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坤伶 ◎姚一葦



坤伶 ◎姚一葦

荳蔻年華窈窕身,

鳳城風雨幾沉淪。

香肩合共宮娥侍,

寶髻曾迷遜國臣。

佳木斯城憶滅燭,

玉堂春曲最傷人。

此情尤有淒涼處,

蜚語流言漫海濱。

-

◎作者簡介

姚一葦(1922-1997),臺灣劇作家、翻譯者與藝術評論者。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並出版和演出多部戲劇創作,為臺灣戰後現代劇場的開創者。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漫畫、電影等流行文化的「二創」層出不窮,那麼被視為是嚴肅文學的現代詩能否作為「二創」的素材?姚一葦的這首〈坤伶〉為我們做了一次示範。

這首〈坤伶〉改寫自瘂弦的名作〈坤伶〉,兩詩雖然在文體上有所差異,但敘述的內容基本相同。這首詩來自《欣賞與批評》書中,姚一葦評論瘂弦〈坤伶〉的文章;當中除了分析瘂弦的新詩,也將其「改寫」為七言律詩。原詩分為六節共12句,改寫的古典詩分為四聯共8句。若以內容對照兩詩的結構,會發現姚一葦為了對仗而調整了原本的順序,將「玉堂春」移至「佳木斯」之後,其他部分基本上相同。

姚一葦認為,「當新體詩的出現,解除了形式般限制之後,詩人自舊有的桎梏中掙脫出來,應該有劃時代的作品出現」。雖說如此,但以劇作聞名的他終其一生並沒有創作現代詩,反而留下了為數不少的古典詩散見於評論文章當中。

姚一葦曾在1971年赴愛荷華駐村。對於這段經歷,他回憶:「我們在此沒有固定的工作,假如有的話,那就是在這段期間內舉行一次作品發表會,宣讀自己的作品和接受別人的批評。我們每週聚會一次,地點多在五月花公寓的大廳中舉行,沒有固定的椅子,你可以坐在地上,甚至躺著,完全沒有形式,非常自由,自由到不來也行。此外的時間,你可以自己支配,讀書、寫作,到外面旅行或訪友,悉聽尊便。」

有了這些基本認知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對於瘂弦版本的〈坤伶〉和姚一葦版本的〈坤伶〉,哪個在藝術性上更勝一籌?〈坤伶〉的內容更適合以哪一種文體來表現?一切留待時間的淘洗和篩選。 

-

美編:林宇軒

#愛荷華 #國際寫作計畫 #姚一葦 #坤伶 #瘂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