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本週主題:敘事詩

 



▍本月主題:近一年好詩安麗大禮包 ​ ▍​
▍本週主題:敘事詩 ▍​
▍責編:李修慧 Poem4Life ▍​

2021 年末,ㄩㄐ《偽神的密林》出版,詩集中「XX敘述」的分輯方式令人印象深刻;今年 3 月,皓瑋出版的《小敘事》,同樣以敘事為名;而各大文學獎也早已不是抒情詩的天下。​

從 2014 年太陽花學運至今,臺灣新一代的寫作者,似乎更著重對社會、外在世界的觀察,不再那麼偏重內在情緒、心志的描繪。對於「詩必抒情」、「詩言志」的古典傳統來說,近一年的「敘事詩」似乎有些值得觀察的趨勢。​

為了挑選這週的作品,我們稍微替「敘事詩」做了簡單的定義,根據現代詩研究者陳政彥的《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2017 年,秀威經典出版),我們歸納出敘事詩的「必備要素」以及「加分要素」。​ 

|必備要素|​
情節,也就是某一狀態向另一狀態的改變。​
|加分要素|​
一定程度的故事細節,例如具體人物背景、場景地點、關鍵事件等。​

透過這兩個要素,我們選出想推坑大家的這 3 首詩。希望大家也都能從這週的選詩中,感受現代詩的敘事魅力。​


PS. 2022 年 2 月,「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曾經做過「詩語言敘事策略觀察」特輯,內容超級紮實,歡迎大家去回味。​
https://bit.ly/3wWrKfv

美術設計: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6月主題:近一年好詩安麗大禮包


 


|近一年好詩安麗大禮包|
|主編:李修慧 @poem4ife|

過去一年來,許多新的現代詩形式、內容興起:兩行一段的詩越來越常見;不少詩集標榜「敘事」,似乎有意反叛「詩必抒情」的傳統;隨著podcast 的興盛,文字與聲音的交媾,也產下了新的品種。

這個月,我們限定在「2021 年 5 月~2022 年 5 月之間發表/出版的詩」,同樣會有各週的小主題。透過每詩成員的編輯、篩選、賞析,除了要安麗大家我們心目中的近一年好詩,或許也有機會,稍稍窺探現代詩演化過程中,逐漸長出的新節肢。

美術設計:
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

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一見鍾情  ◎辛波絲卡 Wisława Szymborska (譯:陳黎、張芬齡)

 



一見鍾情  ◎辛波絲卡 Wisława Szymborska  (譯:陳黎、張芬齡)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既然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出的話語——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我想問他們

是否記不得了——

在旋轉門

面對面那一刻?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說出的「對不起」?

或者在聽筒截獲的唐突的「打錯了」?

然而我早知他們的答案。

是的,他們記不得了。


他們會感到詫異,倘若得知

緣分已玩弄他們

多年。


尚未完全做好

成爲他們命運的準備,

緣分將他們推近,驅離,

憋住笑聲

阻擋他們的去路,

然後閃到一邊。


有一些跡象和信號存在,

即使他們尚無法解讀。

也許在三年前

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二

有某片葉子飄舞於

肩與肩之間?

有東西掉了又撿了起來?

天曉得,也許是那個

消失於童年灌木叢中的球?


還有事前已被觸摸

層層覆蓋的

門把和門鈴。

檢查完畢後並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晚,也許同樣的夢,

到了早晨變得模糊。


每個開始

畢竟都只是續篇,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

  

◎ 作者簡介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波蘭,一九九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給予她的授獎辭是:「通過精確的反諷將生物法則和歷史活動展示在人類現實的片段中」。評委會稱她為「詩界莫札特」。

辛波絲卡被公認為當代最迷人、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

  

--

  

◎小編 #樂達 賞析


  「可是他們的記憶之光實在太微弱了,他們的聲音也不再像十四年前那麼清澈了,兩個人一語不發地擦肩而過,就這樣消失到人群裡去了。」村上春樹曾在《遇見100%的女孩》裡這麼寫道。幾米的繪本《向左走.向右走》,以及後來翻拍的同名電影,也擬設了一對素未謀面、卻共情相知的情人,因偶然而巧遇,也因偶然而錯失彼此。情感與際遇的不確定性,遠大於彼此所能思索、預測的範圍,有時泛稱為「緣分」,有時歸結於「命運」,甚至也被設想成一個頑童抑或無情者般的存在,與人心相違,徒留下一次次令人悵惘、無奈的變化。而辛波絲卡的〈一見鍾情〉也同樣觸及此,深入凝視日常生活,提筆梳理著錯綜而曖昧的人情聚散。


  一見鍾情,整首詩以此為題,卻在詩句間不斷提出疑問與種種可能,逐步鬆動了這份「篤定」的信念。世界上真的存在一見鍾情嗎?一對情人的故事、一段羅曼史,真的只從相識的那瞬間才開始譜寫嗎?當人們反覆流動於街道上,與無數個陌生人相遇復相離,有沒有可能從中遇見了可能的對方,只是當時猶未認識彼此?雖然許多關於命運的揣想,我們始終無法確知、證實,然而正是因為這份「變化無常」,才讓種種可能性不被消弭、得以並存,每個事物都容有想像空間,以及附帶「跡象」、「信號」和連繫其他事物的可能,從而讓不確定性成就了日常的美麗。


  旋轉門中的碰面、尋常社交裡的一聲「對不起」、某個星期二的某片落葉、撫觸過千萬回的門把與門鈴……每個再尋常不過的事物,都夾帶著人們往來、生活的軌跡,軌跡之間無數次疊合,或許輕易得未被察覺、記得,或許線索不足、脈絡未明,而讓每個相遇的座標難以被解讀。但是從事後的角度來看,許多當時模糊如昨夜之夢的座標,卻可能相涉相繫、層層積累,織就出事後才具體可感、被我們察覺的情分。一見鍾情如此,其他種感情交際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呢?也因此,詩人在結尾便將生活與每段人情故事,比喻為書頁間的情節,如一個超然於書外、觀覽群書的讀者,向我們訴說:「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而充滿情節的書本/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解消了對感情際遇的篤定,從而讓每段日常細節都參與了整個情節的存續與發展。



--

  

美編:張瑀心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繪本中的詩 #一見鍾情 #辛波絲卡 #向左走向右走 #幾米

格瓦拉不思議 ◎吳岱穎

 



格瓦拉不思議 ◎吳岱穎

格瓦拉不知道,原來生命

可以這麼輕,這麼薄,這麼

柔軟而順服,緊貼著少年A的左胸

在一件棉質連帽外套上。在這裡

格瓦拉捨棄了自己的理想與

熱情,放棄玻利維亞的革命

不說話,也不讀自己手抄的詩集

和正在發呆的少年A一樣

但少年A不認識格瓦拉,雖然

他有著與格瓦拉一樣的單純

信仰著愛與正義,渴盼

真正的自由。他剛剛剪了新髮型

路過東區的潮店,在BSX的專櫃

看見這件灰色連帽外套,掏錢買下

失去悲喜哀愁的,Q版的格瓦拉

彷佛遇見了另一個自己

格瓦拉不知道自己將在未來的幾年内

一次次被投入洗衣機,反覆搓揉破碎

洗之又洗,曬之又曬

直到沒有人知道那殘破的圖樣也曾經

年輕過,愛過,沉迷於革命

像一首纏綿的情歌

◎作者介紹

台灣省花蓮縣人,師大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及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曾獲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現任教於台北市立建國中學。著有個人詩集《冬之光》、《明朗》,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

◎小編 #品嫺 賞析

本詩收錄於2019年的《群像》,其中的「輯一/ 群像少年」即書寫了吳岱穎在生命歷程中遇見的十五個少年,其中相異的個人特色便在詩中展現。〈格瓦拉不思議〉做為詩集的開篇,揉合了少年追隨潮牌的樣貌和(對少年來說)陌生的切.格瓦拉,達成了與歷史相互對話的隱微聯繫。

這首詩的開頭並非聚焦於少年A,而是從切.格瓦拉開始。一個已經被縮減成小小圖案的格瓦拉。「格瓦拉不知道,原來生命/可以這麼輕,這麼薄,這麼/柔軟而順服,緊貼著少年A的左胸」

充滿熱情與革命理想的格瓦拉,在21世紀化為符號,成為現代潮牌BSX的品牌理念(即便他本身是共產主義革命家)。「敢作敢為、突破框架、追求理想」似乎成為格瓦拉得以被傳誦的模範精神,而這樣子的理想也落在少年A的身上:「他有著與格瓦拉一樣的單純/信仰著愛與正義,渴盼/真正的自由。」

少年A理解這些歷史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當中又有許多相似的特性把少年和小切格瓦拉結合在一起:同樣沉默、同樣擁抱著某種熱情。在最後,進入洗衣機的格瓦拉彷彿陷入了人生的迴旋,不斷旋轉、旋轉,「直到沒有人知道那殘破的圖樣也曾經/年輕過,愛過,沉迷於革命」這除了是切.格瓦拉的境遇,是否也會對應到年輕的少年A身上呢?

在這首詩中,兩人產生了某種隱微而親密的連結,正是因為理解上的陌生、疏離,此時的切.格瓦拉輕易地成為了少年A對於理想的投射。少了歷史的標籤、相異的立場,格瓦拉和少年一起經歷了一段跨越世紀的旅程,僅僅是因為愛、正義和自由。

-

美編:辛品嫺


孤峰頂上 ◎周夢蝶

 


孤峰頂上 ◎周夢蝶


恍如自流變中蟬蛻而進入永恆

那種孤危與悚慄的欣喜!

髣髴有隻伸自地下的天手

將你高高舉起以寶蓮千葉

盈耳是冷冷襲人的天籟。

 

擲八萬四千恆河沙劫於一彈指!

靜寂啊,血脈裏奔流著你

當第一瓣雪花與第一聲春雷

將你底渾沌點醒──眼花耳熱

你底心遂繽紛為千樹蝴蝶。

 

向水上吟誦你底名字

向風裏描摹你底蹤跡;

貝殼是耳,纖草是眉髮

你底呼吸是浩瀚的江流

震搖今古,吞吐日夜。


每一條路都指向最初!

在水源盡頭。只要你足尖輕輕一點

便有冷泉千尺自你行處

醍醐般湧發。且無須掬飲

你顏已酡,心已洞開。


而在春雨與翡翠樓外

青山正以白髮數說死亡;

數說含淚的金檀木花

和拈花人,以及蝴蝶

自新埋的棺蓋下冉冉飛起的。

 

踏破二十四橋的月色

頓悟鐵鞋是最盲目的蠢物!

而所有的夜都鹹

所有路邊的李都苦

不敢回顧:觸目是斑斑剌心的蒺藜。

 

恰似在驢背上追逐驢子

你日夜追逐著自己底影子,

直到眉上的虹采於一瞬間

寸寸斷落成灰,你纔驚見

有一顆頂珠藏在你髮裏。

 

從此昨日的街衢;昨夜的星斗

那喧囂;那難忘的清寂

都忽然發現自己似的

發現了你。像你與你異地重逢

在夢中,劫後的三生。

 

烈風雷雨魑魅魍魎之夜

合歡花與含羞草喁喁私語之夜

是誰以猙獰而溫柔的矛盾磨折你?

雖然你的坐姿比徹悟還冷

比覆載你的虛空還厚而大且高……

 

沒有驚怖,也沒有顛倒

一番花謝又是一番花開。

想六十年後你自孤峰頂上坐起

看峰之下,之上之前之左右

簇擁著一片燈海──每盞燈裏有你。



--

 

◎作者簡介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1921年生,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後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起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並發表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作品受佛法影響,喜愛用典,並以自我靈魂為起點,引禪意入詩,感悟現實的真諦。詩集有《孤獨國》、《還魂草》、《約會》、《十三朵白菊花》等。

 

--

 

◎小編 #樂達 賞析


1952年發表了第一首詩,而在70年後的今天,小編想藉著這次無主題詩選的機會,和大家回味一首老詩人的經典作品――周夢蝶〈孤峰頂上〉,並嘗試為它賞析。此詩收錄於1965年出版的《還魂草》(時年44歲),這本詩集也可說是老詩人風格奠基之作。


陳義芝老師曾寫道:「周夢蝶詩的受話者很少是別人,常常是自己與自己相應——外境的我與內境的我,塵俗的我與聖界的我,痛苦的我與喜悅的我,執迷的我與了悟的我……」或許一如這首詩中,隱藏的發話者不斷觀察、描述著「你」的行徑與自我蛻變,但是對於「你」、甚至是發話者自己的身分或你我關係,皆未有太深的著墨;相對地,詩人則聚焦於「你」是如何從較為冷清、孤高、與世相隔的「孤峰頂上」,歷經盲目般的自我追尋、心底的情生與困頓等,而後來到自我與世界相繫(即使仍處於孤峰頂上,內心早已包納了整個天地於其中)的新境界。潛在的發話者旁觀了這些心境上的蛻變,而「你」在身分與關係上的模糊,或也在向讀者發話之外,容許了另一種解讀的可能――你亦是我,對你的旁觀亦可以是對自我的關照與體察。


雖然這首詩中夾有一些典故,增加了解讀上的難度,但我們或也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第一節便刻劃了某種登臨絕頂的境界,一如詩題所言,而「孤危」、「悚慄」、「冷冷襲人」等形容,則賦予了此峰頂高聳而孤寒、甚至不帶有生氣的性質。然而,即便來到這彷彿「進入永恆」的崇高境界,第二節提及的「第一瓣雪花與第一聲春雷」,卻也讓處身其中的「你」內心被「點醒」,被世間的自然景象所觸發般,心底從而興起一股逐漸躍動且鮮活的情。此心此情始於內在綻放的「千樹蝴蝶」,繼而流布於其他自然物象之中,與天地共生息,並透過尋索的道路上湧現冷泉而不飲的選擇,揭示那「心已洞開」的自我寫照。然而,這一系列內心的尋覓與蛻變並不在此終止。


「金檀木花」與「拈花人」源自於「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佛教典故,但是原先帶有悟道意味的「微笑」,在此卻被「含淚」所代替;至於從棺蓋下飛出的蝴蝶,或許引人聯想到梁祝的結尾,兩人終在死後化為蝴蝶方得圓滿,然此處的蝴蝶亦是「含淚」。彷彿取消了超脫、圓滿的成分,花與人與蝴蝶仍處於悟道前的苦惱中,並由此暗指了此際的心境狀態。隨後,「頓悟鐵鞋是最盲目的蠢物」,或許正與下一節的「在驢背上追逐驢子」、追逐自己的影子等,共同描述了這一場尋覓與蛻變過程中的迷茫,而此番過程本身也如佛教所談的「劫」,歷經苦難、甚至是「刺心」一般;但是倒數第二節的「以猙獰而溫柔的矛盾磨折你」,卻也指出了這份磨難的雙重性――如一切所緣起的此心此情本身,或許便兼有喜悅與痛苦的成雙對立面,由此而起的自我蛻變,既能引發出「千樹蝴蝶」般的繽紛,但也蘊含了茫然與苦難。「猙獰」與「溫柔」並存,皆包含於尋覓過程中的自我心裡。


來到最後,詩人透過「像你與你異地重逢」等句來形容蛻變後的新境界,原先內心可能的矛盾或迷失,在此際皆了然和解。此番新境界或許與原先沒有太明顯的差異,外在的花謝花開依然如常,然而,當孤峰上的「你」望見了周遭世界「簇擁著一片燈海」,「每盞燈裏有你」等句便帶出了老詩人所體悟的最高境界――孤峰與世界依舊如其本然,但是處身其中的我卻在心境轉變下,化解內在的迷惘、與世界的隔閡,重新與自我合而為一。


參考資料:

陳義芝〈周夢蝶詩風格生成論〉,《台灣學誌》第九期(2014 年 4 月),頁111-127 


--

美術設計: #張瑀心


#無主題詩選 #周夢蝶 #孤峰頂上 #還魂草 #每盞燈裏有你


祈禱 ◎谷川俊太郎


 


祈禱 ◎谷川俊太郎 (譯者:田原)


一個巨大的主張

從無限時間突出的一端開始

現仍在持續

我們提出了無數建議

朝著這樣的主張

(啊 太傲慢了 人類 太傲慢了)


正是為了闡明主張

我們不是已經學習了嗎

正是為了主張的歡喜

我們不是已做了很多工作嗎


在我稚嫩的心裡

(壞掉的複雜機器的一根釘子)

現在只能相信祈禱

(從宇宙中的無限小

到宇宙中的無限大)


為了使人們的祈禱更加有力

為了讓人們深深地感受到地球的孤寂

我在睡前祈禱


(可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地球上的一個點

大家都是人類中的一員)


我忍耐著孤單祈禱


一個巨大的主張

從無限時間突出的一端開始

現仍在持續

而且

一個小小的祈禱

在黑暗巨大的時光中

雖微弱卻彷彿繼續熾然

此刻 擎起火焰


--

 

◎作者簡介

 

谷川俊太郎(Shuntaro Tanikawa 1931~)

 

日本最富盛名的當代詩人,劇作家、散文家、翻譯家。父親谷川徹三是日本當代著名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谷川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都立豐多摩高中。17歲(1948年)時受北川幸比古等周圍朋友的影響開始詩歌創作並發表作品。19歲時(1950年)因詩人三好達治(父親的友人)將其《奈郎》等五首詩推介到《文學界》雜誌發表引起注目而一舉成名。21歲(1952年)出版的首部個人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被公認為是前所未聞一種新穎抒情詩的誕生。 

 

--

◎小編 #樂達 賞析


這首詩收錄於谷川俊太郎的第一本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在這本詩集與詩人的其他作品裡,不時可以發覺「宇宙」的存在,以及宇宙如何與個體、情感、日常生活之間相互周旋,運用平易的語言,煥發出別具的視野與感思。在這首〈祈禱〉中,詩人從宇宙的大霹靂與不斷擴張等天文現象著眼,配合詩中多次標舉的「主張」、「祈禱」兩個關鍵詞,並在一系列大小之間的拉鋸下,賦予詩題更深刻的含意。而這一切,或許也回歸到個體存在的茫然、對抗與孤獨。


究竟什麼是「主張」呢?像是科學界主張宇宙正在不斷膨脹,自大霹靂之後,有限的、可被丈量的時間也隨之誕生,而星體之間也在這膨脹宇宙裡,越來越遠離彼此,逐步突顯出個體的孤獨。巨大的不僅是宇宙本身,同時也包含了一直以來人們「提出了無數建議」,不斷標舉並試圖將之證實、成真的「主張」本身。而在接續而來的括號句裡,詩中的發話者也寄寓了對此的詰問――當我們試圖用自己的主張,將整個宏大未知的宇宙全然納進來時,這份對知識的追索會不會也帶有幾分「傲慢」?


