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本週主題:印象南國  ◎哲佑

 

本週主題:印象南國  ◎哲佑

  

地理觀是很有趣的東西,不同的位置視野,也會看到不同的風景,這往往跟社會文化結構有關。以「南國」或「南方」意象來說,「南北差異」背後當然不只是氣候、風土的差異,還有政經發展地位的高下對峙;後冷戰時期的南北對抗,其實摻和了種種殖民的歷史。做為「北半球」的邊緣一員,又處在台灣南北發展不均的現況中,我們對「南國」與「南方」的地理觀如何展現,「南方」承載了什麼寄託與想像,是很值得觀察的端點。本周希望討論台灣現代詩裡的「南方」風景,或者與南方的時空對話,不管是站在邊緣或是中心的視角,都希望能從中看到一點點我們對世界的省思。

  

----

   

責編分享:「南國對我來說是?」

  

南國對我來說是閒散與壓抑。

  

做為台北出生、新北長大的孩子,對「南國」的認知是從刻板印象開始的,可能是田,檳榔、椰子,太陽,或是幾個被曬黑的當地人,南北的想像與對立,也往往是在教科書中看到。印象深刻的是,從前碩論研究中國地理觀,文獻中南方邊界是不斷挪移的。最明顯的例子是瘴癘,隨著經濟的開發,瘴癘瀰漫的區域不斷退縮,彷彿是對南方的想像迷霧,在一次次開發中被廓清了,被賦予了新的地理記憶。

  

而一直到研究所畢業,我才真正在南方長住,到嘉義的一間偏鄉小學渡過一年。原本對我來說,「南部」可能只是一種標籤,大約是南部人熱情,南部東西好吃,南部騎車不戴安全帽之類等等。但真正進到南方生活後,發現南方的複雜程度不亞於台北;也許生活步調較緩慢,但也有著各種困境,比如低薪,人口流失,少子化,以及種種新移民婚姻和隔代教養產生的問題。做為台北人,在南方生活的一年,時常有種因異地而產生的舒適與親密感,也不時因為這種親密感而愧疚。南方讓我沉澱,除去喧擾,好像更能形塑自己的樣子,可以沒有負擔地在半小時內往返山區和市區,隨意發散自己沒來由的靈感與同情。但這些舒適的背後,其實有多少結構性的壓迫或偏見呢?

-----

 

美術編輯:昱賢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南國  #九月 #印象南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