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曆法 ◎韓祺疇


曆法 ◎韓祺疇
 
日曆上有你的晚年
至於你不敢違忤的所謂凶吉
早已無從稽考,只知道路邊的工程日夜如常
在不宜動土的日子裏,有滲水的牆壁
也有風化的門閂
等待著過期已久的探訪
 
撕去昨日,只有明天如期而至
你已不敢相信未來
但總要計算日子,也許不過
是米勺分厘的準繩
或者前去菜市場的時份
一一關乎你
未必可能到達的明天
 
兒女有你不得不諒解的繁忙
於是日子在寬恕中纖薄
窗外有聳立的高樓
而你總想到半露的棺材
日曆說到今天宜祭祀
 
社工又來探訪,但你分明記得今天不是日子
他們為你撕去一片過期的歲月
你便提醒自己年份的問題
還有身份證為你訂下的八十大壽
牆壁上的水跡如常
你愈發討厭流質的事物
譬如早餐的麥皮、滲水的牆壁,以及
日子之類
而你分明記得今天不是日子
 
工程的噪音成為辨別時間的指涉
有時你瞻望窗外的行人,想像自己
也被瞻仰着,曆法便是你生存的憑證
日曆說到今天宜婚嫁
於是你為六十年前的儀式
敬上一杯未竟的酒
 
明天因循而至  
 
-
 
◎作者簡介
 
  韓祺疇,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現職教育副刊記者。作品散見港台各大文學刊物,作品〈曆法〉獲得「2017年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首獎。
 
-
 
◎小編柄富賞析:
  
曆法,是計算日子的方式。新曆舊曆,標記著國定假日或者吉凶宜忌,是最具體的曆法,落實在日曆紙上、農民曆簿裡。更抽象主觀的曆法,則是人們各自的生活景觀,感受時間經過的方式,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也就有多少種的曆法,計算著心裡時間的痕跡。
 
這是一首由老年視角出發的詩。一位每日還讀著日歷的老人,居住在一個已經不需要日歷的工程時代,「只知道路邊的工程日夜如常/在不宜動土的日子裏……」敲敲打打,「也有風化的門閂/等待著過期已久的探訪」,老人每日看日曆、撕日曆,等待著約定的日子,一張一張地「撕去昨日」,卻「只有明日如期而至」,約定的人始終不來。
 
詩中把老人一天的所見所聽,他的生活空間連接到他的內心時間。我們總說,長大以後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快,或許那差別只是我們觀察時間的頻率變得更少了,詩中的老人不是,他所等待的事物,正與時間牢牢地綑綁在一起,於是他對日曆與所有時間的符號、象徵都萬分在意。約定的時間以及,生命剩下的時間,所以看到門閂他想起了等待的訪客,看到高樓他想到了棺材,半露著,像也在等待著他。
 
「今天不是日子」,時間既是期待亦成了限制,甚至為一種迷信:社工如果在不對的日子來到,約好要來的親人是否也會失約?身分證、早餐的流質食物、失修的牆壁,全部也都在提醒著他的時間走到了最後,而一切都在流逝。他就只能,只能對自己的曆法保有信仰。「曆法便是你生存的憑證」,如果心中的時間失去了規則,他也再難肯定自己的存在。所以仰仗著日曆上的宜忌,他要為值得的回憶舉辦儀式,「敬上一杯未竟的酒」。
 
最後,詩人以單句成段,讓末兩段之間的空白被放大到極致,敬完酒後,文字的沉默把情節──老人的命運推向了虛無,不論他最後的結局為何,「明天(都將)因循而至」。
 
這是一首好悲傷的詩,年輕的詩人以自己的同理想像,描繪出了這一位老人;相同的情事,卻真正屢屢發生在我們周遭。雖然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時差,雖然人人都擁有各自的曆法學,但希望讀完這首詩的你,可以多打電話,多多回家,好好與親人享有共時的溫暖,還有愛。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曆法 #韓祺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詩選 #青年詩人 #今天 #明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