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風的緣故。 ◎陸穎魚


風的緣故。 ◎陸穎魚
  
他們已經不下一次
在凌晨的默契交界相遇
  
是風的緣故
一塊葉子碰到另一塊葉子
發現對方種在同一棵樹之必要
  
他們唱歌,微笑,有時忍不住
擦去掛在臉上的汗或者淚
  
街道上五顏六色的帳篷如此疲累
彷彿整座獅子山的憂鬱
在想念著創世紀與明日自由
  
他們舉起玻璃的雙手
讓你們餵眼睛吃,感動的胡椒
讓你們任由驕傲的催淚彈,四處亂跑
  
暴力的黑影在暗角俘虜太陽
但永遠無法阻擋一隻螞蟻走過光明磊落
  
--
  
◎作者簡介
  
陸穎魚,香港詩人,被討厭的處女座,喜歡詩,相信愛與孤獨都是帶著玻璃面具的珍珠。
詩集|《淡水月亮》(2020年2月 十週年台灣復刻版上市)、《晚安晚安》、《抓住那個渾蛋》
Instagram|lookwingfish
  
--
 
◎「詩.聲.字」小編 陳琳linlin (@linlinbreathe) 賞析
  
這首〈風的緣故。〉,收錄在陸穎魚的第二本詩集《晚安,晚安》中。在這本詩集中,陸穎魚描寫愛情、日常,以及內心的情緒波動,鮮少看見與政治相關的詩作。在卻在詩集的最後,用黃色的紙,獨立放了五首與雨傘運動相關的作品。在這五首作品中,陸穎魚以「香港的天氣報告」為分類方式,寫出在社會運動時,不同情勢下的心境與氛圍。
 
〈風的緣故。〉的寫作背景,是2014年爆發的雨傘運動,它震撼了香港人,同時也在台灣社會引發了一波波未止息的社會運動浪潮。而在詩集中,這首作品的天氣報告是「有雨」:抗爭已然開始,卻還沒有轉為激烈的階段。
  
看到詩題,便難免聯想到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但在這首〈風的緣故。〉中,風所代表的可能是人與人之間縹緲、卻從不間斷的連結,在社會、法治受到挑戰時,每個人都能藉由這個連結,一同發聲。縱使平時不常接觸,但在第二段,因為風,所以每一片看似孤單的葉子,才「發現對方種在同一棵樹之必要」。
  
因為這陣風、這股力量,所以人們走出家門,不再冷眼:「街道上五顏六色的帳篷如此疲累/彷彿整座獅子山的憂鬱/在想念著創世紀與明日自由」,第三段除了描寫人們的行動外,也同時寫出了內心的憂鬱、疲累感。每一個參與社會運動的人,都是為了讓社會更加美好、更靠近自由一些,如果可以,誰會願意從一個平凡市民,變成他人口中的「暴民」呢?
  
但執政者總是害怕人民的聲音,於是詩人描寫:「他們舉起玻璃的雙手/讓你們餵眼睛吃,感動的胡椒」,描寫抗爭者手無寸鐵的舉起手,表示自己沒有要傷害執政者、社會的意思,但這樣的坦誠,卻只換來了「你們」──執政者無情的驅離:「讓你們餵眼睛吃,感動的胡椒/讓你們任由驕傲的催淚彈,四處亂跑」,在此處詩人用「感動」與「驕傲」這兩個帶有正面意義的形容詞,也營造出了極大的諷刺,以及執政者試圖粉飾太平的心態。
  
詩人寫下這首詩時,身在台灣,但心卻緊緊地和香港站在一起。因此在最後,詩人也做了一個充滿力道的總結:「但永遠無法阻擋一隻螞蟻走過光明磊落」。不論暴力是否擄獲了太陽、奪走全部光源,也無法阻止身為螞蟻的平凡市民--瘦小卻也力量無窮,光明磊落的走向自由。
  
當自由的風吹起,每一片葉子、每一隻螞蟻,聚攏在一起,便能擁有無盡的勇氣。
 
--
 
美術設計:許芷熒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風的緣故 #陸穎魚 #香港 #淡水月亮 #晚安晚安 #抓住那個渾蛋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我城‧浮城‧迷城——香港詩歌裏的街廓與屋邨 ◎一尾


我城‧浮城‧迷城——香港詩歌裏的街廓與屋邨 ◎一尾
 
沒有什麽不能燒,
燒一個香港,如空心鬼王;
燒一街的人如無常,說『你也來了』;
燒一街的喜帖如陰司紙,
寫着『他朝君體也相同』。
 
——廖偉棠〈利東街歌謠〉,《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
 
 
你知道周星馳《食神》中唐牛的超級無敵海景佛跳牆、史提芬周的黯然銷魂飯兩方對決的取景地最近歇業了嗎?
 
珍寶海鮮舫和多數在香港街頭的飲茶樓、大排檔與冰室一樣消失在資本主義的競逐裏,一塊塊拆卸的大招牌,就像那中環天星碼頭、九龍寨城、啓德機場、調景嶺排屋、喜帖街,沒有什麽不能燒的、毀壞的,一切只成爲能追憶的街景。
 
如果記憶是抗拒遺忘的工程,書寫則是手段。
 
就如近期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鄧小樺在編者序中寫道:「主體與排他,劃界與流動,香港的地誌文學書寫必須在兩難中辯證提升。」
 
香港是我城,是浮城,是迷城。那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如何在殖民的土地,在不同的移民,在島與半島之間長成一座記憶的城市與虛構的城市?這塊終究要還回去的土地與城市,究竟長出了什麽樣的詩歌?面對這些空間時,詩人如何來記憶這座城市所發生的事,是這週所關心的。
  
香港詩人面對這座城市時,是文學裏城市的漫遊者(Flâneur),將城市新舊交雜裏那迸發靈光(Aura) 的永恆瞬間寫進詩裏,十年的光景就能創造出一個新的地景,在變化快速的現代都市裏,每一刻都在改變,每一刻都是靈光。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筆下的巴黎不同的是,香港有港口、有山、有天橋,詩人得以乘船越過維多利亞港,攀上獅子山、太平山鳥瞰整座城市,或者在天橋上看著車水馬龍的風景。他們在這些場景裏捕捉屬於香港的靈光。
 
詩人是城市個體裏的漫遊者(Flâneur),也可以是集體的群衆(Foule)。
 
那數月以來的抗爭,遍地開花的群衆,透過直播新聞得以窺見那成千上萬只有城籍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在遊行裏,像媽祖繞境一樣將屬於自己的城市走了好幾遍,那無大台衆志成城的集體,詩人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詩人得以在群衆裏書寫自身走上的街頭,諦聽眾音的反面,在未定的2047前來之時、在一切消失前,記得些什麽作爲記憶與身份的抵抗。
 
不做歷史的順民,做創造自身歷史的暴民。
 
從漫遊者(Flâneur)到群衆(Foule ),詩人四顧周圍,漫步在自己的土地上書寫關於自身土地的文學,創造歷史、記憶靈光。
 
這週就讓我們跟著詩歌,來一次和詩人一起的香港漫遊。

--
 
美術設計:許芷熒
圖片來源:Unsplash
 
--
 
延伸閱讀:
 
鄧小樺:〈我街道,我香港──《我香港,我街道》編者序〉(2020)
http://paratext.hk/?p=2468
香港文學地景資源庫:
http://hkliteraryscenes.wikidot.com/
RTHK香港電台:《鏗鏘集:重建輓歌》(201311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_S7N0JN-TI&t=1113s
〈歷史遭刻意抹去 唯有持續反抗︰當利東街被偷走 變成Lee Tung Avenue〉,《關鍵評論網》(20151216)
https://www.google.com.tw/am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32718
 
--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香港詩選 #香港 #城市 #漫遊者 #群衆 #Flâneur #Foule #喜帖街 #利東街 #珍寶海鮮舫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flaneuraura-walter-benjamin.html

香港詩選 ◎利文祺


香港詩選 ◎利文祺
  
台灣的讀者對香港文學相對陌生,這是相當可惜的。因此,這個月我們將以香港詩為主題。我們的副主題分別有:城市詩選、2014詩選、新生代詩選、也斯專題、女性詩選。我們將要探訪這座城市,回顧2014年,閱讀年輕詩人的作品,介紹香港重要詩人也斯,以及探討性別架構。
 
我們期望,能夠將台灣詩和香港詩緊緊地聯繫起來,讓彼此更了解,同時也提示了彼此並不孤獨。
 
--
 
美術設計:許芷熒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主編文 #香港詩選 #城市 #2014 #也斯 #新生代 #女性 #利文祺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20200330.html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跳房子 ◎楊婕


跳房子   ◎楊婕

如果有朝一日我將只記得你的一種樣子
會是你藍色的臉,有時清晰
有時模糊。背景是你的房子
你在其間
變換姿勢跳躍

關係是失足的實驗
我們之間有許多坑洞,要學會轉場
學著比方:今夜不談文學
換腳之後,跳進畫好的格線

有時路比預想的長。習慣你的臉
從身體浮現,變成閃爍的夜晚
你把輪廓放在遠距畫面前
像你離開的清晨,總用手
試圖留住我的臉
跳脫中指,跳脫謊言

休兵,去買雙好走的鞋
也許還是跳不過一個
壯烈成仁的結尾
此生坑道雖多,你總有空地可以
練習拆遷

-

◎作者簡介
 
楊婕,1990年生,牡羊座。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等,登上《印刻文學生活誌》「超新星」、《聯合文學》「新人上場」單元。另入選《創世紀六十年詩選》。作品散見《印刻文學生活誌》、《聯合文學》、《中國時報》、《聯合報》、《人間福報》、《幼獅文藝》等。著有散文集《房間》、《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
 
-

◎小編@方斐/jyh18賞析
 
如果有朝一日我將只記得你的一種樣子,那會是什麼模樣?為什麼「會是你藍色的臉」?