延續到第二節,詩人透過兩個並陳的反問句,逐步揭示其中的弔詭――無論學習也好、工作也罷,我們所做的這一切「為了闡明主張」的努力,究竟能否將我們帶向原初的目標和預期的「歡喜」?抑或只是將某種因個體互相遠離而產生的、存在的孤獨感,從概念性的主張漸漸轉變為現實?面對如此巨大卻也空虛的主張,在第三節中,發話者選擇「相信祈禱」 。雖然這份「祈禱」相對於從無限小擴張到無限大的宇宙本身,相對於前面以來的主張而言,或許顯得渺小且無力、如「一根釘子」;然而,這份個人性、甚至是「忍耐著孤單」的睡前祈禱,卻也擁有著為了讓這世界上的人們,即便身處於龐大「孤寂」中也依然能「有力」祈禱的巨大意圖。


這些交錯而來、大與小之間的對比及張力,強化了祈禱的意義,並讓它具有個體賴以依憑,足以與整個巨大宇宙、主張與孤獨感相抗衡的力量。即便看似只是「小小的祈禱」,卻也是每個存在個體在有限的範圍中,所能做出的、相當有力的對抗與自我救贖,或許一如詩末所言,「在黑暗巨大的時光中」所燃起的火焰,「雖微弱卻彷彿繼續熾然」。



--


美術設計:張瑀心


#無主題詩選 #谷川俊太郎 #祈禱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ShuntaroTanikawa


烏雲 ◎王志元

 



烏雲 ◎王志元


我想念稱不上晴朗的日子

雲在忍耐

眾人不安地猜測


打開水龍頭

看水旋轉、翻滾

最後固定成

杯子的形狀


我猜想,這麼短

一段時間裡

人們會議論


愛在發生。從反面來說

不愛也正在發生

在相互推擠的論證外

仍有人被殺害

活了一陣子

又去殺死另一個人

而杯子裡有氣泡

看過氣泡的人都知道

什麼叫扭曲了模樣


於是手機推播來了

午後陣雨將如期落下


街上的人都準備好

抬頭張大嘴巴


但我只懂在屋裡撐開傘

想念稱不上晴朗的日子

以及那些

還在忍耐著的


 

◎作者簡介

王志元,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佳作、教育部文藝奬、南華文學獎、嘉大現代文學獎;部分作品收錄於《2012臺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以及《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2011年出版詩集《葬禮》,當過週刊旅遊記者、人物組記者,現職為商業攝影師。


(摘自王志元詩集《惡意的郵差》)

 

◎小編 #有庠 賞析


一、降雨之前


烏雲在降雨前出現,也是肉眼可見明顯的徵兆。此一意象統攝了兩大議題:在本詩中,處處可見如同濕度不斷累積,即將降雨的危險張力,以及人們習以為常的現代社會疏離感。詩中的「我」和「人們」始終保持距離,從「我」觀看的方式及彼此的想法差異可以看出。一方懷想模糊不明、富滿張力的天氣狀態,眾人則對於張力感到緊張,但在此前提下,至少兩者的客觀感受是一樣的。


第二節描述「我」在近處觀看水的落下,時間和空間並行發展,但詩人也並不多加評價,始終保留非常物質性的描述,在張力底下,人們的議論紛紛和「我」的冷靜形成對比,好像也在水落下形成水杯的過程中落實了。於是,應該開始思考降雨前,還剩多少時間,然而「我」和人們都無法阻止雨落下,在生命中,我們都是被動的。


以下將以兩大意象:郵差與上帝,來嘗試深入本詩,並提供給讀者參考。



二、惡意的郵差


如同詩人在整本詩集時常處理的議題,現代社會中,許多可能性是否只是根基於偶然?我們會相遇僅是因為偶然,在對的時機出現在同地;我們會相愛、憎恨、悲傷都是一連串運算的結果?就連生命,也只是剛好?生命的真相宛若一位郵差,一位收信投遞都不確定的,惡意的郵差。詩人利用此意象體現生命的殘酷,卻也是希望的可能性,如果信件有可能投遞失敗,也可能早已在手中。在未定案前人們無法確定,在機率上的偶然,反倒可以勉力追求改變、珍惜現狀,因為我們在極小的機率下,仍有決定意義的權利。如同第四節給予的兩種例子,正在發展的愛當然可能失敗,但人們有選擇的勇氣:「愛在發生。從反面來說/不愛也正在發生」。透過時間上的偶然,意義卻達到了必然。


然而在眾人的推論之外,「仍有人被殺害/活了一陣子/又去殺死另一個人」,多重宇宙般地,所有可能都矛盾地存在,但也因隨機的連結達到了無限。初次閱讀,死亡在本詩中不論意義和份量都不重,然而正是這種輕盈達到了深廣。筆者私以為,當我們透過近乎玩笑的輕蔑的態度看待生命,或許就能避免悲傷,疏離感也就成為了現代社會的武器。詩人並非在鼓吹,而是正反並呈,穿插近遠景作為對照,提出疑問。



三、滑臉書的上帝


在第四節末和第五節:


「而杯子裡有氣泡

看過氣泡的人都知道

什麼叫扭曲了模樣


於是手機推播來了

午後陣雨將如期落下」


運用對等、承接連接詞來起頭,實際上下句本無承接意義,也在在呈現這種偶然與隨機,並與前文勾連。看過氣泡的人都知道什麼叫扭曲了模樣,那是否可以繼承詩人的思考模式,沒有看過氣泡的人也就無法想像他人的扭曲,抑制於自己的扭曲?手機推播也是如此突然,偶然的天氣結果卻是「如期落下」,到底如誰的期?我們在使用現代科技時是不是也讓渡了自己的詮釋權,重製了疏離感?在過去(可以看做「我」的態度),生命的被動性應該是為了更積極地去探究生命本身,現今(社會眾人)卻誤將疏離感、被動性看做目標:「街上的人都準備好/抬頭張大嘴巴」


當上帝開始滑臉書,人們甘願在手機安排下接雨。「我」仍看似無謂地在室內撐傘,或許可以看做小小的抵抗,和信仰。

 

美術設計:鄭閔聰


#王志元 #惡意的郵差 #葬禮 #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這樣就很好 ◎余秀華


 


這樣就很好 ◎余秀華

 

春天消逝了

樹枝上還有濃稠的鳥鳴

這樣就很好

 

聽不見鳥鳴

卻有一個露水豐盈的早晨

這樣就不壞

 

這個早晨不是故鄉的

是在路上

這樣也很好

 

我不知道你在哪裏

但知道你在世上

我就很安心

 

我不知道你在和誰說話

但是知道你用的口音

彷彿我聽見

 

人間有許多悲傷

我承擔的不是全部

這樣就很好

 

◎作者簡介

余秀華,一九七六年生,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村民,因出生時倒產、缺氧造成腦癱,因此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一九九八年開始寫詩,《詩刊》編輯劉年在她的博客上發現她的詩,驚豔她的詩中深刻的生命體驗,於二零一四年第九期刊發了她的詩,之後《詩刊》微信號又從中選發了幾首。農民,殘疾人,詩人,三種身分引爆了大眾對她的熱議,然而她卻對自己的出名感到意外,在博客中說自己的身分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

 

◎小編皮皮賞析

這首詩的詩題為:這樣就很好,當我們說出這樣的語句時,通常是實際狀況在客觀條件下不盡人意,時,仍發現並不是全然沒有意義——無論是出於自我安慰,或是其他,「這樣就很好」的心態,提供了人們不同的思考角度。

 

首先,這首詩有六節,每一節都是三段,且最後一段都是五個字;而前面兩段的行數也很接近,使得此詩不管是排版、還是發聲念出,都達到一種輕快、輕盈的效果。這樣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的拿捏,恰好也呼應了主題,停留在一步之遙以外的安全範圍,凝視著可能讓人傷感之事。

 

所以,觀察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消逝的春天、鳥鳴、故鄉、你,作者從本該春暖花開的季節著手,每節皆運用映襯的手法,達到正負的平衡,試圖消減沈重。而小編最喜歡的是最後一節:「人間有許多悲傷/我承擔的不是全部/這樣就很好」。一直到最後,作者才明確點出「悲傷」二字,但儘管點明,悲傷仍未被精確命名,彷彿一顆不斷靠近的鏡頭,終於因距離過短而失焦。在模糊的、過度放大的視野中,我想重點並不是釐清到底承擔了多寡,而是就算背負起所有,也擁有輕描淡寫的能力。在動盪不安的時局之下,若是每天為你讀的那一首詩,有幸成為讓你覺得「這樣就很好」的理由,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了,祝福各位身體健康、平安快樂。

 

美術設計: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詠田園 ◎夏宇

 



詠田園 ◎夏宇


那些離開現代美術館被一幅

倒掛的畫所傷的人匆匆

回家以後坐在椅子上想

想很久

然後聆聽一段貝多芬

永不更改的田園

永不淩遲的田園

 

-

 

◎作者簡介

 

夏宇,戲劇系畢業,寫詩,念詩,寫流行歌詞和劇本,書籍設計,獨立出版,畫畫,偶而翻譯,不時旅行。著有詩集《備忘錄》、《腹語術》、《摩擦‧無以名狀》、《Salsa》、《羅曼史作為頓悟》、《脊椎之軸》等。

 

-

 

◎小編R Shu/@poem4life賞析


這是首諷刺詩,而諷刺詩最大的美感,就是在你讀詩的時候,腦中同時浮現無數的背景知識、明確知道作者要諷刺什麼,為作者的幽默噗哧一笑。



▍這首詩需要的背景知識  ▍


為了讓大家都有機會感受讀這首詩的樂趣,我試著先解釋讀這首詩需要有的 2 個基礎認識。(要讀懂諷刺詩很看緣分,我盡量)


|1|完美、崇尚自然的古典主義|


18 世紀,法國大革命打破威權傳統,作曲家、藝術家不再為貴族或教會服務,開始擴大創作題材,加上 18 世紀中葉的蓬勃的考古研究激發了人們對古代文明的興趣。


無論是音樂史還是視覺藝術史,都開始始崇尚類似古希臘那種均衡、完美的藝術風格,這個時期無論是音樂家(古典主義)還是視覺藝術家(新古典主義),大都以自然為原型,將描繪對象完美化。在他們的作品裡,世界美好、均衡、和平。


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正是以自然為主題、優美和諧到不行的的古典主義作品。


|2|觀念藝術:一天到晚挑釁你|


從古典主義一路下來,人們普遍相信藝術有個「藝術的樣子」、有特定要追求的目標,例如「崇高的人性」、「某種超越性的永恆價值」之類的。但是觀念藝術家認為,藝術也許沒有所謂特定的樣子,也沒有特定要象徵的價值。


因此,不管是把畫掛反、把香蕉黏在美術館牆壁上、把美術館牆上的香蕉吃掉、在拍賣會上把自己的畫用碎紙機碎掉,只要能挑釁觀賞者、讓他們去重新反思藝術與人的關係,觀念藝術就成功了。



▍這首詩在說什麼? ▍


這首詩翻成白話文很簡單,描述一群相信世界均衡、美善,熟悉古典藝術的人,到美術館後,面對新時代的觀念藝術,覺得「這世界是怎麼了、怎麼這種破東西都可以進美術館?!」(就跟你看到香蕉黏在牆壁上,還可以賣到 300 多萬台幣是一樣的心情)。


但這些人相信,這其中一定有些道理,於是認真地思索、詮釋(夏宇特別強調他們「想很久」)。最後還是想不出來放棄,於是跑去聽他習慣的、優美的、完美的田園交響曲。


簡單來說夏宇就是在罵人啦,這首詩再白話一點的版本就是:你們這些看不懂新藝術、或是止步於傳統的詮釋、只想沈浸在你們熟悉的美學裡的老古板,回去聽你的田園交響曲、自己在家裡哭哭吧。


夏宇就是這麼缺德(稱讚意味),但正是她的缺德,讓現代詩有了新的開拓。

 

▍參考資料 ▍

|非池中藝術網:觀念藝術|https://bit.ly/3PoIEef

|非池中藝術網:新古典主義藝術|https://bit.ly/3wszvZo

|維基百科:貝多芬|https://bit.ly/37KGZOW

|維基百科:古典主義音樂|https://bit.ly/3Mji2sT

|讀了一堆觀念藝術文章的我朋友夜行


-


美術設計:
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田園交響曲 #貝多芬 #觀念藝術 #行爲藝術 #夏宇 

在物品當中 ◎白飯魚

 



在物品當中 ◎白飯魚


每件物品作為它們本身完全稱職

杯子盛水,鑰匙開鎖,書架排列知識

電燈製造亮光,但也製造陰影

它們無意識地維繫我的起居作息


床枕乘載我的孤獨,鐘錶校準我的日常

衣架掛著我暫時脫卸的角色

手機讓我登入世界,相機讓我截獲視野


我需要與這些物品共存

但它們不需要我,它們不需要被看見

被慾望、被擁有、被觸摸


鏡子誠實一如鏡子

即使我不在鏡子前認領自己

紙張輕盈一如紙張

無論我寫下的東西有多沉重


許多物品從我手中一無所獲

常常尚未損壞,就先被我遺棄

尚未遺失,就先被我遺忘


雨傘不會在失物招領處等我帶它回家

鞋子不會記得我們同步而行的路途

在墨鏡的不見證下,我不存在似的存在著


我與物品相處融恰,各自造化

它們可能存在人間比我持久堅固

無疑我是更不可靠的那一個

鬼魂般在物品的無情世界裡晃蕩

為未來排練自己的死亡


 

-

 

◎作者簡介

 

白飯魚,本名熊佳慕,曾獲 23 屆屆台北文學獎現代詩獎首獎,第 10 屆新北文學獎、2019 年打狗鳳邑文學獎等。

 

-

 

◎小編 R Shu/@poem4life賞析

  

這首詩是第 23 屆台北文學獎首獎,當時評審陳育虹稱讚它是「情理並兼的現代詠物詩」,詩的內容,有時讓人想到「物品成為人器官的延伸」、有時令人聯想到「人需要與外物互動,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這首詩所涵融的哲思,或許每個人的領會都不同。


但這首詩有一個特性,就是能讓人輕鬆地讀下去。也唯有讀下去,讀者才能遇上那些極耐咀嚼的詞彙,並從中領會到多面向的哲學意涵。因此,今天我想談談,在抵達詩的結尾前,作者用了哪些技巧,讓讀者願意讀下去。


.


▍技巧A|在重複的句型中,用有張力的方式,突然破壞規則


例如第 2 行,「杯子盛水」、「鑰匙開鎖」,這兩句有至少 3 個共通點:


1|兩句都是 4 個字

2|句型完全一樣,都是「2 字主詞+1 字動詞+1 字受詞」

3|兩句話都非常具體


但是到了第 2 行的最後一句,當你讀到「書架」,你以為作者又要用「2 字主詞+1 字動詞+1 字受詞」的句式了,但沒想到,後面接的是「排列知識」,這裡雖然同樣是「動詞+受詞」的句式,但動詞、受詞不再各只有 1 個字,「排列知識」也不像「盛水」、「開鎖」那樣具體。


到了第三行「電燈製造光亮」句式再度跟跟「書架排列知識」一模一樣,但當你以為作者又要重複一樣的句式了,這時,她卻沿用「電燈」這個主詞,寫下「但也製造陰影」。


作者先製造一種複沓的句式規則,當讀者的逐漸適應這樣的句式時,作者又忽然用極具張力的句子,破壞這樣的規則,於是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技巧 B|具體句子+抽象詞彙=詩的張力


但上述的技巧 A,有個條件才能成立,那就是「破壞規則的那句,必須有一定的張力」,否則讀起來就會像在賣弄技巧,給人「只懂技巧,缺乏內涵」的感覺。


那麼,作者是如何「營造張力」的呢?


