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蒙文課──內蒙古篇◎席慕蓉


蒙文課──內蒙古篇 ◎席慕蓉


斯琴是智慧 哈斯是玉

賽痕和高娃都等於美麗

如果我們把女兒叫做

斯琴高娃和哈斯高娃 其實

就一如你家的美惠與美玉


額赫奧仁是國 巴特勒是英雄

所以 你我之間

有些心願幾乎完全相同

我們給男孩取名奧魯絲溫巴特勒

你們也常常喜歡叫他 國雄


鄂慕格尼訥是悲傷 巴雅絲納是欣喜

海日楞是去愛 嘉嫩是去恨

如果你們是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生命

我們難道就不是

有歌有淚有渴望也有夢想的靈魂


  (當你獨自前來 我們也許

  可以成為一生的摯友

  為什麼 當您隱入群體

  我們卻必須世代為敵?)


騰格里是蒼天 以赫奧仁是大地

呼德諾得格 專指這個高原上的草場

我們先祖獨有的疆域

在這裡人與自然彼此善待 曾經

有上蒼最深的愛是碧綠的生命之海


俄斯塔荷是消滅 蘇諾格呼是毀壞

尼勒布蘇是淚 一切的美好成灰


  (當你獨自前來

  這草原可以是鯨一生的狂喜

  為什麼 當你隱入群體

  卻成為草原的夢魘和仇敵?)


風沙逐漸逼近 徵象已經如此顯明

你為什麼依舊不肯相信


在戈壁之南 終必會有千年的乾旱

尼勒布蘇無盡的淚

一切的美好 成灰


--

◎作者簡介


席慕蓉,祖籍蒙古,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台灣。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


在國內外舉行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擔任台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現為專業畫家。

 

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六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二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現為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南開大學、呼倫貝爾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內蒙古博物院特聘研究員,鄂溫克族及鄂倫春族的榮譽公民。


--

◎小編鄭里賞析


作為華語詩壇中極具盛名的詩人,或許不少人對她的印象仍是〈一棵開花的樹〉的淒美心碎,或〈渡口〉中雋永的分別。席慕蓉在許多人心目中是青春的印記,彷彿那就是她的姿態。然而,鮮少人察覺,席慕蓉的詩作中,還有一片風沙飄揚的土地。


蒙古,席慕蓉以血脈相連的故鄉。在此之前,蒙古之於這位詩人,只是被反覆轉述的記憶。直到1989年,她親自踏足日夜夢迴的土地,卻在親見了殘破的景象後,開始寫出了更具批判性的寫實作品。那彷彿是一種夢碎的過程,在本作〈蒙文課──內蒙古篇〉中也可見一斑。


在詩作的前兩段,已經定下「我們」向著「你們」對話的基調。詩人將蒙文名與中文的「菜市場名」做連結,讀來有些詼諧的趣味,同時也鋪陳了後續的論點。即使我們是相差甚鉅的族類,心中卻共有對美好的嚮往,像「我們」為兒女命名時,也如同「你們」一樣,蘊含著期望與祝福。


第三段,詩的語調轉入控訴。我們(的語言中)如你們一樣,也擁有悲傷、也擁有欣喜,也擁有愛與恨。而本詩也不保守地將控訴意味隱藏於反問中,而在次段呈現出來。括弧中的詩句被區隔開來,彷彿是在講述之間停頓思索。那本該是隱於內心的獨白,卻在詩作中獲得彰顯。席慕蓉曾在訪談中提及蒙古人的好客,也許得以與此段遙相呼應。為何當「你」獨自一人時,能成為我們的摯友,卻又在群體之中與我們反目呢?


接下來的詩句,詩人透過蒙文重現的,也許正是自己過往夢中,那片美好的景致。過往在這片土地上,有廣袤的生命彼此善待,蒼天與大地盡皆遼闊。而次段「俄斯塔荷是消滅 蘇諾格呼是毀壞/尼勒布蘇是淚 一切的美好成灰」則彷彿現況的揭露。後面又一段的獨白,大體意涵與前段相同,但其中的「鯨一生的狂喜」一句,似乎寫出這座草原,本該能涵養極其巨大的生命。


然而錯誤的開墾,終於使這片草原乾涸,並被沙塵所籠罩。於是詩人寫下「風沙逐漸逼近 徵象已經如此顯明」然而最銳利的控訴緊接在後:「你為什麼依舊不肯相信」


本詩最末,詩人以乾旱與美好的湮滅作結。收束時的語調彷彿沉入一場嘆息。然而倘若已然絕望,又何來控訴的必要?何來詩的必要?或許詩人作為懷抱理想的族類,在每一次看似絕境的描寫中,其實揭示的是:只要仍在書寫,就還存在希望。


-

小編鄭里其他作品可見粉絲專頁:

https://reurl.cc/gW88Rp


#生態詩 #席慕蓉 #蒙古 #蒙文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