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主題】重返南國歷史現場:在場,與不在場的物事 ◎ Y
本月的「南國敘事」中,我們聊了許多南國印象與南方的文學意象;聚焦在日治時期的文學社群「鹽分地帶與風車詩社」的詩作與其路線之爭的角力;也談到相對於「地理中心/漢人中心」對立的原住民詩。在各種意義上,其實很難忽視這些框架被言說、被設定的背後,這件事本身就是充滿政治性的。——潛意識裡我們抱持著幽微的語言慣性說著「北上/南下」的詞彙,相對於地理位置上更「東北」的日本,是握有統治權的「北方內地」,台灣在當時普遍被視為需要被開化的殖民地/南方國境;而相對於當代「台北政經中心」,更邊陲、較少人理解的原住民族群,則有一個看似遙遠陌生的南方想像。
這週的題目是「重返南國歷史現場」,其實是一個範圍相對大的範疇,也有數不完的遺珠之憾(例如笠詩社同仁就非常應該獨立做成一週)。無論如何,我抱著近乎有點天真的想法:期待歷史既可以革命,也可以抒情,但終究它都會帶著無可迴避的反叛意義,然後藉著詩的呈現,帶領讀者回到每一個「現場」去。歷史總是與當下的時空情境密不可分的,文學也是。本週的選詩有抒情且帶著抗爭企圖的詩作(如反抗綠色矽島、國光石化、風神125與其脈絡的相關詩作)也有以人為核心的政治詩(如日治時期著名的農運抗爭者簡吉)以及二二八歷史現場的南國切面——二七部隊、綠島、臺東泰源等等。
邀請你一起在場見證。
【加碼單元】責編心中的南國
說來大概有點慚愧,作為一個大多時間居賃於雙北的人,我心中主觀的南國記憶一直是由片段的故事組成的:艷陽,海岸線,不太和諧的一整排新建地,檳榔,路旁野狗。畢旅時從租車窗外閃過的風景,花蓮一望無際的海,晃晃書店裡的光。「花蓮是一個可以安靜到,會讓你開始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城鎮。」曾經有人這麼對我說。我沒有親自體驗過,只好一直如是相信著。似乎也同樣呼應了前面曾有責編說到的:「就算這南方印象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也確確實實地在這個印象裏,受著南方的照顧與安慰。」但當然,自身的想像與印象是一回事,還有許多鮮明而切身的南國敘事仍然存在著。
例如,說到南國,似乎就不得不說到我最心神嚮往的城市台南。前陣子,台南市民間團體發起的募資購下228受難者湯德章律師舊宅行動。我想起了這個深刻的南方經驗:在附近大快朵頤一輪的我,首次來到湯德章紀念公園的畫面。湯德章紀念公園是紀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湯德章律師的公園,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附近交匯的圓環。在人來人往的甘甜之都(附近美食真的太多太多了),有(不只一段)佇立其中的記憶十分苦澀。但作為一個台灣人,我想我們仍然有必要親自去到現場,去感受,去記得這一切有多麽得來不易。
然後,我們才能在此時此地,以更謙卑而堅定的姿態前進。
--
美術設計: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圖片來源:自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