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爵士──Booker Ervin 紀念 ◎鴻鴻
包裹在暴雨中抵達
貼著法國的郵資單
瓦楞紙緊挾著
一套兩張黑膠唱片
封面的貼紙早已磨損:美國進口
標上打印著:RD 307
是哪個電台或圖書館的編號
放上唱針,炒豆嗶嗶剝剝大過雨聲
他就這麼來了,這個戴著黑框眼鏡的黑人
二十出頭就加入美國空軍混口飯
沖繩兩年,學會了爆裂的憤怒與無聲的哀傷
系出同源,以及薩克斯風
他就這麼吹奏起來
不知歲月,也不理經營
聽他與暴雨對詰,理直氣壯,哪裡像
只剩兩年可活?旁邊那右手殘缺的鋼琴手
正盤算要遠渡重洋
永不回頭
而那個老把旋律帶跑的吉他手
也沒在這世界再留多久
一朝星流雲散,這些錄音被湊了個題目
張冠李戴一番
打包面世,又幾十年光陰
竟輾轉來到我跟前
五歲小兒才剛問我
死後的靈魂長什麼樣子
我說,你聽
靈魂就在那裡
把他稍縱即逝的夢、他不明來由的憂悶、他的
至為純粹的快樂
還有只在演奏中才能攀及的高
從幾千公里外
一口氣吹到我們低矮的天空
那個
所有人都不復存在也不復記憶的夜
此刻
卻成為我們的酒、我們生命的節拍,一把
在暴雨中撐住的傘
我們還是淋濕了
卻覺得甘願,而且被愛
◎作者介紹
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出版有詩集《樂天島》、《暴民之歌》等八種、散文《阿瓜日記──八0年代文青記事》、評論《新世紀台灣劇場》及小說、劇本等,及主編《衛生紙+》詩刊。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芝加哥影展國際影評人獎。擔任臺北詩歌節及人權藝術生活節之策展人,並主持黑眼睛文化及黑眼睛跨劇團。
◎小編賞析
鴻鴻身棲多項領域,除了早期的舞蹈、詩歌、劇場、出版,近年來他也開始學習爵士薩克斯風,也在2020年於黑眼睛文化編選了一部《爵士詩選》。今年他推出的詩集——《跳浪》中,其中一重要的主軸便是爵士(Jazz)。而今天的選詩便是書中這首〈暴雨中的爵士──Booker Ervin 紀念〉。
首先簡介一下Booker Ervin(1930-1970),他是一位美國的爵士薩克斯風家。他的演奏中,特別是高音部分,以強烈、堅韌的聲響與藍調、福音樂句為特點。而詩中所描述的這套黑膠唱片便是他生前的遺作:Back from the Gig。這套專輯錄製於1963-1968年間,但是直至1976才由Blue Note發行。詩中右手殘缺的鋼琴手是Horace Parlan,老把旋律帶跑的吉他手則是Grant Green。
回到詩本身,這首詩的敘事情節很單純。收到一張爵士黑膠唱片→放上唱針撥放→回憶→回答兒童的提問→感想。但詩中許多細節無不彰顯著爵士的靈魂。Booker Ervin高亢的薩克斯風也隨著詩行流瀉而出。
「炒豆嗶嗶剝剝大過雨聲」,除了黑膠唱片在撥放時產生的些許雜訊聲,也是Ervin那標誌性的高音群,穿過了歷史的陣雨來到我們的耳際。
「他就這麼來了,這個戴著黑框眼鏡的黑人/二十出頭就加入美國空軍混口飯/沖繩兩年,學會了爆裂的憤怒與無聲的哀傷/系出同源,以及薩克斯風」爵士是反抗、抒發憂傷的音樂,因為黑人在美國歷史中的瘖啞與無聲,所以藉由這種音樂來抒發;沖繩在歷史上的地位也與美國黑人相互隔空應和著。美軍基地美其名是為了鞏固東亞島鏈防線,但也實際上蠻橫的剝奪了當地人的生存空間,沖繩本土人無以回應。Booker Ervin雖作為壓迫者在沖繩駐軍、卻也共感著當地人們無言的哀歌與怨懟。帶著這樣的雙重背景下,他學會了爵士的代表樂器:薩克斯風。
詩中的暴雨象徵了爵士傳統對抗的那種壓迫,或許也是商業壓力。鴻鴻於聯合文學的採訪中自言:「爵士樂手在吹奏時不會想,這東西以後會不會錄下來、百年之後有沒有人聽、銷售幾百萬張,不,它就是在當下演奏,為了他自己,和當下能夠聽到的人。」正如他在詩中寫的「他就這麼吹奏起來/不知歲月,也不理經營」。
但在詩的後段暴雨又成了另一種象徵,他本身也成為了一種精神——爵士的精神。我們站在傘下,那薩克斯風的高音築起了防線為我們抵擋時代與暴力,但那同時,潮濕且綿密的快速音群也濡濕了我們。那刻,我們雖然淋濕了,卻也
「覺得甘願,而且被愛」。為了最後的一場表演,甘願沉醉。
爵士是即興的藝術,跳脫規則與音階,他的每刻都是活在當下。但這並不代表爵士樂手不需要懂樂理或是規則,恰好相反,正是因為他們精通那些規則,才有機會從那些規訓的漏洞中鑽出一個半音,自由的歌唱;現代主義以降的詩歌有自由詩、無韻要求的特點,但現代詩的作者就完全不需要懂得格律嗎?我想也不是的,正因為熟悉,才可以在那些靈光的瞬間展演詩性、勃發即興,脫離了那些過往的藩籬。
就像鴻鴻說的:「靈光一閃背後有著深層的脈絡,如果能意識到這脈絡,再把這脈絡注入靈光一閃之中,這就是最棒的詩」,我想,那也是最棒的爵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