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母篇 【海洋】 ◎蔡宛璇



從洪荒的洪荒以來
它一直在做夢
 
做千千萬萬
珊瑚礁的夢

做眾魚眾生
眾沙數的夢
 
它的夢
把呼吸推塑成物質
把軀殼淘洗為塵埃
 
它做一代又一代
海鳥歸來和盤旋的夢
做乘季風越洋的鷹群之夢
做每個子宮內的星雲羅列之夢
也夢見厄難中的白色哺乳類
和逐漸僵直沈默的海岸線
 
夢見自己的淚水淹沒島與洲
夢見極速增生的垃圾聯合國
 
做大風浪的夢
做大咆嘯的夢
 
它要做一個又一個惡夢
給不醒的人類去浮沈
 
但它也做月光遍洒地球的夢
自洪荒的洪荒以來,那樣冷然地灼亮
無名黑暗中的
生生湧動
 
--
 
◎作者簡介
 
蔡宛璇,澎湖成長,旅法數年,現居台北地區。造型與視覺藝術工作者,以及在日常中作隨機迸發的詩創作。她的裝置作品經常具暫時性,並與所存在的空間構成一特殊關係。而她的錄像創作受實驗電影觸發,呈現開放性的敘事空間或將風景轉變為內在活動的的折射,時而與詩作結合。著有個人詩文集《潮 汐》(2006)、《陌生的持有》。
 
詩評家黃粱:「蔡宛璇的詩表現一種撫摸「存在」的藝術,這藝術的特徵:既要觸入真實之核,又要與自我和世界同時維持一種距離感。距離,鋪陳一座舞蹈劇場,好讓存在之舞得以現身自我說法。」
 
  「...具有影像風格的詩語言,除了根源於作者對存在之舞的戲劇性體悟,也和作者擅長運用的身體性經驗深刻連結。慣常的視覺經驗之外,諸如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經驗的交互編織,更是蔡宛璇詩篇的一大特色...」
 
詩評家鴻鴻:「詩要讓人眼睛一亮,基本上有兩個要素。第一是敏感。「過敏原」因人而異,有人用詩寫議論,有人用詩寫日記,有人用詩寫夢──條條曲徑通幽,但首先必須敏感。其次是能找到準確而新鮮的語言表述之。蔡宛璇兩者皆備,是以令人一讀傾心。」(評詩集《潮 汐》)
 
--
 
照片提供:許立德
圖像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海洋,佔據地球面積約百分之七十,大部分的生命從海洋及湖泊開始,是大地的孕育之母,經過演化而開始有動植物慢慢地移至陸地上生活。詩人的這篇作品前三段寫海日夜不停的掏洗著,不只是海底的生物還有眾魚、眾生、眾沙數由小至大的暗示著讀者自身也在這之中,海洋的夢是浪花、是時間,從隱生宙到顯生宙不正是詩裡的由呼吸到塵埃,海洋的夢裡有世代交替、傳承、有遠大抱負、然而卻敵不過貪婪的人類濫殺濫捕海裡的鯨豚等動物,還有那充滿著人工的漁港或者消波塊都逐漸代替了原始的海岸線,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劇烈,每一個傾盆大雨便成災害,還有各種一次性垃圾或是被隨手棄置的物品都堆積如山,我們共同的母親看著這樣的光景如何能不憤怒呢?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聽明白它眼淚裡給的悲憤以及警示,有多少人懷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在浪費、破壞這個世界上的資源,即使如此我們的母親還是守護著我們,在這個還需要更多人被喚醒維護自然環境裡,它始終會默默地看顧我們。
 

海洋全詩讀起來不難,皆圍繞著環境變遷、自然改變、人為破壞逐步地敘述,從一開始輕鬆的口吻至第五段開始轉變為嚴肅,詩人希望讀者能夠正視我們所造成的大地傷痕、生態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