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
◎作者簡介
席慕蓉,祖籍蒙古,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台灣。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在國內外舉行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及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
曾任台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現為專業畫家。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餘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現為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南開大學、呼倫貝爾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內蒙古博物院榮譽館員,鄂溫克族及鄂倫春族的榮譽公民。詩作被譯為多國文字,在蒙古國、美國及日本均有單行本出版發行。
(引自博客來)
--
美術設計:姵妏兒
攝影來源:CC0 Public Domain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一棵開花的樹〉是席慕蓉影響最廣,傳唱最響的一首詩。這首詩的文字口語簡單,多做解釋,恐怕有傷其「真」,但還是可以對他的設計有一些簡單的認識。
這首詩寫的是一種單戀的心情,使用的是一種「補敘」的敘述方式。第一段原本應該是「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在我最美麗的時刻-讓你遇見我」,但先用「如何」妝點「讓你遇見我」,讓第一行止於言有未盡之處,再接上第二行:「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透過分行的時候,強調出了「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的重要性。同樣也可以讓人追想到「花」的美好與易凋零,讓這個「時刻」帶有一部分的迫切性。接著卻進到「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如何讓這個想在對方面前展現最好一面的意念持續如此之久?這一種堅持著不放棄的意念在時間的一短促一延伸中就被引發了。一個說話順序的差異,造成了他意義開展上的差異。
這首詩一直有著一股「我為你做了那麼多」的狠勁──對自己狠。在遇見無法發生的時候,就求之於虛無飄渺的佛,但又用自己的誠心去使佛不得不做「把我化作一棵樹」──一如樹開花這樣有傷天和之事。第二段是把線收緊的網,當所思慕之人步步逼近,圖窮匕見的時刻就此來臨。一棵樹開花,一個精心安置的場景你走進來了......
卻沒有多看一眼。這就是這首詩的遺憾,從淡淡的行為裡,藏著大大的背景故事與遺憾。此刻所有的「花」都白費了,本該高高展現自己生命最美好的一刻,卻都掉在地上,任人踩踏。
席慕蓉寫作這首詩的筆法很簡單,連敘述都很簡單。但至今快四十年,這首詩仍舊感動著讀到他的許多人。誰說好詩一定要寫得艱難呢?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 ◎江文瑜
迎接午後陽光的舞步撩撥
群聚的我們盤旋
在中正紀念廟堂前,冰冷的雕像凝視的
是一齣煽情的行動表演
香豔刺激的口白灌注嘴部肌肉的能源
台詞上下翻轉配合實際的操作演練
被動的受詞脫胎換骨成積極的容顏:
銅像:駛妳老母
女人甲:阮老母開始學駕駛 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銅像:屎妳老母
女人乙:阮老母排泄通暢 全身舒服
銅像:幹妳老母
女人丙:阮老母一向真能幹 大的小的樣樣來
銅像:幹妳老祖媽
女人丁:阮老祖媽真苦幹實幹 才能堅毅不拔
銅像:幹妳老母雞巴
女人戊:阮老母養的雞 巴不得現在就撲上
銅像:操你媽的B
女人戍:我媽身體的B.B.call每天都在叫……
眾女子以哨子替代呼叫
高分貝的戲劇高潮自四面八方湧來:
銅像:他媽的出不來
眾女人:他爸的沒啥小路用 早該下台
中正廟裡高高在上的父權之身
眾人指向,齊聲
莊嚴的銅像陽萎!
這時,合唱團的歌聲逐退騷動的蔓延:
她媽的智慧高 她媽的才華眾
她媽的美貌絕 她媽的意志堅
銅像終於笑了
﹝「她媽的」誤以為「他媽的」﹞
「哈哈,她們的意思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吧!」
他彷彿又聽到人民在高呼
「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
--
◎作者簡介
從小構築文學創作的美夢,199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男人的乳頭》,以前衛風格書寫身體,獲陳秀喜詩獎。2000年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2001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互相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其他詩集為2010年與翁倩玉合著的《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2016年的《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與2017年的《女教授/教獸隨手記》。詩作多次被選入年度詩選、不同詩選集等。其他文學作品為2001年的傳記文學《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2017年的短篇小說集《和服肉身》。小說〈和服肉身〉獲選入《九歌105年小說選》。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美國德拉瓦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201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學言語科學講座擔任訪問學者。英文學術論文刊於數種知名國際英文期刊。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作者簡介引用自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9183)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條目,拍攝者Minghong(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Chiang_Kai-shek_Memorial_Hall_2.jpg ),原圖經裁減後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SA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
--
◎小編囗囗賞析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出自《男人的乳頭》,繼陳克華《欠砍頭詩》之後《男人的乳頭》標誌了現代詩中的女人對陰性身體書寫的解放,〈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運用銅像與女人們喊話的語言操作,強烈地諷刺父權體制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自知。
詩的開始作者刻意安排舞台在中正紀念「廟」堂前,化用了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挖苦前朝在命名中潛藏的政治崇拜的用語,同時銅像冰冷的凝視對比女人的唇舌表情,即便對女性的動作有更細節的描寫,但仍可以看見兩者視角非常貼近,開展了這場「平等」的對話。
第二、三段作者並未使銅像禁聲,讓銅像罵髒話不單是擬人,也帶來了很多解讀的視角,如銅像本身代表的威權、父權的堅硬,作為回應方的女性群像對於語言的解構與回應即是試圖破解父權及髒話「與生俱來」的不可撼動的論點,一步一步的找回女性的主體性。
第四段的銅像經歷言語往返進入沒有出路的疲軟而開始流動,次段合唱團的出現也化用了通俗戲劇中的「公式」,暗示著威權的死亡的開始,最後一段收束在銅像誤讀了語言上聽不出差別的「她媽的」誤以為「他媽的」的對話上表達銅像對於女性群體的諷刺的不理解。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用了非常強的筆力表示女性對抗父權體制的過程與困難,被包含在他當中的她以文字的形式示現,使用日常的俗字俗語,甚至髒話,作者想讓讀者看見的是潛藏在語言背後,諸多壓抑女性的遺毒。
群聚的我們盤旋
在中正紀念廟堂前,冰冷的雕像凝視的
是一齣煽情的行動表演
香豔刺激的口白灌注嘴部肌肉的能源
台詞上下翻轉配合實際的操作演練
被動的受詞脫胎換骨成積極的容顏:
銅像:駛妳老母
女人甲:阮老母開始學駕駛 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銅像:屎妳老母
女人乙:阮老母排泄通暢 全身舒服
銅像:幹妳老母
女人丙:阮老母一向真能幹 大的小的樣樣來
銅像:幹妳老祖媽
女人丁:阮老祖媽真苦幹實幹 才能堅毅不拔
銅像:幹妳老母雞巴
女人戊:阮老母養的雞 巴不得現在就撲上
銅像:操你媽的B
女人戍:我媽身體的B.B.call每天都在叫……
眾女子以哨子替代呼叫
高分貝的戲劇高潮自四面八方湧來:
銅像:他媽的出不來
眾女人:他爸的沒啥小路用 早該下台
中正廟裡高高在上的父權之身
眾人指向,齊聲
莊嚴的銅像陽萎!