在這首詩中,另一個讓人讀下去的技巧 B,就是「用抽象的詞取代具體的詞彙」。


例如第二行的「杯子盛水」、「鑰匙開鎖」,都是非常具體的描述,但是到了「書架排列知識」這句,就是用抽象的「知識」代稱具體的「書本」。也不禁讓人思考,書本真的就代表知識嗎?書本一定能乘載知識嗎?


類似的句子還有,「床枕乘載我的『孤獨』」,「鐘錶校準我的『日常』」,都是用抽象的詞取代具體的詞,利用「具體句子+抽象詞彙」的組合,進而營造出微小的張力。


.



▍技巧 C|簡單好懂的句型


不過,上述兩類技巧,都是屬於「我又跳進來了、我又跳出去了,打我啊笨蛋」的類型。

(我又製造規則了,我又打破規則了,打我啊笨蛋)

(我用具體句子了,嘿我又偷偷插入抽象詞彙了,打我啊笨蛋)


這類型的技巧,需要放在簡單的句型裡,否則讀者會迷失在作者「跳出來又跳出去」的變化中,覺得~費解喔~🍉 🍎 🍌


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沒有複雜的換行、沒有迂迴的句子,也沒有繁複的意象,所有句子都簡單到不行,連國小生也能一看就懂,單句的意象也幾乎都不超過一個。


唯有在整首詩都這麼簡單的狀況下,技巧 A、技巧 B 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讓人在容易理解的句子中,感受到一點有趣的新意,進而願意讀下去。



美術設計:
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無主題詩選 #詠物詩 #哲學詩

避暑 ◎李承恩

 



避暑 ◎李承恩

 

早晨,麻雀在草地上舒展

翠葉吸收太陽的溼熱

景色不致於過度

曝光,維持翠綠的溫度

緩急的風在枝頭彈撥

屬於古典吉他的風格,心緒不經意

回到去年冬天避暑,那時愛還沒來

 

那時愛還沒來

久積的寒意使人絕望

室內,四季協奏曲已演奏到

急雪舞回風那一段了,我努力

等待凍雪融解;在徹夜失眠之後

瞥見太陽女神在灰衾中

慵懶的金髮

 

那時愛美好而短暫

 

-

 

◎作者簡介

 

李承恩,來自新北市雙溪鄉,一九九二年生。寫詩之外也攝影,作品散見於各報紙詩刊。著有詩集《無人劇場》。

 

-

 

◎小編賞析

  

本詩藉由去冬至今夏的時間轉換,詠懷當中發生的一段感情。場景由夏日早晨開始,詩人善於鋪展視覺與觸覺的溫度,透過迴行的技巧如「景色不致於過度/曝光,維持翠綠的溫度」;或「緩急的風在枝頭彈撥/屬於古典吉他的風格,心緒不經意/回到去年冬天避暑」,讓詩行上下纏綿,又與前後句產生歧義。此處「古典吉他的風格」同時形容了上行「風在枝頭的彈撥」,也渲染到下一句「不經意的心緒」,展現了詩人強大的控制詩行表意的能力。

 

而本詩的重點在於「那時愛還沒來」到「那時愛美好而短暫」間的推進。詩人首先緬懷的是過去愛尚未來臨的季節(冬天),彷彿他要避免的是愛的熾熱、愛的暑氣;然而回到記憶裡愛還未到來的冬天,到了韋瓦第的四季協奏曲之冬,到了杜甫的「急雪舞回風」,詩人忍受著惡寒與孤獨終於來到的雪融時刻,「瞥見太陽女神在灰衾中/慵懶的金髮」,緊接著的價值判斷句卻是,「那時愛美好而短暫」。

 

這裡詩人做出了一個與讀者預期不同的落差,我們以為詩人寫的是迴避愛的熾熱,實際是金黃溫暖的夏天也遠遠不是愛的象徵,愛只是雪融當中,冬天往春天移動的一個小小的瞬間,它美好而短暫,到不了現在的這個夏天。詩人「避暑」的主題所指,也變得更立體、更複雜,更迂迴、間接地表達對一段感情的遺憾。

 

-

 

美編: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無主題詩選 #避暑 #李承恩 #愛 #短暫 #美好 #無人劇場

2022年5月:無主題詩選

 



|2022年5月:無主題詩選|

文|李修慧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每個月都有各自的主題,有時候是 A 詩社專欄、有時候只介紹 B 主題、有時候介紹 C 形式的作品。


但有時候,我們偏愛某首詩,不是因為它隸屬的詩社、在詩史的位置,或是特定的主題。有時候,我們愛一首詩,就是愛它的不知所云、愛它是詩史上一首異端、愛它塞不進任何框架的特質,愛它的怪(當然,也有可能愛它的簡單平凡)。


為了讓這些深得我們心的詩可以重見天日,我們設計了這個月的「無主題詩選」,來看看成員們喜歡的都是那些詩吧,或許其中也有一、兩首能打中你。


美術設計:
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__的捉迷藏 ◎若斯諾・孟

 



__的捉迷藏 ◎若斯諾・孟

 

在對面看我

出生的表情

是一種在巷子裡

遇到一隻熊的

那片森林

母親的手在緩緩燒著

煙拖得很長

我看著殘骸

旁邊的那隻熊

突然

帶我去溜滑梯下

扒開熊皮

裡面透著星光的

 

我不記得之後

是不是還能叫出

蝸牛的名字

雨在牆上旋轉

前方是

後方也是雨的

纏繞

纏繞

高過了樹林的樹

我只好躺下

讓水流在眼睛裡

想著某處的名字

一大片白蟻翅膀

落在臉上

我驚恐地大叫

樹從一百開始倒數

我趴在枯葉上

乾枯的葉

乾枯

沒有水的鬼

在遠方看著我

 

-

 

◎作者簡介

 

若斯諾‧孟,可能是最靠近台灣中心的詩人。

 

好燙詩社成員,電子詩刊P.D.F《力量狗臉》創辦人之一。

 

曾出版詩集《臍間帶》、《三本恕不拆售》(鶇鶇、煮雪的人合著)、以及一本難以解釋的拆賣詩集。

 

(簡介引自若斯諾‧孟2021年詩集《喜劇收場》)

 

 

-

 

◎小編柄富賞析

 

本詩收於若斯諾‧孟2021年自費出版的詩集《喜劇收場》,作為當中的第一首詩,〈__的捉迷藏〉這填空的詩題彷彿正邀請讀者的參與,來為捉迷藏──這個有人躲藏、有鬼抓人的遊戲──填入一個主詞。這是人的遊戲,就直覺地讓人想填入自己的名字,並非唯一解,但困惑的讀者如果以這個角度來讀這一首詩,顯然是可以的。

 

「在對面看我/出生的表情」,讀完了「捉迷藏」又讀到「出生」 ,詩人把握了這兩件事的相同之處,開始為我們描述謎題。「是一種在巷子裡/遇到一隻熊的」,這兩行可以回頭補述「出生的表情」,也能作「那片森林」的前綴:在巷子裡竟然可以遇到一隻熊,顯然 (1)「看我出生」的那副表情是滿滿錯愕的WTF,又或者是 (2)「我出生」時的那副表情是滿滿錯愕的WTF,都有可能;然而若連讀「遇到一隻熊的那片森林」,熊與森林的連結又特別合理,森「林」和表「情」的押韻,也在聲音上彌補了意義的不明與斷裂(是表情如遇到一隻熊,或者表情如森林?)

 

透過分行,標點的取消,我們看到詩人有意將主詞混淆,以及將價值判斷之所以能夠完成的斷點給延長,以至於我們很難確定一句話在哪裡結束,讀者在當中迷路又切合捉迷藏的主題情境。熊本來是藉之形容的物,又成為故事裡的角色引領敘事者前進,見到熊的表情如果是他人見到「我」出生的表情,熊就似乎又能解讀為「我」的分身,當我「扒開熊皮/裡面透著星光的血」,顯然星光(宇宙)與熊(我)存在著某種血緣關係。

 

對於「我」是什麼,沒有定論,但我們總由認識外在來回顧自我,所以「能不能叫出蝸牛的名字」是重要的,「名字」這個概念也在詩的後半段開始被凸顯出來。「前方是/後方也是雨的/纏繞」,描述一種被元素所包圍,難以突破的半路窘境,雨是這樣讓你什麼也看不清楚,「高過了樹林的樹」同樣也讓人感受到觀察與命名的不能,所以敘事者「只好躺下/讓水流在眼睛裡/想著某處的名字」,與眼淚和悲傷共處,並執著守護、或者尋找某個名字(蝸牛、萬物、自己),作為自己的依靠。

 

這個「某處的名字」,我們如果換個方式來解讀整首詩,出生若是前一個狀態過渡到此世的分隔點,這個名字也或許是上輩子我們擁有的名字,那麼前半段中提到的殘骸也可能是我們前世的遺體。再回到這一段,被水包圍以及,「一大片白蟻翅膀/落在臉上」就可能是描述我們從母胎的羊水中破體而出的不適與恐懼;「樹從一百開始倒數」,新的人壽百年,新的捉迷藏遊戲又要開始了,樹的底下已經有許多乾枯的葉子證明著生命的消耗。而「沒有水的鬼」,可能是先行者(已經死去的我),也可能是後來者(等待我死去之後的下一個我),我們就在這兩種狀態裡死去活來;另一層是捉迷藏中鬼的角色意義,當鬼找到了人,遊戲又將重新開始。

 

詩人經常被視為、或者以命名者自居,為可感而不可說的經驗與感覺尋求表達,在這首詩裡我們看到若斯諾‧孟對「出生」──此幽微狀態的假設與描述,要讀懂這樣的一首詩當然也更挑戰讀者心智的投入程度,小編實際上也是在寫賞析的過程裡繪聲繪影地,慢慢完善了自己對這首詩的解釋,只能說給大家作參考。現在,我們可以一起再重讀一次這首詩。

 

 

--------

美編 :閔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好燙詩社 #若斯諾‧孟 #喜劇收場 #鬼 #出生 #表情 #名字


無題 ◎不離蕉


 


無題 ◎不離蕉


很久以前有人問我

你為什麼要寫詩

我說我很餓

現在五點快六點

我要去吃飯

也有人問我撐傘跑步的感覺

我在南邊某個多雨的高中

認識了一個等公車的女生

草地跑起來都是露水

也有人問我剪完指甲發現沒有剪完的機率

我在南邊坐了三年的公車

我不在以後公車仍然繼續跑

我有想過屈就那片我常看的窗戶

但沒有用舊了窗戶又回去

也有人問我從此留在這裡好不好

我把酒瓶留在掃地阿姨的畚箕裡

我不喜歡撐傘

也不喜歡跑步

但我喜歡撐傘跑步

在下雨時

有一天你會不會發現

你忽然變老了

老到聽不見

雨聲的程度

我吃飽了用line pay 付

兩百三十元

也有人問我要不要錄一首

像i pod 的pod像cat的CAsT

Podcast



註:聽打自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946b9f34-89d4-4078-83d3-cb21cfe35ca9/episodes/c32637c1-8840-4789-8117-68b72909447f

-

 ⠀

◎作者簡介

不離蕉,《好燙詩刊》編輯。作品散見於《好燙詩刊》、網路詩刊《P.D.F 力量狗臉》等。

 

作者部落格:http://jinds1771.blogspot.com/



-

 ⠀

◎小編 #一尾 賞析:


「無題」這是什麼取巧、又懶惰的取詩題的方式!可能有許多人這樣想著,這一定是詩人的偷吃步,或是詩人故弄玄虛寫些讓人生僻難懂的東西(笑你們這些詩歌麻瓜不懂啦啦啦),確實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但追溯到祖公祖嬤級的漢語詩《詩經》,一開始也沒有題目,甚至連詩人都不知道是誰,大家熟知李商隱的無題詩,許多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有人也解釋成情詩。“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或者「詩無達詁」講到爛掉的東西,都表明了詩的多方詮釋和不可譯性,在以「無題」為名的詩上也許最能彰顯這樣的特質。


來到不離蕉的〈無題〉,首先刊登在《好燙詩刊》自2020年開始以英語的Poetry Slam 和日本詩拳擊為效法對象的Podcast實驗計畫《好燙詩刊:PoemCAsT》,以形式而言,這首詩是以聲音為媒介,說話者的語氣、斷句,停頓的地方都是意義的歧出並且能夠產生詩意的地方。在後來的徵稿詩作裡都在資訊欄上附上原詩,唯獨這首沒有,因而當我在聽打詩的當下,決定的斷句、字的選擇、形式即使在詮釋這首詩,也許你聽到的跟我聽到的也會不一樣,而我認為這就是〈無題〉這首詩在聲音中展延的詩意及歧異。


作為Podcast計畫的第一首詩,〈無題〉內容看似盡是些些生活的百無聊賴的日常片段,貌似敘事詩但又被下句的場景畫面切割,每個「也有人問我」都是畫面的切割,從首兩句的「很久以前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寫詩」接續的回應,基本上都逃離了「為什麼要寫詩」這個問題,在吃飯的時刻敘事者拉裏拉雜得講了撐傘跑步、搭公車、窗戶、掃地阿姨,最後敘事者吃飽了用line pay付,還跟你說有人來找他錄Podcast,這「聽」起來有點無厘頭,乍看會讓人覺得りしれ供さ小(你是咧講啥潲),常常就會讓吃瓜群眾覺得原來這是也詩!但我認為這就是這首詩有趣的地方。


若我們回到「無題」來想,為什麼要寫詩這個問題,或許就有點眉目。「為什麼要寫詩?」時常是創作者會被問到或者捫心自問的問題(萬年月經題),而通常也沒有個標準答案,就像問為什麼要讀XX系,有時答案就是一個字——爽!(隱含著我就想寫啊!我爽就寫啊!)所以敘事者真的沒回答嗎?也許是有的,但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詮釋,或者你也可以自己錄一首podcast詩。



--------

美編 :閔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好燙詩社 #不離蕉 #Poemcat #podcastersofinstagram

廣播 ◎賀婕

 



廣播 ◎賀婕


平安是趴在鏡前擠青春痘

錯誤中學習的

都曾有人提醒過你


我們就像一籃蘋果

每個都有瘀傷

原子筆在櫃子最上層的左邊

曾經切到手的菜刀 

是必須的尖銳

參加了很多場賽跑

不是為了成為裁判

寫爛詩  是為了有一天

寫出好詩


愛不會消失

是獸性的放大

獸性不會消失

要咬在對的地方



-

 ⠀

◎作者簡介


賀婕,詩人、作家 、插畫家。愛丁堡大學藝術碩士。《好燙詩刊》編輯。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詩集《賀春木華》、《不正》,


白靈如此形容她:「賀婕是溢滿創意的透明瓶子,這支瓶子上塗滿她童話式的幻想和走完長路後的覺悟。」



-

 ⠀

◎小編 #三進 賞析:


題目僅僅「廣播」兩個字,就把人帶回了校園。廣播不作為本詩敘述的本體,但作為明朗的背景,立即將讀者帶回青春時光:「平安是趴在鏡前擠青春痘」,詩作開頭以青春的不拘與唐突,勾勒人生之所以累積,都是透過「從錯誤中學習」──即便已屢有人警告兼提醒,青春仍是如此無知但無懼,義無反顧的時光。多麼寶貴。


又或者不僅僅是速寫青春,也可能是言及當下。不停從犯錯中成長:「曾經切到手的菜刀/是必須的尖銳」,傷痕累累但也漸漸充滿智慧。在競賽中挫敗仍繼續競賽,寫出爛詩仍繼續寫,不停犯錯又不停懊悔,都將帶來明天更充滿智慧瞬間。傷痕纍纍?有何不可呢。


最末段充滿哲理的收束:「愛不會消失/是獸性的放大/獸性不會消失/要咬在對的地方」柔軟的愛,因為獸性的支撐而剛強;獸性的唐突,也能因正確的施力,成就饒富意義的咬痕。回到本詩的題目〈廣播〉,本詩確是一則廣發給無數迷惘生命,深刻且堅定的簡訊。


---------

美編 :閔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好燙詩社 #賀婕 #不正 #賀春木華

鐵軌與花 ◎小令

 



鐵軌與花 ◎小令


想要人親吻,要人燒

熱水泡茶

周日夜晚沒人想洗衣服


壁虎早早關掉對講機

馬路

靜無聲息的十二樓


晚上的花

指的是地上的還是樹上的

晚上的話。

就算路面全黑

也比鐵軌光亮


紙菸。辣油。唇膏。

火走的時候會不會繞過

那些更燙

更冷的地方


就只是繞過

而不需要記得



-------

◎作者簡介

小令


 


  1991年生,台北景美人,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曾專職侍茶數年,現為自由接案撰稿。已出版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偶與夥伴合作帶領自然書寫創作課。

