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 ◎宋尚緯
1.
人們把得來的愛
都鎖在身體裡
把摘下的謊言
都放進自己的心裡
什麼時候
我們開始沒有底線
我們什麼時候會記得
那些吹撫過我們身邊的風
而不是那些劃過我們
尖銳與帶血的蒺藜
2.
我們用著相同的語言
說著不同的謊話
我們都有言不由衷的理由
像是一陣雨
雲承受不住它就落下
每個人都是逼不得已
每個人
都知道自己應該像一陣煙
逐漸稀薄
逐漸被吹散
逐漸被一陣雨帶往新的地方
3.
偶爾也想放棄
那些等待太漫長了
為了一顆果實
承受更多的暴雨
我們都在谷底
看著橋
等著誰也落下來
4.
以為一切
都該更簡單一些
餓了就吃
累了就睡
別期待那些尖銳的
變得圓潤
別奢望那些傷人的
變得柔軟
日子多過一天
我們就更短一些
短到最後
就再也看不見自己
——宋尚緯,《好人》(台北市:啟明,2018.02)。
--
◎作者簡介
宋尚緯
1989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刊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與《無蜜的蜂群》,雜文集《小結》,散文集《孤島通訊》。(修改自《無蜜的蜂群》作者簡介)
--
◎小編 #鋼筆人 賞析
一般提到詩名長的詩人,宋尚緯可能並不會是馬上被聯想到的對象,畢竟他的詩集大多名稱簡短(《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無蜜的蜂群》),然而在詩名乃至於詩句上,宋尚緯會端看情況運用較長或較短的詩名與詩句。這首詩雖然詩名長,不過大多詩句較為簡短,長的詩名讓人容易去預設這首詩內的情境,而較短的詩句則讓人容易閱讀,甚至可能因此留白而使讀者產生想像,讓讀者更能自己詮釋詩作,完滿其意義。
這首詩的標題〈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提示了我們平常記得的並不是溫柔、使我們感到舒適的東西(輕撫的風),而是痛苦。然而在這首詩中,詩人是如何處理這些痛苦?
宋尚緯常在在詩中混用第三人稱與「我們」這兩種敘事者,試圖同時對「你」、讀者、敘事者我乃至於作為寫作者的他自己說話。在《鎮痛》中,這種敘事角度是為了讓作者以敘事者我的角度道出自己痛苦,並期望以此觸及作為讀者的「你」,並且試圖同時給敘事者我與「你」膚慰,效果類似「痛苦的你並不孤單,因為我也一樣,而我們都有可能走出來或好一點的」。
在這首詩中,宋尚緯以類似的角度書寫,卻缺少了最後的膚慰,於是在處理痛苦上,宋尚緯指出人們/我們的殘酷,受過的傷,懷有的惡意,與日漸稀薄的主體;更加絕望的是,詩人不認為人們以某種惡意、謊言對待彼此這件事情是有解決方案的:「別期待那些尖銳的/變得圓潤/別奢望那些傷人的/變得柔軟」生活只能繼續痛苦地過下去,直到自己被消磨於無形:「日子多過一天/我們就更短一些/短到最後/就再也看不見自己」。
對照這首詩所收錄的詩集名稱《好人》,我們似乎可以隱隱感受到,在這樣殘酷的世界中,縱然是好人,當處於糟糕的身新情況下也可能懷有惡意(我們都在谷底/看著橋/等著誰也落下來),而即便想要過簡單生活,也都只能被這世界不斷消磨。
而在這個「做好人的困難」背後,其實還隱隱有個更難以回答的提問:「為什麼這世界如此殘酷,我們卻還要當好人來被如此消磨呢?」
詩人並沒有回答這問題,或許這問題也不需回答,他只是想跟所有想當好人卻被這世界消磨的「你」說,不是只有你被消磨,不是只有你在谷底時會對他人懷有惡意。
我和你一樣。
--
美術設計: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奇怪 #來比詩名長啊 #宋尚緯
#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