這時,合唱團的歌聲逐退騷動的蔓延:
她媽的智慧高 她媽的才華眾
她媽的美貌絕 她媽的意志堅
銅像終於笑了
﹝「她媽的」誤以為「他媽的」﹞
「哈哈,她們的意思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吧!」
他彷彿又聽到人民在高呼
「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
--
◎作者簡介
從小構築文學創作的美夢,199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男人的乳頭》,以前衛風格書寫身體,獲陳秀喜詩獎。2000年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2001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互相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其他詩集為2010年與翁倩玉合著的《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2016年的《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與2017年的《女教授/教獸隨手記》。詩作多次被選入年度詩選、不同詩選集等。其他文學作品為2001年的傳記文學《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2017年的短篇小說集《和服肉身》。小說〈和服肉身〉獲選入《九歌105年小說選》。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美國德拉瓦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201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學言語科學講座擔任訪問學者。英文學術論文刊於數種知名國際英文期刊。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作者簡介引用自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9183)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條目,拍攝者Minghong(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Chiang_Kai-shek_Memorial_Hall_2.jpg ),原圖經裁減後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SA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
--
◎小編囗囗賞析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出自《男人的乳頭》,繼陳克華《欠砍頭詩》之後《男人的乳頭》標誌了現代詩中的女人對陰性身體書寫的解放,〈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運用銅像與女人們喊話的語言操作,強烈地諷刺父權體制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自知。
詩的開始作者刻意安排舞台在中正紀念「廟」堂前,化用了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挖苦前朝在命名中潛藏的政治崇拜的用語,同時銅像冰冷的凝視對比女人的唇舌表情,即便對女性的動作有更細節的描寫,但仍可以看見兩者視角非常貼近,開展了這場「平等」的對話。
第二、三段作者並未使銅像禁聲,讓銅像罵髒話不單是擬人,也帶來了很多解讀的視角,如銅像本身代表的威權、父權的堅硬,作為回應方的女性群像對於語言的解構與回應即是試圖破解父權及髒話「與生俱來」的不可撼動的論點,一步一步的找回女性的主體性。
第四段的銅像經歷言語往返進入沒有出路的疲軟而開始流動,次段合唱團的出現也化用了通俗戲劇中的「公式」,暗示著威權的死亡的開始,最後一段收束在銅像誤讀了語言上聽不出差別的「她媽的」誤以為「他媽的」的對話上表達銅像對於女性群體的諷刺的不理解。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用了非常強的筆力表示女性對抗父權體制的過程與困難,被包含在他當中的她以文字的形式示現,使用日常的俗字俗語,甚至髒話,作者想讓讀者看見的是潛藏在語言背後,諸多壓抑女性的遺毒。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雨滴──為馬雁 ◎張定浩
我們最後總是會坐在台階前
把雨滴和青草編織成河流
那細小堅定的旅行者正盤算
億萬年都不停止的征程
我們都曾是很好的織者
織出過絢爛光華也織出了
痛苦且動人的銀河
這驕傲舊習難改 你輕笑
我也跟著綻放
手指間的雨滴也綻放
在石板上
而這是安靜的午後
有人推開院子的門看見
我們正坐在屋檐
--
◎作者簡介
張定浩,1976年生,安徽人。曾用筆名攖寧、waits,寫詩和文章,現居上海。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Geetanjal Khanna (@Unsplash)
--
◎小編L賞析
這是一首私我之詩,也是一封書信。指涉的方向很單一,詩裡悼念詩人馬雁,又同時處理「創作」這一個題材。因此要解讀這首詩,張定浩和馬雁有許多文學與人生上的共識,在寫給詩人馬雁的這首詩裡頭,詩人也在提醒自己,對於創作應該抱持著怎麼樣的態度。比如「億萬年都不停止的征程」。
〈雨滴〉談的是寫詩或生活的過程,詩人堅持創作,絕不停止,他們在創作好詩,也在創作歷經痛苦的詩,在寫詩的過程裡,也是對於自我的一種暴露,這種暴露允許有人看見,因此會讓讀者直接撞見詩人持續進行這樣的理念與鍛鍊,他們努力寫詩,也努力在生活。
詩裡頭提到了每一個安靜的午後,那為何會提到午後呢?午後對馬雁來說十分重要,馬雁甚至寫了一篇散文,專門談下午這個時段,對於馬雁來說,下午是她一天的開始,也是創作的開始。
末段則更加強化了創作的堅持,它要說的是:只要我們開始寫,無論你是何時推開這扇門,你都會看見我們正在進行。這是詩人寫給提前離開世界的另一個詩人的一首詩,也是寫給自己,提醒自己不能停下來的一首詩。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甜蜜的復仇 ◎夏宇
甜蜜的復仇 ◎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
醃起來
風乾
老的時候
下酒
--
◎作者簡介
夏宇, 台灣女詩人, 戲劇系畢業, 寫詩, 唸詩 , 寫流行歌詞和劇本, 書籍設計, 畫畫,偶而翻譯, 不時旅行
(摘錄自夏宇│李格弟官網:http://www.hsiayu.org/)
--
照片提供:姵妏兒
圖像設計:姵妏兒
--
◎小編PW賞析
這首詩出自於夏宇《備忘錄》,詩集的內文以年代作為排列,分別從1976到1984。〈甜蜜的復仇〉為1980的作品。
之所以是復仇,因為作者逕自拘留了對方的影子,並且加鹽醃漬,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希望可以將這段關係保持最初的模樣,即使到了很久很久以後,也不會變質。作者在這裡使用的是影子,不是軀體。影子顯然不是可被收藏的實體,一方面表現出浪漫的想像,一方面也不會讓人感覺到太壓迫的佔有。
〈甜蜜的復仇〉這首詩字數不多,簡單幾個字就便人感覺到深刻的情感。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
醃起來
風乾
老的時候
下酒
--
◎作者簡介
夏宇, 台灣女詩人, 戲劇系畢業, 寫詩, 唸詩 , 寫流行歌詞和劇本, 書籍設計, 畫畫,偶而翻譯, 不時旅行
(摘錄自夏宇│李格弟官網:http://www.hsiayu.org/)
--
照片提供:姵妏兒
圖像設計:姵妏兒
--
◎小編PW賞析
這首詩出自於夏宇《備忘錄》,詩集的內文以年代作為排列,分別從1976到1984。〈甜蜜的復仇〉為1980的作品。
之所以是復仇,因為作者逕自拘留了對方的影子,並且加鹽醃漬,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希望可以將這段關係保持最初的模樣,即使到了很久很久以後,也不會變質。作者在這裡使用的是影子,不是軀體。影子顯然不是可被收藏的實體,一方面表現出浪漫的想像,一方面也不會讓人感覺到太壓迫的佔有。
〈甜蜜的復仇〉這首詩字數不多,簡單幾個字就便人感覺到深刻的情感。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曠野一棵樹 ◎木心
曠野一棵樹 ◎木心
漸老
漸如枯枝
晴空下
杈椏纖繁成暈
後面藍天
其實就是死
晴著
藍著
枯枝才清晰
遠望迷迷濛蒙
灰而起紫暈
一棵
冬之樹
別的樹上有鳥巢
黃絲帶,斷線風箏
我
沒有
--
◎作者簡介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作者簡介引自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7050
--
美術設計:姵妏兒
攝影來源:姵妏兒
--
◎小編囗囗賞析
作者寫樹也借樹表達自己的生死觀,詩作中我與樹互為表裡,寫樹的形貌與背景,同時也是聯繫自身的處境。樹的枯枝、形影單支與藍天、晴天輝映,表達生死之間,時間流逝的自然,末尾的數個象徵:鳥巢、黃絲帶及斷線風箏,都聯繫著一個事物的主人,而自己卻孑然一身,為詩帶來了不小的沉鬱感。
〈曠野一棵樹〉的行文不採取任何掙扎、設問的過程,將情感的成分收束到相當低,語句相當清朗,但富含顏色、環境、細節、有無、生死的對照,在靜物與視角的緩速對焦下,帶領著讀者進入一個構圖單純,但筆觸深潛的畫中連著思緒流動,讀者不只是代入了一個場景,而是一個有機的、觸碰的到的時間狀態。
漸老
漸如枯枝
晴空下
杈椏纖繁成暈
後面藍天
其實就是死
晴著
藍著
枯枝才清晰
遠望迷迷濛蒙
灰而起紫暈
一棵
冬之樹
別的樹上有鳥巢
黃絲帶,斷線風箏
我
沒有
--
◎作者簡介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作者簡介引自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7050
--
美術設計:姵妏兒
攝影來源:姵妏兒
--
◎小編囗囗賞析
作者寫樹也借樹表達自己的生死觀,詩作中我與樹互為表裡,寫樹的形貌與背景,同時也是聯繫自身的處境。樹的枯枝、形影單支與藍天、晴天輝映,表達生死之間,時間流逝的自然,末尾的數個象徵:鳥巢、黃絲帶及斷線風箏,都聯繫著一個事物的主人,而自己卻孑然一身,為詩帶來了不小的沉鬱感。
〈曠野一棵樹〉的行文不採取任何掙扎、設問的過程,將情感的成分收束到相當低,語句相當清朗,但富含顏色、環境、細節、有無、生死的對照,在靜物與視角的緩速對焦下,帶領著讀者進入一個構圖單純,但筆觸深潛的畫中連著思緒流動,讀者不只是代入了一個場景,而是一個有機的、觸碰的到的時間狀態。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同屋主 ◎陸穎魚
搬一群沙發進來,一人坐下
搬一箱電視機進來,一人看戲
搬一幅雙人床進來,一人熟睡
我盛滿一大碗的迷惑問你
我用心用力搬東西進來
你到底搬動什麼
你說,我搬自己進來
用心靈收納枕頭的嘮叨
用身體安裝歲月的日常
在你什麼都搬不動時
我全部幫你搬,就這樣永遠。
--
◎作者簡介
陸穎魚
香港詩人,現任台灣人妻。左手洗衫煮飯,右手讀書寫字。性格天真過豆腐,擁有一顆洋蔥的心。曾任職財經記者、文學雜誌《字花》編輯。著有《淡水月亮》、《晚安晚安》、《抓住那個渾蛋》。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Philipp Berndt (@Unsplash)
--
◎小編蔡淳祐賞析
〈同屋主〉這首詩收錄自陸穎魚的第三本詩集《抓住那個渾蛋》當中。
這首詩並不長,總共由四段組成,閱讀的時候可以分成前面兩段與後面兩段,本文也將以這樣的分法賞析。
首先第一段是三句由搬開頭的詩句,詩人分別搬了一群沙發、一箱電視機與一幅雙人床,在此出現的皆為複數的物品(一幅雙人床依舊是給兩人睡的),然而皆由詩人自己搬,這一段詩人想要表達的應可解釋為其試著經營一個家,沙發、電視機與床鋪都是屬於生活中常見的傢俱,但這段並未帶有明顯的情緒,必須要與下一段一起看。第二段寫道:「我盛滿一大碗的迷惑問你/我用心用力搬東西進來/你到底搬動什麼」,在此段當中便能夠明顯看出,你關於第一段的一切事務,外觀上沒有積極的參與,詩人對這一點有所不滿,讀者可以從第二段後面兩句的語氣約略感受到一絲不滿。在前兩段中,表現出詩人盡心盡力的為了家付出,撐起生活的外觀,尚是詩人占上風。
來到第三段,「你說,我搬自己進來/用心靈收納枕頭的嘮叨/用身體安裝歲月的日常」,筆者認為自這一段以後,詩中的我都應該解釋為前兩段當中的你,亦即自三、四段之後已成為你對我的解釋,筆者接下來亦以第一、二段的你與我作為。第三段可以看得出,或許你並未在家庭當中擔任外觀上的經營者,在瑣碎的家庭事務當中無法給予更多幫助(如現代的夫妻常出現由其中一方外出工作,另一方獨力完成大多數的家事的情形),然而你仍舊將自己搬了進來,在家庭當中扮演著我精神上的調劑,「用心靈收納枕頭的嘮叨/用身體安裝歲月的日常」,雖然你無法給予太多物質上的幫助,但在心靈上給予我的支柱,是你存在家庭裡最大的功用,也是你給自己最大的動力。接著來到最後一段:「在你什麼都搬不動時/我全部幫你搬,就這樣永遠。」,這一段可以與第三段合在一起看,然而詩人將它分開的原因乃在性質不同,若要說第三段屬於你對我的解釋,那第四段可以看作你對於我的承諾與告白,在你什麼都搬不動的時候,我全部幫你搬,直到永遠,在開頭看來這一首詩對於家庭主婦/夫來說,可能會心有戚戚焉,在結尾上轉變作一個暖心的存在,或許無法說服所有的人,但筆者猜測詩人得到了你這樣的回應,心中的怒氣皆已消散。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5/20170524.html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十二街 ◎馬雁
女真樹的白花
膩甜的午睡
她在自行車後座上
攀,空氣裡起伏的香味
硫酸雨漂洗
她的黑
她的白
她身體上的斑點
蟬鎮壓了整整一個星期的下午
他在店鋪裡,修一把琴
--
◎作者簡介
馬雁,女,詩人,1979年生於四川成都,200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系突圍詩社、幸福劇團成員。曾主持未名詩歌節(1999、2000、2001 年),參展當代藝術廣州三年展(2008年)。有自印詩集《習作選》(2001年)、《迷人之食》(2007年)。2010年12月30日在上海閔行區所住賓館意外墜樓,也有一說為自殺辭世。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ORNELLA BINNI (@Unsplash)
--
◎小編L賞析
〈十二街〉寫的是一個女孩的下午生活,馬雁對於下午充滿著一種眷戀,對於馬雁來說,下午通常是一天的開始,凌晨過後才是結束,而下午則是介於清醒和倦怠一種狀態。
女孩在自行車的後座,在中國的校園生活裡頭,自行車的後座通常代表著是一個談戀愛的位置。女孩在這個景象裡頭彷彿靜止了一般,整首詩所想要呈現的氛圍,無非是這一種時間靜止的感覺。所以馬雁寫了下午的女孩,下午的硫酸雨,還有一整個下午的蟬鳴。
但整首詩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整首詩特別有趣的是第二段,提到了硫酸雨,更使用了漂洗這個動詞,東西一定是髒汙了,才需要漂洗啊,但怎樣的巨大髒汙,需要使用到硫酸來漂洗呢?但無論如何,女孩認定了自己的形象是髒污的,因此她在雨中承受著漂洗,承受地傷痛。是怎樣才會讓女還有這樣的認知呢?大家都知道硫酸具有腐蝕性,在滌淨身上的黑、白、斑點的時候,也同時暗藏的意思是,它勢必會毀壞掉一些表面的事物,開始侵蝕,而腐蝕的過程極為痛苦,無法復原。
整首詩表面上很平靜,但實際上暗潮洶湧。它在平靜的生活裡頭,潛藏龐大的危機。
在最後兩句也能拆解出類似的味道,比如蟬鳴是「鎮壓」了下午,而不是「繚繞」了下午,詩的詞彙通常很精準,因此,此處的蟬鳴成為了一種象徵,戳破表面上的平靜。
而末句「他在店舖裡頭修一把琴」,這是詩裡頭第一次出現了除了她以外的另外一個他,為什麼把他整個在前面的所有句子裡頭抽離了呢?這是為什麼?