(參考詩集《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



--------

◎小編葡萄柚賞析:


近年來小令創作量驚人,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版了《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與《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三本詩集,小令的作品從生活出發,卻往往蘊藏著驚人的爆發力,這首詩正是小令從生活攫取詩意的例子,充滿著巧思靈光,以及對世界的洞悉與同情。


這首詩的前兩段先寫百無聊賴的生活,詩中渴求的是親吻、燒水泡茶之類的情感碰撞,而不是被例行的家事淹沒。但此處等待的只有寂寞,連壁虎都不說話,高高在上的十二樓,安靜一如樓外的黑暗。


下一段,詩題「鐵軌與花」出現了。「花」可以連結到「美」,或者是生活中意外的偶然,種種歧出、吸引目光的所在,而「晚上的花」不只在樹上,也在地上,尤其是從高樓望下,全黑的路面自有光亮,可能是來往的車流,閃爍的霓虹店招,或是不同住家反射的光影朦朧。這些光亮的東西,既被看見,彷彿就像綻放的花朵一般,自成一個個生滅世界。


它們可能是紙菸,辣油,唇膏,詩人在此把「夜晚的花」連結到「火光」,首先當然有花火的涵義,比起真正的花,它們可能更為短暫燦爛。其次,在「火」的光與熱背後,是一個燃燒毀滅的過程,這裡探問會不會「繞過」其他,其實也是反面的猜想,「火」是否真的會席捲一切重要與附加、核心與邊緣的部分。最後連結到鐵軌,鐵軌出現火花,表示行駛途中有了一點障礙,但這個障礙卻可能帶來一些光亮。


如果扣迴前兩段,這裡的提問就變得更有意思:做為一個站在十二樓之上,黑暗中的旁觀者,能不能被火繞過而不被火經過,能不能讓花火綻放的那一刻與自己共感,卻不涉入,也不被記得?每天每夜在身邊發生的事件,我們有時在鐵軌之外,有時在車廂之中,生活也可能正是如此,花朵的開放並不由列車決定,但它一旦出現,我們也多麼希望,自己能看見它的綻放。

-----

美編 :閔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好燙詩社 #小令 #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 #在飛的有蒼蠅和神明 #今天也沒有了 #日子持續裸體

沒有海的世界 ◎煮雪的人


 


沒有海的世界 ◎煮雪的人

 

我划著小船出海

卻身陷陸地

拿著破漁網的老人告訴我

這裡是

沒有海的世界

 

沒有悲傷

就沒有海

原本是海洋的土地

搭建起醫院

我看見傷患流出的血

是我所熟悉的海水

 

我開始思念海洋

走進學校

四處張貼海洋的照片

卻被追趕到鐘樓頂端

「散播海洋的人,

「必將得到懲罰。」

 

我走上圍牆

回頭告訴他們:

我所來自的世界充滿悲傷

因此當我墜落之後

必能化作一片海洋

 

墜落的途中

我看見風帆

我看見島

我看見烈日下

閃耀的海浪

 

海平面逐漸升高

屋頂的人卻面無表情

我才想起我所成為的海

是他們的血

最後我看見海鷗

但是海鷗不該存在於

沒有海的世界


------

◎作者簡介:

煮雪的人(Zhuxue Deren,1991-)台灣詩人、作家。日本法政大學文學碩士,著有詩集《小說詩集》、《掙扎的貝類》,與鶇鶇、若斯諾.孟合著

《三本恕不拆售》。2021年以詩集《掙扎的貝類》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成為第一本入圍該獎項的詩集。2021年發行《小說詩集》NFT版本。


------

◎小編哲佑賞析:


煮雪的人是好燙詩社的核心成員,以「小說詩」為概念創作詩作,讓作者與敘事者拉開距離,也包容更多的詮釋空間。這首〈沒有海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奇幻故事,當中的主角希望「出海」,卻活在一個沒有海的世界,甚至因為散播「海洋」的概念而被驅趕。最後,主角選擇在牆上一躍而下,讓自己成為一片海洋。


「海」到底是什麼?首先,它廣闊無際,可以代表「自由」,而詩中主角確實有著受困的情境,船出不了海,海報禁止張貼,「圍牆」也像是圈住人們的籠欄。其次,詩中說「沒有悲傷/就沒有海」,但與其說沒有悲傷,不如說是情緒被禁止了,整首詩瀰漫種種衰敗空無的景象,比如老人、破網、傷患等,失去悲傷並不帶來快樂,而是帶來空虛。第三,詩中說傷患的血是海水,最後一段也說自己成為的海,是那些面無表情之人的血,既將「海」與「血」連結,那麼海彷彿就是生命的象徵。在詩作裡,主角無疑是最有生命力的,而落下成為的海,卻與他人的血有相同的來源。


這當中又有一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我所成為的海/是他們的血」一句,有兩個可能:第一,他們已經是失去血脈的行屍走肉,主角渴望召回的海,其實就是他們曾有過的生命。換言之,原來這裡沒有海,是因為人們的生命被抽乾了。那麼,當我一躍而下,是否也將失去我的血肉,成為面無表情之人的一份子?第二,海是他們的血,我成為了海,也就成為了他們的一部分,那是否群眾本身就是那個吸收別人血肉的東西?可以看著我的墜落,甚至我的死亡,而面無表情。


詩作的最後出現了海鷗,海鷗當然象徵自由、勇敢與和平,但更重要的,是海鷗其實並不來自海,而是來自天空。或許這說明了,即便失去海洋,但抬頭望,我們還有天空。

-----

美編 :閔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好燙詩社 #煮雪的人 #掙扎的貝類 #小說詩集 #三本恕不拆售

撈金魚好嗎(中) ◎鶇鶇

 



撈金魚好嗎(中) ◎鶇鶇


晴朗無雲

在第四棟大樓裡

沒有下雨

的確

巨大的黑色玻璃後

連雲都看不見


至少我還有馬桶可以

擁抱

暗室裡有海鮮的味道

像童年的海

充滿海蟑螂的味道

當年的我試過

讓夜市的金魚

游回海中




-

 ⠀

◎作者簡介


鶇鶇,寫詩也寫小說。

與煮雪的人等人共同主持好燙詩刊。與插畫家小令共創小麻藥工作室。作品曾入選《台灣詩選》等書刊。



-

 ⠀

◎小編 #三進 賞析:


話題很長,先從標題的線索開始解吧。


既然詩題標示「中」,那就意味著「上」與「下」的存在。確是如此,不過並沒有既定印象的那麼簡單。



#好燙的和而不同


「撈金魚好嗎」這組詩的完成,由鶇鶇、若斯諾.孟、煮雪的人,三人接力完成。這是一個從2011年開始、名為「三本恕不拆售」寫作計畫,三人不單單是接力而已,而是以兩種方式進行創作:


●使用相同的題目與首句各別寫詩

●使用相同的題目,接力完成(上)(中)(下)三首詩。

(負責接寫中、下的人,還需用上一首詩的末句當作首句。)


「撈金魚好嗎」就是出自第二種寫作方式所完成。


這種方式有趣的是,既要承接上一位的創作,又不能放棄自身的風格。既要好好消化對方的作品,還要接出讓另外兩人恨得牙癢癢的好詩(?),不失為用作品互相交鋒與對話的好機會。


此計畫後來獲得國藝會補助,出版為《三本恕不拆售》一套三冊的詩集。三個詩人的創作既互相對話、又各自表述。身為讀者,你可以選擇偏愛某個詩人對各種主題的詮釋,也可以欣賞他們各別在共同創作中如何架構轉折。一般出版品線性的閱讀慣性因此被打散,詩人的風格也因交叉比對而得到彰顯。



#不只是三人間的對話


同樣也是在出版《三本恕不拆售》的2015年,那年《好燙詩刊》四月號主題是「Epyllion史詩」。因應當時流行小詩、短詩,使得詩語言變得零碎,而好燙則是透過該期的編排反其道而行。


他們將詩作、詩題、作者拆開,各別串成〈正文〉、〈題目〉與〈作者〉三首詩。也就是說,如果你看〈正文〉這首詩的時候,所有作品原本的詩題都被隱去,一首接一首串聯在一起,僅在下一首詩的第一行後面,標註一個編號。將各別的敘述,串聯成一個漫長的敘事。如同好燙一直以來的風格,大膽的與整個寫作環境對話。



#鶇鶇的金魚


回到這首詩。接到「撈金魚好嗎」中段的鶇鶇,交出了極亮眼的作品。特別是在負責寫上段的若斯諾.孟,明明已經寫出足以技壓全場的句子了(文末有連結),誰知道承接中段的鶇鶇,居然還寫出更好看的詩。(負責下段的煮雪的人表示:)


〈撈金魚好嗎(中)〉全詩短短兩段,開頭第一句「晴朗無雲」依遊戲規則,是承自上段的最末句。鶇鶇拾起了若斯諾.孟鏗鏘有力的結尾,將之逆轉調性,變為鶇鶇式的黑色童話。


晴朗「無雲」被套上濾鏡:「巨大的黑色玻璃後/連雲都看不見」讓情境瞬間變成拘禁的暗室;而通常屬於愉悅印象的海的味道,竟是連接著「海蟑螂」。鶇鶇架構出既黑又蠢動的恐懼印象,並將之導向童年的一個記憶:「當年的我試過/讓夜市的金魚/游回海中」兒時天真造成的悲劇,這種很多年以後才明白的延遲性爆炸,引爆出難以遏止的悔意與感傷。


----

*附:若斯諾.孟〈撈金魚好嗎(上)〉

reurl.cc/VDj8LZ


-----

美編 :閔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好燙詩社 #鶇鶇 #撈金魚好嗎 #三本恕不拆售

5/2~5/8 好燙詩社

 


5/2~5/8 好燙詩社

責編文:


好燙詩社於2010年由詩人煮雪的人、鶇鶇共同創立,主張新的結構形式與獨特的價值觀,2011年1月開始發行紙本刊物《好燙詩刊》,並於2020年轉型為Podcast詩刊。成員包含煮雪的人、鶇鶇、不離蕉、若斯諾·孟、賀婕、小令等。


好燙詩社所發行的《好燙詩刊》被認為企圖打破固有的美學框架,許多嘗試都能看到詩社與詩壇、與時代對話的野心。而好燙詩社的成員們在詩歌創作上也帶有獨特而銳利的視野,是當代台灣詩壇中難以忽視的一股力量,近期創立的「Podcast詩刊」,更顯示十多年來好燙一直企圖站在最前衛的位子,對台灣新世代詩歌的影響力仍在繼續。


-----

美編 :閔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好燙詩社

​給錯過的戀人 ◎吳緯婷

 



​給錯過的戀人 ◎吳緯婷

提著野餐籃

草上風吹,自然的流麗線條

黑色裙襬蓬起飄盪

像一朵蕈,乘風在

青綠色海洋


曾提筆畫過窗前的景色──

起伏的遠山、房舍

或明或滅的燈

稚拙的線條、青春配色

一起在至高點,造自己的都市


閉上眼睛想你的時候

或許是睡前,祈禱

或明或滅的幽微文字

偶爾,晃動

像浮萍形狀的金花開


今天是第六日

在時間中,繼續錯身

負荷已經被寫成的歷史

明天就應該

歇了一切創造的工。重生在

安息的、被祝福的第七日


所有事物都被完成了

沒有結束的

也已經被完成了


我們觀窗、並肩、無言

喝著熱咖啡

窗外風吹金花落

一名黑裙女子,帶著迷濛眼神

從遠處走過⠀

-

◎作者簡介

吳緯婷

  宜蘭人,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曾任職於劇場及美術館。

  處處好奇,容易受歧路吸引,喜愛迷途風景。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金車現代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計畫、跨界創作及展覽等。詩作入選2018年、2019年《臺灣詩選》。

  著有詩集《白T》、《一次性人生》,散文集《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

-

◎小編曾貴麟賞析


吳緯婷的詩集《白T》,以一件未上色的素白T-shirt為意象,貫穿全書的每個分輯。書寫所關懷層面展露詩人對生活的擷取,除了山林風景中的微觀情理,更融入戲劇、電影、音樂、展覽和畫作的抒情洞悉。作為創作者,面對既浩瀚又細緻的世界,尚未以詩句命名之前,詩人宛如未定稿的白紙-初始般的存在,使讀者閱讀時,陷入「完成」與「未完成」的搖晃旅次。


回到這首《給錯過的戀人》,從前兩段敘述可見一段充滿色彩的鋪陳,草地、海洋、遠山與房舍,更像是純白畫布上漸次上色的筆觸,黑色、青綠色與金色的線條是這段關係裡的隱喻,是愛之光譜的明暗,兩手攜手前往的未竟之所。目睹一幅畫作的身世,使得作者的觀展充滿親暱,同時充滿落寞,這趟道別後的命名之旅,在第五段做了小結。


「所有事物都被完成了

沒有結束的

也已經被完成了。」


在愛與不愛之間,未完成與定稿之間,留念與遺忘之間,似乎有什麼已被時間之流悄然放回本來的位置,之於兩人的畫作與詩作,逐漸在各自所屬的命運裡,不斷地被延展與終結著。


------ 

美術編輯:小楠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歪仔歪詩社 #吳緯婷 #白T #一次性人生

過路人 ◎曹尼

 



過路人 ◎曹尼

 

一窩黑貓籠罩

在這長夜深處

放輕腳步

追隨牠們絨毛的擺動

 

經過小廟破門

通靈時刻

猶如乾枯樹枝

沿途添薪火

莫要求什麼因果

白蟻一行一行

搬走光陰碎屑

 

磨損布鞋的速度

追不上嬰孩哭聲

丑時三刻

打從窗外

僅見半截蠟燭

 

影子攜手燈光

悲喜同臉

你以指在心底凍原

刮出野火

年少白頭——

不過反轉沙漏

------

◎作者簡介


本名曹志田,台灣宜蘭人,東華大學藝術學碩士。

 

作品散見報刊、網路論壇。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蘭陽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曾任台灣〈吹鼓吹詩論壇〉散文詩、地方詩副版主。現為宜蘭的「歪仔歪詩社」一員,高中教師。

 

著有詩集《越牆者》。


(簡介參考詩集《小遷徙》)

------

◎小編哲佑賞析


這首詩用了許多感官的轉化來寫時間的潛行與人的交錯漠視,路不只是實際上的路,同時也指涉時間,或者人生;而黑夜也不一定是實指,它可以是種種陰影的顯象。


首段用黑貓在黑夜行走來具象化這個情境,儘管兩者皆黑,但黑貓用絨毛拂著夜裡的事物,提醒我們它的存在——我們追隨,卻只能摸到它的毛邊。


接著把宗教也納入,小廟破門也可以通靈,或者通靈的代價是燃燒與消失,每一次碰撞都是耗損,求得的是當下,而非繼往開來的因果報應。而過路人如我們,比起偶然的瞬間花火,或許眼前的流轉更像是被白蟻蠹蝕的木材,一點一點化成灰粉。


但也不是沒有新生,實際上「嬰孩」會不斷出現 ,不斷提醒你世界變遷的速度。天亮後燭光即滅,在這短暫的黑夜裡,我們路過,可能跟某個陌生的記憶交疊相遇,可能與心中凍結的冰原對峙,如果那就是通靈的一刻,火燃起,少年的我也將現身。只是這次我們終將發現,在野火燒盡後,原來不論是哪個時候的自己,都只是時間大神手中的玩具。


------ 

美術編輯:小楠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歪仔歪詩社 #曹尼 #越牆者 #小遷徙

親愛的,我們不要小孩不好嗎? ◎黃有卿

 



親愛的,我們不要小孩不好嗎? ◎黃有卿


我們可以不要孩子嗎,親愛的

你要知道──一顆受精卵的成長且須

犧牲牠的媽媽

譬如孕吐,譬如頭昏,譬如身材變形甚至於內臟移位

這所有所有的苦難

都是只捐贈一批精子的你

所無法理解的


親愛的,你說你想要孩子

我可以把子宮讓渡給你,乳腺給你

生養孩子的一切權利給你

牠可以叫你爸爸,從你姓氏

長得像你甚至個性拷貝你

如果我可以只輕鬆噴出一顆卵子在高潮當下


親愛的,你可曾思考過

除了養孩子的龐大開銷外,還得

擔心牠的健康,牠的教育

擔心牠在學校和同學處得好不好

會不會挑食,或者被老師霸凌

受到升學主義迫害

社會動盪下,過勞,低薪,找不到對象於是回家找家長


(你確定你真的那麼想要小孩?)


