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樂時代〉 ◎曾詠聰
最後賣唱的人失去了
對世界的好奇
圍觀的人被生活蒸乾
走到街上,努力與陌生人擦肩
驅散大衣上樟腦丸的氣味
輾轉回到睡了半生的床
繼續輾轉,剩下的半生
扇葉安分守己地轉動
我們卻不明不白地睡去
對世界的好奇
圍觀的人被生活蒸乾
走到街上,努力與陌生人擦肩
驅散大衣上樟腦丸的氣味
輾轉回到睡了半生的床
繼續輾轉,剩下的半生
扇葉安分守己地轉動
我們卻不明不白地睡去
從何時起,我們學懂摺曲身體
緊緊包裹著跳動的脈搏
在雷電和暴雨間顫抖
第二天如常穿戴妥當
拉直腰板
擠進列車深處
點算這個鐘數的恒常乘客
記下他們相似或相同的生活姿勢
緊緊包裹著跳動的脈搏
在雷電和暴雨間顫抖
第二天如常穿戴妥當
拉直腰板
擠進列車深處
點算這個鐘數的恒常乘客
記下他們相似或相同的生活姿勢
很多年以後,我才記得
那夜原來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我們坐在月光照射的公園
恰似世界只餘下我們一種呼吸的節奏
相互訴說著沒有棱角的將來
以及令彼此無故發笑的體驗
我們坐在月光照射的公園
恰似世界只餘下我們一種呼吸的節奏
相互訴說著沒有棱角的將來
以及令彼此無故發笑的體驗
或許在更多年以後,我們會碰面
在賣唱的人收拾行李,人群游離的一刻
熟悉的輪廓被瞳孔對上,重新對焦
我們會錯愕,時間銳利的棱角
早早已傷及彼此的腰骨,壓得佝僂
變成拼命握緊扶手的上班族
我們會寒暄幾句,不談甚麼
我們會各自繞道回家
會維持習以為常的呼吸節奏
躺在積存半生餘溫的床
傾聽扇葉和世界不明不白地轉動
然後在淡淡月光下張望
那一套掛在床邊,散發霉味的衣衫
熟悉的輪廓被瞳孔對上,重新對焦
我們會錯愕,時間銳利的棱角
早早已傷及彼此的腰骨,壓得佝僂
變成拼命握緊扶手的上班族
我們會寒暄幾句,不談甚麼
我們會各自繞道回家
會維持習以為常的呼吸節奏
躺在積存半生餘溫的床
傾聽扇葉和世界不明不白地轉動
然後在淡淡月光下張望
那一套掛在床邊,散發霉味的衣衫
--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曾詠聰,香港詩人,1990年10月生,煩惱詩社創社成員,浸會大學中文系。喜歡寫詩、看電影。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詩組冠軍。著有詩集《戒和同修》。
--
◎小編烏龍賞析
詩選主編黎漢傑曾提過,在《2014香港詩選》中,他的編選標準除了因當年香港發生較多政治事件,而增加了相關詩作的選入數目外,同時也傾向於選入年輕但未受足夠文學媒體關注的詩人。所以看到「我的快樂時代」這個題目時,或許有部分人腦中會先浮現出另一個香港人──林夕在1998年寫給陳奕迅的同名歌曲。
林夕是這麼描繪出他的快樂時代:「讓我對這世界好奇/讓我信自己的真理/讓我有個永遠假期/讓我渴睡也可嬉戲」。而幾年後,當時二十多歲的年輕詩人曾詠聰,又是如何描繪他心中的快樂時代?
從前兩段可以看到,詩人先是用了許多生活上的片段,來展現人在生活的同時,如何也被生活給壓縮。首句開始,以「失去」、「蒸乾」等詞,象徵逐漸被磨損的熱情。末四句以固定轉動的扇葉,對比相形下難以有秩序運作的人生,而這裡的輾轉既是經過許多人及地方,也是反覆在床上翻身,努力入睡以便換取下一個明日,即使有時候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在過日子,還是給日子過。在被生活消磨下,「我們學懂摺曲身體/緊緊包裹著跳動的脈搏」,即使有過多少雷與雨般的恐懼和悲傷,仍要在隔天將自己武裝成正常的樣子,繼續生活。
到了第三段才終於看到詩人正面闡述了他的快樂,「恰似世界只餘下我們一種呼吸的節奏/相互訴說著沒有棱角的將來/以及令彼此無故發笑的體驗」,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詩人與對方,連呼吸的節奏都相同,甚至無須特定原因,簡單的談笑都能感到歡快。當時還沒有誰被磨損,未來還沒有確切形狀,卻在那一刻也因此令人有所期待。
然而回到此段開頭,詩人下了一個過去式的但書:「那夜原來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詩末則揉合前三段出現過的意象。曾經那麼快樂談笑的兩人,也都緩緩得被時間稜角給刺穿,回過神來再也沒辦法挺起腰骨,像過去那樣筆直前行。他們都成了那些圍觀賣唱人、被生活給蒸乾的群眾,也成了腦海中曾經記住的恒常電車乘客,有了相似或相同的生活姿勢。
儘管彼此都以為彼此,仍與多年前的那一夜無異。
再也沒辦法恣意談笑、呼吸節奏仍是相同,卻已非唯一、多年前還沒有稜角的將來成為現在進行式,每天都更傷害自己一些。回家躺在床上,越來越不明白世界運轉的規則,只知道無論如何過生活、無論有多少痛苦不斷發生,地球仍舊持續轉動,日子持續過去。月光再度出現在詩中,然而已不如第三段那樣美好,映照的不是快樂談笑的自己與對方,而是只剩下一件發霉的衣服。
但發霉的究竟是衣服,還是本身已經被生活過得生霉,進而沾滿了身軀與衣物?