琴需要修理,代表琴出了問題,在大陸詩歌的傳統中,最直觀的一種解法是,琴者,情也。
感情出了問題。所以詩中的他嘗試修補感情,然而她則在一整個下午,接受感情中的痛苦。
我想,整首詩其實在呈現兩人看似良好的關係,但也同時暗示這段關係早已被破壞,馬雁用了一個平靜下午的畫面,讓我們看見愛情裡一個人無力被傷害,另一個人在努力在修補的景象。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水神幾何 ◎楊牧
[文學騎士歷險記]
水神幾何 ◎楊牧
A
擊水而來的是
神。姑蘇棹櫂
幾乎無聲地帶動
一素潔的船出沒於
塔與柳之間
神之來,若有
鐘聲飄過湖面
隨即沉寂——
滿肩是月光
船頭船尾是濃霜
B
乃有燈火指示
移動的軌跡
於湖的坐標紙上
每兩格為睡蓮一朵
來也來也,終不見
她滑近,卻在遠處
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每當燈火
移入生有睡蓮的格子
剎那的一粲
彷彿她首肯的微笑
如此忽明忽滅,曲折地
畫着一條閃爍的線
於遠塔和近柳之間——
是神吧?我意以為那是
神:其神也,翩若驚鴻
婉若遊龍,榮曜秋菊
華茂春松。來也來也
終不見她滑近,雖然
姑蘇棹櫂擊打著湖水
如此無聲地——神乎其神
C
雖然如此
只見月光也落在
小樹上:神若在樹下
散髮容與。我為月光的
小樹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船浮在坐標紙上
她開始唱歌,其聲也
細微若花在霧中開合
若漁網緩緩沉沒
若柳葉被月光拂擊
若霜降落。其辭曰:
聞佳人兮召予
將騰駕兮偕逝
築室兮水中⋯⋯
來也來也,終不見她
滑近,而在那徬徨之間
在那忽離忽合,不可解析的
軌迹上,每一點光
是一朵睡蓮
--
美術設計:盧靖涵
攝影來源:Flickr c.c.|J€RRY、Renato Lombardero 以相同方式分享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楊牧寫於一九七四年的〈水神幾何〉是相當美的作品,描繪女神的降臨。在詩歌中的A段,敘述者看到女神乘著一艘「素潔」的船而來,她的肩上是「月光」,船頭船尾是「濃霜」。詩人使用「素潔」、「月光」、「濃霜」這些亮白色的詞彙,隱喻了女神的光輝和節操。在B段,敘述者持續描繪船向自己靠近,然而,女神似乎不肯靠近,如同屈原〈湘君〉中,癡等的湘夫人對遲遲不來的湘君所說:「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你猶豫不肯啟程,為誰留在中洲?)。而女神的形態,正如曹植的〈洛神賦〉所言:「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在C段,女神唱起了歌,歌聲「若花在霧中開合/若漁網緩緩沉沒/若柳葉被月光拂擊/若霜降落」,而歌詞來自我們熟悉的〈湘夫人〉之文字:「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築室兮水中」。然而,對於敘述者,女神是永遠有距離的,她來了,卻「終不見她/滑近」,彷彿「那忽離忽合」,唯一能確信的,是她行過的軌迹,因為「每一點光/是一朵睡蓮」。
水神幾何 ◎楊牧
A
擊水而來的是
神。姑蘇棹櫂
幾乎無聲地帶動
一素潔的船出沒於
塔與柳之間
神之來,若有
鐘聲飄過湖面
隨即沉寂——
滿肩是月光
船頭船尾是濃霜
B
乃有燈火指示
移動的軌跡
於湖的坐標紙上
每兩格為睡蓮一朵
來也來也,終不見
她滑近,卻在遠處
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每當燈火
移入生有睡蓮的格子
剎那的一粲
彷彿她首肯的微笑
如此忽明忽滅,曲折地
畫着一條閃爍的線
於遠塔和近柳之間——
是神吧?我意以為那是
神:其神也,翩若驚鴻
婉若遊龍,榮曜秋菊
華茂春松。來也來也
終不見她滑近,雖然
姑蘇棹櫂擊打著湖水
如此無聲地——神乎其神
C
雖然如此
只見月光也落在
小樹上:神若在樹下
散髮容與。我為月光的
小樹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船浮在坐標紙上
她開始唱歌,其聲也
細微若花在霧中開合
若漁網緩緩沉沒
若柳葉被月光拂擊
若霜降落。其辭曰:
聞佳人兮召予
將騰駕兮偕逝
築室兮水中⋯⋯
來也來也,終不見她
滑近,而在那徬徨之間
在那忽離忽合,不可解析的
軌迹上,每一點光
是一朵睡蓮
--
美術設計:盧靖涵
攝影來源:Flickr c.c.|J€RRY、Renato Lombardero 以相同方式分享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楊牧寫於一九七四年的〈水神幾何〉是相當美的作品,描繪女神的降臨。在詩歌中的A段,敘述者看到女神乘著一艘「素潔」的船而來,她的肩上是「月光」,船頭船尾是「濃霜」。詩人使用「素潔」、「月光」、「濃霜」這些亮白色的詞彙,隱喻了女神的光輝和節操。在B段,敘述者持續描繪船向自己靠近,然而,女神似乎不肯靠近,如同屈原〈湘君〉中,癡等的湘夫人對遲遲不來的湘君所說:「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你猶豫不肯啟程,為誰留在中洲?)。而女神的形態,正如曹植的〈洛神賦〉所言:「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在C段,女神唱起了歌,歌聲「若花在霧中開合/若漁網緩緩沉沒/若柳葉被月光拂擊/若霜降落」,而歌詞來自我們熟悉的〈湘夫人〉之文字:「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築室兮水中」。然而,對於敘述者,女神是永遠有距離的,她來了,卻「終不見她/滑近」,彷彿「那忽離忽合」,唯一能確信的,是她行過的軌迹,因為「每一點光/是一朵睡蓮」。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儀式 ◎楊澤
儀式 ◎楊澤
取出張剛洗好的兩吋畢業照拿紅筆在上面適中的畫了個十,抓起一枚圖釘我猛釘住十字中心就猛釘住整張慘綠兮兮的臉在書桌前的白牆上
七月聯考前,我如此解放了我自己
(取自《薔薇詩派的誕生》)
--
◎作者簡介
楊澤
上世紀五○年代生,成長於嘉南平原,七三年北上唸書,其後留美十載,直到九○年返國,定居台北。已從長年文學編輯工作退役,平生愛在筆記本上塗抹,以市井訪友泡茶,擁書成眠為樂事。
--
美術設計:旅台小子
攝影來源:https://pixabay.com/en/books-reading-literature-knowledge-2300910/
--
◎小編【旅臺小子】賞析
是時候,解放自己。
詩僅有兩段,第一段詩人敘述的是自己的一個行為——所謂詩題所寫的『儀式』,而詩句採取不斷行、斷句的一個長句將場景描述出來,從形式上即是讓讀者不斷想要透過逗號、斷行的方式,將『我』從中『解放』出來;第二段是詩人內心的自白。然而,『聯考』成為關鍵的時間點。
楊澤於駱以軍的對談中,提到自己在聯考之前,『我的腦袋瓜卻滿滿是那些俄國男人女人的故事,掉進一種堪稱『喪心病狂』的封閉狀態』(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63期:致少年時代——詩與小說的家庭傳奇)。在所謂的『青春期』,詩人閱讀了許多翻譯小說,尤其是舊俄小說。當時,很容易且自然地對異國情調有所好奇,而且置身於白色恐怖的年代,他靠著個人的閱讀,摸索成長,造就想像。
面對聯考(現在的學測)、大學畢業、三十而立等的鐘聲響起…
生命中的召喚是無預警的,而且與既定的人生道路不同。每次都需要透過儀式抵抗、解放,在封閉狀態中找到一點救贖的可能。一次、兩次以及後來的『猛釘住』自己,都將不會再是自己的自己,卻又在當中找到自己。
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時刻——儀式。
走過滿是謊言的四月,即將而來的六月畢業季、七月的考試戰,祝福大家。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5/20170520.html
取出張剛洗好的兩吋畢業照拿紅筆在上面適中的畫了個十,抓起一枚圖釘我猛釘住十字中心就猛釘住整張慘綠兮兮的臉在書桌前的白牆上
七月聯考前,我如此解放了我自己
(取自《薔薇詩派的誕生》)
--
◎作者簡介
楊澤
上世紀五○年代生,成長於嘉南平原,七三年北上唸書,其後留美十載,直到九○年返國,定居台北。已從長年文學編輯工作退役,平生愛在筆記本上塗抹,以市井訪友泡茶,擁書成眠為樂事。
--
美術設計:旅台小子
攝影來源:https://pixabay.com/en/books-reading-literature-knowledge-2300910/
--
◎小編【旅臺小子】賞析
是時候,解放自己。
詩僅有兩段,第一段詩人敘述的是自己的一個行為——所謂詩題所寫的『儀式』,而詩句採取不斷行、斷句的一個長句將場景描述出來,從形式上即是讓讀者不斷想要透過逗號、斷行的方式,將『我』從中『解放』出來;第二段是詩人內心的自白。然而,『聯考』成為關鍵的時間點。
楊澤於駱以軍的對談中,提到自己在聯考之前,『我的腦袋瓜卻滿滿是那些俄國男人女人的故事,掉進一種堪稱『喪心病狂』的封閉狀態』(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63期:致少年時代——詩與小說的家庭傳奇)。在所謂的『青春期』,詩人閱讀了許多翻譯小說,尤其是舊俄小說。當時,很容易且自然地對異國情調有所好奇,而且置身於白色恐怖的年代,他靠著個人的閱讀,摸索成長,造就想像。
面對聯考(現在的學測)、大學畢業、三十而立等的鐘聲響起…
生命中的召喚是無預警的,而且與既定的人生道路不同。每次都需要透過儀式抵抗、解放,在封閉狀態中找到一點救贖的可能。一次、兩次以及後來的『猛釘住』自己,都將不會再是自己的自己,卻又在當中找到自己。
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時刻——儀式。
走過滿是謊言的四月,即將而來的六月畢業季、七月的考試戰,祝福大家。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5/20170520.html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崇拜 ◎任明信
崇拜 ◎任明信
你給我蘋果
要我收好
說從今以後
這就是心
