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與存亡──環境運動里程與生態詩
責編/三進
連續看了三週的生態詩,大家或許已經發現,生態詩的主題不外兩種:批判環境汙染、書寫自然生態。
其實這並非台灣特有的現象,根據台灣大學社會系何明修教授的著作《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所述,「保育自然荒野」與「維持居民生計」購成了兩種環境運動的主軸。
回顧環保意識的肇始,始自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出版著作《寂靜的春天》,讓人們驚覺「人定勝天」的科學征服,已經開始造成部分物種正在滅絕的事實。因此倡議停止對自然的破壞,守護已然殘破的自然生態。
根據研究,這樣提倡「保育自然荒野」的現象,大多源自於北半球已開發國家。國家經濟已具一定發展規模,因此開始從體制層面倡議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育。
不過對於許多開發中國家而言,許多環境運動的起源,其實是「生計的剝奪」。
為了經濟發展,依賴自然生態謀生的農林漁牧民,開始面臨開發所帶來的危害。比如海岸石化廠破壞漁民生計、農地違章工廠毒害灌溉水源......民眾賴以為生的謀生條件遭受毀損、甚至於自身的健康受到影響,不得不走上環境運動一途。從這個角度一想,就不難理解前幾週介紹過的吳晟、詹澈、李昌憲......等人筆下的農村。
因此「環境保育」與「生計維護」,就形成了環境運動的兩種動力。轉換到詩人在生態詩中的紀錄,也確實走向這兩種維度的構築。
本週的生態詩,就要帶大家從幾首詩作,回顧台灣環境運動歷程中,幾個具體發生的事件里程碑。或許重要度不一,而且有些里程源自國家發動的政策、有些從民間發動的倡議,展現的不只是詩人對現實關懷的態度,更是台灣社會環境意識前進的紀錄。每一步,都曾經如此掙扎。
--
美術設計:花椰菜菜子
--
#生態詩 #環保運動里程碑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2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