倘若,牠能自己換尿布

在深夜肚子餓時爬起床泡牛奶

時間到了就洗澡

再晚一點便睡覺

若你還是想要,那麼


作為家國生育機器,我想我會認命一點──

一個女孩

一個女人

一個妻,一個媳婦,一個鄉下老嫗

一個變老變醜變腫乃至於死亡的和其他母親一樣偉大卻被迫平庸的女人


承襲著一樣的恐懼

親愛的

當你以愛之名衝撞我的下體

我已成為你可悲的母親


收錄於《歪仔歪詩刊17:詩的鏡像與折射》,頁140-142

---


作者簡介

黃有卿,宜蘭人,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畢業。得過廣告金句首獎與些許文學獎。待過博物館、補教業等,現任職於科技業。


-------


詩人黃婉儀賞析:


若以一句話總結本詩,我想應可說「這是一篇於內在低聲嘶吼的作品」。雖是嘶吼,卻是低音,這樣的衝突性,貫徹了整首詩歌。


首先是「個人口吻與共通宿命」之間的衝突。本詩以親密伴侶之間的對談口吻,帶出了「女性與生育」的議題。尤其詩題與首句等處頻繁出現的「親愛的」,更削弱了這段話語的公共性。然而如此充滿個人性與私密性的表現方式,帶出的卻是具有歷時與共時性意義的「共通宿命」(見末兩段)。這是本詩衝突性的最大來源。


其次,詩中屢屢使用「牠」來代稱孩子,使得「養育子嗣」與「豢養動物」的界線模糊化。可豢養動物前尚可深思與抉擇,為母或所謂「成為家國生育機器」卻彷彿是一項義務。動物性的「牠」與充滿人類色彩的母者義務,形成了第二種衝突性。


再者,「捐贈一批精子」、「噴出一顆卵子」與孕育子嗣過程(見首段)的對比,以及「捐贈」、「噴出」等措辭,明顯充滿了諷刺意味。加之「如果我可以只輕鬆噴出一顆卵子在高潮當下」這個倒裝句,本身就帶有音律上的不和諧感,就有如把鎂光燈打在「只輕鬆噴出一顆卵子」上,更凸顯其諷刺性。此為本詩的第三種衝突性。


正因這三種衝突性,使得本詩口吻雖然輕巧,卻恍若處處暗藏低沉壓抑的嘶吼聲,且最終全部在末段爆發出來,回扣到「女性所無可避免的共通宿命」。這種日常卻沉重的壓抑與不和諧音,與女性的實際處境又何其相像呢?


-----

賞析者簡介:

黃婉儀

與其說喜歡寫作,不如說是喜歡太多東西的濫情者。

夢想是在有生之年能夠真正成為人(be a man)。


------ 

美術編輯:小楠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歪仔歪詩社 #黃有卿 #親愛的我們不要小孩不好嗎

然後,然後—— ◎零雨

 



然後,然後—— ◎零雨


黑暗的樓梯。我好喜歡

那個黑暗。樓梯。通往大稻埕

繁華的宅邸


樓下擺滿宴席。我們在二樓

圓形廊柱間奔跑,一同指指點點

下面的客人。帶來歡樂、富貴氣象


僕役穿梭著,端出熱菜、湯圓、甜品

以及一些平時難得一見的精緻食物——

不是婚禮。該是因為戰後承平歲月

多出來的一份閒情。例如

一些節慶的藉口,或者輪流作東的

兄弟會。孩子們完全不理會這些。


不明白戰爭(是什麼)。酬酢(是什麼)。

節慶(是什麼)。只是高興。高興這麼多人

像為一齣大戲而演出。盛妝打扮。合宜的

禮貌。酒不停供應。食物從廚房無止盡出現


我們喜歡,從一樓掙脫大人的叫喊,跑上二樓

俯瞰樓下的鬧熱,然後繞著內室的露臺,再跑上

三樓。在那裡我們停下來。

我們看到那個黑暗的樓梯。

暗得好像藏了更多的熱鬧。


母親和姑婆,還有癡傻姑,她們在黑暗階梯上

坐著。說著小聲小聲的話

然後姑婆會流下眼淚,癡傻姑則楞楞笑著。然後

我們會迅速變安靜。偷偷坐一會兒。沒讓母親發現

然後我們假意躡手躡腳,又跳回樓下,不知誰帶頭爆笑開來

然後又在宴席中跑著追著。快速忘掉那個黑暗的樓梯


不久,姑婆和母親會出現。

她們重新補妝,頭上插著紅花,再配上珍珠項鍊

笑容燦爛。滿座的人都笑容燦爛


然後,然後,誰還會留在那個黑暗的樓梯。


-------

◎作者簡介


零雨


  臺灣臺北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1991年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並為《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1992-2021年任教於宜蘭大學。


------


◎詩人沈欣蘋賞析


    〈然後,然後—〉一詩收錄於零雨今年2月甫出版的新作《女兒》 。《女兒》引人注目之處,在於零雨「坦率直陳家族倫理之現實,追憶過世的母親,也以多個不同的『女兒』視角,展現女性的生存掙扎,透露對父權思維的質疑與擺脫。 」


    〈然後,然後—〉以孩子的視角書寫平日裡一場熱鬧的家庭宴會,而這場熱鬧宴會的場景卻始於「黑暗的樓梯」。我們可以從這首詩想像,宴席間天真頑皮的孩子們也許吃飽了坐不住,因而「從一樓掙脫大人的叫喊,跑上二樓/俯瞰樓下的鬧熱,然後繞著室內的露臺,再跑上/三樓。」隨著孩子們的動線來到二樓,由二樓黑暗的樓梯往下,得以通往一樓家宴的鬧熱與歡樂,於是樓梯被「我」賦予「喜歡」的感覺。


    孩子們並未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循著樓梯往上爬到三樓,以為能獲得更多「熱鬧」,卻撞見「母親和姑婆,還有癡傻姑,她們在黑暗階梯上/坐著。說著小聲小聲的話/然後姑婆會流下眼淚,癡傻姑則楞楞笑著。」看到這場景的孩子,他們首先迅速安靜,接著躡手躡腳地離開,然後衝回一樓笑著跑著追著,只想「快速忘掉那個黑暗的樓梯」。


    面對黑暗樓梯,孩子們的心境為何從「喜歡」轉為「想要快速忘掉」?輪流作東的「兄弟會」中,家屋底下的女性為何聚在樓梯暗暗流淚?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解讀,在天真的孩子心中存在一種「快樂」與「歡笑」的秩序。一樓的宴會是歡樂的,二樓俯瞰宴會是歡樂的,這都是好的。但孩子在三樓樓梯目睹母親、姑婆在黑暗中流淚,哭是悲傷,不好的,所以他們想快點忘掉。之後母親、姑婆重新補裝戴上笑容回到一樓會場,大家都笑著,沒有悲傷,一切回復正常的家庭秩序。「然後,然後,誰還會留在那個黑暗的樓梯」,樓梯在結尾的這兩聲「然後,然後」,確立了在家屋空間裡的「邊緣」位置。然後然後,它是之後的之後,我們要在很後面才會談論到它,非必要我們不會談論到「她」。

    而誰處於這「然後,然後」的邊緣呢?是母親、姑婆和癡傻姑這些家族中的女性。當溫馨熱鬧的「兄弟會」流動著美食和笑聲,女性們處於家屋邊緣的黑暗樓梯默默流淚,而孩子們假裝沒看見。


------ 

美術編輯:小楠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歪仔歪詩社 #零雨 #女兒 #膚色的時光

回家 ◎黃智溶

 



回家 ◎黃智溶


一、父親住院記


父親手腳被綑綁起來了


父親其實並沒有犯法

(他一生小心謹慎)

但還是被綁了


因為他不聽從醫師護士的吩咐

大吵大鬧 就是要回家

他竟然大膽拔掉醫師護士在他身上

急救施工時 留下的

纏繞他身上的一大捆管線

(一生謹慎的他 竟然有這種膽子)


父親不斷的重複 要我們兄弟倆

趕快回家拿他種菜的小鐮刀


要我們割斷那些

將他的四肢綑綁在醫院鐵床上

那一大捆 緊纏的繩索


他看起來像一隻被關在鐵籠裡

受驚而無助的困獸

(他口中不斷的喃喃自語

這樣他就無法去浴室放尿和洗澡了)


這時 我們竟然呆住了

冰冷的空調聲 不斷的回響著

醫師護士的吩咐聲


絕對不能解開


突然 我感到脖子上

也被一條插在父親身上的

管線 給捆住了



二、父親出院記


父親要出院了


(他昨晚吵了一整夜

哥哥都無法入睡)


(他不要住在這裡

一直吵著要回家)


我告訴他 這天大的好消息

醫師說 可以出院回家了


他突然頭低低的問我

這是哪裡


我說 這是醫院啊

你前天在浴室跌倒昏迷

送到加護病房

然後轉到了普通病房


他似乎聽懂了 但幾分鐘後

他還是繼續問 這是哪裡


我指著堅硬的鐵床

和印有醫院標籤的綠色被單

怕他耳朵不靈 很清楚的說

這是羅東最大的醫院啊


把他扶到椅子上

我說 我們要回家了


他卻不斷把腳擱回病床上

很認份的說 他應該回床上休息了


你哥哥呢 他突然想起來

我說 他去開車

我們要回家了


他想了一想 疑惑的說

開車 回家應該要搭飛機啊


他說 從新加坡回家

應該要搭飛機啊


他就是去開飛機

要接你回家

我撒了一個小謊


一路上 他一直說

從新加坡回家

要坐飛機才對

(而且沿路的風景和大樓

也都不對了)


我們一共只轉了三條大街

一條小巷就

回到家了


回到四十年前

他在南洋工作

那時多年間

隱藏在內心深深處

一直在呼喚他

羅東的家



三、父親回家了


父親回家了


我們終於從醫院接父親回家了

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 慢慢發現接回的那位

並不是我們的父親


雖然從照片上比對

幾乎完全無法分別

但是我們深深明白

他不是我們的父親了


顯然醫院搞錯了

這種事 常常出現在韓劇的產房裡

我們也習以為常


新冠肺炎防疫期間 極可能忙中有錯

我們體諒醫師護士們

(不應該這時候還增加他們

額外的工作量)

這種常見的小錯誤

病患家屬實不宜深究


剛開始 他偽裝得很像

一回到家 就興致勃勃的討論

關於初夏時應該種植的菜種

並且急忙要到溪邊的菜園澆水


但是 經過我細微的觀察

他已經不是以前的那位父親了


雖然 他很努力的模仿

有時 我幾乎都被他騙過了


但是 他已經沒有能力走到

那一片 他最掛念

羅東溪南岸的菜園了


他也沒有能力記得

已經看過了九十九遍重播日劇

正義時代裡 將軍與公主的故事了


他用牙膏去粘假牙

然後恨生氣

無法吃飯

(挑剔大嫂米飯

不是太硬就是太軟)


他甚至無法自己一個人

沐浴洗澡了


為了再一次比對 確認

我在塵封的抽屜裡

翻閱父親六十多歲時

從南洋回來

在機場留下的照片


我終於找到父親了

我心中暗自高興

照片這個人 才是我真正父親


但是 我也暗自懷疑

那個人 為甚麼

好像我自己



——《歪仔歪詩刊》第18期,頁172-183


--


詩人簡介

黃智溶


台灣宜蘭人,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畫組畢業,佛光大學「樂活生命學系宗教組」碩士。曾任《象群詩刊》、《台北評論》、《文訊》、《幼獅文藝》、師大語文中心《語言與圖像》季刊等多種文學刊物主編。


198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海棠研究報告》並獲年度優秀青年詩人獎、1987年以長詩《今夜,妳莫要踏入我的夢境》獲第十屆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1988年以組詩《那個地方》獲第一屆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類第一名。


著有詩集《海棠研究報告》(1986),台北:知音出版社、詩集《今夜,妳莫要踏入我的夢境》(1987),台北:光復出版社、詩集《那個地方》(1999),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藝術評論集《貓蝶圖》(1994),台北:三民書局;散文集《冬日磨墨》(2022),台北:聯合文學。


1996年與詩友張繼琳、曹尼、劉清輝等共組「歪仔歪詩社」,推展蘭陽現代詩,並定期出版《歪仔歪》詩刊,現為「歪仔歪詩社」社長。


美術:致力於現代書畫研究與創作

個展2002/9/27—10/11師大與文中心 「樂藝軒」。

個展2014/9/06─9/27通玩藝術中心。

聯展2018/4/25—5/7中正紀念堂「墨合之眾」。


——修改自《冬日磨墨》作者簡介


--


小編 #鋼筆人 賞析


黃智溶早期以抒情詩與科技詩聞名,但到了近年,其詩作已經逐漸反璞歸真,書寫對周遭的觀察與自身的體悟為主。這首詩正呈現這樣的風貌。


這裡值得注意的另一點,是黃智溶對空間的敘述,可以看見他會強調「羅東」、「新加坡」等地名,事實上作為宜蘭「歪仔歪詩社」的社長,黃智溶的宜蘭人認同不需質疑,但許多人在寫詩時不一定會將地方感加入詩中,黃智溶卻偏好這樣做,展現出詩與詩人之間的距離其實相當近。


這首詩名為「回家」,但整首詩卻有濃濃的「回不去」的成分。表面上,父親因為洗澡時摔倒住院,現在終於可以從醫院回到家,以及從家中回到菜園種植。


但實際上,父親在醫院時已經變成「困獸」——已經從人類「回」到獸類,以致於回家時,我認為他不再是父親,而僅僅是偽裝。因為父親失去了人類的機能,無法去溪邊的菜園種菜,也不會黏假牙、無法正常吃飯,甚至無法單獨洗澡。


然而,父親的機能回不去,記憶卻回去了,他憶起還在新加坡工作的時候。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戒嚴時代,一般人難以出國,父親可以在那年代去新加坡工作,卻也對農事如此熟悉,可以看到父親的農村背景出身,並隱隱透露他可能是當時的知識菁英,才能到國外工作。


敘事者我看著父親的照片,看到他在南洋工作時的相片,那應該仍是意氣風發的相片吧,但六十多歲的人是不可能沒有老態的。而敘事者我看著那時的父親,或許看到父親當時的能力,卻也隱隱看見自己未來的命運。


------ 

美術編輯:小楠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歪仔歪詩社 #黃智溶 #那個地方 #冬日磨墨 #貓蝶圖

遇見你最好 ◎張繼琳

 



遇見你最好 ◎張繼琳


遇見妳最好七歲

以便日後回想曾經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我挽著妳的手,跌了跤還哭哭啼啼

妳一旁笑,我流了鼻涕又找媽媽

妳總愛笑,總是笑出小小的酒窩


遇見妳最好十七歲

我騎單車悄悄跟蹤妳放學路線

就此發現妳住在濱海小小的城

小小城裡的花正開,像熱帶魚曾經滑游過的珊瑚海域

我於是倒騎單車來回妳家紅門表演特技

險些擦撞妳出門買菜的母親

但我終會失去平衡撞上路旁電線桿

樂得暈陶陶眼冒金星以為妳服侍我身邊

遞熱毛巾和溫開水


遇見妳最好二十七歲

妳的婚禮在大草坪上的教堂舉行

教堂鐘聲動聽且優美,叮噹復叮噹

公路交通因此有了短暫塞車

我以廣角和望遠鏡頭捕捉放大妳的笑靨

但我聆聽祝福新娘的祝福似乎多了些

那新郎之前我從沒見過

你們相遇相惜時節

我不妨假設是深秋

愛掉葉的樹那麼多,枯葉又那樣多,那樣輕

一踩就碎了


遇見妳最好三十七歲

我定居妳曾住過的濱海小城

妳離開許久偶然回來

修剪庭院樹枝或漆紅門

也曾在玩具店思索小孩生日禮物

我肩著衝浪板步行長長沙灘

下海,等浪頭

等一個浪頭飛起

將我衝上小城的街心

我搓著溼髮朝妳傻笑

妳側頭想了好久仍舊想不出來我是誰


------

作者簡介

1967生於台灣宜蘭。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獲文學獎若干,自印詩集若干,現為國中教師。


-----


詩人伊絲塔短評:


這是一首清新的詩,從青梅竹馬的七歲,寫到心儀女子結婚生子的三十七歲,乍讀之下會覺得男主角是苦戀、秘戀、暗戀多年的悲情角色,當心儀女子結婚時的二十七歲,心碎用「愛掉葉的樹那麼多,枯葉又那樣多,那樣輕,一踩就碎了」用落葉來呈現哭泣與心碎,隱喻動人。在不同七的歲月,男主角為了女主角做了許多努力,全詩結局卻收束在最後男主角衝浪直衝上街心,當面朝著心儀女主角傻笑,那刻女主角終於有反應,回應卻是:「妳側頭想了好久,仍舊想不出來我是誰」一氣讀至此,令人鼻酸。 


正如詩題是「遇見妳最好」,不管在那個年歲的遇見,為了討她歡心,男主角學會許多技能,無形中成了更好的自己。我們不妨大膽假設,每個逢七之年,他遇見的那個「妳」都是不同時期的理想情人,這比較符合常情,畢竟一生苦戀一女子的癡情漢極少,那麼「遇見妳最好」還可能發展遲暮之愛47或57歲,甚至是老年喪偶再婚的黃昏之戀,如果是67或77歲呢?那會是多美的結局?不管在那個年紀,只要遇見,愛這個動力,就會讓男主角持續超越自己。


如此,這首詩就不是悲劇,「最好」二字才是重點,遇見妳,其實不管什麼時候,只要遇見就好,都是好的。


因為妳,我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美術編輯:小楠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歪仔歪詩社 #張繼琳 #伊絲塔 #瓦片 #雜草 #野花 #泥巴

4/17-4/23:歪仔歪詩社

 



4/17-4/23:歪仔歪詩社


本週的主題是歪仔歪詩社。歪仔歪是一個活動力強大的社團,於2005年由一群由宜蘭文藝發燒友所組成,藉由固定的聚會、活動,交流文學及跨領域等想法,並持續出版刊物。「歪仔歪」是宜蘭羅東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據信來自噶瑪蘭語,詩社以「歪仔歪」命名,不但明示在地性,彷彿也意涵斜槓跨界的多元可能。歪仔歪以幽默為其調性,宜蘭為其據點,接引來自各地的作家、畫家、詩人、紀錄片導演等,群起激盪以「歪」字當道的在地文學新浪潮。


目前歪仔歪的成員包含社長黃智溶,社員劉三變、曹尼、張繼琳、柯蘿緹、一靈、楊書軒、吳緯婷等等,顧問群則有文學大家黃春明、楊澤、零雨、趙衛民,及愛好文藝的畫廊負責人章建行。


(簡介部分參考歪仔歪詩社臉書)

手指 ◎王羅蜜多

 



手指 ◎王羅蜜多


手指若套佇手指頭仔

汝的指指會指向何方?