我沒有想過你
為什麼說謊
只是乖乖
把蘋果收好
--
◎作者簡介
devmask,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生,高雄人,中正大學經濟學系,東華大學創作暨英美研究所畢。喜歡夢,冬天,寫詩,節制地耽溺。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Kristina Servant (https://www.flickr.com/photos/xkristinax/15265108659/ ),原圖裁減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蔡淳祐賞析
崇拜這首詩收錄於任明信的詩集《光天化日》第一部分〈你是這樣的人〉當中。
整首詩由簡單的四句四句組成兩段,其中並沒有難以理解的詞彙,而於邏輯上也是較為容易理解的一首詩。在任明信的詩作當中,幾乎都是簡單易懂的詞彙,然而有時卻組成意味深長,甚至令人費解的內容,或許正是任明信下筆高明的地方。
回到崇拜這首詩,首先於第一段寫道:「你給我蘋果/要我收好/說從今以後/這就是心」,在這裡的你尚未能夠確定是誰,也不知道為什麼蘋果會是心,這裡必須要與第二段一起看。第二段寫道:「我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說謊/只是乖乖/把蘋果收好」,第一段與第二段相連在一起之後,便不難理解,詩中的我並沒有想要理解為何蘋果是心,蘋果與心分明是兩者不同的東西,然而對於我來說,儘管能夠輕易地拆穿你所說的謊言,卻並未做出揭開謊言的動作,而是保留著為什麼你會說謊的疑問,聽話地、乖順地將蘋果好好的收起來。接下來在回到標題,任明信下的是崇拜,而詩中所訴說的情緒是否正是出自於崇拜呢?我想是說的通的,崇拜一個人,便不去考慮對方所說的任何一句話,儘管懷疑,甚至知悉其並未真實,只是乖乖地將那句話記在心裡,像是我將蘋果好好收藏一般。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這種情愫無法解釋為平等的愛情、友情呢?而是一個具有上下不對等關係的崇拜,其實也不難理解,第一段所說,你給我蘋果但告訴我這是心,為什麼不直接給我你的心?而是蒙騙我你給的蘋果就是心,無疑的此處的我深愛著你,因此接受了這樣的謊言,這也表示你並未真心愛我,或許是利用我對於你的愛,而能夠讓我乖順的當個木偶,任由你操控玩弄,因此這樣的情感事實上僅能稱作崇拜。
儘管是這樣簡單的一首詩,任明信並未浪費每一個句子能夠帶出的、背後深刻的意義,甚至在選擇題目上面也相當的合適,若今天僅使用了愛當作標題,這首詩或許未能稱得上毫無缺點,然而崇拜這樣的題目讓這首詩昇華了一個層次,內容簡單而美,讀完惆悵的真切。
再來談談分段,為何任明信會將一個邏輯拆成兩個部分說明,難道這會是一個多此一舉的分段?在此筆者認為一二段雖然可以放在一起,整首詩只有一段,講述一個崇拜的心理。但將其分作兩段,前段乃是現實事件,而後段重點則在我的內心轉折,這一個動作強化了謊言這兩個字,讓前段的事件蒙上了一層灰,再提出然而我並不在乎原因的想法,使後段閱讀後的餘韻更加強烈。利用分段將整首詩的閱讀節奏打斷,不讓讀者一口氣知道結果,加強了文字的力道,讓分段不只是無用、多餘的動作。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5/20170518.html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時序在遠方 ◎林餘佐
時序在遠方 ◎林餘佐
時序在遠方
而意義綻放在身旁
我們任時光經過:
窗前、花園、童年。
肉身腐朽像是廢棄多年的沙發,
青春早已起身前往遠方。
像「大風吹」遊戲我們換過一張又一張的椅子
在座位裡學習抽象的意義,具象的規矩
週一必須配戴手帕,
週二閱讀過詩篇在此刻又被記起。
時間是偌大的教室,我們依次進入、離開。
多年後空無一人的教室,
只有我仍在習字、閱讀
我寫下種子,等待青春離席後開出花朵。
彷彿進入最像自己的季節
我開始懂得一些幽微的事物,如隱喻、象徵
欲望以及隨之而來的自瀆。
——我能感受泥土在雨後的騷動,
像是遠方的貓躡手躡腳的經過。
(我想要寫下遠方,卻不知如何下筆)
遠方是觸碰不到的生字
陌生的筆順無法書寫即將到來的事物
所幸光影堆積著知識,我動用知識想像遠方
是一個巨大的書桌放置著過往的片段
或是一個小巧、堅固的箱子,
打開則是更多的生字
更多的遠方,是肉身永遠到達不了的遠方。
--
◎作者簡介
林餘佐
1983年生,臺灣嘉義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生。曾獲東海文學獎、東華文學獎、清華月涵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蕭毅虹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桃城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出版補助等。
最近開始懂得一種抒情且緩慢的聲腔,寫作時總浮現這樣的聲音。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8448 )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eflo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flon/3873573454/ ),原圖經左右翻轉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賞析
我們生活在此刻,而遠方同時往前往後展開;寫作作為一種旅行,就是朝著「遠方」發進。那些逝去的(如青春),以及那些還未到來的,我們都急欲以寫作觸及。這些嘗試多半終是徒勞,別說想像未知的未來,甚至無從完整地重建青春;但我們仍樂此不疲。儘管經歷與體驗總是不足,無法在此刻完美地理解與捕捉、有些甚至花費一生也不可能;我們仍持續打開那小巧而堅固的箱子,拿出藏在裡面的生字,繼續拼湊成屬於自己的足跡。
時序在遠方
而意義綻放在身旁
我們任時光經過:
窗前、花園、童年。
肉身腐朽像是廢棄多年的沙發,
青春早已起身前往遠方。
像「大風吹」遊戲我們換過一張又一張的椅子
在座位裡學習抽象的意義,具象的規矩
週一必須配戴手帕,
週二閱讀過詩篇在此刻又被記起。
時間是偌大的教室,我們依次進入、離開。
多年後空無一人的教室,
只有我仍在習字、閱讀
我寫下種子,等待青春離席後開出花朵。
彷彿進入最像自己的季節
我開始懂得一些幽微的事物,如隱喻、象徵
欲望以及隨之而來的自瀆。
——我能感受泥土在雨後的騷動,
像是遠方的貓躡手躡腳的經過。
(我想要寫下遠方,卻不知如何下筆)
遠方是觸碰不到的生字
陌生的筆順無法書寫即將到來的事物
所幸光影堆積著知識,我動用知識想像遠方
是一個巨大的書桌放置著過往的片段
或是一個小巧、堅固的箱子,
打開則是更多的生字
更多的遠方,是肉身永遠到達不了的遠方。
--
◎作者簡介
林餘佐
1983年生,臺灣嘉義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生。曾獲東海文學獎、東華文學獎、清華月涵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蕭毅虹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桃城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出版補助等。
最近開始懂得一種抒情且緩慢的聲腔,寫作時總浮現這樣的聲音。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8448 )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eflo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flon/3873573454/ ),原圖經左右翻轉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賞析
我們生活在此刻,而遠方同時往前往後展開;寫作作為一種旅行,就是朝著「遠方」發進。那些逝去的(如青春),以及那些還未到來的,我們都急欲以寫作觸及。這些嘗試多半終是徒勞,別說想像未知的未來,甚至無從完整地重建青春;但我們仍樂此不疲。儘管經歷與體驗總是不足,無法在此刻完美地理解與捕捉、有些甚至花費一生也不可能;我們仍持續打開那小巧而堅固的箱子,拿出藏在裡面的生字,繼續拼湊成屬於自己的足跡。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黑色鑲金 30 ◎羅智成
黑色鑲金 30 ◎羅智成
懷著對讀者的悲觀與疑慮
我振筆書寫:
「似乎
一邊提防讀者一邊極力表達
是我特殊、艱鉅的生活方式⋯⋯」
--
◎作者簡介
羅智成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作品曾多次獲獎兩次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著有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寶寶之書》、《擲地無聲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情人》、《夢中邊陲》、《地球之島》、《透明鳥》,散文或評論《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2145 )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賞析
關於創作者面對的兩難,這首短詩說得精準無比。太容易了會被看透,顯得輕薄廉價;然而太過困難卻又什麼都無法傳遞,寫了等於沒寫;所以創作者只得「一邊提防讀者一邊極力表達」,努力嘗試去抓住那個誰也說不準在哪、還會不時飄動的界線。如此特殊、艱鉅的生活方式,也難怪詩人看起來總是悲觀、疑慮,而且傲嬌。
懷著對讀者的悲觀與疑慮
我振筆書寫:
「似乎
一邊提防讀者一邊極力表達
是我特殊、艱鉅的生活方式⋯⋯」
--
◎作者簡介