讀這首詩時,我們能想像出一對正在遠距戀愛的情侶,透過夜間的視訊屏幕一句句聊天,畫面則皆被染上屏幕的藍光。訊號偶爾不穩,戀人的臉龐也隨之搖晃,像是在屋內跳躍一般變換姿態。

年輕的戀人在經營關係時,總像在進行一場場慎重其事又隨時擔心毀壞的實驗。驚怕一不小心因兩人之間的坑洞而失足,害怕一談論「文學」就高下立見,更不斷煩惱自己會是節節敗退的那一邊。所以選擇避談,也只想要像跳房子那樣遵守遊戲規則,自己只要跳進規規矩矩的格線裡,就永遠不會成為這場遊戲的輸家。

但這段關係的前方還有太長的路。就算已經習慣你的臉、習慣許多視訊的夜晚和偶一為之的會面,當你把你的輪廓放在遠距視訊的畫面前方讓我看見,我總不確定那是不是你。就像每個你要離開我的清晨,總會用手描摹我的廓線,想試著留住我的臉,但卻什麼也抓不住一樣。我們之間的感情也如同視訊畫面那樣的不確定,甚至無關那些關係中的爭執與謊言,僅僅只是極細密又無法深究的不安充斥其間。

不過先暫時停止吧。我們一起去買雙好走的鞋,因為我還想跟你走更長的路,雖然可能還是無法逆轉可預見的悲壯結尾。

此生的坑道太多,我們永遠不知道會通往哪裡。但我相信你是比我有餘裕的那個人、祝願你隨時都有空地能夠練習拆遷,就算最後我只會成為你拆毀的其中一座房間。

無論如何,我都會記住此刻你藍色的臉。

-

美術編輯:泱泱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愛情故事 ◎尹麗川

愛情故事      ◎尹麗川
 
你說今晚,讓我待在裡面
多麼舒服。它就該待在你裡面
它就是你的......
你歎口氣說完,打起了呼嚕
我整夜失眠。它在我體內
它不是我的。我多了個東西
我感到我多了個東西
我想到我多了個東西
只有這個東西......
我在清晨
嘆了口氣。你抽出你的東西
你拿走我多餘的東西......
你不再回來。我的完整
被多餘破壞。少了一件東西......
我的肉體,空出一塊荒
儘管這不是我的東西
它也不再是你的東西
儘管你繼續使用著它......
帶著我的氣味和溫度......
孤零零地垂著,你又有什麼辦法......
你煞費苦心地安置
比如一個名叫妻子的洞
比如若干名叫小姐的洞
還有你的手指,以及未來情婦的嘴唇......
那也沒什麼用了......對你
它終歸成了一件多餘的物事......
失眠的夜,我已偷走它的體積
卻沒能留住它的重量。此後,
我空空蕩蕩,直到老去
 
--
 
◎作者簡介:
 
尹麗川(1973年-),中國詩人、作家、導演。祖籍江蘇,出生於重慶,現居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語言文學專業與法國ESEC電影學校。曾為「下半身詩歌」成員,為當代大陸詩壇中「下半身」流派的代表性詩人。

轉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尹丽川
 
-
 
◎小編洪紹賞析:
 
隨著社會風氣開放與各類聲光刺激的影響,對性關係的書寫,在似乎已較不會被有色眼光給放大看待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愛情故事〉看似寫一段性關係的細節,實則觸及到離開身體以後,感情關係裡較幽微的心靈部分。字面上好讀好解,我試著在本篇賞析中以本週主題「身體與空間」進行切入。
 
這首詩是用一種「擁有」邏輯(即使在今時今日,這樣的感情與性觀念或許偶一定程度的不合時宜)出發,男女間的感情和肉體關係,有時候正是這樣子:沒有你之前什麼都不少,覺得自己已足夠獨立,多了你的時候可能還失去了一點空間;一旦失去了,卻又感覺少了一點什麼,悵然若失。
 
——人心真奇妙,不是嗎?
 
詩開始於身體的空間,那是一名男性對女體赤裸裸的覬覦,是從身體到心靈都赤裸裸的談話:「讓我待在裡面」、「它就該待在你裡面」、「它就是你的.....」啊,夾雜著「多麼舒服」這類的詠嘆。說者是否有情不太好確定(我看是不太有,否則怎會一完事就「打起了呼嚕」?)但聽者有意,被說得心都醉了,在意識到「它在我體內」以後整夜失眠,一直在「多了個東西」這件事上面打轉。當這個意識萌芽,詩的重心就逐漸從身體(裡)的空間偏移到心靈的空間。
 
——我被填補了嗎?被擁有了嗎?我填補了什麼嗎?我擁有了什麼嗎?
在一個失眠的夜裡打轉的無數想法,最後成了一聲無語的嘆息。
 
一男一女,在完事後的上半夜與失眠的下半夜即將結束時分別嘆了口氣。同樣的行為,顯現的卻是對這段關係如何結束有巨大的想像差異:男人在完事後嘆的氣,大概是一種任務結束的愉悅與自私,這些情濃時不知真假的言語,隨著這口氣便已結束。所以他在天明後抽出「我多餘的東西」(與這段感情),並(對其他的對象)「繼續使用著它......」;可是這聲嘆息和這「多餘的東西」對詩裡第一人稱「我」的意義卻並非如此。
 
「我的完整/被多餘破壞。少了一件東西......」隱隱涉及的不只是某種生理慾望得而復失,可能還雙關地處理了自己「缺少了什麼」。那肯定便是所謂「多餘的東西」了——但那多餘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又究竟破壞了什麼「完整」?一塊膜狀組織?一個本不屬於自己的男性器官?或是一段感情?說不清道不明,只有心裡百般滋味。一切糾結在一起。就這樣糾結在一起。
 
詩的前三行,男女的身心關係是如此緊密且合一。但在那之後,雙方對待性事和感情關係的態度,甚至「完事」後——甚至是「完事」定義——的差異就這樣在尹麗川的筆下展現出來。雖不是很煽情,卻比性事更赤裸,裸露著一種莫名因失去而起的失落。那樣看似身心靈合一,擁有著「多餘的東西」卻不忠貞的「你」;這樣在事後「空空蕩蕩」,「偷走它的體積/卻沒能留住它的重量」的我。
 
這樣讀下來,這首詩好像淪為一首棄婦之作,但真的是這樣嗎?面對這「多餘的東西」,當男人只能「又有什麼辦法」、「煞費苦心地安置」,卻還是「那也沒什麼用了」、「終歸成了一件多餘的物事」,這一男一女最後擁有的命運是相仿的:一個偷走了身體的體積,卻沒帶走心靈的重量;一個帶走了身體(可能也有另一個心靈),卻填補不了自己的內心,依舊解不了身體與心靈的渴。對另一個生命有著這樣複雜的理解與同情,甚至要用「直到老去」來表達那麼深刻的感受,大概才是這首〈愛情故事〉裡的愛情吧。一個永生難忘的記號。
 
跟我們平時所理解與想像的愛情大有不同,但是愛情——這種有時是一瞬間,有時是一輩子,涉及到身體的空間與心靈的空間的事——究竟是什麼,到底誰說得清楚呢?
 
-
 
美術設計:泱泱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一塊布的背叛 ◎王小妮

一塊布的背叛 ◎王小妮

我沒有想到
把玻璃擦淨以後
全世界立刻滲透進來。
最後的遮擋跟著水走了
連樹葉也為今後的窺視
紋濃了眉線。

我完全沒有想到
只是兩個小時和一塊布
勞動,忽然也能犯下大錯。
 
什麼東西都精通背叛。
這最古老的手藝
輕易地通過了一塊柔軟的髒布。
現在我被困在它的暴露之中。

別人最大的自由
是看的自由
在這個複雜又明媚的春天
立體主義者走下畫布。
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剖開障礙的神力
我的日子正被一層層看穿。

躲在家的最深處
卻袒露在四壁以外的人
我只是裸露無遺的物體。
一張橫豎交錯的桃木椅子
我藏在木條之內
心思走動。
世上應該突然大降塵土
我寧願退回到
那桃木的種子之核。

只有人才要隱秘
除了人
現在我什麼都想冒充。
 
--
 
◎作者簡介:
  
  王小妮
  1955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現居深圳,有詩歌、小說、隨筆出版。
  (簡介出自《致另一個世界:王小妮詩選》)
 
--
 
◎小編金振利賞析:
 
 
王小妮的詩常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她的詩不常出現繁複修辭或技巧,但卻能從淺白的語言中看出其深刻的思想或觀察。在這首詩裡她以擦拭窗戶玻璃為契機:當玻璃被擦拭乾淨,窗外景色隨光線進入室內,變得明朗清晰;這本來是件令人喜悅的事,但在詩中卻被視為一次「被背叛的行為」;並透過「窺視」、「暴露」等詞彙,描寫自我如裸體般不斷被人注視;裸體帶來的羞恥感與因焦慮而產生的壓迫感,恰好與遭受背叛後的惱羞與不安感合而為一,顯現「我」的心思複雜混亂。
 
