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表達 ◎柏樺

 

表達 ◎柏樺

 

我要表達一種情緒

一種白色的情緒

這情緒不會說話

你也不能感到它的存在

但它存在

來自另一個星球

只為了今天這個夜晚

才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

 

它淒涼而美麗

拖著一條長長的影子

可就是找不到另一個可以交談的影子

 

你如果說它像一塊石頭

冰冷而沉默

我就告訴你它是一朵花

這花的氣味在夜空下潛行

只有當你死亡之時

才進入你意識的平原

 

音樂無法呈現這種情緒

舞蹈也不能抒發它的形體

你無法知道它的頭髮有多少

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梳成這樣的髮式

  

你愛她,她不愛你

你的愛是從去年春天的傍晚開始的

為何不是今年冬日的黎明?

 

我要表達一種細胞運動的情緒

我要思考它們為什麼反叛自己

給自己帶來莫名的激動和怒氣

 

我知道這種情緒很難表達

比如夜,為什麼在這時降臨?

我和她為什麼在這時相愛?

你為什麼在這時死去?

 

我知道鮮血的流淌是無聲的

雖然悲壯

也無法溶化這鋪滿鋼鐵的大地

 

水流動發出一種聲音

樹斷裂發出一種聲音

蛇纏住青蛙發出一種聲音

這聲音預示著什麼?

是準備傳達一種情緒呢?

還是表達一種內含的哲理?

  

還有那些哭聲

這些不可言喻的哭聲

中國的兒女在古城下哭泣過

基督忠實的兒女在耶路撒冷哭泣過

千千萬萬人在廣島死去了

日本人曾哭泣過

那些殉難者,那些怯懦者也哭泣過

可這一切都很難被理解

 

一種自己的情緒

一種無法表達的情緒

就在今夜已來到這個世界

在我們視覺之外

在我們中樞神經裡

靜靜的籠罩著整個宇宙

它不會死,也不會離開我們

在我們心裡延續著,延續著

不能平息,不能感知

因為我們不想死去

 

1981.10

 

 

-

 

◎作者簡介

 

柏樺,詩人、翻譯家,西南交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生於中國重慶,1979年始從事詩歌、隨筆的創作,以及文學批評、英美文學翻譯等活動。著有詩集《表達》、《往事》、長篇隨筆《去見梁宗岱》、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等,有論文《非非主義的終結》《从主體到身體——關於當代詩歌寫作的一種傾向性》等。與張棗、歐陽江河、鐘鳴、翟永明並稱四川五君子。

 

-

 

◎小編柄富賞析

 

〈表達〉這首詩寫於1981年,當時柏樺在廣州外語學院讀書,在柏樺的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裡,他回憶完成這首詩的過程:「突然一個詞跳出來了,『表達』。我前兩天讀一本英文書時碰見的那個詞,它正好是一首英文詩歌的標題;當時我對這個詞立刻產生了感應,久久地注視著這個孤零零的單詞,竟然忘了讀這首詩。此時,耳邊又想起了這個詞,是什麼東西再次觸發了它?一個聲音在田野深處顫慄著不可名狀的美之恐怖,那是『蛇纏住青蛙發出的聲音』;我還聽到不遠處水流的聲音,清越的風濤吹斷一截嫩枝的聲音……」

 

於是一種表達的渴望隨著柏樺這顫慄的感知迸發而出,「我要表達一種情緒」這一句既是整首詩的起點,也是整首詩的主題。情緒或許是自然的,但我們如何表達它,就必須是「我要」表達一種情緒,詩人意識到表達這種情緒的渴望,意識到表達所需要的動能,意識到這些他才能如此寫;而在表達與情緒之間,柏樺感受到了那中間的鴻溝,唯有詩的語言才能表達、甚至創造這一個情緒,因為它從不被我們熟悉。

 

詩人像是第一個發現火的能人,發現了火,於是必須創造「火」這個概念。這首詩以同樣的立意去表達一個他認為從來不被感知到的一種情緒,事實上有誰能說自己的情緒與他人相同,快樂、傷心都只是一個符號,如何代表所有人的快樂與傷心。而柏樺所發現(或者說創造)的這個情緒,又超越了快樂傷心這類的普遍性,難以定義(「音樂無法呈現」、「舞蹈也不能抒發」),反過來說又是更普遍的一種生命的情緒,是「水流動」、「樹斷裂」、「蛇纏住青蛙」,是「古城下中國兒女哭泣的」、「基督忠實的兒女在耶路撒冷哭泣的」、「為廣島死傷哭泣的日本人之所哭泣」的聲音,所要傳達的情緒;是有情無情的生命同樣乘載,卻永遠無法被同理的:「那些殉難者,那些怯懦者也哭泣過/可這一切都很難被理解」。

 

這種情緒是自己的,柏樺說「一種自己的情緒」,言下之意就是「所有生命的情緒」,使用這種反面性的語言,柏樺的詩因此也帶有些許朦朧詩的特質。它「靜靜的籠罩著整個宇宙」而「在我們心裡延續著,延續著/不能平息/不能感知」,詩人說「因為我們不想死去」。據說結尾這一句本來是「因為我們都將死去」,而當時柏樺與剛剛結識到的廣州朦朧詩人吳少秋書信上討論到這一首詩,吳少秋建議他,把「因為我們都將死去」改成「因為我們不想死去」。吳少秋說如此「整首詩的意義就會有一個質的變化,一個抽象的飛躍。用相反的意思來強調真心想表達的意思,你的本意會更堅強、更複雜、更篤信、也更回腸蕩氣。」

 

吳少秋的建議使柏樺這首詩收束在一個最複雜、最精神的判斷式的頂峰,柏樺認為這首詩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詩」,在少秋的注視與撥動之下完成了它現在這個樣子與廣泛流傳的命運,柏樺的聲音就這麼從廣州的上空傳遞出去。

 

這首詩可以說是柏樺早期詩觀的見證,而吳少秋正是影響柏樺早期詩觀的重要人物,柏樺自陳在少秋均勻的節律中,他開始穩健地掌握了自己詩中的百分比,他因此可以及時地找到自己天性中被忽略的瑕疵,控制他的破壞性,正如龐德的一句話「歸根到底,詩人之所以是詩人,就在於他具有一種持久的感情,同時還有一種特殊的控制力。」而柏樺此刻已經在詩人的路上。

 

 

參考資料:

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巴蜀詩群 #表達 #柏樺 #吳少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