羅智成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作品曾多次獲獎兩次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著有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寶寶之書》、《擲地無聲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情人》、《夢中邊陲》、《地球之島》、《透明鳥》,散文或評論《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2145 )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賞析
關於創作者面對的兩難,這首短詩說得精準無比。太容易了會被看透,顯得輕薄廉價;然而太過困難卻又什麼都無法傳遞,寫了等於沒寫;所以創作者只得「一邊提防讀者一邊極力表達」,努力嘗試去抓住那個誰也說不準在哪、還會不時飄動的界線。如此特殊、艱鉅的生活方式,也難怪詩人看起來總是悲觀、疑慮,而且傲嬌。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給時間 ◎楊牧
[文學騎士歷險記]
給時間 ◎楊牧
告訴我,甚麼叫遺忘
甚麼叫全然的遺忘——枯木鋪著
奄奄宇宙衰老的青苔
果子熟了,蒂落冥然的大地
在夏秋之交,爛在暗暗的陰影中
當兩季的蘊涵和紅豔
在一點掙脫的壓力下
突然化為塵土
當花香埋入叢草,如星殞
鐘乳石沉沉垂下,接住上升的石筍
又如一個陌生者的腳步
穿過紅漆的圓門,穿過細雨
在噴水池畔凝住
而凝成一百座虛無的雕像
它就是遺忘,在你我的
雙眉間踩出深谷
如沒有回音的山林
擁抱著一個原始的憂慮
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
如你曾在死亡的甜蜜中迷失自己
甚麼叫記憶——如你熄去一盞燈
把自己埋葬在永恆的黑暗裡
--
美術設計:姵妏兒
攝影來源:CC0|picography.co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楊牧的這首〈給時間〉寫於一九六四年。這期間楊牧受浪漫主義影響,特別是濟慈,而寫了一系列如〈給命運〉、〈給寂寞〉、〈給雅典娜〉之類的詩。〈給時間〉或許是其中最完備的。敘述者首先詢問:「甚麼叫遺忘?」,遂以各樣的形式展現對「遺忘」的譬喻,直得注意的是,這些意象又隱喻了時間的流逝,如在陰暗處漸熟的果實,花香埋入叢草,星隕,下沉的鐘乳石接住石筍,這些微小的事物逐漸被遺忘。敘述者之後問:那麼,何謂記憶?得到的答案是:「如你曾在死亡的甜蜜中迷失自己」,「如你熄去一盞燈/把自己埋葬在永恆的黑暗裡」。不管是「迷失」或是「埋葬」,與其說是「記憶」,還不如說是另一種「遺忘」的形式。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母親的紡織我的音節 ◎波戈拉
母親的紡織我的音節 ◎波戈拉
本是可以穿引
以母語、裁剪出相似的骨肉與血
細密接縫的生之意念
仍為我製量
衣:本是可以禦寒
也可以隱現
藏於內外之間的冷暖
你親手指點
我本是易感的繡……
或者延伸
為袖:原是觸摸世界的手腕
也是你姓名的鏽,鏽你
日漸空蝕的歲月
變換我人生緜長的絲線
本是你織就的——
一顆及胸的鈕扣。是一副
強壯的心,眼
端詳、惦記整個世界
一顆及領的鈕扣是一只孤獨的句點。
吞,而未吐;為之語塞的心事
他者武斷的語言
而我本是,你為女子的本事
愛與繁憂、兩面
皆在掌上翻轉
本事可以相傳……
如果我是分秒,如針
補衲青春
你是時間的破綻
--
◎作者簡介
波戈拉,高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畢,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著有詩集《痛苦的首都》、《陰刻》。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Freepht (@pixabay)
--
◎小編宇路賞析
明天就是母親節,就來讀一首有關母親的詩吧。這首詩收錄在《陰刻》輯四的﹝母音﹞,開頭引用了一段韓波〈母音〉:「總有一天/我會說出她們隱藏的根源」。母音是雙關語,同時表示了語言中的母音(如a、e、i、o、u),以及母親的聲音。這首詩在標題就點明了母親、音節,以及波戈拉擅用的「紡織」的意象作連結,儘管母親和織物看似有點刻板印象,但是將「我的音節」與之並列,是要表達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昨天5/12的直播中也有提到有關紡織的一些文學典故)
首段以「以母語、裁剪出相似的骨肉與血」,表達生育、親骨肉的意涵,「穿引」即是臍帶。衣物是出生後才需要穿的,然而我們在胎腹中,子宮就提供了最初生命的包覆,像是親手製量的衣服一般。
第二段的主題是「繡」,傳統習慣在孩童的衣物上繡上姓名,像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把青》中,副隊娘親手為女兒墨婷繡上名字,還為了女兒該從哪任丈夫的姓而困擾不已(但是名字是不會改的)。繡、袖、鏽為同音,將意義延伸到手(母親的或他的)、鏽(時間的侵蝕)。
第三段「及胸的鈕扣」,在心臟的位置,也像是「眼」(重要的象徵),又以形狀對應到「句點」,但注意到此處從及胸的移到了及領,即是聲帶的位置,在發聲的地方畫下句點,用「吞,而未吐;為之語塞的心事」一句做了漂亮的意象(甚至可以想像那種哽在喉嚨,說也說不出口的難受)。
到了末段,再次用紡織——「你為女子的本事」,生命像一塊布在手上慢慢地形成,「兩面皆在掌上翻轉」(套句俗話:手心手背皆是肉),以「針」將紡織和時間(時針、分秒)作了連結,最後他說「補衲青春/你是時間的破綻」,破綻一詞說的是紡織物的破口,母親對時間來說可能是一個缺口,然而母親也藉由產生一個生命,將青春、時間縫補了起來。
前三段用空格縮排首行,我們可以發現該行的主要動詞,分別是「穿引」、「指點」、「織就」,其實也就是這整首詩不斷出現的主題,最後末段總結整首詩,結構完整,雖然前兩段對於「音節」的主題沒有著墨,但可以理解這樣的鋪排是具有順序的(先說紡織再說音節)。讀這首詩時,感覺到他想要表達的是對於母親有強烈的連結,但是又有說不出口的情結,有一點矛盾的心理,擺脫過去描寫母親溫柔、陰性和母性等刻板面向的詩歌。
本是可以穿引
以母語、裁剪出相似的骨肉與血
細密接縫的生之意念
仍為我製量
衣:本是可以禦寒
也可以隱現
藏於內外之間的冷暖
你親手指點
我本是易感的繡……
或者延伸
為袖:原是觸摸世界的手腕
也是你姓名的鏽,鏽你
日漸空蝕的歲月
變換我人生緜長的絲線
本是你織就的——
一顆及胸的鈕扣。是一副
強壯的心,眼
端詳、惦記整個世界
一顆及領的鈕扣是一只孤獨的句點。
吞,而未吐;為之語塞的心事
他者武斷的語言
而我本是,你為女子的本事
愛與繁憂、兩面
皆在掌上翻轉
本事可以相傳……
如果我是分秒,如針
補衲青春
你是時間的破綻
--
◎作者簡介
波戈拉,高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畢,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著有詩集《痛苦的首都》、《陰刻》。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Freepht (@pixabay)
--
◎小編宇路賞析
明天就是母親節,就來讀一首有關母親的詩吧。這首詩收錄在《陰刻》輯四的﹝母音﹞,開頭引用了一段韓波〈母音〉:「總有一天/我會說出她們隱藏的根源」。母音是雙關語,同時表示了語言中的母音(如a、e、i、o、u),以及母親的聲音。這首詩在標題就點明了母親、音節,以及波戈拉擅用的「紡織」的意象作連結,儘管母親和織物看似有點刻板印象,但是將「我的音節」與之並列,是要表達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昨天5/12的直播中也有提到有關紡織的一些文學典故)
首段以「以母語、裁剪出相似的骨肉與血」,表達生育、親骨肉的意涵,「穿引」即是臍帶。衣物是出生後才需要穿的,然而我們在胎腹中,子宮就提供了最初生命的包覆,像是親手製量的衣服一般。
第二段的主題是「繡」,傳統習慣在孩童的衣物上繡上姓名,像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把青》中,副隊娘親手為女兒墨婷繡上名字,還為了女兒該從哪任丈夫的姓而困擾不已(但是名字是不會改的)。繡、袖、鏽為同音,將意義延伸到手(母親的或他的)、鏽(時間的侵蝕)。
第三段「及胸的鈕扣」,在心臟的位置,也像是「眼」(重要的象徵),又以形狀對應到「句點」,但注意到此處從及胸的移到了及領,即是聲帶的位置,在發聲的地方畫下句點,用「吞,而未吐;為之語塞的心事」一句做了漂亮的意象(甚至可以想像那種哽在喉嚨,說也說不出口的難受)。
到了末段,再次用紡織——「你為女子的本事」,生命像一塊布在手上慢慢地形成,「兩面皆在掌上翻轉」(套句俗話:手心手背皆是肉),以「針」將紡織和時間(時針、分秒)作了連結,最後他說「補衲青春/你是時間的破綻」,破綻一詞說的是紡織物的破口,母親對時間來說可能是一個缺口,然而母親也藉由產生一個生命,將青春、時間縫補了起來。
前三段用空格縮排首行,我們可以發現該行的主要動詞,分別是「穿引」、「指點」、「織就」,其實也就是這整首詩不斷出現的主題,最後末段總結整首詩,結構完整,雖然前兩段對於「音節」的主題沒有著墨,但可以理解這樣的鋪排是具有順序的(先說紡織再說音節)。讀這首詩時,感覺到他想要表達的是對於母親有強烈的連結,但是又有說不出口的情結,有一點矛盾的心理,擺脫過去描寫母親溫柔、陰性和母性等刻板面向的詩歌。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成長 ◎陳繁齊
成長 ◎陳繁齊
終於知道
愛一個人
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恨一個人也是
--
◎作者簡介
陳繁齊
生於1993,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
喜歡寫作與音樂
在心態上難以捉摸的粉絲專頁:半個詩人(https://www.facebook.com/halfpoethalflove/)