在光線的「窺視」下,作者以「躲在家的最深處/卻袒露在四壁以外的人/我只是裸露無遺的物體」,進一步點出喪失安全感外的自己,只能如同物品一樣被操弄、使用。「一張橫豎交錯的椅子/我藏在木條之內/心思走動」,「橫豎交錯」一詞將自我紊亂的內心世界具象化外,作者又把自己的身體比喻為一張椅子,自我被壓縮到只能「藏在木條之內」,被制約為無反應的、僅以服務為目的的物件。當人的自主性被貶低到這樣的地步時,也就可以理解為甚麼會希望世界「大降塵土」、退回到「桃木的種子之核」並說出「除了人/現在我甚麼都想冒充」這樣渴望受到庇護及擁有完整的隱私空間的想法。當象徵自我的身體不斷被物化且一直處於不對等地位時,一旦這樣的痛苦無法繼續承受下去,便可能造成悲劇的發生。看似輕鬆,卻也傳達出無法獲得應有尊重的不滿與無奈。
 
建立一份關係本就不易,要在同一個屋簷下度過一輩子,這當中的付出與維繫所要花費的努力不僅超乎想像;個人也因為與另一半的頻繁互動,必須調整、壓縮自我的定位。而在家庭裏,女性往往得兼顧妻子及母親的角色,得一手包辦家中的大小事——人們常將這樣的情況冠上「天職」的名號並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了其中勞動的艱辛及在他人及社會的期待下背負的壓力;當壓力越來越大,對家的歸屬感及家人的愛也會慢慢消逝而感到不自在。最親密的人與地方竟是壓迫的根源,想反抗卻無法決絕,只能逃避這樣矛盾的關係。因此詩中的「我」明明身在家中,卻總感覺自己是被束縛並希望躲藏起來的想法。當中也讓人反思當代家庭的女性困境。

 
 
 
註:立體主義源自於照相機被發明後,畫家們意識到傳統繪畫已不能像攝影那樣逼真地呈現人們所見的世界,於是開始思考視覺、繪畫與攝影術之間的差異並嘗試新的表現手法。在這種背景下,持有立體主義觀點的畫家們以分解、重組畫面,並將對象平面化的方式進行作畫。不僅是對傳統藝術只將繪畫視為「再現」世界的觀點的反叛;同時為了對抗攝影術,也將「時間」的因素納入表現的手法裡,試圖呈現出同一事物多樣的面向。但若無上述的認識,一般人較難以理解立體主義畫作的藝術價值。這裡引立體主義的典故,講述他人眼中的自我的多重樣貌並不等於自我的總和,並隱含自我在他人的期待下逐漸瓦解的想法。
 
--
 
美術編輯:泱泱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病床前匆匆 ◎帕麗夏

病床前匆匆    ◎帕麗夏
 
在你瀕死的床前
生活終於敗露出後臺的樣子
 
我們這些參觀者
桌子上未接來電、小梳子和保溫杯
為你奔忙的黑色的髖
開始使你困惑,開始使你對困惑不再關心
 
我們將純然地失去你
你疲勞萬分
終於可以只被愛了
 
我哭泣的時候
你正夢見獅子和大海
沒有肉體就沒有恐懼
就沒有父親和母親
你獨自朝它們走去
 
越來越暗,越來越狹窄
床中你的側影
是半扇木門在呼和吸
 
-
 
◎作者介紹
 
帕麗夏,原名吳丹鴻,1990年10月生,廣東揭陽人。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在讀。寫與讀都很懶,但除此以外別無所長。曾獲葉紅女性詩獎首獎,周夢蝶詩獎創作獎。
 
-
 
◎小編柄富賞析
 
身體是容納著我們的機器,反映著我們的情緒、渴望和恐懼,往往它也掩蓋著這些實情,為了我們的冷靜得體。當它破敗毀損,受困於一張病床上,我們或許能看見自己最赤裸的神態,在疲勞與死亡的陰影之內,因為無力而原始的真實。
 
那麼病床前的他者呢?帕麗夏這首詩切入的角度就在探病者身上,如何看著病床上重病的親友,且試想著他們怎麼領會著前來探病的我們,怎麼領會這逐漸恍惚、逐漸失去功能的身體,又是怎麼樣的心情、怎麼樣的連這心情也沒有了;最後,才又回到探病者自己的視角,看著那副意義模糊的身體。
 
除了視角的轉換,空間上他由床前寫「我們這些參觀者/桌子上未接來電、小梳子和保溫杯」,更厲害的是「為你奔忙的黑色的髖」,髖是雙股上接到腰部的骨盆處,藉此帕麗夏寫病人側躺在床上所擁有的視野:看著探病的親友們進出這個片面的空間,並且開始感到困惑,甚至開始「對困惑不再關心」的過程;是由視野空間的受限,表達出了瀕死者此刻的蒙昧與疲乏。
 
「我哭泣的時候/你正夢見獅子和大海」空間又由實體的病房,轉移到接近瀕死體驗的夢境中,當然這也是詩人的想像。獅子和大海或許是生命本能所能感受到的,既危險又暗示著故鄉的象徵,死亡是可懼的之於肉體,卻又像是正招降著我們的靈魂,往一個平靜而無勞頓之所。「沒有肉體就沒有恐懼」瀕死者放下了一切的負擔,不管是肉體或者是身份的(「就沒有父親和母親」),他要往另一個空間去。
 
視角回到探病者的我身上,看向床,「床中你的側影/是半扇木門在呼和吸」門是一空間的出入口,也是安全的保障;而此刻它正呼和吸,像所有人都能奪門而入或者裡頭的那人,也隨時都能奪門而出......
 
-

美術編輯:泱泱

-
#病床前匆匆 #帕麗夏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身體詩 #空間 #視角 #獅子和大海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第五度時空──致羅桑倫巴 ◎零雨

第五度時空──致羅桑倫巴 ◎零雨
 
我的手阻止我進入
我的內臟。我只能觸摸
到乳房──整個胸腔的聲音
出現
 
我觸摸到陰戶
──下半身的入口。一個時間
的祕室
 
我只能觸摸到嘴巴。鼻子
眼睛。耳朵
 
這些統治者
把人間的訊息帶來
只能是──
 
我的脈輪,我的氣息
我的振動
在三個鍵盤中行走
此時,和諧的盛事才會出現
 
但是我的肉體阻止我
進入自己的內臟。據說
 
那裡通向宇宙,邁向道路
道路中又有道路,廣大而又分歧
無邊無際
那才是真的。與我的不同
 
我充其量
只不過是小康
還不到大同
 
 
◎作者簡介
 
零雨,台北人,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碩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現代詩》主編、《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國文天地》副總編輯、宜蘭大學教師。曾獲年度詩獎、吳濁流文學獎、太平洋國際詩歌獎。著有詩集《城的連作》、《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特技家族》、《木冬詠歌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膚色的時光》等。
 
◎小編宇軒淺析
 
柏拉圖說身體是靈魂的監獄,但我更傾向於認為身體是一個國家。
 
是的,一個國家。治理一個國家著實是困難的,意識在這裡照看著一切發生。「我」雖然是一切的領導者,但我的手竟阻止我進入我自己的內臟,我只能觸摸到外在的乳房、陰戶、嘴巴、鼻子、眼睛和耳朵而無法再更深入身體的內裡了。
 
永遠永遠只能停留在感官的表層,再也無法更進一步。你有感受到困難嗎?當這些聲音與訊息遠遠自你內臟裡的宇宙傳來,你有感受到嗎?身處這樣的時間與空間中你看著一切:一切就在這裡,而你竟無能為力。
 
我的意思是,關於肉體、生命與性。你所能擁有的就是這些了,但你不是整個國家的統治者嗎渾蛋,身體明明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你卻連這也搞不定。你根本就沒有搞懂啊,就算你能感受到這些困難就在身體裡,那也只是感受而已。一個深深悲傷的空間要如何去被精通,甚至完全被理解?
 
所有生存的意義都在這裡了,真是複雜。想像你正看著自己,看著你眼裡的神,卻什麼信仰也無法獲得。
 
站在時間的密室之外,想像你曾經在裡頭長居過。可悲的是現在,你唯一能做的只是感受,只是知覺裡頭有什麼正在發生。
 
只是永遠的獨善其身。你連自己都無法完全擁有,更別提別人了。你到底懂不懂?對於世界一切的和諧與真理,我們終其一生只能靠近,而永遠永遠無法抵達。
 
但意念是如此的強大啊如果你還在這裡,拜託不要放棄。可以的話請看看我,為了嘗試抵達,我還在努力。我還在努力。
 
 
-

美術編輯:泱泱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風鈴 ◎楊牧

風鈴 ◎楊牧
  
雨止,風緊,稀薄的陽光
向東南方傾斜,我聽到
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
想像那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
在一定的冷漠之後
化為季節雲煙,回歸
驚醒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
大聲搖過我們的曾經
  
秋之午後,當陽光試探了
水缸冷暖又將反影投射
天花板上,不斷波動
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
我仰首默數光彩如潮
洶湧,在正上方變化
如暈,如雲,如星隕
依序升沉
如韻
  
我聽到
鈴聲跌宕過
收穫的瓜園
阻於圍牆,遂反彈到半開的窗前
再不猶豫,飛踴到床上依偎
依偎著通紅的頰。飄零
是髮,是惺忪的眼──
那音樂,這時,充滿了
亢奮的血管,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上下
頡頏,又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
接觸,匯合
滂沛若洪水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大聲飄過
我們曾經的
秋之午後
  
