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在嘉陵江畔
年輕人,服務於生產大隊
聽過台灣吧
他只想努力做事
娶個老婆
然後,建立家庭
出生在淡水河邊
年輕人,謀職於化學廠
知道中國的
他只想認真上班
找個太太
於是,互相陪伴
作守北京的共產黨
永遠急躁,好像
沒有台灣就不是中國
羈泊台北的國民黨
依舊無聊,好像
沒有中國就不是台灣
--
◎作者簡介
劉克襄,台中人,十八歲開始寫詩,其作品類型跨足詩、小說、散文。早期作品,無論是何種文類,多以自然生態觀察為對象,像是詩集《漂鳥的故鄉》、《小鼯鼠的看法》、《最美麗的時候》,小說《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嬤嬤》,散文《快樂綠背包》等等,都是台灣自然書寫的指標性作品;之後的作品則多為台灣鄉鎮、山林的踏查為書寫對象,尤其重視環境與人與文化的關係,像是詩集《巡山》,散文《台灣舊路踏查記》、《迷路的一天,在小鎮》、《11元的鐵道旅行》、《裡臺灣》、《男人的菜市場》。
--
照片提供:CC0|ErikaWittlieb (@pixabay)
圖像設計:簡妤安
--
◎小編冬眠熊賞析
初初閱讀這首詩,不難觀察到它的結構非常整齊,前前後後,兩段相對。「成長」對應著「出生」、「嘉陵江畔」對應著「淡水河邊」、「生產大隊」對應著「淡水河邊」,循著這樣的規則,知道詩人是以此手法讓讀者覺察第一、二段的對照組,而一、二又和三、四段形成了另一更大的對照組。
第一、二段中詩人描寫的對象同樣是年輕人、同樣在某個地方出生、同樣在某個單位工作、同樣聽過海峽另一端的政權,同樣不怎麼在意、同樣想找到伴侶,安穩地度過一生。若我們將詩作前兩段看作是中國和臺灣的平民形象對照,那麼後兩段就是換成是中國和臺灣的政權形象對照。第三、四段以「作守」對應著「羈泊」、「北京」對應著「台北」、「共產黨」對應著「國民黨」、「急躁」對應著「無聊」。國共兩黨同樣是當時的政權,同樣不怎麼專心地,坐著這頭,眼望著那頭。同樣是政黨本位的思考,人民同樣只是他們達成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
小編認為,這首詩必須結合詩人的創作年代來看。本詩出自劉克襄的《革命青年:解嚴前的野狼之旅》。一九八零年代中期,臺灣的解嚴聲浪高漲;而解嚴(西元一九八七年)前後的八零年代中期到九零年代期間,掀起了以文學抵抗壓迫的幾波高峰。這首技巧較平庸的詩,正是此時期詩人刻意使用故作平淡的口吻,去挑釁政府、宣示抵抗的一系列產物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