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書事了 ◎熒惑

書事了 有字 有三角.png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書事了 ◎熒惑
  
案頭的詩集以讀不完的姿態向著我
像一根永遠老不去的杖
尋找立足的地方。想像有水
想像一條河憑空,餵養整個種群的魚類
此時我必須沉著。當某本書咆哮
若是歷史,歷史此時定然被風剪接
若是科學,承受了多年日照我應料到──
我的房間有窗,窗外是樹
樹外好像有人工溪澗,短短幾步
有時貓踩午夜的落葉離去,在僅有氣味中
生命仍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體
待到明日就會被樹消弭掉
當印著的一個個名字以謙卑的眼神看我
我感到自己即將成為紙,也成為如他們一樣
順著河水的流向,一本不呼也不吸的書
  
--
  
◎作者簡介
  
熒惑
本名阮文略,1986年生。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醫學院)哲學博士,中學生物、化學及生命教育科教師,「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團隊成員。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吐露詩社社長,獲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著有詩集《突觸間隙》、《香港夜雪》、《狐狸回頭》和《赤地藍圖》。
  
--
  
◎「詩.聲.字」小編 陳琳linlin (@linlinbreathe) 賞析
  
那些沒有被看完的書,站在書架上的時候,都在想著什麼?
  
在這首〈書事了〉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出,詩人在閱讀時的體驗、來不及閱讀的那些書的感受。但到底,那些被我們所冷落的書發生了什麼事?
  
詩作的一開始便點明書讀不完的窘境:「案頭的詩集以讀不完的姿態向著我/像一根永遠老不去的杖/尋找立足的地方。」以杖、河水比喻詩中主角有許多待閱讀的書,有些甚至連立足之地都尚未找到。而這些讀不完的書,其實也可以代表對知識、創作無盡的追尋,所以永遠都有「讀不完的書」。
  
這些未被閱讀的書可能會產生怨懟,因此,詩中主角於是開始想像,如果某本書開始咆哮:「若是歷史,歷史此時定然被風剪接/若是科學,承受了多年日照我應料到──」。在詩中也可以窺見現代都市裡的一些生活情境。
  
詩人在想像書本咆哮後,描寫自己的房間有窗,而窗外,「窗外是樹/樹外好像有人工溪澗,短短幾步」,詩人在此處並未確切的寫出是人工溪澗,只說「好像」,然而溪澗是可以「好像」的嗎?溪澗難道也可以「人工」嗎?這裡詩人留下了一個可以思考的線索,在現代都市中,許多自然景物已然人工營造,但這樣子的人工感,卻也凸顯了生活在其中的徬徨、不確定感。當然,這裡的「人工溪澗」,也和前面出現的:「想像一條河憑空」相呼應。這條河,可以說是人工的河,卻也可以是沒有具體形象的知識長河,在滔滔流水中,讀不完的書就好像無止盡的知識,讓「我」不斷的探尋。
  
詩作的開始是以「案頭的詩集」切入,而結束,則是以書本上的印刷字。在面對這些無盡的知識時,詩中主角的感受是:「我感到自己即將成為紙,也成為如他們一樣/順著河水的流向,一本不呼也不吸的書」。一本不呼也不吸的書,乍看之下有些突兀,畢竟書怎麼會呼吸呢?會這樣描述,除了描寫詩中主角快要被書淹沒、身處在快速流動的社會裡,喪失了自我獨特性的感受外,也同時寫出前人的知識,都已經「順著河水的流向」,在流水中不斷向前,也同時與前面「讀不完的姿態」相呼應。
  
在知識長河裡,詩中的「我」,感到自己也即將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成為一本滿載知識、「不呼也不吸的書」,只待下一個閱讀者,靜靜翻開書頁。
 
--
 
美術設計:泱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