--
◎作者簡介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人,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花蓮中學、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親炙徐復觀、陳世驤兩位學人。曾執教於多所大學,如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亦曾擔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並參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創院。
  
楊牧自中學便矢志新詩創作,並共同主編詩刊。早年筆名「葉珊」,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溢於筆端;1966年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見證六零年代學生運動,三十二歲而改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詩文曾譯為多國語語。曾獲時報文學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紐曼華語文學獎蟬獎等。
  
◎「詩.聲.字」特約撰稿人 賴位政 賞析
  
第一段:序曲
  
王國維說「人生過處惟存悔」,愈是看重的,悔恨也特別多。以此觀入,〈風鈴〉不啻是一部斑駁的懺情錄,寫一段「對不起,我曾經愛過你」的自剖。情之所起,自需觸媒,楊牧先用三行喚起興發的瞬刻:
  
  雨止,風緊,稀薄的陽光
  向東南方傾斜,我聽到
  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
  
「雨止」預設了兩個前提──主人公必知曾下過雨,同時曉得這場雨在此刻已結束了。「風」、「雨」在詩中常用來隱喻苦難與波折,故「雨止」便像是說:我曾一步一創殘地領受過一段感情,而現在它已成為過去式了。雖然往事早成明日黃花,但「風緊」卻傳達了並未真正放下的事實。「風」可看作情緒的暗喻或是撩動情緒的外力,急吹的風表達了「我的心卻仍不得平靜」。「雨止」(事已了)、「風緊」(心未平)乃拉開了最初的張力。自然物象賡續發展,由「雨」、「風」過渡至「稀薄的陽光」,一個魔幻經驗就此迸現:「我聽到/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從光到聲,視覺轉聽覺的模式,烘托了詩題「風鈴」。在「風鈴」二字尚未正式登場前,楊牧先定義這聲音:
  
  想像那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
  
「往昔」曾「用心」過,但終究「錯過」,不禁讓人好奇這裡頭究竟有何銘心刻骨、陽差陰錯?「往昔」、「錯過」,故曰「止」; 因「用心」,所以「緊」,結構呼應精巧。次三行黏合甚嚴,宜與此行一氣貫讀:
  
  在一定的冷漠之後
  化為季節雲煙,回歸
  驚醒
  
人遭逢重大傷痛時,心理會發動「刻意疏遠」或「自然遺忘」的功能以為保護,「冷漠」恰好透露「往昔錯過的用心」原有的熾熱。主人公曾試著以「冷漠」自我療癒,無奈事與願違,這些記憶總「化為季節雲煙,回歸」。「雲煙」可見而不可網羅,與記憶質性相似──非無非有、亦無亦有。第三行只有兩個字──「驚醒」,像樂譜上的表情記號,為這盤旋的意緒安上跳動的心律。
  
費了偌大工夫,楊牧才拋出三行,讓「風鈴」正式登場,「聲音」真相大白: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
  大聲搖過我們的曾經
  
  
第二段:過份炫耀的展開部
  
第二段開頭,楊牧將莫大創造灌注於「傾斜的陽光如何運動」一事,空間高低、視角物我、節奏緩急,騰挪移轉。這是全詩最教人血脈賁張、氣管收縮的炫技段落。
  
  秋之午後,當陽光試探了
  水缸冷暖又將反影投射
  天花板上,不斷波動
  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
  
「秋」和「午後」分別是一年、一日「高峰已過而終局未來」的過渡期,給人已沒法努力卻又不好放棄的「躊躇式徒勞」,點染慵倦疲憊的氣氛。「試探」則是面對未知、恐懼的一種警戒反應,這個擬人修辭,把波光粼粼的動態寫得物性、人情兩盡其妙;「試探冷暖」更把「重將往事思量過」的心情取象得十分熨貼,彷彿陽光之手簸搖了缸中淨水使之晃漾,為底下的「不斷波動」埋下伏索。舊憶、風、光、聲、鈴、水缸以及更後頭的大水(流、潭、洪),庶可看成是主人公之心不斷借殼、變形、換位的同質異態,那粼粼光影複誦著「我的心將不再平靜了」。
  
陽光射入水缸,乃由高向低;「又將反影投射/天花板上」,則低而復高。繼之,楊牧安排了一個定焦鏡頭:「不斷波動/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結裹前行,陡然視角轉換,「凝視」一語換置了物我主客的對待關係,從「我看 光」翻作「光見我」,並帶出新的擺置──「床」(此即「睡」的變奏、「醒」的 伏兵)。「喧嘩澌濺」是波光而非床的質性,如此表述,則有光影又從天花板返照在床上的婉曲,又是一次由高向低的運動。這種起起伏伏的動態,象徵了不能平靜的心情。
  
  我仰首默數光彩如潮
  洶湧,在正上方變化
  如暈,如雲,如星隕
  依序升沉
  
第一行的「仰首」透露了主人公的位置與行為,只有位於低處才需「仰首」,而 光影的正下方便是「床」,由此可知主人公應是坐臥在床上。「光彩如潮」是「反影投射」、「不斷波動」的變奏,嚴守著意象連接著意象發展的結構技巧。「默數」有沉湎思量的意味,而「彩」字則給人奇崛不凡的想像;整句話有檢視心中舊憶何等奇崛的意思。楊牧接著抓準「洶湧」,連用三個意象,寫出先緩後疾的節奏──「如暈」,像油彩初滴入水中,中心濃而周圍淡,整體呈規律的圓形緩慢向外擴張;當擴張到臨界,圓形裂解,無方向地朝八方流散「如雲」;最後像「星隕」般飛速劃過。暈、雲、星「依序升沉」,形成如觀洪荒開闢般極隨機又極秩序的壯盛之美,這如潮光彩怎樣洶湧變化,便彷彿在目前了。
  
本段最終收在「如韻」二字,一方面表達光影、往事固有的情致(情韻)外,更重要的是完成「由光轉聲」的變換,亦即這個「韻」更多指涉了「聲韻」,也就是第一段所謂「輕巧的聲音」、「記憶的風鈴」,並攏絡了第三段的第一行「我聽到」。由第二段轉向三段,呈現了從光的運動到聲的運動之轉變。
  
  
第三段:開誠布公的再現部
  
第三段以「我聽到」承襲上一段的「如韻」,極力敷衍風鈴之聲如何運動。「跌宕」是一種不穩定的高低行進,這個動詞機巧地回應了前一段光影的上下騰挪,該模式再次讓人聯想起坎廩不平的心境。底下兩個障礙物乃脫胎於楊牧所深諳的《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其中「緜緜瓜瓞」成為後世子孫昌盛的題辭,而常語中又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表示事物的完成。故從懺情的角度解析,「收穫的瓜園」當是暗示對方婚姻的完成與發展,此即雖心繫之卻不得不「阻於圍牆」的癥結。此心受制於外在現實,已不容妄加探觸,正如鈴聲受物體阻絕而勢將反彈,「運動」由此持續:
  
  遂反彈到半開的窗前
  再不猶豫,飛踴到床上依偎
  依偎著通紅的頰。
  
此「窗」既非暢行無阻的全開,也非閉籠深鎖的禁閉,「半開」反映的是徘徊可否之際的曖昧!然而既知瓜園有穫、圍牆阻隔,還存著可否之念,便可推想舊人舊事之可戀。但現實催促著理性發用,主人公毅然決然地「再不猶豫」,鈴聲從「半開的窗前」再「飛踴到床上依偎/依偎著通紅的頰」,由「窗-床-頰」,除了以空間轉移書寫主人公的思慮過程,更點明了他的位置與狀態──即「寤寐之間」。敻虹有詩曰:「不敢入詩的/來入夢/夢是一條絲/穿梭那不可能的相逢」,大概只有在夢的國度,人方能跨越阻隔,一親現實不能滿足的願望。頰所以「通紅」,可解作濃睡留下的紅印,也可說是思及舊夢所引發的赧然與激動,而作為下文的伏筆。「飄零/是髮,是惺忪的眼」乃睡眼惺忪、頭髮凌亂的描繪,更有力地支持了「寤寐之間」的推斷,而「飄零」則是對這個事件的直截論斷。楊牧既而就何以「通紅」大肆發揮,將想像從醒後回溯至夢中:
  
  那音樂,這時,充滿了
  亢奮的血管,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上下
  頡頏,又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
  接觸,匯合
  滂沛若洪水
  
在「夢的古潭」中,一切感覺、企望都得到昇華、放大,鈴聲變成了更複雜的「音樂」,並一變為磅礡的視覺摹寫──支流之數以萬計,血管亢奮,上下頡頏。頰的「通紅」顯示了潛意識的狂烈程度。在夢中,非但我可以想望她,甚至還自顧自地相信「我思君處君思我」,早已不得交接的彼此,竟可在夢中以同等的盛情「接觸,匯合/滂沛若洪水」。有多大的匱乏,便引發多強烈的補償欲望,主人公的心情始末,在第三段作出最不遮不掩的表白,將全詩推向未有的高峰。
  
  
第四段:尾聲
  
最末段,楊牧掇拾已用過的句子,從第一段「驚醒」後三行對幻聲真相的剖析,來到了第二段開頭的「秋之午後」。由主觀歸於恍若無情無感的外在客觀,以形式的復沓迴旋發揮了如戲劇收束的「疏離」作用,讓心由第三段的激昂回復平靜,張力獨具。而舊有的句子,又因一個「的」字之調動,使「我們的曾經」一變為「我們曾經的」,續以「秋之午後」,造成了欲說還休、不言而言的餘韻──「我們曾經的/秋之午後」內情如何呢?大抵「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吧!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身體與空間

