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大學生詩派與第三代詩歌(1980年代) 責編文/柄富

大學生詩派與第三代詩歌(1980年代) 責編文/柄富
 
 
承續上週的北大詩派與巴蜀詩群,大學學院在1980年代特別是新一代青年詩人的搖籃,不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遼寧師範、四川南充師範等學院都幾乎在同一時間湧出了一批傑出的校園詩人。上週我們介紹了北大詩派的海子、西川、駱一禾,這週我們就來讀讀同一時期中國其他大學生詩人們(後來的中國一線詩人),在此時如何寫出自己的代表作。
 
大學生詩派原則上只是一個泛稱,表現出當時各大學詩人輩出的現象。真正有一個具體旗幟、一種集結的號召行動,在1982年的暑假才出現,由南充師範學院詩社社長萬夏,聯合了四川大學的胡冬、西南師範的廖希,籌備十月份在重慶的西南師範校園內舉辦一次大規模的校園詩人聚會,將近三十名詩人聚集在西南師範的學生宿舍,展開了三天密切爭吵、狂飲的詩歌會談,三天後,他們正式地把自己命名為「第三代人」,並且決議要出版一本《第三代人詩集》。
 
主籌人萬夏告訴詩人柏樺什麼是第三代:「第一代人為郭小川、賀敬之這輩,第二代人為北島們的『今天派』,第三代人就是我們自己。」第三代的口號正在告訴全中國,北島後的一代新詩人們已快憋不住了,萬夏說「我們當時的確覺得與以前的人寫得不一樣!」
 
第三代的口號由重慶出發,象徵的卻是全中國的詩歌流派革命,除了萬夏與馬松1984年在南充師範高舉的「莽漢主義」詩歌(後來在李亞偉的手中發揚光大),以浪子的叛逆姿態展開新時代的精神放逐,去寫刺客、寫美女,主張反崇高、平民化以及口語化。另一方面,「非非主義」1986年5月也在四川成都亮相,由周倫佑、藍馬、楊黎等人提出,倡導「想入非非」的寫作意境,不去注重語言符號的文化含義(「要擯除感覺活動中的語意障礙」),而強調非文化、非理性對於寫作上的反作用,在此間嘗試語言的還原與實驗。
 
1985年韓東與于堅等人成立了《他們》詩刊,成員遍布中國各地,則是另一個第三代詩歌的集結處,韓東主張「藝術自釋」的概念,對於前代「朦朧詩人群」所扮演的「歷史真理代言人」提出強烈的懷疑和否定,他的著名主張:「詩歌以語言為目的,詩到語言為止,即是要把語言從一切功利觀中解放出來,使呈現自身,這個『語言自身』早已存在,但只有在詩歌中它才成為了唯一的經驗對象」刊載在1988年的《詩歌報》上,也成為了「他們」詩歌信念的最佳寫照。
 
在另一寫作重鎮上海,還有「海上詩派」、「城市詩」、「撒嬌派」等詩學流派的崛起,不容一一說明。如上重慶的「莽漢」、「非非」、到「他們」,以及上海的「海上」、「撒嬌」,1980年代正一花開五葉地對前代「朦朧詩」中的某種崇高性,展開反動,也以多元的姿態集合而成為了所謂「第三代詩歌」。
 
1986年尤其是「第三代詩歌」炸開的一年,安徽的《詩歌報》與《深圳青年報》用了七個滿版篇幅,聯合推出了「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挑選引介了60餘家詩社或者詩學流派。同一年大型文學刊物《中國》亦開啟了一個詩歌欄目,刊載朦朧詩後年輕詩人們的詩歌作品,主持此欄位的前輩詩人牛漢這樣形容著第三代的詩人們:「沒有自衛性的朦朧的鎧甲,一切都是熱的蒸騰,清瑩的流動,藝術的生命,膚色紅潤,肌腱強壯,步伐有彈性,頭顱上冒三尺光焰:這是一個年輕人體魄的形象。」
 
 
參考資料:
 
01張桃洲《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秀威經典,2019
02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2009
03徐敬亞等編《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展1986-1988》,上海:同濟大學,1988
04韓東〈自傳與詩見〉,《詩歌報》1988年7月6日
05牛漢〈詩的新生代─讀稿隨想〉,《中國》1986年第三期
 
-
 
圖片來源:浩瑋
美術編輯: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大學生詩派 #第三代詩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