Ptt詩板活躍帳號:circa0218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klimkin (@pixabay)
--
◎小編玻璃貓賞析
〈成長〉這首詩收錄於詩人陳繁齊《下雨的人》這本詩集當中。
這首詩相當的短,以四句作為唯一一段,講述一個簡單的事情,亦即當一個人了解到愛一個人與恨一個人都是件難事,那或許正是他成長的證明。而透過幾個淺白易懂的句子,讀者第一次閱讀便能理解〈成長〉這首詩的核心概念。
然而,筆者對於這首詩的評價並不高,〈成長〉雖不算壞,但也不屬好詩。
就〈成長〉的文字而言,沒有運用到繁複的意象或華美的詞藻,這點並非壞事,也不代表一首詩有了上述兩項條件便能夠被評價為一首好詩。〈成長〉利用淺白的言語,在短短四句當中帶出一個念想,類似的淺顯易懂的寫法,也常見於其他詩人的筆下,鄭聿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成長〉這首詩這樣淺白的文字,沒能利用語句的變換,帶出驚喜或是意猶未盡的餘韻,這樣的表現手法不夠精彩,而流於「用簡單的字,寫簡單的事」,而難以達到「用簡單的字,寫深刻的事」的程度,如此一來使得閱讀欠缺更多想像,也讓詩顯得普通而無法令人難以忘懷。
〈成長〉這首詩在詩集《下雨的人》當中屬於較為普通得作品,然而依舊能在這本詩集當中找到令人驚豔的作品,像是〈大雨〉、〈第三人稱〉等等,但不在此多談。《下雨的人》總共收錄80首詩,雖有好與普通的詩參雜其中,不影響這本書的可看性。比起其他優秀的作品,〈成長〉或許更像是臉書戀愛粉絲專頁的貼文,期待詩人陳繁齊下一本詩集,能夠看到類似的但更為純熟的作品。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5/20170511.html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無聲慟哭 ◎宮澤賢治
無聲慟哭 ◎宮澤賢治
如此這般被大家守護著
妳還得在這受苦嗎
啊 更加遠離巨大的信仰力量
又失去純粹以及小德性的數量
當我走在藍黑色的修羅道上時
妳要獨自一人寂寞地走上
自己所被決定的道路嗎
當與妳擁有相同信仰的唯一旅伴的我
由於在光明而冰冷的精進道上悲傷且疲累
而飄蕩於毒草與螢光菌的黑暗原野之時
妳獨自一人要去哪裡
(我的模樣很難看吧) *1
妳以一副無以言喻的絕望且悲痛的笑容
邊緊盯著
我所有細微表情
邊勇敢地如此問母親
(不,非常好 今天看起來真的非常好) *2
真的是那樣
即使頭髮也是更加烏黑
而臉頰簡直像是小孩的蘋果臉
請保持著這美麗臉頰
到天上重生吧
(但,身上還是有異味吧) *3
(不,一點也沒有) *4
真的沒那回事
因為這裡反而充滿了
夏天原野的小白花香味
只是我現在無法說
(因為我正走在修羅道上) *5
我的眼神之所以看來悲戚
是因為正凝視著自己的兩顆心
啊 不可那樣
悲哀地移開目光
*1 敏子問母親的話,方言
*2 母親回答敏子的話,方言
*3 敏子問母親的話,方言
*4 母親回答敏子的話,方言
*5 詩人內心的話
--
◎作者簡介
宮澤賢治(1896.8.27-1933.9.21)
詩人、童話作家、農業家、教育家、作詞家,也是虔誠的佛教徒與社會運動者。出生日本岩手縣花卷町。家中經營當鋪,為地方望族。
大正七年以論文《腐植質的無機成分對植物的價值》取得優異成績,從盛岡高等農林學校畢業。而後在花卷農學校擔任教師,並於此時期,出版詩集《春天與修羅》。
四年教學時光,宮澤賢治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裡,深刻感受到岩手縣這片土地上農民百姓的艱辛,故於大正十五年(1926)辭去教職,設置免費為農民診視土壤、肥料指導的「羅須地人協會」,同年並寫下以第四次元科學理論並結合藝術的〈農民藝術概論〉。在這期間,不斷利用文字將其自身所見到、感覺到的世間萬物以「心象素描」為稱,創作了〈銀河鐵道之夜〉、〈風之又三郎〉等文學作品。為了提升農民的生活,宮澤賢治鎮日付出,他白天耕種,夜晚為農民上課,講解農業知識、教外語、講故事、舉辦音樂會,最終,因為過度勞心勞力而罹患肺病,於昭和八年(1933)辭世,享年三十七歲。
宮澤賢治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英國、德國、瑞典、印度、中國、韓國、等。日本國內則有許多專門性的研究團體。
譯者簡介:
顧錦芬
1964年生,台灣彰化縣人。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國文學專攻博士課程學分修了。宮沢賢治学会會員。曾任日本東北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交流協會專門家長期招聘事業研究員。
主要著作《日本近代文学としての童話―昭和前期の作品を中心に―》(新學林出版,2013年),另有日本近代文學相關之期刊論文。
目前任教科目:日本名著選讀、日本文學中譯賞析、日本現代小說與電影等。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68179 )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Unsplash (@pixabay)
--
◎小編賞析
敏子是宮澤賢治的大妹,去世時年僅24歲,那年宮澤賢治26歲,妹妹的生病與死亡極大地牽動他的情緒,寫了許多首獻給她的詩。這首〈無聲慟哭〉是其中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讀完這首詩,就像讀完整篇情感真摯的散文,僅憑著詩人擷取出的片段與細節,無須多說什麼前因後果,就足以撼動讀者。她對詩人而言不只是可愛的妹妹,也是「擁有相同信仰的唯一旅伴」,卻在此刻必須「獨自一人寂寞地走上/自己所被決定的道路」。被決定的不只是她,還有在病床前的每個人。接下來的兩段敏子與母親的對話令人揪心。即使在病床上,依舊在意著自己的模樣、無法洗澡會不會有異味;母親只是語氣平淡卻堅定地說:今天看起來真的非常好、不,一點也沒有。其實在親人們的眼中,看到的始終都是她最美的樣子。不僅記憶如此,此刻當下也是。雖然盡可能平靜自持,最後仍稍稍有些控制不住了。「自己的兩顆心」是什麼呢?捨不得親人離去,卻又捨不得看她痛苦。儘管如此,仍不能轉開目光。因為照顧的人要比病人更堅強,況且敏子是那麼一個纖細又敏銳的女生。所以家人們連眼淚都不能流,甚至不能在臉上顯示絲毫不對。如此的無聲慟哭,遠比其他形式更體現了何謂深刻的愛,與悲傷。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谷川俊太郎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谷川俊太郎 #林水福 譯
人類在小小星球上
睡覺起床工作
有時會想向火星要同伴
火星人在小小星球上
做什麼呢 我不知道
(或者在捏理李 騎蘆魯 哈啦啦呢)
不過有時也會想向地球要同伴呢
那是千真萬確的事
所謂萬有引力是
彼此牽引的孤獨的力量
宇宙歪斜
因此大家彼此需求
宇宙一直膨脹下去
因此大家不安
對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我不由得打噴嚏
二十億光年の孤独 谷川俊太郎
人類は小さな球の上で
眠り起きそして働き
ときどき火星に仲間を欲しがったりする
火星人は小さな球の上で
何をしてるか 僕は知らない
(或はネリリし キルルし ハララしているか)
しかしときどき地球に仲間を欲しがったりする
それはまったくたしかなことだ
万有引力とは
ひき合う孤独の力である
宇宙はひずんでいる
それ故みんなはもとめ合う
宇宙はどんどん膨んでゆく
それ故みんなは孤独である
二十億光年の孤独に
僕は思わずくしゃみをした
--
◎作者簡介
谷川俊太郎
1931年出生於日本東京。著作有《谷川俊太郎詩集》《定義》(思潮社)、《散文》(晶文社)等。童書的著作則有《洞》《顏色活著》《我》《語言遊戲歌》《洗耳恭聽》《喂! 蒲公英》(福音館)等。
目前住在東京。
簡介來自: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069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New Old Stock|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小編賞析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是一首很可愛的詩,雖然用了一些物理與天文的象徵,不過寫作的手法並不會讓人無法進入。在這首詩裡面穿梭的,無非仍是谷川對人情的想像。人對於不同物種(或人類)的想像,人類如何處理孤獨或懷抱接觸他者的期待。人類的孤獨、需求感與不安所為何來.......這首詩把一切情感與人在群體中的感受都視為與天文特徵等同的自然現象,把物理間作用的「力」等同於人的「情」,筆法輕鬆,懷抱諧趣,是舉重若輕之作。
(中間的「捏理李 騎蘆魯 哈啦啦呢」是作者想像的火星語)
人類在小小星球上
睡覺起床工作
有時會想向火星要同伴
火星人在小小星球上
做什麼呢 我不知道
(或者在捏理李 騎蘆魯 哈啦啦呢)
不過有時也會想向地球要同伴呢
那是千真萬確的事
所謂萬有引力是
彼此牽引的孤獨的力量
宇宙歪斜
因此大家彼此需求
宇宙一直膨脹下去
因此大家不安
對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我不由得打噴嚏
二十億光年の孤独 谷川俊太郎
人類は小さな球の上で
眠り起きそして働き
ときどき火星に仲間を欲しがったりする
火星人は小さな球の上で
何をしてるか 僕は知らない
(或はネリリし キルルし ハララしているか)
しかしときどき地球に仲間を欲しがったりする
それはまったくたしかなことだ
万有引力とは
ひき合う孤独の力である
宇宙はひずんでいる
それ故みんなはもとめ合う
宇宙はどんどん膨んでゆく
それ故みんなは孤独である
二十億光年の孤独に
僕は思わずくしゃみをした
--
◎作者簡介
谷川俊太郎
1931年出生於日本東京。著作有《谷川俊太郎詩集》《定義》(思潮社)、《散文》(晶文社)等。童書的著作則有《洞》《顏色活著》《我》《語言遊戲歌》《洗耳恭聽》《喂! 蒲公英》(福音館)等。
目前住在東京。