身體詩選|第四週|身體與空間
◎hy
這是三月身體詩選的最後一週,前面我們讀了女鯨詩人展現自主意識的詩作,也討論了書寫身體情慾的作品,及誠實面對身體的慾與望的詩作,這一週,我們將關注於空間,去討論身體與空間的互動。
選詩之前,我們必須思索什麼是「空間」?
這裡分成兩個部分,一屬於國家、家鄉、與詩人創造的房間等歷史空間或想像空間,詩人在其中透過追憶和重構,描寫自身所看、所聽、所觸,讀者亦能透過詩作閱讀,理解詩人如何與那個時空互動。
二則是詩人現下生活的空間,諸如建築、車廂、田野等,如詩人零雨的〈我喜歡〉:「我喜歡喂我到頭城了你十分鐘後/來接我」或「我喜歡此時被綁架在/這座椅的溫度/我喜歡脫困時/月臺的第一口清新空氣」,這首詩寫詩人在火車裡聽見的旅客對答,和坐在車上身體感受的溫度、月臺吸入的空氣,從感官體驗上寫身體如何回應所處的環境。
空間是個十足龐大的題目,許多書籍與論文亦就此討論,本週詩選無意且尚不足以回應「文本與空間」的問題,但寫手們就自己對身體與空間的認識,選出能使讀者感受身體主體對空間回應的作品,希望在前幾週的作品之後,能透過本週主題,提供大家對身體詩作更豐富的認識與探索。
⠀ 圖片設計:泱泱 ⠀ #身體與空間 #身體詩選 #空間 #零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身體都記得 ◎徐珮芬

身體都記得我們曾經相擁睡過了
好天氣,差點錯過了電影
我的掌心一不小心記住了兩張票根的重量
後來再也捧不住
別人送的花
 
身體都記得那些寒流來襲的夜裏
冰冷的腳掌相互摩擦
在被窩中劃出一道道
流星,卻來不及許願:
神,請務必讓未來的我們
懂得遺忘此刻
 
倘若能把自己的身體裝進漂流瓶
關於你的回憶
是不是就能變成祕密
帶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遠到讓我忘記
你已經搬進
別人的身體
 
◎作者簡介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夜行性動物》(2019,啟明)。
 
◎小編林于玄賞析
 
P:「這簡直是首爛詩。」
S:「不會吧。你看他們的表情。」
P:「你看那種濫情、直接、露骨、愛來愛去、恨來恨去……我絕無任何敵意,只是詩跟情緒之間我們通常會儘量想辦法讓它們離得愈遠愈好,沒有這麼確定的關係,我想就是這一類的『症狀展演』讓我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你確定你要把它當作詩嗎?會不會太不酷了?」〔註〕
S:「詩非得酷才行嗎?我覺得你們都太矜持了。」
P:「這一切多麼理所當然,戀愛然後失戀,失戀然後巴不得遺忘,遺忘來不及趕上已經又戀愛,一再重複老套至極到底有什麼好寫的?」
S:「我倒覺得你們都漏掉了『理所當然的』東西了。」
P:「這裡頭還有什麼好不理所當然?」
S:「他愛得如此轟轟烈烈誠心誠意,連不怎麼樣的天氣、不怎麼樣的電影、不怎麼樣的冬季、不怎麼樣的流星都一一記住了,用大腦記住了還不夠得用掌心用腳掌用整個身體記住,這不美嗎?當他說出記得,一切已經過去,這不美嗎?記得了又恨不得忘記,恨不得忘記身體還巴巴地記著,這不美嗎?」
P:「這……」
S:「我還沒說到身體呢,你看那身體誠實透頂,誠實到令人腦怒的地步了──不是有人這麼說嗎?說真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身體不懂得撒謊,他隻字不敢提的想念,他下不了決心的遺忘,身體通通幫他說了,這多麼危險,大腦禁不起的,怪不得要腦怒呢。這甚至讓我想到電影裡的那首歌呢,那首歌是怎麼唱的呢?And every kind of memory/With strings that tie to you……因為身體記得,都是因為身體記得啊。」
P:「就只為一句身體記得嗎?」
S:「就只因一句身體記得。」
 
〔註〕出自李格弟/夏宇《這隻斑馬》
 
美術設計 @13
攝影創作 @pinglee.art
模特 @慈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徐珮芬 #身體最誠實 #林于玄 #身體都記得



紀念冊 ◎郭品潔

你的內衣作為封面
齒痕為目錄
夜裏密麻的雨水
淡化成底襯

然後複印酒肆那面長窗
跨夜的落地長窗
重疊的葉木陰影
毛蟲污泥刺疼全不許侵擾
這端濕冷的雙人座位
放兩片黃綠葉子在咖啡杯旁
加上瓶蓋蒂屍你的眼鏡
遂有一種美好的凌亂,可以
掩飾一切可能的呆坐沉默
這個章節的標題
就用隸書體大大冷冷的
——「過去」

「⋯⋯你的臉,有一切
的可能性,卻不包括我。」
這個你畫黑線的句子
剛好夾在情緒與情緒後的疲倦之
間徒生美好深沉的感覺。像
讀起了毛邊
的情節
你知道這一切
都是為了你
不知道我
不動聲色
的痛,呵

製版依然沒有足夠的細緻
抱歉無法恰如其分表達
由熟稔到陌生
你曖昧的漸層
總有什麼會被故意和無意棄置
不要口袋照單全收
要能隨身攜帶怕愈走愈遠
體溫降低目光枯竭
書薄薄厚厚分明再多章節每個
頁次的指紋都只說明
發生過的事件
像死亡一樣難以遮掩
儘管你一直努力否認我的
齒痕,內衣
和北方那面
熱鬧,濕冷的落地長窗
 
◎作者簡介
 
郭品潔,台灣屏東人。著有詩集《讓我們一起軟弱》(大田,2003),《我相信許美靜》(蜃樓,2010),《未果的差事》(蜃樓,2017)。
 
◎小編@方斐/jyh18賞析
 
「紀念冊」的開端是封面,封面是你的內衣。輕輕解下你的內衣,才露出了裡頭作為目錄的齒痕。而長長夜裡細密的雨,則做為閱讀你身體的背景。
 
翻開以後,詩人選擇將場景定在酒肆的長窗前,而句中的「跨夜」則有「跨頁」的諧意,並為我們建構出詩中的畫面:兩人於酒館中對坐無語,桌上凌亂一切卻又美好,像跨過長夜那樣漫長的沉默也是雙方舒適的默契。而這一章則是紀念冊中用隸書體書寫的「過去」,同時暗喻著不會復返的日子。
 
接著詩人引出句子:「你的臉,有一切/的可能性,卻不包括我。」句中的「你」擁有的臉是「我」的一切,也包藏了一切的可能性,但所有可能性裡都已經不再有「我」的可能了。而這樣的句子被重點劃記,更像是對方在提醒自己:我們確確實實是沒有可能了。而這樣沉重的句子正如上節的相對沉默,夾在「我」的情緒起伏間,讓「我」默不作聲地疼痛,有如讀起一段頻於翻面而起了毛邊的情節,雖然一再回顧,但卻在每次翻閱時都能感覺到痛。
 
詩末,詩人向自己裝訂的紀念冊仍不夠精緻而道歉,與此同時似乎也是在向自己的回憶致歉。由於語言永遠不夠精準,記憶終將被倒置、切割,使選擇式記憶造就了一切。而身體的誠實也在最末展露無疑,所有寫下的章節與愛憎,都會在你的身體上留下印記,就此成為紀念。
 
儘管你再三否認,但我留有的指紋都是事件發生的證據,你的身體仍作為不可抹滅的紀念冊:只要我一回憶,你就被我打開。
 
不管怎樣都會被我打開。
 
美術設計 @13
攝影創作 @pinglee.art
模特 @慈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郭品潔 #紀念冊 #身體最誠實 #方斐 #身體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82 ◎崔舜華

你仰起臉
我得到暗示
  
像走入迷宮
就得到了光線
  
出途的路向
游繞森林的踝部
離開時直指為湖
  
那湖
水深及脛
密草織碧
  
你彎下腰
收揀倒影
蒐集口袋的貝石
  
想要你
像光嚮往光明
  
手背擦過手背
併著肩膀
成為同一個人
  
一匙葉尖的服用劑量
日光飄落地面
  
雪融化
袒露一點點
十二月的鎖骨甜膩
一月腳踝纖細
  
二月呢二月他
踮起趾尖
輕輕顫抖
土壤微火
  
慾望是鹿
搖動頭骨
保持純潔
  
◎作者簡介
  
崔舜華,政大中文所畢業,著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散文集《神在》。
  
◎小編hy賞析:
  
〈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是一首書寫情感與生活的長詩,此處取其第八十二節,以討論本周的主題:身體最誠實。
  
在選詩之前,對我來說「誠實」的定義是不逃避、不掩飾,能全心跟隨感官對人的引領,此處詩人在作品中直指人對性和身體的慾望,在語言、精神、生活的吸引之外,仔細描述了身體使人戀上另一個人的過程。
  