婚姻若箍佇頷頸面頂

汝的頷頸硬硬一直跩

會越向啥物所在?


手指若框佇頭殼頂

汝的手會結出啥物款的指仔花?

頭毛喙鬚剃甲光溜溜

汝的目睭神神飛過鼻空

欲去佗位歇岫?


咱的影跡總有一工軁入塗跤底

彎彎斡斡烏烏暗暗

咱的跤步,欲對佗位去?

天堂佇頂頭,西方佇天邊


手指若囥入去胸坎內底

向望有一工,伊會浮上樹仔尾

七粒星會參汝講話


彼時陣,咱的內心是無限曠闊

彼時陣,所有的指頭仔,比手畫刀

咱的指指指指指,指向上

蓋蓋蓋原初故鄉的代誌

彼時陣


規个人,uì頭殼心光到腹肚內

規个世界,uì天頂光到塗跤底


-


◎小編詞彙註解

1. 頷頸ām-kún:脖子

2. 跩tsuāinn:扭

3. 越ua̍t:回、轉向

4. 神神sîn-sîn:出神、恍惚

5. 鼻空phīnn-khang:鼻孔

7. 歇岫hioh-siū:歸巢

8. 影跡iánn-tsiah:形跡、痕跡

9. 軁nǹg:鑽、穿

10. 塗跤底 thôo-kha té:地下

11. 彎彎斡斡uan-uan-uat-uat:曲曲折折

12. 囥khǹg:放置

13. 向望ǹg-bāng:冀望、希望

14. 比手畫刀pí-tshiú-uē-to:比畫

15. 規个kui-ê:整個



-

◎作者簡介:

王羅蜜多,本名王永成,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南華大學宗教學碩士。曾獲臺灣文學獎臺語新詩創作獎、臺文戰線文學獎新詩、小說頭獎、閩客文學獎社會組小說、散文首獎、各縣市文學獎多次, 以及乾坤詩獎、金車詩獎等。已出版詩集《問路 用一首詩》、《颱風意識流》、《王羅蜜多截句》、《鹽酸草》、《大海我閣來矣》等,台灣詩學成員,作品可見於臺文戰線文學季刊、吹鼓吹詩論壇等。


(非屬野薑花/乾坤/台客,是前個主題台灣詩學成員,因為漏了,在此補充)

-


◎小編 #陳這 賞析:


王羅密多的 〈手指〉呈現一種帶宗教哲學性質的生死觀,在筆者看來,也展示了作者對於鄉士的哲學思考。並不因其筆名暗示與佛教的關聯或是使用台語文來創作,〈手指〉在結構上從生命的約束、束縛出發,往生命的低處乃至地底前進,又向上指出光的存在,生命的歸處指向故鄉。台語文小說作家胡長松曾經在講座中提起他的敍事詩學:對作者而言,創作是信仰/思想出發,驅動情感、組織事實,最後訴諸語言,對於讀者而言, 閱讀的過程則是從語言開始,試圖建構一條通往事實、情感,最後是敍事者信仰的道路。〈手指〉給讀者設下了幾層閱讀障礙,筆者相信透過排除比較基礎的語言問題,讀者將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加有趣也更加有挑戰性也更有趣的障礙上,也就是作者的情感與信仰/思想。


題名〈手指〉讀作「Tshiú-tsí」,意思同於華語中的「戒指」,在本詩中幾個漢字「指」的使用各自有不同的讀音與意義,以下一併介紹。「手指頭仔」音 「tshiú-tsíng-thâu-á」可以被理解爲華語的 「手指」,「指指」音 「kí-tsáinn」 爲華語中的「食指」,「指」做動詞時音 「kí」。這樣一組 「指」漢字的使用同時構成本詩推進上的重要動力,「手指」的存在對於 「汝」而言是一種束縛或約束,比如第一節中「手指」對「手指頭仔」之關係透過並列的句式被類比到「婚姻」束縛「頷頸」 這種束縛或約束關係到了第三節的時侯面臨一個轉折,「咱的影跡總有一工軁入塗跤底」,指涉死亡的事實,而這個事實的存在似乎又比其他形式的約束更加絕對與強烈,西方與天堂都是死者的去處,實際上人在死亡之前是沒有選擇的。


到了第四節,作者無法也並未迴避死亡的絕對,然在生命消逝之後,埋入胸坎的手指又可能浮上樹仔尾 (畫面或許類似古墳上的翠樹吧),這時的手指已不是作爲束縛而存在,因此第五節「彼時陣,咱的內心是無限曠闊」成為可能。當束縛 不再,生命的發展是什麼呢?作者呈現的觀點是「指向上/蓋蓋蓋原初故鄉的代誌」,生命剝除了外在的約束或束縛後並不歸向虛無,乃因其先驗的故鄉、鄉士 (heimat)之存在,也因此導向第六節「規个人,ùi頭殼心光到腹肚內/規个世界,ùi天頂光到塗跤底」的收尾。 


在此或許還能補充一個動詞(台語中稱為活字)的觀點,可以輔佐解釋整首詩的推進。在前兩節中出現的動詞有兩類,外在世界(外於人者)施加給人的動作比如 「套」、「箍」、「框」,以及人主動的動作(帶有抵抗意味的)如「指」、「跩」、「飛」等等;第三節並不持續這種拮抗關係,因爲人在世上的來去似乎沒有可抵抗的空間;四五六節動作的主體漸次模糊,第四節原本施加束縛的手指成爲被動的物件;第五節召喚「所有的指頭仔」,配合台語的第一人稱包含式「咱lán」消解了單一個體的存在,「咱的指指指指指」暗示米開朗基羅 〈創世紀〉之畫面;至於第六節的「光kng」已不是被任何意志掌控的動作。 


以往有論者認為台語並不存在文學,至少在政治議題主導的環境中並不存在值得深究的文學作品,但王羅蜜多的〈手指〉還有前後眾多台語文作家的作品證明了這樣的論斷並不真切。〈手指〉在其創作理念(前面提過的創作的信仰)以及不可翻譯性上(試想「咱的指指指指指」如何勫譯到位?)都有值得比本文更進一步討論的地方,也希望讀者可以在進入本詩設下的障礙時能體會其中智識的樂趣。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台灣詩學 #王羅密多 #鹽酸草 #大海我閣來矣

止水 ◎曼殊沙華


 


止水 ◎曼殊沙華

走入畫框,坐在

水及膝的石上

沒有人煙與喧嚷

塘很清澈

小魚穿游碎石之間

聽著河的流動――

心裡的水停了

我把帶來的海

緩緩倒入

讓它住在這裡

而我,將成為它的

經過之必要



-


◎作者簡介


曼殊沙華,本名張耀心,野薑花詩學詩社及台灣詩學暨吹鼓吹詩論壇社員。擔任野薑花詩社行政秘書及活動組長要職,吹鼓吹詩論壇小詩版版主。野薑花「煉詩會」、吹鼓吹「詩說新語」主持人。曾策劃野薑花、吹鼓吹、南方詩微影等詩活動。第七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佳作」。著有詩集《曼殊三千》,並與風細雲飄合集 《雲詩曼語》。


(參考詩集《曼殊三千》)


-


◎小編 #樂達 賞析:


#關於「曼殊沙華」


曼殊沙華(學名:Lycoris radiata),又名石蒜、龍爪花、一枝箭......等。原產地在中國,傳到日韓等地後另有許多不同名稱,如在日本有「彼岸花」之稱,而在韓國又有「相思花」之意。而在佛教經典如《法華經》中,此花則是天界四華,為法華六瑞相中的第三,於佛入定時,從天上落下,故亦稱天降瑞兆四華,為梵語manjusaka的音譯。職是之故,詩人在詩集裡自言:「因為希望大家見人如見此花而心生歡喜,以此命名。」


對於詩人來說,學佛與寫詩是人生中重要的兩件事,兩者異曲而同工,皆引領此心走向和諧完滿,如其所言:「佛法的學習與運用,詩創如法佈施,相映接受生命中的不圓滿而走向內心的圓滿。」並在名號裡種下一朵曼殊沙華,萌芽、綻放、添香,留待有緣的讀者相聞而欣、相知而悅。



#淺談〈止水〉


止水,既可談畫面中分毫未動的池塘景色,也可以是觀畫者的審美體驗,以及某種心如止水的境界、心態。全詩篇幅看似不長,內容也環繞於發話者「我」的觀畫經驗,但是其中蘊含的思索和體悟,卻使簡短的字句間,寄寓了多層次的闡發。


詩人首先以「走入畫框」一句,簡練地帶出觀畫者沉浸於畫作中的狀態,彷彿在入神的欣賞裡,主客無二、人畫合一,消弭了畫作裡外的分別;隨後對於畫作中景致的直接描摹,也因此,擁有了指向自我內心的可能。寧靜的石上、清澈的池塘、靜中有動卻不擾其靜的游魚......,每個景物皆以各自的情態,相會、交織出整體和諧靜好的氛圍,一切景語如情語,共同成為了此時心境的寓言,置身其中的「我」,也從中感受到了此心的安定。


而在破折號之後,詩人除了化用既有隱喻「心如止水」之外,更帶出了「海」的存在。海雖然在詩中沒有明確指涉,然而我們或可從畫境中的描述,對比出這從外界「帶來的海」的可能性質。相比於寧靜池水,海顯得更為廣大,或許也蘊藏了許多波瀾與不寧,彷彿那喧囂無休的畫外世界,以及「心裡的水」尚未停止的心境本身。面對內心紛擾的部分,發話者「我」並不選擇忽視、躲避或是消除,反而讓起伏的海「住」進了止水之境中,讓此刻心境容納、包裹住它,而這份對於寧與不寧、煩擾與否的全然接納,不也是一種與內心擾動之「海」的和解?


與其磨除一切心底的喧囂,不如承認其存在,並以更為寬厚的心來與之共存。當詩人選擇成為它的「經過之必要」,其實也正意味著彼此的相依相存;而當整首〈止水〉收束於此,人海相諧也帶出了「止水」的更高層次——一份足以包納萬有、如如不動的心。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台灣詩學 #曼殊沙華 #曼殊三千 #雲詩曼語

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 ◎林佳穎(夏慕尼)


 


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 ◎林佳穎(夏慕尼)

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

例如晨起立刻沐浴且全身噴香

將生活當成夜店的一場流浪

朝三點一刻的紅茶加蜜

玩弄血糖

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

像是重複擷取網路地圖

演示往你的方向

等待女孩長成女人

還帶點秋涼

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

擇期誠實說明熱氣球從不降落

除非鳥刺進胸膛

A從烙印變成等第

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

譬如我

半掩沒鎖的門

看似節制的放縱

水滴流過乳房

-

◎作者簡介

林佳穎,以Chamonix Lin(夏慕尼)為名遊走各網路詩社,並擔任人間魚社、秋水詩社版主;大學時期為臺北醫學大學北極星詩社社員。曾獲北一女青年文藝獎,以及二○一八年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主要寫詩,詩速不一定,詩作流連於副刊及各詩刊。

 

往來鄰城的機車騎士,徘徊在隱喻和直敘間,尋找平衡,也尋找戲劇張力和安逸的中點。雙子座,心軟。喜歡夏宇,討厭下雨。彈一點電吉他和鋼琴,隨時聽音樂或唱歌。

-

◎小編 #皮皮 賞析

此首詩的詩名為「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同時在2020年出版首本同名詩集。此詩分為四節,每一節的開頭都是這句話:「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可不可以,代表現實情況與理想相反,敘述者與之對話的你,目前似乎真的是一個德行兼修的人——但敘述者似乎不太滿意?

 

首先,早起沐浴並不是早期臺灣人的習慣,因為在農業社會,早上起床之後,通常都趕著下田工作。因此,日文的早上洗澡「朝風呂(ASABURO)」後在台語中,便用以比喻亂七八糟、不合理、沒規矩的行為。敘述者不但想要對方在早晨洗澡,還要全身噴香,這些舉動都暗示了接下來的行程一定不普通。當每個人都苦於生活的追趕,並且敘述者反其道而行,提倡將使人緊繃的生活當成一場在夜店的流浪。在夜店中,香菸與酒精,混合著男男女女或迷離或歡快的眼神,早已成為大家在夜幕低垂,想要放鬆時的選擇去處。(歡迎各位與我們分享走跳江湖的經驗XD)

 

將兩種意象相背的事物組合,也顯現在第二節:「像是重複擷取網路地圖/演示往你的方向/等待女孩長成女人/還帶點秋涼」。小編是個路痴,google map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若是截圖,畫面根本無法隨著當下路況而同步修正,那這樣地圖的功能不就蕩然無存了嗎?敘述者在下一句便說明,原來只是為了演示,意即一切都是假裝的。那演示給誰看呢?便是傻傻花費青春的女孩。當這樣的女孩成為女人的瞬間,或許就是終於發現所有的那刻吧?所謂心寒猶勝天寒,所謂秋涼,應指涉著發現真相時的心情。而重複著假裝,和上一段「朝三點一刻的紅茶加蜜/玩弄血糖」相同,都是更進一步強調不良嗜好的嚴重程度。

 

再來,第三件需要培養的事情為:「擇期誠實說明熱氣球從不降落/除非鳥刺進胸膛/A從烙印變成等第」鳥若刺進胸膛,意味著失去翱翔的能力;A若從烙印變成等第,意味著無論鳥兒是否在天上,評價是不會消失的,只是隨著成長換種形式。消失的,是自由、是童稚時天真的認知,於長大中破碎殆盡。

 

最後一件可不可以的事非常的直接:「譬如我/半掩沒鎖的門/看似節制的放縱/水滴流過乳房」譬如我,讓小編想到一個土味情話:「中秋節要烤什麼?考慮我。」土味情話的特色就是直球對決,少了情話中若有似無的曖昧氛圍,因此許多人聽見時,總是開懷大笑,而非低頭羞怯。但話鋒一轉,直搗黃龍後,沒鎖的門並沒有搭配歡迎光臨般的敞開,而是半掩。這收斂了前述的直接,也讓緊湊的壞習慣養成建議聽來不那麼咄咄逼人。節制的放縱,水滴流過乳房,透過這兩句,敘述者將視角回歸自身,也揭示了謎底。或許是詩中的我,希望詩中的你做出一些未曾嘗試過的事情,以證明些甚麼;也或許是希望詩中的你,可如同大家染上壞習慣後難以戒除的著迷成癮一般,著迷著自己。我想,無論是哪一種解釋,我們都可以感受出敘述者的多重思考層次,他並不是只看到旖旎的美好,同時也明白情感當中可能需要面臨的神傷和蕭瑟。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夏慕尼 #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

上游 ◎迦納三味

 



上游 ◎迦納三味


惺忪的早晨,沒有揮手

就向南方告別

從光的邊緣出發

我駝著一隻獸北上

春天,牠正完美的誕生中


在陌生的流域裡

得學會用笨拙的方式覓食

小心地種植愛與寂寞,

即使那樣顯得很多餘


把未發生的事情都貼在牆上

有時記得,有時可能忘記

熟識南陽街的終點站牌

不過是幾天的事


而我只是偶爾複習自己而已

踏在零度的水泥地上,腳步差點凍僵

以為自己是迷途的招潮蟹

寄居的圍籬,掛著一點一點的鹵素光

隨時會燒斷的鎢絲,以及惰性氣體

當年給自己的留言註記

以郵戳為憑,逾時恕不受理


一張南下單程車票,一些零錢

嚴重不足的氧氣

族繁不及登載的明細

印證了外力與加速度成正比

我忙著慶幸,這樣的年紀

扛起沉甸甸的日子

還不算太吃力


去年,下著雨的夏季午後

我的孩子跑在我的前頭

我說:

