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6日 星期日

北海皮箱 二○一二,呂貝克往柏林的火車上 ◎彤雅立

北海皮箱 二○一二,呂貝克往柏林的火車上 ◎彤雅立  
 
海風輕觸,空氣中有鹽附在皮膚
你走過童年的岸,帶著一只皮箱
裡有久長的記憶——
爐火燭光,翠綠的青草旁
生活過的剎那不再復返
你只有領著那眼睛所能及的事物
收藏再收藏
  
北海風大,天空很藍
你的皮箱飄到了北海的岸上
你時不時回來這裡探望
尋找爐火與燭光
  
陽光和煦,一個影子在海中央
它摸索著你的孤獨
你們對話童年的遺憾與成長
還有那株年代久遠的樹
 
--
 
◎作者介紹
 
彤雅立,著有詩集,譯作若干,以寫作、翻譯與研究為業。詩集包括《邊地微光》、《月照無眠》、《夢遊地》,德語譯作包括《卡夫卡中短篇全集》、《被帽子吞噬的男人》、《我戴著黃星星》、《分裂的天空》等。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ongyali.de/?hl=zh-tw
 
--
 
Q:你覺得哪個部分凸顯了詩中的情感?
 
投票選項A:皮箱的隱喻
投票選項B:不斷強調的北海意象
 
-- 
 
◎小編一尾賞析
  
〈北海皮箱〉選自彤雅立去年出版的詩集《夢遊地》,這首詩寫的是成年後童年記憶斑駁,及面對成長悔恨的自處。詩題中的「北海」與「皮箱」構成整首詩的關鍵意象。
 
這首詩的副標「二○一二,呂貝克往柏林的火車上」安放了這首詩的方位座標,呂貝克(Lübeck)是北德大港,亦是德國作家托瑪斯·曼與君特·格拉斯的家鄉。北德海岸線是由一連串泥濘潮間帶所構成,氣候濕冷陰雨,日照稀少,海風強勁。這首詩的結構由三段所構成,在每一段中詩人透過不同的感觸來寫北海的意象。「海風輕觸,空氣中有鹽附在皮膚」,一般我們對於海的認知是視覺上的藍,但在這詩人不以視覺來展開這首詩,而是從觸覺開始,風使人感覺到海的存在,鹽粒貼在皮膚上來加深了海的觸覺,而空氣中也必聞到海的鹹味。「北海風大,天空很藍」,接著詩的視野從遠處移到岸邊,觸覺持續,加入了視覺,卻不直言海的藍,第三段:「陽光和煦,一個影子在海中央」視野移至海中央,而天氣卻異常和煦,陽光普照。
 
北海意象的層層推進,也是詩中皮箱移動的路徑,彼岸台灣的童年皮箱漂流到了北海,皮箱的功能即是貯存、收藏東西,而敘事者在詩裡說收藏的東西是久長的記憶,那不斷消逝的回憶譬如爐火燭光,譬如青翠草地,敘事者能做的也只是偶爾翻開看看避、避免遺忘,或許可以試想若身處異地,若不試圖記憶,周遭迥異於童年的生活也會將記憶漸漸覆蓋。回憶總是私有的,回憶的運行也必然孤獨,敘事者在末段面向海中的影子對話,對話成長、對話遺憾,而一切的對話也都在抗拒遺忘,即使那是遺憾也都該記得。
 
異地的北風吹襲,岸上的人也該收拾好皮箱,搭上由呂貝克往柏林的火車繼續前行。
 
--
 
美術設計: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
1月 #詩的三角板
本周 #LV3脈絡分野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北海 #彤雅立 #德國#童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