這裡將分成三個部分討論文本,分別為:尋路、身體及鹿的隱喻。
  
一開始,詩人以迷宮、暗示、光線、出途等詞彙,寫出一連串尋找出口的過程,而這裡的出口是什麼呢?「想要你/像光嚮往光明」,由此解讀,找尋是為了通向詩人所書寫的對象,對方就如同光一般,使詩裡的「我」自然趨之。
  
在尋路的描寫裡,出現了許多關於身體的詞彙,讀者可以觀察它們出現的順序,從水深及脛,到對方彎下腰,手背和肩膀的貼合,讓兩人仿彿合而為一,由下而上,詩人寫融雪如慢慢袒露的模樣,「十二月的鎖骨甜膩/一月腳踝纖細/二月呢二月他/踮起趾尖/輕輕顫抖」,我們可以看見身體的部位如何隨時間慢慢遞進。
  
最末一段「慾望是鹿/搖動頭骨/保持純潔」,詩人以四字三句的節奏,營造出一幅動態畫面,這裡也是我認為最契合本周主題的地方,我們可以思考,當詩作裡出現「鹿」時,我們會聯想到什麼?也許是路、森林,或其代表的好奇心及女性身體形象。
  
前段詩人寫在森林裡找路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將鹿當作詩中的「我」,而慾望是鹿,亦讓人聯想到鹿角和乳房的形狀,搖動頭骨,道出鹿的歡愉,也是真實的身體之欲,它和下一句保持純潔彷彿兩種相反的樣態,然而什麼是純潔?許和人類社會的既存定義不同,詩裡純潔是鹿,那樣忠於自己而已。
 
美術設計 @13
攝影創作 @pinglee.art
模特 @慈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崔舜華 #身體最誠實 #hy #鹿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肉體是此時我們唯一的禮物 ◎陳克華

肉體是此時我們唯一的禮物,我們深知
我們攜來太久
且之前已拆封多次
 
但肉體仍是此刻唯一,唯一我們所能給予
像大提琴
僅能給予低音
 
靈魂則更低
低到聽不見
只感到振動,在肉體層層重負之下
 
如瀕死鳥微弱的振翅
我們在拆開禮物時,斷 續 聽見
懷疑且猶豫
 
但我們終於交換了禮物
音樂一般的肉體
在二重奏的和弦裡顫動
 
我住進了你的肉體
你住進了我的
陌生而溫暖,且輕易
 
彷彿音樂與共振
在肉體完全消失了的那一瞬
會有更廣大的翅膀成形
 
廣大的翅膀
終於在靈魂完全的靜默裡
盛大地起飛……
 
◎作者簡介
 
陳克華,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取自陳克華2019散文集《欸》)
 
◎小編柄富賞析
 
身體詩的主題來到了本周「身體最誠實」的單元。什麼是誠實呢?誠實似乎總是與「唯一」的概念綁定著,真相只有一個,而誠實正是不經矯飾,吐露唯一的真相。當兩個人拆開了衣物的包裝,顯露出一人僅僅一副,無從更換選替的身體,讓自然的情慾驅動著他們,發聲、反應、共鳴,「唯一」且全然的交換,是純粹也絕對的誠實,然此亦有過程層次的差別,把這首詩讀完就能知道。
 
「肉體是此時我們唯一的禮物」,詩人重複訴說著「唯一」,即便使用已久、多次交換,在這樣的時刻,肉體是此刻唯一唯一我們所能給予的禮物,又「像大提琴/只能給予低音」,這樣沒有選擇而全心全意。從「禮物」到「大堤琴」,詩人快速地在兩小段之間切換了喻依,以「唯一」作為串連,又巧妙地以大提琴的低音作為繩索盪到了靈魂的低音處。
 
低到聽不見的靈魂「只感到振動,在層層的肉體重負下」,這裡肉體又由禮物成為了靈魂的負擔,像音樂正要擺脫樂器,做愛的人愛到濃時,身體也成了兩人的阻礙,彷彿還能有更純粹唯一的事物代表著他們。這振動「如瀕死鳥微弱的振翅」,在拆開禮物的過程,兩人透過了身體,隱隱地聽見了靈魂的振動,「懷疑且猶豫」地交換著彼此的禮物。
 
兩人「音樂一般的肉體/在二重奏的和弦裡顫動」,像衝出了樂器的音樂,又回頭在樂器上響動;靈魂的低音是聽不見的,唯有透過身體……兩架樂器正交換著音樂,他們要住進彼此的身體。最後,這身體也幾乎要在此交換的峰頂消失,「彷彿音樂與共振/在肉體完全消失了的那一瞬/會有更廣大的翅膀成形」;最後的最後,那廣大的翅膀,「終於在靈魂完全的靜默裡/盛大地起飛……」:這樣的起飛,是最終連靈魂也必須停止振動,超越身體也超越靈魂的,難以講清而近乎莊嚴的事物。
 
禮物、音樂、振動、翅膀,本首詩的結構由好幾條主線互相支撐,然而並不駁雜而相映流暢;迴環地在下一段過程的敘事,變形融入著上一段的譬喻,也使這首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功力真好。詩人就這般層層遞進為我們拆封著禮物,揭示著驚喜背後的驚喜。
 
美術設計 @13
攝影創作 @pinglee.art
模特 @慈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陳克華 #身體最誠實 #王柄富 #身體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無法和自己缺陷的心相處的女人 ◎瑪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

我指的不是那形狀
象徵愛情,用來裝飾
蛋糕的糖果
那個應該屬於誰或
會碎掉的心
 
我指的是這團收縮的肌肉
像剝了皮的二頭肌,藍紫色
裹著一層油
一層軟骨,這孤立的
穴居的隱士,無殼烏龜
這不滿足的
滿腔熱血
 
每一顆心都漂浮在自己
無光的深海
濕黑,微微閃爍
四張嘴像魚一樣開闔,吞嚥
據說心會劇烈跳動
這是一定的,這是它抗拒
溺水的慣性掙扎
 
但多數的心說:我要,我要
我要,我要。我的心雖然
不像我以為的
鬧雙胞,卻比較矛盾
它說:我要,我不要,我
要,然後停下來
它強迫我聽。夜裡
 
當其餘兩隻眼睛閉起來
它是帶著紅外線的第三隻眼睛
徹夜睜著
又不透露看見什麼
 
它不斷騷擾我耳朵
像被捕的蛾,疲乏的鼓
像孩子的拳頭捶打
彈簧床――
我要,我不要
人怎麼能跟這樣的心相處?
 
我早就放棄對它唱歌
永遠沒法滿足它,哄他入睡
總有一晚我會跟它說
心,你給我靜下
它就不動了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公認的「加拿大文學女王」。國際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重量級候選人。
 
1939年,瑪格麗特‧艾特伍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1966年,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詩集《轉圈遊戲》即獲加拿大最重要的文學獎「總督文學獎」。除了寫詩,她也創作小說。1985年以小說《侍女的故事》再度獲「總督文學獎」,2000年《盲眼刺客》獲英國曼布克文學獎。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榮膺西班牙愛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
 
創作六十年,艾特伍出版詩集十二本,小說二十三部,另有散文、論文、童書與劇本,累積著作超過五十本;除了是加拿大國內最暢銷作家,她海外的讀者更散布四十多國。她目前住在多倫多。
 
◎譯者簡介:
 
陳育虹,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畢。祖籍廣東南海,生於台灣高雄市。寄旅加拿大多年後,現定居台北。著有詩集《之間》、《魅》、《索隱》、《河流進你深層靜脈》等六本,另有散文《2010陳育虹日記》及譯作英國詩人凱洛‧安‧達菲Carol Ann Duffy詩集《Rapture癡迷》等。2011於日本思潮社出版日譯詩集《我告訴過你》。曾獲2004《台灣詩選》【年度詩獎】、2007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小編一尾賞析:
 
艾特伍在她的其中一首〈爲難〉中寫到:「你的身體不是字╱它不撒謊╱也不說實話╱它只是╱在或不在這」。雖然這首詩在《强權政治》中針對的是男女之間的互動關係,以身體自況,似乎早已是詩人寫作的一種方式了。倘若我們問身體是誠實的嗎?也許我們也該從〈爲難〉詩句寫的開始談起:
  
「身體會撒謊嗎?」那心呢?
 
當我們談到「心」,我們很難界定我們在說的到底是什麽心?我們好像很少去區別我們到底在說什麽,作者在首段排除了形狀、愛情、糖果、心碎的心,具體的、抽象的都排除了,其實當我們談到心的時候,那個心可以是那物理身體意義上的心。
 
那顆心,是如此具體:這團收縮的肌肉、剝了皮的二頭肌、藍紫色、裹著一層油,每當血壓收縮或舒張心臟就會充滿滿腔熱血。在這有趣的是心在艾特伍筆下呈現的身體,似乎也帶著身體的直覺,下段身體的心和感知的心在詩裏交會了,心會劇烈跳動是如溺水時本能般的抗拒。「每一顆心都漂浮在自己/無光的深海」,那心究竟是有了身體的感知,還是在形容敘述著的感受呢?到了這物理和感知上的心漸漸無法區分。
 
每當夜晚那煩的你輾轉反側,不知從何而來的聲音一直被你聽見時,你覺得聽見的是腦海的聲音,還是心裏的聲音,要和不要的糾纏,被不斷騷擾的夜晚徹夜難眠,敘事者忍不住說:「人怎麼能跟這樣的心相處?」
 
「永遠沒法滿足它,哄他入睡/總有一晚我會跟它說/心,你給我靜下/它就不動了」,到了末段,發現作者的心其實是一種感知,那最後我們該問心是誠實的嗎?
 
