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是如此可口
像朱欒帶著發愁的酸味
早歲的愛情在桂花園中
穿梭游離,顯然是
星星和霧的女兒
星星和霧的女兒
是如此的憂鬱,如此可疑
彷彿一夜產生的思維
經過推敲和琢磨
遍撒落雨湖中
--
◎作者簡介
楊牧
一九四○年出生於花蓮,省立花蓮中學初中及高中部畢業,柏克來(Berkeley)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執教海內外多年。著有詩集、散文、戲劇、評論等中英文類三十餘種,及翻譯、編纂多種行世。
--
攝影素材:陳奕辰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本詩寫於1972年,收錄在《楊牧詩集Ⅰ》中。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玄學」的意思有二:一是指魏晉時代,何晏、王弼等發揮道家老莊思想,融合周易等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思潮,因為談論的為玄虛的道理,故稱為「玄學」;另一個是指哲學的一部門,為英語Metaphysics的義譯。見「形而上學」條。但無論是何種解釋,玄學所談論的對象都是形上、虛玄的。
「飢餓」和「可口」是既相對又不同性質的概念,一般來說,「可口」是用來形容食物,同時也帶給人滿足的感覺,但是可口本身也代表著誘惑;而「飢餓」則是一種需求、缺乏,容易給人憂鬱、寂寥的感受,但同時也有著期待、渴望的意思。因此,以「飢餓是如此可口」將兩者鏈結起來,便已進入了玄學的思考模式。那麼要如何解釋這一句呢?從「飢餓」與「可口」的相對關係來看,因為飢餓所以對食物才會有所欲求,而且愈是飢餓,食物就會愈感到可口,但當吃飽之後,再美味的食物則都食不下嚥了。但是從語言結構來看,「可口」應該是直接形容「飢餓」,毋須透過食物當作中介,那麼要如何解釋呢?此處先暫且擱著,繼續往下看。
朱欒,指的是一種酸柚。宋.韓彥直《橘錄》:「朱欒,顆圓實,皮粗瓣堅,味酸惡不可食。其大有至尺三四寸圍者,摘之置几案間,久則其臭如蘭。」、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柚》:「柚色油然,其狀如卣……其大者謂之朱欒,亦取團欒之象。」、《廣群芳譜‧果譜十二‧柚》:「柚……有大小二種,小者如柑如橙,俗呼為蜜筩;大者如升如瓜,俗呼為朱欒。」。從文獻可知,朱欒這種柚子很大,但是味道是酸不可食的,但卻有十足的香氣。詩人將朱欒的酸味以發愁來比喻,就像「可口的飢餓」一樣,誘人,但卻無法滿足,連果腹都無法。
早歲的愛情在桂花園中穿梭游離,呈現出一種夢幻且唯美的氛圍,然而「早歲」一詞卻透露出懷念、逝去、虛幻的感嘆,而「穿梭游離」又呈現出不可捉摸的虛像。桂花的香味是淡雅、輕柔的,與牡丹、玫瑰的濃烈香味不同,無論是記憶中在桂花園裡發生的愛情,或是因為聞到桂花香而勾起的回憶,都與桂花的香氣相似。而那愛情中的女子,如星子般地璀璨但是遙遠,如霧般神秘、輕柔又不可名狀。
詩人再進一步寫著這樣的女子,「是如此的憂鬱,如此可疑」。「憂鬱」給人的印象是很多心事但不說明,思慮很多很細,缺乏陽光氣息與明快的行動力;「可疑」則給人留下許多不解和想像,讓人諸多猜測。這樣的書寫,不同於第一段僅屬於感受性的摹寫,更添加了詩人的認知,也因此才有接下來用以比喻的三句。
「一夜產生的思維」,這裡的「一夜」固然指的是較短的時間,但也產生了一種曖昧,究竟這一夜產生的思維,是一夜未睡的思索所得?還是睡夢中突然冒出的呢?雖然詩中找不到線索,但是無論是一夜未睡的恍恍惚惚,或是睡夢所得的虛無縹緲,終究是缺乏實像且捉摸不定的。於是「經過推敲和琢磨」,才能將思維具象化,但是卻又不是形塑成一個整體,從下一句「遍撒落雨湖中」可以推測出來,「經過推敲和琢磨」後的思維是散狀的、粉碎的,否無法「遍撒」。這是否代表著這些思維是經不起推敲呢?而撒落的地方是下著雨的湖中,雨、湖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雨落湖中又能象徵著包容的意思。因此也暗示著,這思維就如雨絲一樣,是能融入自然的。
那麼,詩名為〈玄學〉,又跟這些詩句有什麼關聯呢?從以上的解釋來看,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重點:
1. 具有吸引人的特質,但缺乏實像,無法真正滿足的需求,只剩空虛。
2. 有璀璨的外在,但同時又遙遠、神秘、輕柔、不可名狀。
3. 思考細緻,但缺乏實際作為。
4. 令人費解,必須諸多猜測。
5. 不成體系,但卻能融入自然。
如果略知魏晉玄學或形上學的話,這些由詩句中歸納出的重點,正好和魏晉玄學或形上學的特點很類似。前面提到詩的第二段比第一段多了詩人的認知,那麼第二段的後三句就是詩人對玄學的判斷與評價,也就是說,詩人透過感覺—認知—判斷的歷程去了解玄學,並且用詩句勾勒出玄學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