「那是高度508公尺的101大樓,

小心點,別輕易往下看,……」


除了星光點點,慢慢流向淡水河

我似乎忘了有一隻獸

正往上游。

-

◎作者簡介

迦納三味,1966年生於屏東,長居高雄。高應大機械系畢,現從事建築結構相關。新詩為其主要創作志向,個人嗜好偏向為中國文學、西洋音樂,國中時期曾經幻想成為一名搖滾歌手。自小即受洗為天主教徒,作品多運用《聖經》之觀點及影響於其中,發表散見於報紙副刊、創世紀、笠、野薑花詩刊及有荷文學等。

-

◎小編 #皮皮 賞析

這首詩的詩名為「上游」,上游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在首節,便以物理的移動展開:「惺忪的早晨,沒有揮手/就向南方告別/從光的邊緣出發/我駝著一隻獸北上/春天,牠正完美的誕生中」。惺忪的早晨,意味著天或許還濛濛亮的時間點,理應是還未甦醒的時候,但是行動已經開始了。值得注意的是,移動者並非敘述者一個人,還有一隻正在誕生的獸。

 

再來,「在陌生的流域裡/得學會用笨拙的方式覓食」,第二節的首行提及陌生的環境,可延續著上述語境,既然離開了原本的所在地,那之後看見的風景,當然與熟悉相背了。而在全新的領域,過往累積的經驗都只能拋開,從頭以原始的、笨拙的方式進行最基礎的事情,比如說覓食。「小心地種植愛與寂寞,/即使那樣顯得很多餘」這句是小編在此詩中,私心最喜歡的一句。小編認為,這彰顯了此次離開之徹底,不只是生理、連心理層次都改變了——愛與寂寞,如同初生的獸,正在萌芽中。

 

接著,第三節:「把未發生的事情都貼在牆上/有時記得,有時可能忘記/熟識南陽街的終點站牌/不過是幾天的事」以及第四節:「以為自己是迷途的招潮蟹/寄居的圍籬,掛著一點一點的鹵素光」、「當年給自己的留言註記/以郵戳為憑,逾時恕不受理」的相同處,在於時間。記得與遺忘、以及更加明示的郵戳時效性,說明了這場移動不只有空間改變,還有時間的改變。而時空皆不同,也是反覆強調詩名意涵的一種方式。

 

倒數第三節,敘述者明確點名地理位置的移動為南下,並且表達了自己對於此行的情緒——慶幸。「這樣的年紀/扛起沉甸甸的日子/還不算太吃力」由此可知,並不是因為駝著獸而感到沉重,沉重的是沒有上游的日子。話鋒一轉,詩中多了一個角色,那就是敘述者的孩子。他告訴孩子別從高樓往下看。此節是敘述者起身遠行的動機嗎?我想,不是因為孩子,而是那往下看之後見得的風景,或許飄忽不定,或許懼怕跌落,而這種心情,和日子予現代人的感受,似乎不謀而合。

 

最後:「除了星光點點,慢慢流向淡水河/我似乎忘了有一隻獸/正往上游。」首節是白天,最後則是以夜晚呼應,並且回到最初的起點:台北。有趣的是,明明敘述者一路向南(向下),詩名和獸卻是上游(往上),但敘述者起初又與獸一體、身在南方。這樣的交錯,小編認為,是一種對於理念想得而未可得的必然,以及必然之後的必須分離。獸上游所追尋的上游,或許就是敘述者的分身代行。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迦納三味 #夢見旋轉木馬的可能 #上游

-

慢性的藍 ◎劉梅玉

 



慢性的藍 ◎劉梅玉

那裡的外海是尖的

容易割傷純藍色的人

滲進來的微量海洋

在他們血管裡

忽上忽下

多義的廢棄物

在島上存放暗啞的謎

沿著海岸線

他們築起明亮的話語

穿透性的潮汐

連接火山岩的耳朵

暗黑礁石附著在耳膜裡

像時間的標本

被世界吞噬過的餘燼

在部落與部落的路徑上

有些原始的空白

被人填寫外來的語句

而那種巨大搖晃的字痕

讓一座島的聲帶

長出海色的繭

-

◎作者簡介

劉梅玉,馬祖人,畢業於銘傳教育研究所,開過畫展與攝影展,著作有詩集《向島嶼靠近》、《寫在霧裡》、《耶加雪菲的據點》,論文集《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之啟示》,新詩選入《新詩報年度詩選》、《臺灣截句三百首》、《2017臺灣年度詩選》。

-

◎小編 #皮皮 賞析

首先,這首詩名為「慢性的藍」,慢性,意即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但卻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顯現的某種現象,比如說:慢性病。但是海洋的藍,並不需要透過時間遞增才得以顯現,因此,小編的理解為:某種隨著時間不斷與日俱增的什麼,正以人類沒有察覺的速度蠶食著藍。

 

從第一節:「那裡的外海是尖的/容易割傷純藍色的人/滲進來的微量海洋/在他們血管裡/忽上忽下」和第二節:「多義的廢棄物/在島上存放暗啞的謎/沿著海岸線/他們築起明亮的話語」可以推敲而出,那如慢性病寄生在海岸的,便是存放在外島的廢棄物。以台灣來說,便是指涉放置在蘭嶼的核廢料了吧?海本該是溫柔的,如今卻傷人;微量的也從來不是海洋,而是核廢料釋放出的微量輻射。暗啞的謎,看似只有四個字,卻涵蓋了數十載以來,爭吵不休的問題——核能存廢(和衍伸出的綠能)、核廢料佇藏選址(健康、正義……),當太多立場、想法紛飛的時候,討論中的主角,卻是這樣無語的凝視著海潮,任憑討論奪人耳目。

再來,「穿透性的潮汐/連接火山岩的耳朵/暗黑礁石附著在耳膜裡

像時間的標本/被世界吞噬過的餘燼」。第三節描寫了更多海濱風景,潮汐本就和時間息息相關,連綿不絕的時間如浪潮接連著守著一方之地的堅固火山岩,最後,一起像是礁石般依附在耳膜裡(可以想像側耳傾聽海螺的感受)。時間是無形物,肉眼看不見,但它走過的痕跡都鑿斧在這些沿海風景,所標誌的,或許不只是地殼變動造成的吞噬以及陷落、若是痕跡代表時間,那時間本身也被侵蝕了。

最後一節回到人,並流露出敘述者最核心的關懷:「在部落與部落的路徑上/有些原始的空白/被人填寫外來的語句/而那種巨大搖晃的字痕/讓一座島的聲帶/長出海色的繭」原始的空白、被外來的語句填補、承受巨大的搖晃,都再再彰顯了敘述者書寫的位置。蘭嶼從來都只能是、也只能是默默接受的那一方。而那些仍未停歇的口沫橫飛呢?海色的繭與慢性的藍相呼應,看來一時半刻,還是不會有定論了。

⠀⠀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劉梅玉 #向島嶼靠近 #寫在霧裡 #耶加雪菲的據點

-

遙望敬亭山 ◎龍青

 



遙望敬亭山 ◎龍青

我將度過這一日

望山,枕雲,讀李白

為此我將不堪負荷的身子

遺忘在床上

豐乳,細腰

所有耽於形體之物

在三月,在遙望的當下

皆為無用之物

一株杜鵑在視覺的第一層

加速了我的移動

我們共用一個窗口

以及,能迅速從此地移往彼地的鳥鳴

輕於身子的花香與流水

此時互為兩岸:

在山與樹之間

在亭榭與樓台之間

在霧與露珠之間

飛鳥和孤獨不可復述

相看兩不厭的杜鵑仍在窗前

每日只需一杯洗米水

它就為你泣血整個春天

-

◎作者簡介

龍青,天性頑劣,信奉所有,不接受被教化。得過長篇劇本八十萬首獎,開過兩間藝文咖啡館。曾任傾向文學社、自由寫作編輯,現為青年日報專欄作家、斑馬線文庫副社長。出版個人詩集《有雪肆掠》、《白露》、《風陵渡》。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雙棲於「乾坤詩社」與「創世紀詩社」的龍青,詩作時常帶有中國古典的氛圍,這首〈遙望敬亭山〉也不例外。敬亭山在文學作品中,早已不只是具體的空間,更蘊含著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典故。相較於李白〈獨坐敬亭山〉的「獨坐」,龍青選擇了「遙望」作為觀看與互動的視角,在詩題上就顯現出兩者的差異。(而且有趣的是,兩詩的作者「李白」和「龍青」兩字恰好也極其工整地對仗)

龍青在開篇即亮出敘事者「我」,以「我將」的句式推動敘事前進。在二、三句中,龍青分別讓精神與肉體的「我」區隔開來,並且在接續的詩中提點時間(三月)與關係(遙望),同時進行明確的價值判斷:所有「耽於形體之物」皆為「無用之物」。做為一種寫作策略,「抒情」並不單著重於情感和語句對應了「什麼」,還揭櫫於「如何」對應──詞彙的疏密(如「望山,枕雲,讀李白」)與語法的複沓(如「在三月,在遙望的當下」),龍青調度兩者去實踐音樂性上的節奏鋪排。

到了第二節,龍青將主詞置換為「一株杜鵑」。雖然是主詞,但整個敘事邏輯實則依憑著(看似)被動的「我」的主觀意識而前進;因為「我」的感官經驗內化、進入了心境之中,「我」因而和杜鵑產生了關係,成為了詩中的「我們」。接續前面的關係,龍青選擇轉而描寫一種空間性:以「兩岸」所開闢出的「之間」作為一種容納詩意的空間。至此,這一節除了完成了敘事者的「移轉」,更將前一節關注自身存有的焦點也同步「移轉」了。

龍青走筆至最後一節,寫道:「飛鳥和孤獨不可復述」,以否定的表態句進行了一個看似明朗、決絕的價值判斷,雖寫「不可復述」,實則是「不適合復述」。龍青在詩行的最後,將畫面聚焦至窗前的杜鵑,微縮了前兩節的整個思辯過程,結束於「每日只需一杯洗米水/它就為你泣血整個春天」兩句。以此來回顧詩題,最初寫道的「遙望敬亭山」實際上只是「眼前的杜鵑」,也只能是「眼前的杜鵑」。

龍青以象徵手法描摹出內心的精神世界,雖然寫「一株杜鵑」在「視覺的第一層」,但在這個現世,「第一層」已是「唯一的一層」。隔著無論是什麼的「兩岸」,敬亭山在龍青的筆下被賦予了所有的思念與想望;而在這個情況下,杜鵑既「指涉」著敬亭山,更「取代」了敬亭山──對於詩中的「我」而言,在這個「遙望的當下」能夠相看兩不厭的,也唯有「杜鵑」了。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乾坤詩社 #創世紀詩社 #龍青 #風陵渡 #白露 #有雪肆掠

-

極簡風鳥類 ◎葉莎

 



極簡風鳥類 ◎葉莎

1.高蹺鴴

抬起水花

又放下水花

黃昏在附近咿呀作響

一只竹橋

在風中倒下

又在風中扶起

不提風華,別具風華

在成龍濕地

一隻鳥是一字禪

有人說泥,有人說塵

有人心中有大海

有人心中無浮漚

有人邊走

邊和心中葛藤辯論

不巧被葛藤絆倒

2.反嘴鴴

蘆葦成群開花的季節

牠們結隊發呆

假裝淡定

其實驚疑

我在遠處偷偷的凝望

晚風不過輕聲一嘆

反嘴鴴一哄

而散

刷地拉起一片金光

明明踏入水中漥

爪中全不帶半點泥



-


◎作者簡介


葉莎,臺灣桃園人,才藝班作文教師,攝影學會詩寫映像教師,新詩報發行人。2018年任乾坤詩刊總編輯迄今。得過桐花文學獎,台灣詩學小詩獎,DCC杯全球華語大獎賽優秀獎。著有詩集《伐夢》、《葉莎截句》、《七月》等。


-


◎小編 #三進 賞析:


#乾坤詩社與葉莎


乾坤詩社成立於1997年,發行的詩刊以「右翻古典詩,左翻現代詩」的雙面編排,兼容古典詩與現代詩的發展。


詩刊總編輯大任,初期由創辦人藍雲擔任。2005年起由林煥彰接任,作為乾坤詩社的靈魂人物帶動同仁前進,直到2018年由葉莎接任。歷屆現代詩主編有林德俊、林怡翠、須文蔚、曾念、陳思嫻、紫鵑......等多位知名詩人,編輯團隊實力堅實。


葉莎在2018年接任乾坤總編輯前,早已作為責任編輯長期參與編務。同時她也曾任「野薑花詩社」採訪組長、「吹鼓吹詩論壇」中短詩版主,其對詩的熱情可見一斑。



#來讀極簡風鳥類


創作生涯從攝影出發的葉莎,擁有捕捉詩意情境的敏銳眼睛,〈極簡風鳥類〉一詩即呈現了她這種特質。詩作的場景應是雲林口湖鄉的「成龍濕地」,原是農田與魚塭的沿海地帶,因地層下陷而變成溼地,卻也意外變成復育水鳥、保育候鳥的基地。


本詩分別以出沒在此的留鳥高蹺鴴、候鳥反嘴鴴為對象,捕捉濕地生態的躍然時光。


第一節捕捉高蹺鴴的姿態,前兩段巧妙的使用「又」字:「抬起水花/又放下水花」、「一只竹橋/在風中倒下/又在風中扶起」,在靜景中創造連續畫面,簡練的重現高蹺鴴在濕地踱步的姿態。同時,也在變動的畫面中,提取自然的詩意:「有人邊走/邊和心中葛藤辯論/不巧被葛藤絆倒」還是讓人莞爾一笑的詩意。


第二節鏡頭轉向候鳥反嘴鴴,葉莎敏銳的捕捉到候鳥才有的警覺的姿態:「牠們結隊發呆/假裝淡定/其實驚疑/我在遠處偷偷的凝望」,而葉莎的功力就在於她不光是描述,還能進一步抓出印象亮點:「晚風不過輕聲一嘆/反嘴鴴一哄/而散/刷地拉起一片金光」,她用文字在印象最深刻的片刻,按下了永久的快門。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乾坤詩社 #葉莎 #伐夢 #葉莎截句 #七月

思念ê長短——送乎我ê故鄉土庫 ◎吳錡亮

 



思念ê長短——送乎我ê故鄉土庫 ◎吳錡亮

趁這陣

雨還袂打鼓時

阮不得已

告別細漢行過ê路

只是

曾經所鼻ê芳味

攏有淡薄仔ê疼痛

疼痛咱庄跤

田園割蒜仔作田人

一句講袂出喙

體會

一雙娘仔繭ê手

隱瞞酸微心事

雨 霎霎仔

視線

是看袂著

這搭ê路

思念ê長短

-


◎作者簡介

吳錡亮,雲林虎尾人,台客文化協會理事、台客詩社成員,也有在人間魚詩社投稿作品。臉書自述:「丁未年生,原名:明憲,自父親過往後改名錡亮。國中時期執筆創作至高中,十二年前重新執筆創作,三年前發覺母語創作重要性於2012年學習客語,並開始閩客文字創作,自稱閩客派詩人。」(以上整理自作者臉書公開資訊)

-

◎特約小編 #陳這 #TânChe 賞析

本詩的閱讀有幾個角度可以採用,對享受看懂文本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首難度不太高的詩;對享受分析一個作品的讀者而言這首詩或許缺乏刺激;對於台語文有興趣或至少不拒絕接觸一下台語文的讀者,吳錡亮先生的作品可以作為一個值得討論的樣本。

本詩在希望呈現的事實、文字方面不算困難,對於習慣華語讀者來說或許需要注意的第一是「阮」不包含受敘者,「咱」則包含受敘者;第二是第八行的漢字「疼痛(thiànn-thàng)」表示「疼惜、疼愛」的意思;第三是「袂」表否定(環境、狀態、未來、習慣)。除此之外本詩作者在用字、選詞上對華語讀者是相當友善的。

這個作品在一行之內的結構、字詞調度相對簡單:前五行以動詞為核心,視角固定從阮出發;第五行之後大多以名詞為核心,加以其他修飾的形容詞、動詞等。在跨行的設計上,首先可見在第三行的「阮不得已」與第一行的「趁這陣」之間存在一種張力,這樣的張力來自於速度的差異,「趁這陣」似乎強調加快速度、對於時機的掌握,「不得已」卻強調一種猶豫,第三行因此使前兩行相對順暢的語氣產生頓挫的效果。筆者認為後續第五、十一、十五等以單詞構成的詩行都有這種節制、減緩速度的功能。

從其他角度切入本詩的台語文寫作,首先可以注意到前述「對華語讀者友善」的部分,其實反映的是台語文發展的現狀。如果把「對於使用台華共同詞偏好」視為本作品的特徵之一,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原因導致這項特徵:在主觀上作者可能認為需要讓華語讀者也能看懂(這樣的考慮從1930年代台灣人試圖書寫母語時就存在),在客觀上台語文書寫的標準化或者是建立不同於華語的書面語主體概念、目標未能被(讀者或是敘事者)普遍接受,這兩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台語文的書寫向其他強勢語文靠攏(向文言文、日文、華文等靠攏)。