綜觀全詩,對於2014年的詩人來說,「我的快樂時代」到底是怎麼樣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過得特別好而留在記憶裡,而是因為後來的日子都被刺得遍體麟傷,那段雖然沒什麼特別,卻無疤無痕的時光,便自然浮了上來,成了最潔白光滑的快樂時代。
◎小編烏龍賞析
詩選主編黎漢傑曾提過,在《2014香港詩選》中,他的編選標準除了因當年香港發生較多政治事件,而增加了相關詩作的選入數目外,同時也傾向於選入年輕但未受足夠文學媒體關注的詩人。所以看到「我的快樂時代」這個題目時,或許有部分人腦中會先浮現出另一個香港人──林夕在1998年寫給陳奕迅的同名歌曲。
林夕是這麼描繪出他的快樂時代:「讓我對這世界好奇/讓我信自己的真理/讓我有個永遠假期/讓我渴睡也可嬉戲」。而幾年後,當時二十多歲的年輕詩人曾詠聰,又是如何描繪他心中的快樂時代?
從前兩段可以看到,詩人先是用了許多生活上的片段,來展現人在生活的同時,如何也被生活給壓縮。首句開始,以「失去」、「蒸乾」等詞,象徵逐漸被磨損的熱情。末四句以固定轉動的扇葉,對比相形下難以有秩序運作的人生,而這裡的輾轉既是經過許多人及地方,也是反覆在床上翻身,努力入睡以便換取下一個明日,即使有時候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在過日子,還是給日子過。在被生活消磨下,「我們學懂摺曲身體/緊緊包裹著跳動的脈搏」,即使有過多少雷與雨般的恐懼和悲傷,仍要在隔天將自己武裝成正常的樣子,繼續生活。
到了第三段才終於看到詩人正面闡述了他的快樂,「恰似世界只餘下我們一種呼吸的節奏/相互訴說著沒有棱角的將來/以及令彼此無故發笑的體驗」,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詩人與對方,連呼吸的節奏都相同,甚至無須特定原因,簡單的談笑都能感到歡快。當時還沒有誰被磨損,未來還沒有確切形狀,卻在那一刻也因此令人有所期待。
然而回到此段開頭,詩人下了一個過去式的但書:「那夜原來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詩末則揉合前三段出現過的意象。曾經那麼快樂談笑的兩人,也都緩緩得被時間稜角給刺穿,回過神來再也沒辦法挺起腰骨,像過去那樣筆直前行。他們都成了那些圍觀賣唱人、被生活給蒸乾的群眾,也成了腦海中曾經記住的恒常電車乘客,有了相似或相同的生活姿勢。
儘管彼此都以為彼此,仍與多年前的那一夜無異。
再也沒辦法恣意談笑、呼吸節奏仍是相同,卻已非唯一、多年前還沒有稜角的將來成為現在進行式,每天都更傷害自己一些。回家躺在床上,越來越不明白世界運轉的規則,只知道無論如何過生活、無論有多少痛苦不斷發生,地球仍舊持續轉動,日子持續過去。月光再度出現在詩中,然而已不如第三段那樣美好,映照的不是快樂談笑的自己與對方,而是只剩下一件發霉的衣服。
但發霉的究竟是衣服,還是本身已經被生活過得生霉,進而沾滿了身軀與衣物?
綜觀全詩,對於2014年的詩人來說,「我的快樂時代」到底是怎麼樣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過得特別好而留在記憶裡,而是因為後來的日子都被刺得遍體麟傷,那段雖然沒什麼特別,卻無疤無痕的時光,便自然浮了上來,成了最潔白光滑的快樂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