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寒冷之路  ◎史密特Augusto Frederico Schmidt




寒冷之路  ◎史密特Augusto Frederico Schmidt(譯者:陳黎、張芬齡)

那是果實自樹上墜落,
那是某人在路上走過,
那是鳥,
那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旅行故事,
那是我歸返自我的空白的時刻。

而我感覺你再度起身,小小的手,
色澤不純的眼睛。
我們坐在高聳的石牆上。
這裡是分水點,
你向我指出寒冷之路的起點:
「那兒,那排老醜的枯樹
就是寒冷之路的起點。」

--
  
◎ 作者簡介

史密特(Augusto Frederico Schmidt,1906-1965年),巴西詩人。

  史密特早年曾是現代主義運動的一員,後來逐漸擺脫現代主義,轉向心靈的探觸。從某一方面來說,史密特是個與巴西文壇隔絕的詩人。當巴西詩人一窩蜂地尋求民族認同之際,他卻獨自回歸靈性、昇華的經驗。死亡,神秘,孤寂,和神——這些都是他擅長處理的主題。著有Navlo Perdido (1929),  Canto da Noite (1934), A Estrela Solitária (1940), Fonte Invisível (1949)……等詩集。
(資料參考《拉丁美洲現代詩選》)

--
  
◎小編 #有庠 賞析

  詩人連續鋪排以「那是⋯」為首的句子,同樣的詞增加閱讀速度,如向四周觀覽。第四句開始有「我」的出現,最終短暫收束在「那是我歸返自我的空白的時刻。」,這樣的設計是否回應主題?有待我們繼續向下閱讀。

  從第一人稱的視角向外觀覽,卻不多加主觀評斷。畢竟第一人稱就是其他人在說話。此首詩做到的不僅是「我」在講話,而是「我」聽到別人在講話。提出一種從「我」到「意識到我」的過程,就連「你」的出現都或可看作一人的割裂,作為心靈的我。前述所提的分節便成立,前文描述內在心靈的形成;後文則是心靈如何引領我走向詩題所言「寒冷之路」。

  寒冷之路所言為何?文學中的路可能指涉人生的險境,史密特卻更關注「我」如何進行心靈探索,是否實際踏上路反而不是關注重點。詩人以此敘述方式,達成自我與外界的融合。

  如楊牧在〈時光命題〉中所言:「燈下細看我一頭白髮:/去年風雪是不是特別大?」,史密特同樣挑選特定時間點、富有感官性的描述,將時光可能造成的毀壞都凝結在一刻:「這裡是分水點,你向我指出寒冷之路的起點」


---
  
美編:辛品嫺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史密特 #AugustoFredericoSchmidt #寒冷之路 #巴西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