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之歌──獻給朱實兄與淡星兄 ◎錦連
⠀
在逆境中歌詠熱情的
一群青年詩人
高唱生命之歌
一群青年詩人
⠀
認識諸兄沒多久
覺醒的喜悅
我們熱血的聯歡
何其短暫
反動的風暴中
⠀
你們拋棄學院
離家 入獄
渡海已下落不明
⠀
留下來的我們
在恐慌和義憤裡顫抖
離散的淚水
在懷舊的心中滾流
⠀
傷心流淚之後卻使我們感到
從天涯海角
向圓心凝聚
必然地會被吸引去
⠀
⠀
-
⠀
◎作者簡介
錦連(1928 -2013),本名陳金連,出生於彰化,台灣鐵道協會講習所中等科暨電信科畢業,1943至1982年服務於彰化火車站電信室。錦連為「跨越語言一代」之重要詩人,相繼參與文藝團體「銀鈴會」、列名「現代派」成員,亦為「笠」詩社的發起人之一;他既有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想的薰染,受到現代派洗禮,且長期致力於台灣新詩的本土化,其所累積的文學成就,極具指標性意義。(摘自《錦連全集》)
⠀
-
⠀
◎小編林宇軒賞析
⠀
出生於1928年的錦連,自幼成長於台語和日語的生活環境,這首〈懷舊之歌──獻給朱實兄與淡星兄〉原詩就是以日文創作,後來才自譯為中文。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原先作為「國語」的日文也隨之變成了中文;而行政長官公署在1946年規定取消各家報紙的「日文欄」後,以往擅長以日文書寫文學作品的台灣作家們便沒有地方可以公開發表詩作,僅能透過幾位朋友籌辦的「同人刊物」來交換閱讀作品、練習中文創作同時聯絡彼此感情,「銀鈴會」的刊物《潮流》就是如此。
⠀
1942年,台中一中學生朱實(原名朱商彝)、張彥勳、許清世三人創辦了一個名為「銀鈴會」的小型藝文組織。儘管是並未公開運作的同人團體,但作為唯一從日治時期延續到戰後的藝文團體,除了邀請楊逵擔任顧問,後來也在錦連、詹冰、林亨泰、淡星(本名蕭翔文)等作家的加入後越來越活躍。在錦連的日記集《那一年(1949)》當中,3月7日「值夜班」的他從同樣任職於電信室的湘雲小姐手中接過了《潮流》,之後的錦連也就認識了這群人,並在4月有三首投稿的詩作獲得刊登。在11月14日的日記中,當天「值夜休」的錦連寫道:
友人來訪再一同出去找朋友,這樣浪費了一天的時間。完成一首詩「給淡星.朱實兩位」。傍晚林耀堂回彰化。想寫小說但尚未決定主題,因此不容易下筆。這幾天也寫不出好詩來。
日記當中所寫的「完成一首詩」就是這首〈懷舊之歌──獻給朱實兄與淡星兄〉,而詩作的主題就是關於「銀鈴會」的朋友們。
⠀
出現在詩中的每個詞句,都各自對應著當下的歷史事實:所謂的「逆境」所指的是台灣人民在時代變革下的種種艱難處境,包括語言政策、社會氛圍、經濟狀況、政治光景等和原先預期不相符的情形,讓多數生長於日本時代的台灣人民無法適應,而銀鈴會的這「一群青年詩人」就在如此的逆境當中,持續書寫著各自的理想,直到遭遇了詩中所寫的「反動的風暴」。
⠀
1949年,是錦連開始公開發表日文詩的年份,也是發生「四六事件」的年份。3月20日,台灣大學和師範學院(現今的台師大)兩位學生因為腳踏車雙載而被警員擅自關押並動用私刑毒打,而後以學生為主的群眾和警方產生了多次對峙;在錦連第一次於《潮流》刊登詩作的隔幾日,軍警在4月6日清晨攻入宿舍、拘捕了一百多名學生,開啟了往後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
⠀
在四六事件之後人人自危,許多有志於改革社會的人們被拘捕,包含錦連這首詩所獻給的朱實和淡星。朱實在四六事件發生後,逃往了中國而後定居上海;淡星則因為四六事件而被捕入獄半年,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開始藝文活動,參與笠詩社的運作。無論是拋棄學院、離家、入獄或是渡海,這些人們都是在體制之下被迫改變原有的生活,詩作的題目「懷舊之歌」正代表了錦連對種種變故的感嘆。回頭閱讀錦連的日記,他寫下了「這幾天也寫不出好詩來」這一句話,也就表示他認為這首〈懷舊之歌──獻給朱實兄與淡星兄〉不算是「好詩」。也許唯有在自由開放的環境裡談論文學創作和社會改革,這些富有熱情的理想也才能真正醞釀出一首首的「好詩」,如「圓心」般重新匯集詩裡的「我們」和「你們」──「在逆境中歌詠熱情的/一群青年詩人」。
⠀
⠀
-
本文為國家鐵道博物館「錦連文物展示前置調查計畫」之內容,由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執行,特此致謝。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