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馬英九 ◎‪宋尚緯‬


馬英九 ◎‪#‎宋尚緯‬
 
我這不是來了嗎
來聽你們的聲音了
你們都不夠安靜
我沒有辦法進去
到你們涉案的現場
我甚麼都不知道
不知道你要見我,不知道
那些停止的呼吸是否被土石掩埋
一切都是誤會
一個便當吃不飽,那兩個呢
這是個嚴肅的問題,我們
別無選擇,一定要面對
我把你們當人看,所以要好好教育
你看他們,那些聚集在大道上的人們
他們攻擊我
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每一個美好的早晨
都充滿真理的露水
推開窗戶,有人正揭示痛苦
他的痛苦很實在
只是我跑得太遠太遠
我在遠方呼喚我的小刀
告訴他保養銳利的注意事項
記得不要跑得比我快
也不要跑得比我還慢
這樣我才知道你的存在
與我同在,才知道
原來你要見我
啊,我這不是來了嗎
這不是見到了嗎
 
--
◎作者簡介
 
宋尚緯
宋尚緯,筆名苗林。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二年級。 覺得介紹那麼多也沒有用索性全砍了。
 
來自:http://ijei.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7.html
 
--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宋尚緯的作品〈馬英九〉指名道姓,在寫作中夾雜了大量馬英九總統任內被認為是失言的句子,所有的字摘句抄,都成就了當代的官場現形錄。
 
在這樣的作品裡,我們首先需要注意他語言的操作手法。當他援引了那麼多引用的句子來創作,首先句子就失去了原創性。那麼,這樣不是出自於自己的句子怎麼成立為一首詩呢?一般我們在剛開始學習現代詩寫作的時候都會有著儘量不要使用成語、套語的講究,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的句子很容易因為意思過於明確,而讓讀者理所當然地讀過,這個理所當然讓句子本身的想像空間無形的被限縮了。一首詩的前進過程有的時候(當然啦,不是全部,藝術類的東西永遠都有例外)就是一個又一個指示不清的路牌和線索,指引你抵達終點的一個推理猜謎類遊戲。有的時候重點在到達了甚麼樣的地方,有的時候卻是享受解開謎語的樂趣,試想如果你今天要從上海騎腳踏車長征到巴黎,跟你要從上海坐飛機到巴黎,哪一個旅程讓你覺得是人生難得的體驗呢?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知道這個原理,我們再回頭來看宋尚緯的運用,有沒有讓這個危險構成他寫作上的阻礙。
 
「我這不是來了嗎/來聽你們的聲音了/你們都不夠安靜/我沒有辦法進去/到你們涉案的現場/我甚麼都不知道」宋尚緯的寫法正像是一個路標指向另外一個路標一樣,每一個句子的意思都是不完整,然後以下一個句子擴寫,由此到彼,來完善「你」跟「我」的形象和立場。這樣以下句增補上句的書寫方式,有點像是把許多不同顏色的貝殼用一條細串了起來,最後變成了一個風鈴。但貝殼串得太多,容易讓風鈴變成一個龐然大物,貝殼的顏色與大小也要一一列入考量,從這裡我們又需要觀察作者在協調方面是否做得好,才能讓這個風鈴不僅僅是一堆串燒式的貝殼,而是一個新的整體。在這首詩裡,宋尚緯的貝殼就是那些增補的句子,同時,也放了馬總統說過的名言當成珍珠來點綴。把他們串連起來的絲線是由大量或者誠懇或者帶點詠嘆調的口吻所產生,這樣的連結豐富了詩的一致性。而當詠嘆成就的整體最後卻在回歸到馬總統說出這些話的歷史背景時,諷刺之意做為造神運動的反面,也就圖窮匕見的消解了總統身分的高高在上感,最後化約到了對人言行的檢視上。
 
除卻可能因政治立場不同而會自然而然對此題材不滿的有色眼鏡,把舊有的耳熟能詳的語句化為自己的詩句,舊句新寫,誰能說宋尚緯寫得不好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