簡介來自: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069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New Old Stock|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小編賞析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是一首很可愛的詩,雖然用了一些物理與天文的象徵,不過寫作的手法並不會讓人無法進入。在這首詩裡面穿梭的,無非仍是谷川對人情的想像。人對於不同物種(或人類)的想像,人類如何處理孤獨或懷抱接觸他者的期待。人類的孤獨、需求感與不安所為何來.......這首詩把一切情感與人在群體中的感受都視為與天文特徵等同的自然現象,把物理間作用的「力」等同於人的「情」,筆法輕鬆,懷抱諧趣,是舉重若輕之作。
(中間的「捏理李 騎蘆魯 哈啦啦呢」是作者想像的火星語)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孤獨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孤獨 ◎楊牧
孤獨是一匹衰老的獸
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裏
背上有一種善變的花紋
那是,我知道,他族類的保護色
他的眼神蕭索,經常凝視
遙遙的行雲,嚮往
天上的舒卷和飄流
低頭沉思,讓風雨隨意鞭打
他委棄的暴猛
他風化的愛
孤獨是一匹衰老的獸
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裏
雷鳴剎那,他緩緩挪動
費力地走進我斟酌的酒杯
且用他戀慕的眸子
憂戚地瞪著一黃昏的飲者
這時,我知道,他正懊悔著
不該冒然離開他熟悉的世界
進入這冷酒之中,我舉杯就唇
慈祥地把他送回心裏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利文祺賞析
這首詩寫於一九七六年,楊牧三十六歲。詩的內容相當容易理解,是將孤獨具象化為「一匹衰老的獸」,「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裏」。這裏的「亂石磊磊」或許隱喻了騷動之心。這匹獸有「善變的花紋」,是為了保護自己,「眼神蕭索」,或「低頭沉思」,並隨意讓「風雨」鞭打。「風雨」隱喻了外在環境,而這匹獸的形態,不管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善變」或是「蕭索」,也都是形容了敘事者自己。
在第二節,敘事者想像「孤獨」突然向外探尋,「他緩緩挪動/費力地走進我斟酌的酒杯/且用他戀慕的眸子/憂戚地瞪著一黃昏的飲者」。此時,敘事者和「孤獨」的相對望彷彿讓「孤獨」赤裸裸地被揭露。如同,我們在夜深人靜時,份外感到自我的孤寂,這樣的孤寂有時是難耐的,因此,在詩中,敘事者選擇飲酒,透過酒精緩和自己的難耐,也將「孤獨」藏回去。
孤獨 ◎楊牧
孤獨是一匹衰老的獸
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裏
背上有一種善變的花紋
那是,我知道,他族類的保護色
他的眼神蕭索,經常凝視
遙遙的行雲,嚮往
天上的舒卷和飄流
低頭沉思,讓風雨隨意鞭打
他委棄的暴猛
他風化的愛
孤獨是一匹衰老的獸
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裏
雷鳴剎那,他緩緩挪動
費力地走進我斟酌的酒杯
且用他戀慕的眸子
憂戚地瞪著一黃昏的飲者
這時,我知道,他正懊悔著
不該冒然離開他熟悉的世界
進入這冷酒之中,我舉杯就唇
慈祥地把他送回心裏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利文祺賞析
這首詩寫於一九七六年,楊牧三十六歲。詩的內容相當容易理解,是將孤獨具象化為「一匹衰老的獸」,「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裏」。這裏的「亂石磊磊」或許隱喻了騷動之心。這匹獸有「善變的花紋」,是為了保護自己,「眼神蕭索」,或「低頭沉思」,並隨意讓「風雨」鞭打。「風雨」隱喻了外在環境,而這匹獸的形態,不管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善變」或是「蕭索」,也都是形容了敘事者自己。
在第二節,敘事者想像「孤獨」突然向外探尋,「他緩緩挪動/費力地走進我斟酌的酒杯/且用他戀慕的眸子/憂戚地瞪著一黃昏的飲者」。此時,敘事者和「孤獨」的相對望彷彿讓「孤獨」赤裸裸地被揭露。如同,我們在夜深人靜時,份外感到自我的孤寂,這樣的孤寂有時是難耐的,因此,在詩中,敘事者選擇飲酒,透過酒精緩和自己的難耐,也將「孤獨」藏回去。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弦。 ◎蔡琳森
「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史鐵生,《命若琴弦》
願崇尚世故中
偽造技藝的誠懇
願更緊密擁抱世故
願虔信鴿群
語言詐術,以及每一套
沈重無比的小丑裝
願想像,想像結痂之下
誰揭示了隱密的脆弱
像堅硬的線球
輕巧嶄露無比柔軟的線索
願謹記每一步上行階梯
皆有不容踐踏的背面
願捨棄更多無效的路徑
願羽翼又一次鼓脹
卻再沒有
放不下的風
願一切續存
僅為足夠神聖的續存效忠
願為秘密,刻意
掩蔽一口遺失了鑰匙的抽屜
願反覆撫拭破綻
為更多破綻
願帶著你,願你是
我願輕信的謊
帶著你等,帶著你走唱
--
◎作者簡介
蔡琳森
一九八二年七月生。從事編輯工作。
已婚,詩有已婚詩與未婚詩兩種。
曾獲時報文學獎、喜菡新詩獎、飲冰室茶集「為愛發聲」詩獎、梁實秋文學獎、海峽兩岸漂母杯文學獎等,作品發表於網路、詩刊及副刊,並入選《2014台灣詩選》、《九歌103年散文選》。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49072 )
--
美術設計:
攝影來源:
--
◎小編賞析
史鐵生《命若琴弦》的概要是這樣的:一個七十歲的老瞎子帶著一個十七歲的小瞎子,以走唱說書為生。雖然平時衣衫襤褸如乞丐,在娛樂不興的山村裡,他們一拉起琴開始說書,就是當晚的明星。瞎子們有個代代相傳的藥方,封在他們賴以為生的琴裡,老瞎子跟小瞎子說,只要彈斷一千根弦,就能把藥方取出,煮了喝下去就可以重見光明。而且不能是胡亂彈斷的,非得每根都真心實意地彈到斷,藥方才能生效。老瞎子攢了一輩子,終於快要攢到第一千根了⋯⋯
到這裡暫停,有興趣的請去看小說(很好看的,google就有)。光是看上面的概要,其實有些心機的讀者已經猜到了這些人物都在比喻些什麼。為何是瞎子?瞎子作為一個表演者,其實一輩子都沒見過他們說書裡提到的任何人、任何事,甚至連此刻在前面聽他們說書的觀眾也看不見。他們只是一心一意地彈琴、說書,然後聽到黑暗迷濛的遠方傳來喝采。這樣的心境多麽像誰?那些寫字維生的人也是這樣的。當瞎子們講「必須真心實意地彈斷才會有效」,有一種宛如宗教的虔誠;而類似的氛圍也出現在這首詩裡。每一個「願」字,都像在祈禱。
知道上述,要進入這首詩就沒什麼障礙了。這是詩人體認到自己作為一個「表演者」,寫給自己的提醒。或許也可說是封在琴裡的那張藥方。「偽造技藝的誠懇」,宛如黃錦樹講小說是「謊言或真理的技藝」,以謊言去說真理,在人造的迷局裡藏著真摯的核心。鴿群是群聚而來吃食的讀者,自己則是穿著沈重小丑裝的表演者。我特別喜歡「階梯」那段,關於不容踐踏的背面,與無效的路徑。每一段在說的都是創作者、亦即表演者的心境。若有過類似的經歷或嘗試,讀過當會心有所感。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記建國百年 ◎林蔚昀
記建國百年 ◎林蔚昀
建國百年以後
我們都去給他上香
他弟弟民國出來迎接我們
給每個人倒了一杯金門高粱
我們聊起建國離婚的老婆
還有被她帶到大陸的兒子復國
復國沒回來給他爸上香
我們不知道他到底知不知道建國死了
我們喝了一輪酒
再敬建國一杯
有人提起建國那個操浙江口音的上校老爸
說小時候到他們家他爸還親自煮麵
另一個人說咦我怎麼沒有不過我倒記得他喝醉了對電視飆國 罵
說李登輝你他X的是哪根蔥你以為你是蔣委員長嗎
我們望向民國
民國說有啦 前兩天我還去看過他
他先問我你是哪位 然後又向我哭訴他兒子都是沒良心的
我們沉默了一陣
酒也差不多喝完了
有人說好啦 開心一點吧
今年是建國一百年
我們去唱KTV慶祝
於是我們就去了KTV
邊喝台啤慶祝
邊懷念我們的朋友建國
◎作者簡介
林蔚昀,一九八二年生,台北人。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 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在波蘭生活已十 年,以中文、英文及波文寫作詩、散文、小說及評論,其創 作及譯作散見各大報及雜誌。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 文學,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 ,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台灣人。同年以波蘭文譯者及台灣 ╱波蘭文化交流推廣者的身分,獲得中國民國第五十一屆十 大傑出青年獎項(文化及藝術類)。著有《平平詩集》,譯 有《獵魔士:最後的願望》、《鱷魚街》、《給我的詩—— 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等作。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沛容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於《衛生紙詩刊+14:簡單世界》。
建國百年,指涉的除了是中華民國一百年之外,百年二字更 是明喻死亡多時。全詩的氛圍是一首悼亡詩。
建國百年原本是一件應該慶祝或紀念的事。 但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尷尬位置,使得百年慶祝顯得份外荒 謬。全詩,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民國、建國、復國三者擬人化 處理。
而三者的關係令人玩味再三。
建國死了。
民國是建國的弟弟,它還活著。
復國是建國的兒子,被老婆帶去大陸了。