也許,心它反映了身體最真實的狀態,它跳動、充血、肌肉舒張與收縮,它在人生命的終結時,「它就不動了」。是感知趨使了人説謊,心永遠是誠實的。
 
美術設計 @13
攝影創作 @pinglee.art
模特 @慈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瑪格麗特艾特伍 #身體最誠實 #一尾 #身體 #真實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跳躍 ◎王志元

不要問他的心
去計算他淋浴花多久時間
想像那終究會讓
水流進的孔洞——
 
我曾在你的房間裡
坐那麼久,想寫
卻寫不出一個字
走出來見到走廊盡頭有燈
又感到害怕
 
對此,我總聳肩說:「沒辦法
世事無常……」
你在我身後吹乾頭髮
把書擺好、揀去盆栽的落葉
探頭望向窗外,一次又一次
指著星光:「不能問?」
 
在我的房間裡
沿著弧線上方
畫下幾個圓圈
去計算鐘擺滴答的聲響
 
想像拔出了你,或者我
會不會全部漏光
沒辦法,字不在
宇宙當中
世事是一次
無法預測的跳躍
看他坐在那裡
蒼白的手指
 
就把燈關了
不要去問他的心
    
--
 
◎作者簡介
 
王志元,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佳作、教育部文藝獎、南華文學獎、嘉大現代文學獎;部分作品收錄於《2012臺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以及《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2011年出版詩集《葬禮》,當過週刊旅遊記者、人物組記者,現職為商業攝影師。
 
--
 
◎「詩.聲.字」特約撰稿人 許嘉瑋(@ChiaWeiHsuPoems) 賞析
 
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王志元〈跳躍〉中的時間、情感與身體
 
距離2011年首部詩集《葬禮》出版九年後,王志元推出《惡意的郵差》,這段時間他從周刊記者轉職為攝影師,也成為人父。根據書腰所述文字,這本詩集的創作概念是從理解父親與死亡到成為父親後,凝視初生女兒的眼,「試圖從中看透他與她所生活這世界的未來」。世代交替若用傳統一點的語言來說即薪盡火傳,也是肉體與意念的延續。那麼回到具體人間世,延續會呈現何種面貌?此一扣問,既是對心(意念),也是對身(肉體),正如同詩集名為《惡意的郵差》,無論是該理解為郵差本身懷抱著惡意,抑或傳遞惡意的郵差,身心關係牽涉存在當下如何因應世界的變化,值得進一步探索。
 
今天要分享的詩題為〈跳躍〉,顧名思義,這是個需要彎腰蹲低,屈膝後再施力彈起的身體動作。跳躍看似與意念思緒無關,然而從神經突觸的連結傳導到筋肉的反應,許多自然而然只是我們未曾察覺罷了。身心一如是否只存在於理想,每個人活著,有沒有可能處於身體很誠實的動物性反射?假設看似誠實的身體只是掩飾心靈真實活動的工具,是否存在細微而不可控的真實回饋?我們先簡單瀏覽代序的詩作〈張弓〉,應能找到些許概括全書主軸的蛛絲馬跡。
 
序詩以幾個意象群交織而成:冬夜到春天的季節轉換,燈、白日與影子的明暗對應,疲倦的獵手與試圖逃開箭的獵物,恐懼心理以及身體的各種反應,其中潛藏不少張力。開篇的敘述者「我」,提到冬夜長燈會是疲倦獵手的最後歸處,疑似旁觀一切發生,而視為疲倦獵手目光中不可測的遙遠希望亦無不可。獵捕出於生存需求,疲倦卻是生存附帶的感受,揭示活著的本質是疲倦的。末段再次強調這點,詩人是這麼說的:「醒來總是帶著恐嚇意味/像對空張弓/要活著的逃開」。直觀閱讀,沒有明確目標地對空張弓,是要讓想活著的獵物逃開,然而獵手本身能逃開為避免恐懼、繼續生存而展開的疲倦殺戮嗎?明知沒有辦法,仍必須去做,顯然已溢出心智控制的範圍,反映身體最誠實的狀態。這是時間的惡意,演化的惡意,也是生命的惡意。對此,心會恐懼疲倦,而身體必須捍衛不退。擁有上述基礎理解,我們便可以正式進入〈跳躍〉這首作品。
 
全詩以「不要去問他的心」開始、作結,不問「心」,顯然只能察言觀色,透過外在去揣摩情感的走向。是以「心」與「心」之間每一句,皆聚焦在身體動作及相應的情緒。藉由視角的挪移,讀者可以窺見身體作為容器,如何被書寫,又伴隨怎樣的內心情感。
 
宏觀來看,空間變換側面點出身體在移動過程已與外在相摩擦,從浴室到「你的房間」,透過窗往外延伸,再回到「我的房間」,最後你和我的存在都只不過是諸多填補空間縫隙的物體,全都身不由己。第一句和最末句的重複,意義迥然有別,至少經過世事一次無法預測的跳躍。彷彿我和你的糾纏。你和他的糾纏,充滿偶然性,那麼為什麼我們的互動必須要去探問第三者的心呢?身體的自主權又在哪裡?是「他」的心嗎?
 
「他」也有他的存在問題,他的手指蒼白,他沐浴時水不斷經過身體流進孔洞,他更無法阻止你跟我問或不問。「他」混跡在眾生之中,他既是你,也是我,因此面對諸多無法控制的事情,我們不必問心,只要繼續行動,像序詩最後一段提到的對空射箭,想要活著的就會自己逃開。與其說生命會找到出口,不如說身體的直覺反射就是生命的出口。從困惑、遲疑、害怕到等待,再從理解世事無法預測而最後選擇不問,答案已意在言外。於是讀者可以揣度在我、你、他、世界,乃至宇宙之間,是否互為主體。簡言之,這也是個以身體進行心物與人我辯證的作品。若逐句梳理全篇的脈絡和架構,此說法將更為醒豁。
 
淋浴最適合讓腦子(意志)放空,我們常在各種戲劇看到人物只要遇到煩心事就去淋浴。水會流入孔竅,逝者如斯,但沖洗身體的時間愈長愈久,側面呈顯出思緒的紊亂程度。此處身心狀態是相應的,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將人物困在浴室。水洗刷肉身,恍若沙漏持續減損青春,心思卡在問題的癥結,而身體卻逐漸老去,甚至因過度浸潤而發皺。在這樣的情緒下轉入第二段,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記憶畫面卻回到過去。曾經,「我」在你的房間,想留下些隻字片語而不可得。走出房間,似乎是走出「你」心中的隱喻,而走廊亮著的燈,只是令人害怕。這無疑違反常理,身體對明亮的渴求,竟成為負面情緒。當身體離開一個人,即使盡頭有盞燈守候著,心卻無法馬上接受。這裡是身心悖離的開始。
 
悖離的兩難,迎向光明的恐懼,被歸納為世事無常,彷彿除了聳肩之外無能為力。真的如此嗎?當身體向前邁進,內心仍難以放下,感官才會聽見、感受到身後「你」的一切。拉鋸的兩造各自將注意力放在不同地方。你在吹乾頭髮,是否代表剛剛也因困擾疑惑去沐浴了呢?把書擺好、揀去盆栽落葉,再平常不過的動作是強迫房內一切維持完美無瑕,卻因忍不住一次次探頭望向窗外而露餡。內與外,就是身與心的對比參照,人們下意識的反應並未被體制馴化,而這可能也是造成「我」在「你」的房間遲遲寫不出一個字的原因。一方遲疑的難道真是能不能問?另一方早就透過蛛絲馬跡察覺對方想問的情緒。當你與我、走廊與窗外,燈與星光,內外不斷周旋著。難道害怕不是二人共有的負面情緒嗎?身體已經徹底透露訊息,這些遠非理智心念就能控制。
 
當回到「我」的房間,理應是自己能掌握的空間,但人物只是以畫圈的方式計算鐘擺的聲響,任憑肉身在重覆與穩定流逝的滴答聲中老去。這裡再次呼應了「我」和「他」一樣,終究得讓情感思緒陷入無法填滿的孔洞,而「你」也意識到「我」的異狀,才藉著星光提出「不能問」的疑惑。二人是堵住對方孔洞的關鍵,一旦在關係網絡中,誰決定抽離,都會讓似水的時間與多情瞬間消逝。偏偏抽離與否的決定權不在自己身上,我們被動受他人身體的箝制,也箝制著他人。每種關係的取捨,都不可測,都是跳躍。「他」從浴室(房間)走出,就這樣坐著,我們看著那不知是過於用力還是沐浴過久造成的蒼白手指,揣想那該不會是曾經探頭指向星光的手指。「他」曾對誰問過什麼,為何沐浴,什麼被水沖進孔洞?大量的留白不啻是敘事的跳躍。他、我、你的關係模糊。
 
末段關燈則是呼應走廊盡頭和窗外星光,讓讀者再次聯想到走出房間見到燈光的恐懼。此刻只要我們把燈關掉,讓光從孔洞流走,你會發現所有看得見的動作都不復存在,除了感受到自己在黑暗空間的存在,再無他物縈掛胸懷。唯有這樣,才算真正面對誠實的身體,將感官放到最大,去理解、體會自己的內心深處。即使詩人未必有意建構現世存有才屬真實的身體觀,卻間接點出身體既是感受世界的媒介,更是萬物收發訊息的關鍵。當讀者再次回到書腰,仔細咀嚼「當我們成熟、變老/才明白生活是遲未拆封的信/等郵差前來/可能收件,也或終將寄出」,這幾句話和詩集《惡意的郵差》,隱隱揭示一個道理:我們是訊息也是郵差,我們的成熟衰老與生活緊密相依,身體是開放的,每個孔竅都是時間與情感的出口。當我們正視身體之本質存有,始能處理種種只能聳肩以待的無常和害怕。
 
