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沙陀
⠀
兒時的老屋殘破卻恬謐,
靜靜地,屋後低徊著湲流的小溪;
它那茅草的簷下是紅雀的窩巢,
庭院有石榴的翠綠;
而神秘的是牆上蝸牛的腳步,
屋角蜘蛛輕掛起安詳的銀絲。
⠀
那古老的茅屋殘破卻寧靜,
它的夜是溫柔而又神秘;
幽深的森林是愛神的宮闕,
百囀的靈禽常迎著月色奏曲;
噢,我那能遺忘這童年的仙境,
夜夜,它給我芳香,以它夢的輕翼。
⠀
⠀
-
⠀
◎作者簡介
⠀
尉天聰(1935-2019),原籍江蘇省碭山縣,作家、文學評論家,以筆名沙陀發表詩作。1949年起定居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所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中國論壇》等刊物主編。
⠀
-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
這首〈老屋〉刊登於《筆匯》革新號第一卷第八期(1959.12)。在文學史上,尉天驄除了創辦《筆匯》和《文學季刊》,也寫作散文、小說和評論。少為人知的是,尉天驄也以「沙陀」這個筆名創作、發表現代詩,這首〈老屋〉就是其一。
⠀
透過回憶童年時光的方式,尉天驄勾勒出一幅充滿懷舊與寧靜氛圍的畫面。詩中的「老屋」不僅是記憶中的具體存在,更象徵著他回頭追憶著過往的情感。雖然屋子的外觀殘破,但詩句卻並未強調此一部分,只是語帶柔情地以「恬謐」來形容。屋後的小溪、茅草簷下的紅雀窩、庭院的石榴,這些具體的自然景象不僅讓詩作充滿了生命力,還強化了整體的柔和與安靜。當中,蝸牛和蜘蛛網的描寫,也讓讀者感受到時間流逝和自然遞嬗,呈現出穩定的秩序感。
⠀
尉天驄在第二節延續了類似的氛圍,直到最終將全詩的情感升華為對童年「仙境」的深切懷念:既是物質的空間,更是心靈的庇護所。整首詩在句式與標點上,有意地使其形成一種規律感,當中也可以明顯觀察到尉天驄是如何安排韻律,比如透過感嘆、標點和倒裝的手法,使其讀來帶有一種特殊的聲腔。
⠀
除了展現出對已逝的童年時光有所感懷,我們也可以將其與尉天驄對「鄉土文學」的推廣相聯結。在1973年,尉天驄受邀前往愛荷華,在國際寫作計畫進行為期九個月的訪問,期間認識了台灣以外的眾多文學家。思想的轉變何其複雜,誰能想像過往被認為具有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的尉天驄,竟然在面對中共威脅時,會說出「我是不主張台獨的,但如果要迎接中國共產黨來統治,我寧可台獨!」這樣的話呢?
⠀
⠀
-
美編:林宇軒
參考資料:李筱峰,《筱峰人生:我的學思歷程與民主自由的追尋之路》上冊(玉山社,2021)。
#愛荷華 #尉天驄 #國際寫作計畫 #台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