民國還在,是我們現在的政體。建國死了指的可能是做為國 家存在的事,現在不被承認。而復國,指的應該是所謂的早 期「反攻大陸,恢復中華」的思想,早在漫長的時間中泯滅 ,復國的可能被帶到大陸了(可能是寄託於大陸的意思)。
然而想復國的人,不知建國已死。
這其實很弔詭。
若國家未亡,何來復國之說呢?怎麼又不知道建國已死。而 不論是建國、復國,實質上都是一種行動。作為被行動的受 體——民國本身,卻存於這個小島的歷史上。而在中華人民 共和國,或其他的史觀中,在中華民國來台的那刻起,它就 是某種程度的死亡。
整首詩用擬人的手法,突顯出這個政體的微妙的位置。第二 段中設計操持浙江口音的上校老爸對著電視機謾罵的畫面。 這幅景象常出現在屬於眷村的早期生活裡,被滯留的長輩, 隨著時間更迭後,漸漸地不再復國,調適自己對於這塊土地 的認同感,如同一株移植的花木,在失根嫁接以後始終水土 不服。
民國去看了老榮民父親。
父親不認得民國了,說民國死沒良心。
這裡的不認得,除了表面上對於當年李登輝以臺灣為屬地, 進行經濟發展,落地生根的策略。感到陌生。那個年代,也 正是解嚴時期。從蔣經國過度到李登輝,延續到李登輝成為 第一任民選總統。
那一些反攻的敵視口號消失了。
更後來,不會再敵對了,而是合作,或是親近。
因此對於那一代人來說,民國的做法是背離了他們一生的期 待啊。
詩中有兩次喝酒的場景。
第一次描繪了是復古的家中,喝金門高粱。
第二次是在KTV,喝台灣啤酒。
金門是現今仍保留那段鼓吹反攻大陸歷史遺址最多之處,而 金門高樑則是源自江蘇古法釀造的大陸傳統酒。用這樣的處 理手法,其象徵意義相當明顯。
那台灣啤酒呢?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臺灣啤酒原名高砂麥酒,直到1945 年,才改名為臺灣啤酒。
而1945年,正是關鍵的一年。
那一年,日本戰敗,陳儀接收臺灣,隨後,二二八事件爆發 。
詩中可能的歷史援引,還有浙江籍的父親——這很難不讓解 讀者聯想到兩個人,也就是陳儀和蔣介石。
他們都是浙江人。
甚至連白崇禧都曾被委任為浙江省主席。
四年後,國民政府來台,直到民國百年以後的今天。
整首詩指涉了現狀,主題上是一首政治詩,然而我想它更是 一首歷史詩,裡頭隱藏的許多陰晦的意象,無一不和發生在 這塊土地上的歷史相關。
詩人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觀望現在,更提醒站在這塊土地 上,努力生活的每一個人。那些曾經發生的故事,都不簡單 只是過去,它無時無刻都在影響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判斷。
我們可以放下,但不要忘記過去的事,也不要忽略未來的事 。
建國百年以後
我們都去給他上香
他弟弟民國出來迎接我們
給每個人倒了一杯金門高粱
我們聊起建國離婚的老婆
還有被她帶到大陸的兒子復國
復國沒回來給他爸上香
我們不知道他到底知不知道建國死了
我們喝了一輪酒
再敬建國一杯
有人提起建國那個操浙江口音的上校老爸
說小時候到他們家他爸還親自煮麵
另一個人說咦我怎麼沒有不過我倒記得他喝醉了對電視飆國
說李登輝你他X的是哪根蔥你以為你是蔣委員長嗎
我們望向民國
民國說有啦 前兩天我還去看過他
他先問我你是哪位 然後又向我哭訴他兒子都是沒良心的
我們沉默了一陣
酒也差不多喝完了
有人說好啦 開心一點吧
今年是建國一百年
我們去唱KTV慶祝
於是我們就去了KTV
邊喝台啤慶祝
邊懷念我們的朋友建國
◎作者簡介
林蔚昀,一九八二年生,台北人。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沛容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於《衛生紙詩刊+14:簡單世界》。
建國百年,指涉的除了是中華民國一百年之外,百年二字更
建國百年原本是一件應該慶祝或紀念的事。 但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尷尬位置,使得百年慶祝顯得份外荒
而三者的關係令人玩味再三。
建國死了。
民國是建國的弟弟,它還活著。
復國是建國的兒子,被老婆帶去大陸了。
民國還在,是我們現在的政體。建國死了指的可能是做為國
然而想復國的人,不知建國已死。
這其實很弔詭。
若國家未亡,何來復國之說呢?怎麼又不知道建國已死。而
整首詩用擬人的手法,突顯出這個政體的微妙的位置。第二
民國去看了老榮民父親。
父親不認得民國了,說民國死沒良心。
這裡的不認得,除了表面上對於當年李登輝以臺灣為屬地,
那一些反攻的敵視口號消失了。
更後來,不會再敵對了,而是合作,或是親近。
因此對於那一代人來說,民國的做法是背離了他們一生的期
詩中有兩次喝酒的場景。
第一次描繪了是復古的家中,喝金門高粱。
第二次是在KTV,喝台灣啤酒。
金門是現今仍保留那段鼓吹反攻大陸歷史遺址最多之處,而
那台灣啤酒呢?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臺灣啤酒原名高砂麥酒,直到1945
而1945年,正是關鍵的一年。
那一年,日本戰敗,陳儀接收臺灣,隨後,二二八事件爆發
詩中可能的歷史援引,還有浙江籍的父親——這很難不讓解
他們都是浙江人。
甚至連白崇禧都曾被委任為浙江省主席。
四年後,國民政府來台,直到民國百年以後的今天。
整首詩指涉了現狀,主題上是一首政治詩,然而我想它更是
詩人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觀望現在,更提醒站在這塊土地
我們可以放下,但不要忘記過去的事,也不要忽略未來的事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聖嘉勒教堂中的兩個女人 ◎LaksmiPamuntjak /羅浩原譯
在阿西西的夏天
兩個女人相對一視彼此的臉龐
在釘在十字架的耶穌跟前,世界完好無缺
喬托未能參透他畫的比例,但他的禮拜堂
總是充滿誠心,觀光客就像壁畫家
匆匆投入柔和色調來粉飾罪惡
真是漫長的一瞬間,在這兒
無需備用品,
一個女人對另一個說,我就在這兒
靠我倆的愛去修補一切
光線一直反覆試探,但我倆泛著如貞德般的藍色
2005
Two Women in the Church of Santa Chiara
--Laksmi Pamuntjak (1971- )
Summer in Assisi
Two women reach across each other’s face
before Jesus nailed to cross. The world is intact.
Giotto knows not his scale. But his chapels
are full of hearts. Tourists like the muralists
rustle into the mellow to paint over sins.
It’s a long moment, here.
No need for spare parts,
says one to the other. I am here.
It is our love that mends.
The light always tries. But we’re as blue as virtue.
2005
--
◎作者簡介
Laksmi Pamuntjak (born 1971) is an Indonesian poet, novelist, essayist, and food writer. She is also an art consultant and writes for numerou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luding opinion articles for the Guardi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ksmi_Pamuntjak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Annie Spratt (@Unsplash)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先推廣一下kamadevas(羅浩原)在ptt poem版(詩版)分享有一系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的翻譯作品,有興趣可以去看。
印尼詩人Laksmi Pamuntjak〈聖嘉勒教堂中的兩個女人〉語言平順而日常,是阿Ben很喜歡的一首作品。
當阿Ben在讀這種翻譯的作品時,總是第一個先看譯者是否是自己比較熟悉或信賴的,再比較一下兩作的語言風格。羅浩原的譯筆正如他的寫作,總是優雅而平穩,而此詩的筆法也很有意思,每個瑣碎的句子,結合起來卻又是完整的意涵,透過這些完整的句子間的互動,更進一步的組織成了這首詩。
從內容來看,這詩寫的是一幅畫還是一個場景,一個片刻還是傳遞了某種恆久的價值呢?正如對詩中地名與人名的想法,我認為是不需要太求甚解的。阿Ben比較想看的,是一首詩如何讓這些簡單的名字:女人、教堂、顏色......一一「活起來」。在日常的語言中進行敘述是每個人都會的事情,但如何讓敘述與被敘述的人事物具備生命力,這就是文學跟平凡文字的差別之一。
「喬托」作為一個畫者,在這首詩裡無非是彰顯一個超脫在場景之外的造物主,可以對照教堂的耶穌。上帝造人/物的行為落實之際,或許難以過分精緻,但他的「誠心」確實對應著兩個女人的「愛」而真實存在。求其「真」,而不求「細緻」,這是這首詩裡對愛的想像與詮釋。
愛與純善,在這首詩裡呈現的面貌即是「兩個女人相對一視彼此的臉龐/在釘在十字架的耶穌跟前,世界完好無缺」,並且「無需備用品,/一個女人對另一個說,我就在這兒/靠我倆的愛去修補一切」,多麼簡潔的寫作。但同樣暗示了惡的存在:「觀光客就像壁畫家/匆匆投入柔和色調來粉飾罪惡」、「修補」、「光線一直反覆試探」。這些惡是從哪裡來呢?雖沒有詳細的說明,這兩個女人被觀光客給「觀」,被光線給「反覆試探」的關係,確實意味著他們面臨了外在的困難。他們的困難可能恰好來自於「愛」──她們是同性戀者嗎?又或者其他的脈絡──來自於不完美的比例、所謂的「被用品」還是「柔和色調」嗎?因為作者沒有把話說死而不太好確認。
唯一能確認的就僅僅是愛而已。面對自身的信仰(耶穌),面對自己的真心,穿過了所有的時間與空間,在這個片刻:「我就在這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