美術設計 @13
攝影創作 @pinglee.art
模特 @慈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王志元 #身體最誠實 #詩聲字 #身體 #感官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度冬的情獸 ◎顏艾琳


度冬的情獸 ◎顏艾琳
 
冬天的時候
我們窩在棉被的巢裡,
獸一般地取暖。
親愛的小孩,
你貪心地吸吮我的乳房
含糊而濕濡地說
:「你的雙乳很原始、
你的奶頭很古典、
你的體溫很東方……」
是的,我們臥姿
是洪荒時期取火的動作,
藉由摩擦和不斷地鑽抽
來燃燒自己的文明。
 
親愛的小孩,
睡意來襲之前
我們都是「更新世」的野獸,
還在渴望著直立的生活。
 
但,我們還是蜷躺著吧!
用肉體建築最初的洞穴,
潛躲我們害羞而不可告人的進化。
 
--
 
◎作者簡介
 
顏艾琳,台灣台南下營人,1968年出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肄業。年輕時玩過搖滾樂團、劇場、「薪火」詩刊社、地下刊物,擔任新北市政府顧問、耕莘文教院顧問、韓國文學季刊《詩評》臺灣區顧問、內地詩歌刊物顧問與網站專欄詩人。曾獲「出版優秀青年獎」、創世紀詩刊40週年優選詩作獎、文建會新詩創作優等獎、全國優秀詩人獎、2010年度吳濁流新詩正獎、2011年中國文藝文學類新詩獎章、2012年海南島第一屆桂冠詩人獎,重要詩作已譯成英、法、韓、日文等,並被選入各種國文教材。著有《抽象的地圖》、《骨皮肉》、《她方》等多部詩集;2010年與劉亮延合編並主演舞台劇《無色之色》。
 
--
 
◎小編夏宴久賞析
 
這首作品出自詩集《骨皮肉》,詩人在詩集的自序中寫道:「因為很想了解自己、認識女人,於是寫下這樣一本可以暴露的成長記錄。」而〈度冬的情獸〉也是對女人的身體與情慾的一次大膽剖繪。顏艾琳的情慾詩總是給人直白坦率的印象,對待身體,對待情與慾都毫不遮掩,主動去探索並描繪其輪廓,而這首〈度冬的情獸〉也是如此,寫到身體時,直接運用了乳房、奶頭等詞,寫到性愛時,也運用鑽木取火的意象,直接呈現了性愛的動作,也因為寫法毫無遮掩,使這首詩並無談起情慾時常見的恥感,也沒有朦朧的煽情感,而是自然且真實的,正如詩人自身看待情慾的態度。
 
這首詩呈現出來的圖景,是交纏著度過冬季的更新世野獸,顏艾琳將性與原初、本能連結在一起,巢、獸此類動物性的運用,亦是在彰顯性愛中純粹、奔放與趨近本能的坦率面貌,是與生俱來的,發自心與身體的本能,在吸吮乳房的描寫中稱情人為「小孩」,也是將其與孩童吸吮乳房的本能連結,自然、親暱,還有一分情人間的調笑感。而第二節中的更新世便是冰河時代,人類的舊石器時代也處於這段時期,呼應了度冬、取暖與交纏的主題,也與用來描述性愛的鑽木取火意象,全詩的氛圍是緊密且粘連一致的。
 
在詩的第三節,話鋒一轉,並未承接第二節直立的渴望,選擇了繼續蜷躺,也出現了「害羞」與「不可告人」兩詞,似乎與全詩的直率奔放風格相悖,但筆者在這段感受到的是對性的主動性:獸一般取暖是度冬時的選擇,蜷躺是選擇,連害羞與潛躲也不是因為外在因素,更像是詩人興之所至的一種選擇,性是多面貌的,也都是出於本心的,而這兩個風格相悖的詞,也給詩作再增添了俏皮的感覺。
 
〈度冬的情獸〉整首詩重慾也重情,呈現了一個面對自己與愛人的情慾都率真膽大的女子,節奏悠閒慵懶,帶著親暱的生活感,並以詩意的手法呈現出來,詩與情慾都是如此自然且美麗。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顏艾琳 #身體詩 #情慾詩 #骨皮肉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像我這樣一名男子 ◎莊子軒

像我這樣一名男子   ◎莊子軒
 
像我這樣一名男子
總是穿上不對稱的襪子
油門當作,風琴踏板
每天徘徊火車站
一遍遍演奏
站前孤寂的圓環
 
像我這樣
一名男子站在路樹下
不知為何等待,雷雨摧毀鳥巢
也不碰觸我的傘
晴天牝雞啄開層雲
我沉默光潔如蛋,渴望裂痕如
燙熱龜甲,卜辭於焉綻開
 
一名男子如我這般
打靶時槍管咳不出子彈
舉手行禮,旗桿攔腰折斷
祝禱,年年聖誕
禮物鯁住煙囪喉嚨
餓鬼肚腸烈火
壁爐灰燼中復燃
 
這個男子沒有名字,像全世界
臉孔抹去的巫毒娃娃
觀光客廉價購買,帶回家鄉
衣櫃中發霉,床底下蒙塵
以愛以憎,鮮血餵養
毛髮捲纏。針線胡亂扎在
我敗絮似的心臟
 
若每個男子像我這樣
一生懸命,鐵槍磨成細針
藏身珠簾後,繡一隻鴛鴦
與自己倒影戲水
江湖平滑如妝鏡,容我修眉
剃面,整理衣冠
法像莊嚴玉臂千條,猶豫
該伸出哪隻手
撿拾掉落的髮簪
 
總有一名男子夢中現身
殷切地催促我歸還
他的五色彩筆,若否
當以青春抵債
我不懼衰朽,無畏刀鋸
奈何自宮千遍
也寫不出一頁葵花寶典
只能夜晚就著囊螢孤燈
虛構鬼狐野史
為自己作傳
 
---
 
◎作者簡介:
  
莊子軒,生於桃園濱海小鎮,語文創作學系碩士班畢業。獲第三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詩獎、「夢花文學獎」詩獎,作品散見聯合副刊、自由副刊。201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霜禽》。
 
---
 
◎小編哲佑賞析:
  
從求偶到成家,許多男性彷彿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性焦慮拔河;但要把這樣的情結說出甚至寫出,需要很大的勇氣,為了某些自大與自卑,它往往是陰私不告的,卻不時在心中盤旋迴盪。
  
莊子軒的這首詩,是少數在詩中討論男性性焦慮的詩作。尤其可見用心者有兩點:第一,詩中透過一個男子的口吻,讓「性」成為了詩裡的一個有機環節,自然而然順勢而生,不只是「為性而性」的情欲詩。第二,這首詩精準抓到了男性的「性」與「權力」、「陽剛崇拜(男子氣概)」之間的關係,對男性而言,需要被滿足的不只是性,更是在父權社會裡,個人存在的價值與實踐。
  
詩先書寫一名男子的普通生活,出門可能為了工作,把油門當風琴踏板,彷彿藉例行公事嘗試譜出心聲,卻始終在「演奏孤寂的圓環」,無人領會,可能也圓滿而冷清。第二、三、四段開始寫自己的面貌,是平安也是平庸的(總是被戲劇性的災難忽視),面對「牝雞司晨」的世界選擇沉默無聲,渴望有人解讀自己的裂痕與命運。
  
但被動似乎不是男子應該要有的性格。槍、子彈,標竿與超越,這些往往被歸類於陽剛的事物,作為男性的自己卻始終扮演不好這樣的角色;每年的聖誕禮物都如鯁在喉,無法抓住社會給自己的包裹,真實的一面卻如同餓鬼,躲在世界光鮮的聖誕節之下──找不到臉孔,找不到故鄉,受所有的愛憎血淚吸引,心思已亂成敗絮。
  
這該如何是好?詩的第五段和第六段,主角選擇作了轉圜,乾脆把自己陰柔化,把堅硬的「鐵槍」磨成「針」,做些女紅手藝,對鏡剃面修眉。此處繡的是「鴛鴦」,進一步顯露出求偶焦慮,甚至性焦慮了──如果我們了解「鐵杵磨成繡花針」這個老派的性玩笑,「鐵杵」或「鐵槍」象徵著陽剛氣質與「粗、大、壯」的陽具,針所對應的「短、細、尖」,則根本是失敗的、被嘲諷的目標。當一個男人無法實踐父權社會對他的角色與要求,他是否也失去了求偶的資格,失去了獲得性滿足的權利?我能不能用細小卻銳利的針,繡出自己的鴛鴦錦圖?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畢竟由男化女的「偽娘」,要被社會接受,也只能成為無情無欲的菩薩。因為男性的「陽剛氣質」與「自我實現」,在父權社會裡根本是一體兩面,葵花寶典只存在於小說,在現實中,被閹割的似乎永遠是弱者、無人聞問、孤苦終老之人,無論你有多少的才華,最後也只能用衰朽的靈魂,寫下自己的野史,就像無數在父權中失去名字,無法成為「父」的男人們。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莊子軒 #像我這樣一名男子 #身體詩 #情慾詩 #哲佑 #霜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