵著從工業到農業、從抽象到具體的轉變。這個轉變不僅僅是地理的,也是心靈的——一種重新與土地對話的姿態。在柔和而樸素的語調中,秦松寫下愛荷華的「透明藍玻璃的天空」與「太陽」、「大地的投影」,以一個開闊的視野承載了自我與自然的相遇,同時捕捉時間的動態歷程與勞動的特殊節奏:「播種的日子已過/收穫的季節還没有來到」,展現出人類在等待與行動之間,一種日常而持續投入的姿態。

全詩的最後寫道「金色的航線 如果你要遠行」,巧妙轉向了對於未來與想像的層次,讓原先僅止於對駐村經驗的記述,深化為哲學的思辨。人生的旅途就如同河流,唯有親自「走過去」,才能看見「盡頭」。〈九月在愛荷華〉作為一首表現旅人觀照與詩人思維的佳作,除了讓我們看到一位來自東方、身處異地的詩人,如何在秋日美洲的土地上重新思考勞動、時間、自然的可能性,更讓我們認識了「愛荷華」此一象徵共同人性的詩土,拉近了讀者與「她」的距離。

-

美編:林宇軒

#愛荷華 #國際寫作計畫 #秦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