以上敘述可能暗示了筆者的某些立場,比如說「追求讓華語讀者能夠看懂」可能是有問題的,比如說存在某種較不向其他強勢語文靠攏的台語書面語。在此補充一個筆者自己的閱讀角度,即是這首詩可能並未積極的發掘他本身書寫語言的特性、可能性,這導致了本詩在用詞、句法、結構的簡單與可被翻譯。在筆者的觀點中,本詩作為一個樣本呈現的是台語文學改革(建立獨特主體、邊界)的過程,與此同時在這條文學改革路上走得更遠的作者和作品確實存在。

總而言之,本作品的情意真摯單純,語言使用簡明,能夠接納許多不同的讀者與觀點。思念故鄉背後的「不得已」與「講袂出喙」之原因構成本詩的一種懸念,路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象也精確連結到「思念ê長短」。


-

◎其他關於本詩的賞析可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peoplefishpoetry/permalink/2427222950858302/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人間魚詩社 #台客詩社 #Gôo Kî-liāng #吳錡亮 #思念ê長短——送乎我ê故鄉土庫

日子——致一切我該感謝和我該說抱歉的人 ◎千朔

 



日子 ◎千朔

 ——致一切我該感謝和我該說抱歉的人

實在很想說說話

時間太累。把一切念想吞下

吞下的事被海水漲大

好多礁石好多浪催促著聲音回響

太多鳥和魚都是善良的

牠們美好地叮囑我

順流逆流都是最好的風景

只有星星是小殘忍的

遙遠的渺渺地說

淚。掉下去就別再撿起

風。真的太大

撐不住空中飄盪的紙飛機

⠀⠀

-


◎小編哲佑賞析


每天我們都在和世界對峙,被迫面對各種失去和成全,又被無情的時間推趕著走,什麼都抓不住。千朔的這首詩<日字>,細膩的寫出了人在時間之流中的惶惑與傷感。


首段說「實在很想說說話」,但是時間不讓我們說--無論念想是被誰吞下,這些說不出口的事彷彿被大海淹沒,卻成了一個個潛伏的暗礁,隨時可能掀起巨浪,催促我們用更大的聲音掩飾它。


但是這個世界還是有著許多善意,如同詩的副標寫著:「致一切我該感謝和我該說抱歉的人」。如果大海象徵時間,那在上下飛行與游走的魚鳥,就是時間中來往的過客了,它們叮囑要注意礁石,讓我們在航行中不被自我擊碎,叮囑我們離開是最好的風景。不要看那些殘忍的星星。


一個星星也是一個世界,倒映著我們心中閃爍而渺茫的事物,將在墜落的過程中燒盡,像那些一旦落下,就無法再拾起的淚水。像那些為了風中不可能的飛行,而折出的紙飛機——一次又一次的徒勞,這是日子,我們將要度過的每一天。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千朔 #摩訶月光 #月光七行

島南的陽光 ◎邱逸華

 



島南的陽光 ◎邱逸華

慢慢曬黑

用車城陰性的陽光

靜靜素描,饑渴的肉身

慢慢曬黑

用透光的碳筆,捕捉

過輕的靈魂

被迫鬆手的愛情

從起風的島嶼北端

一路向南

是這樣一趟旅程

感覺自己時而隱形時而微縮

只在行經每個孤獨郵筒時

重新長出血肉

慎重地投進一封信

復刻海景、夕照與心跳

給北方那個尚未遇見的自己

曬黑以後

耽溺於小島南方的湯

味甜,單純而直白

曬黑以後

洋里的每一條魚

都習慣我用寂寞餵食飢餓的夕陽

北方鹹鹹溼地

水筆仔日夜遊戲杆

鋪陳潮溼的情書

直到雁鴨終於離開過冬的草澤。我也毅然

回到多雨的城市

那夜,影子落地特別沉

踏出每一步都驚動月光

河畔的街燈交頭接耳:

再不需幽暗爲你的蒼白欺瞞

-

 ⠀

◎作者簡介


邱逸華,桃園人,曾任《台客詩刊》執行主編,並以〈蜜月旗〉獲2021第二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另有多首作品被選入《臺灣詩學截句選300首》(白靈編選)與《斷章的另一種可能——截句雅和詩選》(寧靜海、漫漁主編)等書,而其詩作也散見於諸多詩刊與媒體,如《台客詩刊》、《葡萄園詩刊》、《人間魚詩刊》、《野薑花詩集季刊》等。


-

 ⠀

◎小編 #樂達 賞析


  詩人邱逸華除了發表過多首截句作品,並被選入數本截句選集之外,在擔任《台客詩刊》執行主編期間,也不斷提筆,參與地誌詩等領域的開拓。其創作常以家庭日常、城市生活、親情與愛情等為出發點,而這首〈島南的陽光〉便書寫了一段暫時抽離日常、身心悄然蛻變的小旅行。


  全詩以島南旅行中的陽光為題,透過身體上的膚色轉變(由「慢慢曬黑」到「曬黑以後」),以及外在空間上的移轉(從「多雨的城市」到「島南的陽光」和日後的回歸),呼應了內心過渡、自我沉澱的過程。如雁鴨往南過冬避寒,由北而南,一切旅程的發端也是緣於對眼下生活的暫時逃避。「饑渴的肉身」、「過輕的靈魂」、為情消瘦的發話者,訴諸旅途景致的恬靜與美好,藉以包裹住寂寞難遣的自己,彷彿將感情釋懷或淡忘的可能,寄託於外在,自己也在旅程的洗禮中淡忘自己,「時而隱形時而微縮」,唯有行經與痛苦北方相連的「郵筒」方才想起。此時,寄明信片回家的尋常舉動,也被賦予了面對愁苦的深意,並從中期待、冀望於心境過渡後的全新自我。


  旅程的南方,「味甜,單純而直白」,逐步接納自我的憂愁、複雜與孤獨;感情之苦或許猶在,或許無論被「飢餓的太陽」接連不斷地食去,卻依然存在。然而,歷經了時間的沉澱,發話者也漸漸能重新面對自我,重整受潮的感情與生活;而當發話者決定毅然北歸,親自將這段躲避過往、洗滌內在的旅途收尾,彷彿不再需要寄身於外在環境,得以回歸真實的自我――「再不需幽暗爲你的蒼白欺瞞」,再不需旅途與南方來掩藏自己,新的自己也悄悄從島南的陽光裡脫胎而出,宛如新生,宛如脫離蛹的包覆、蛻變而重新復飛的蝶。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台客詩社 #野薑花詩社 #邱逸華

歲月更替⠀⠀◎丁口


 


歲月更替⠀⠀◎丁口


01


夜的回憶不讓你熟睡

醒來,吞了口水

醒來,含了情緒

打破心的圓滿


02


退後的眼淚

沒有七彩,跳過

回憶的假面具

跳過,甜蜜的小木偶


03


多巴胺加加減減

不敢眺望遠山進水

躲在屋子的桌邊

寫著一日如年的平穩


04


芒草,迷失於人群

無名氏留下足跡

誰的數字面臨逝去

未亡者的哀思


05


生命的箭頭沒有返程

飄向風,飄向雨

許願池淹沒了夢想

發大水了,誰在流亡


06


成人世界充滿暗語

童話一夕消失

乾杯正式烈火的燃燒

灰燼不再回來


07


日光你好

打卡虛偽的雲煙

你沒有笑

貼圖不要再變臉


08


忘情水跌入紅塵

我知雨季離不開你

雜思留給凡人

透徹的眼眸換個角度


09


長期記憶的零碎

心靈沒有開關

任由夢編造是非風雲

信仰需要燭光點亮


10


一體多面,抬頭

繁星是一首詩

陽光與空白時間搭檔

希望載入應用程式


-

 ⠀

◎作者簡介


張瑞欣,筆名丁口,台北人,元智大學中文碩士,現任行政助理。曾獲得 2007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獲獎詩名:「第二性告白書-至妮基.德桑法勒」。2009年榮獲第四屆行動讀詩會年度詩獎〈青春〉,在2010年榮獲第五屆行動讀詩會年度詩獎〈北方的家書〉。創作作品陸續刊登於《乾坤詩刊》、《台灣詩學》、《笠詩刊》、《創世紀》、《台客詩刊》、《華文現代詩》,並設立丁口粉絲專頁: | www.facebook.com/66837aa


-

 ⠀

◎小編 #一尾 賞析


作品散見於各大詩刊、過去曾參與過《台客詩刊》編組多年的丁口,於其部落格寫道認為:「詩歌的創作是來自生活的體驗,為生活作一種真實的紀錄」。〈歲月更替〉一詩作為詩人生活如實的紀錄或許可以做如此解。


丁口詩作平易近人,或許與其在臉書粉絲專頁自陳其對於白居易的推崇有關,這首詩在語言上並不刻意鍛煉字句,而是從小處著手,以細微的情感來觸發讀者,自深夜啜泣的敘事者引發夜裡一連串魔幻寫實的抒情,在首節即向讀者宣告為何抒情,為得是那溢出打斷睡眠的情緒。


〈歲月更替〉在不同段落中剪裁了小至個人的內心獨白,大至家國的流離失所,如「躲在屋子的桌邊/寫著一日如年的平穩」寫得是人生安逸現狀的裹足不前;「許願池淹沒了夢想/發大水了,誰在流亡」以災害為喻,逝者如斯,時光亦是洪流,而「迷失、逝去、消失、不再回來」等字詞的使用更指向了一種時間性的消亡,在各節之中詩人不斷地扣緊了詩題。


或許,對詩人而言那些可歌可泣的小日子就是她的微塵史,當陳珊妮發問網路上流露的情感「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為得是在社群媒體上將那「三行詩的優雅加倍諷刺」來「推銷那點心事」嗎?丁口的這首詩或許回到如瘂弦般魔幻寫實的質地拼貼抒情,其抒情實質可視為對網路世界的一種抵抗,是一種緩慢地、以個人記憶抵抗網路製造的抒情史,無論這種抵抗是以對時間維度的悲觀預言或事實陳述。


在4G、5G網路流通的現在,「歲月更替」的感覺結構是以秒計來更迭,一則貼文的發出既成新訊息也是資訊世界的個人微塵史,在連時間感都消失的現在,如作者所言:「繁星是一首詩/陽光與空白時間搭檔/希望載入應用程式」,我們能寄予厚望的,也許也只剩詩,也只有詩才能逆向寫入機器搭載的應用程式,透過文字來覆寫歷史。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台客詩社 #丁口 #遼闊集

銀柳 ◎林瑞麟

 



銀柳 ◎林瑞麟

雲瘦了

縮成一隻貓

骨碌碌的

賴著

等待春天

-

◎作者簡介

林瑞麟,台北人。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小說、散文和詩散見報紙副刊及詩刊。曾獲2015年林語堂文學獎小說佳作、2018年飲冰室茶集詩大賞優選、2019年鍾肇政文學獎新詩正獎、2020年新北市文學獎新詩優等、2020年「第六屆台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優勝。

(取自詩集《我們被孤獨起底》作者簡介)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1996年,林瑞麟開始以小說、散文、極短篇等文類投稿報刊,而後因故離開寫作。時隔數年,因為家裡附近開了文藝活動的「七號咖啡館」,林瑞麟在「魚木咖啡」結識詩人劉正偉、寧靜海、靈歌、劉曉頤、蘇紹連等人,以詩重新回歸文學的懷抱,並在2015年正式加入野薑花詩社。這首僅有5行的小詩收錄在他2021年出版的個人詩集《我們被孤獨起底》中,原先刊於2016年11月28日的《聯合報》副刊;然而,最早的版本卻是在2015年發表於臉書的版本:

 骨瘦成了柴

 畏寒,撈一把

 凋落的雲

 蜷成一隻貓

 賴著,在冷冽中

 管它的

 春不春天

透過不同版本的比較,可以觀察出一位詩人對於一首詠物詩而言如何去精簡語言,更加貼近要描寫的主軸。最早的版本,主詞並未明確現身,僅能從詩題「銀柳」推測;刊登的版本則直接點出「雲」這個意象,以3個敘事句與1個表態句,讓整首詩的情境趨於簡單明朗。

雖然是植物的一種,但「銀柳」有著銀白色的絨毛,外觀彷彿雲朵或貓尾巴。詩人首先將「銀柳」和「雲」進行形象上的連結,而後更透過「瘦」、「縮」等具備動態感的詞彙,讓原先的主體延伸、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貓」,最後結束在「等待春天」。兩個層次的形象轉化,使得原先靜態的植物被賦予了故事性,其中更透過「骨碌碌的」連結視覺與聽覺感官,生動有趣。

詩人將這類的詩作稱為「微型詩」,自言是書寫蹲踞的、毛絮的、難譯的或者伏隱的世故與人情。身為野薑花詩社的一員,林瑞麟的作品除了時常以旁觀的冷眼觀察萬物,以內省的視角描寫世界,同時更嘗試「散文詩」的創作,在形式上有著不同的嘗試。如同林瑞麟說:「如果詩是詩人的擬像,那麼詩人必須適時的跳離,站在一個適當的位置,給予詩一個新的視角。」如此的詩觀在書寫的同時觀照讀者,試圖讓詩不再是一個人的私事。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林瑞麟 #我們被孤獨起底

游牧十三行 ◎靈歌


 


游牧十三行   ◎靈歌  



一、


遺失了海

潮聲浪跡成

密林喋喋的沙鈴,捕風

捉影於枝葉間

協奏於失眠的山徑

把夢,攤亮成月光迂迴

迂迴登高

成俯瞰的心與你

與你虛構的眺望對談

鼾聲中的山

吐沫一線

一彎,銀亮迤邐的沙岸

摟著潮聲回返



二、

塹坑,小丘,江河

游牧思索

如何不著痕跡穿越

如何,絹絲成瀑垂釣攀緣

人間如此多厄,多起伏

病毒在口罩外紮營

疫苗在體內起義

口沫橫飛如戰場晚霞映紅

我們,不得不穿越,如淬火

一身百煉,一世成鋼

墜落時有套索拉拔,拉拔

幼苗長成大樹

築巢,讓翅膀一一降落


-

 ⠀

◎作者簡介


靈歌,野薑花詩社副社長,台灣詩學、創世紀同仁。曾任吹鼓吹詩論壇「小詩俳句版」版主。


獲2017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61屆中國文藝獎章(新詩類)、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作品選入《2015~2018台灣詩選》。著有《破碎的完整》、《靈歌截句》、《漂流的透明書》、《夢在飛翔》、《雪色森林》、《靈歌短詩選》(中英對照)、《千雅歌》(三人合集)等詩集。


-

 ⠀

◎小編 #三進 賞析:


#關於野薑花


成立於2012年野薑花詩社,原名為「野薑花雅集詩社」,成立不久亦開設臉書社團集結詩友,並發行紙本刊物《野薑花詩集季刊》。


野薑花詩社原以旗山為根據地發展,2013年成員改組,正式更名為「野薑花詩社」。靈歌便是在改組時的此時,接下了野薑花詩社副社長的重任,推動一系列變革。



#關於靈歌


靈歌年輕時便加入秋水詩社,然而因投身創業,放在寫作上的時間愈來愈少,一度也曾停筆長達11年的時間。直到2011年底,得知《秋水詩刊》將於發行創刊四十周年的第160期後停刊,對詩仍懷抱熱情的靈歌,於是啟動了自己的退休計畫──他對年輕時傾心過的詩壇,有新的願想。


半年後,他註冊了「吹鼓吹詩論壇」的會員,透過網路與詩友們建立聯繫、鼓勵新人創作,後來還當到了「小詩俳句版」版主。面對台灣詩社普遍經營拮据的現況,靈歌也慷慨伸出援手贊助。


時間來到方才所提的2013年,野薑花詩社改組之際,熱心投入詩社營運的靈歌,在社員的推舉下成為副社長。於是他開始推動詩刊改版、並積極向社外詩友邀稿,令野薑花詩社的影響力開始擴大。



#游牧十三行


作為經營者與啟蒙者,靈歌這些年來開啟了不少人的寫作生涯,其中多位如今亦是出版詩集的知名詩人,可見其慧眼。而作為寫作者本身,歲月與技藝,又在靈歌的筆下凝聚了什麼?


〈游牧十三行〉一詩,今年三月甫發表於《中華日報》副刊。全詩分為兩節,各13行展開敘述。


第一節,俯瞰人生的擅變、無盡的迷途,變化迂迴如潮間帶,猶疑如難辨其位的穿林潮聲。縱使偶爾遺失最初的座標(海),跌跌撞撞行走於追尋的途中(密林),也勿忘一路走來,持續在追尋的那個意義(潮聲)。


第二節,進一步帶讀者深入親臨險地,游於險峻開闊的變異:「游牧思索/如何不著痕跡穿越/如何,絹絲成瀑垂釣攀緣」面臨細流轉眼匯聚如瀑,仍不得不隨命運起伏順流,穿越錘鍊。


所謂「游牧」,亦即人生難料的變遷,比起不安,靈歌在此詩中擺出的姿態,更為泰然處之。身處「游」世而「牧」之。這是一種人生歷練的餘韻?還是面臨疫情驟變的感嘆?對於靈歌而言,或許兩者皆是。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靈歌 #破碎的完整 #靈歌截句 #漂流的透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