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這個角度如何?

責編文/三進


要用什麼角度欣賞生態詩好呢?

回顧生態詩初興起的那個年代,其實背後更大的爭辯是,詩的寫實,是一種主題的政治正確嗎?只要題目挑對了、膽敢批判現況,就算以極白話的方式呈現,也能因為主題正確而被歸類為詩嗎? 

這樣的討論在文學史上確實存在過,生態詩也曾被捲進這樣的辯證中。這是第三週才要跟大家分享的,先賣個關子。不過,這裡想要帶給大家的思考是──詩人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選擇以「生態」這麼不討好的主題來創作呢?

這種概念彷彿是,當多數人都相信全宇宙繞著地球轉的時代,有人把目光移向了太陽(溫馨提醒請勿以肉眼直視太陽)。多數創作者在抒發情感的同時,淬鍊詩藝的時候;有些人卻把文字攤平,只為把眼前的觀察(無論是生態紀錄還是汙染紀實),記錄得更詳實。

這些詩人們是如何發掘出生態詩題材的呢?或者說,是如何決定要以生態為主題來創作的呢?觸動他們的關鍵,到底是什麼。既然要記錄的話,為何不去寫散文就好,一定硬要挑選詩呢?

身為創作者與讀者,我是抱持著好奇的心態而來閱讀的。這也是上一週以及這一週,以生態詩人專論的角度,所要帶大家一起來看的,這些特別投注在生態議題的詩人,背後都有故事。

這些詩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或許最初他們遇見詩的時候是浪漫的,然而慢慢掌握了詩的技巧之後,緊接著卻遇上了生態的主題。生態是他們周身的現實,詩是他們持有的武器。我是這樣看的:「當詩人走近生態詩的同時,也走出了自身書寫的舒適圈。」

 

這一週,讓我們繼續看看那些,破繭而出的歷程。

 

--

 

美編: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生態詩 #環境保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